麻醉解剖学-头部
麻醉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必备知识点颈部
Left Honer’s syndrome
5.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
(1)甲状腺的动脉 ①甲状腺上动脉 Superior thyroid artery
•起于颈外动脉。
•伴喉上神经外支下行
至甲状腺上极附近分 为前、后2支,分布于 侧叶前、后面。 •分支——喉上动脉 --伴喉上神经内支穿 甲状舌骨膜入喉。
6.甲状腺的静脉
甲状腺上静脉 --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 --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 --注入头臂静脉。 --两侧甲状腺下静 脉常于气管颈部前 方吻合成甲状腺奇 静脉丛。
①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应紧贴 侧叶上极,以免损伤喉上神经 外支,导致声音低钝。 ②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应远离 甲状腺侧叶下极,以免损伤 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③注意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 动脉,如有则一并结扎。 ④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细结扎甲状腺的静脉, 尤其是甲状腺中静脉,并严 格止血。 ⑤必须保留甲状旁腺。
★
2. 椎前间隙 Prevertebral space
①位置: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 ②交通及意义 •颈椎结核时,脓肿聚集于该隙,并可经腋鞘扩散至腋窝。 •颈椎结合脓肿向前溃破椎前筋膜→咽后间隙,向下→后纵隔。
★
•颈前正中线
•胸锁乳突肌前缘下份
Muscular triangle
•肩胛舌骨肌上腹
•舌骨下肌群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气管颈部 •食管颈部
1.形态
--“H”形;左、右侧叶;甲状腺峡;锥状叶(50%)
2. 甲状腺的被膜
①外层——假被膜 •又称甲状腺鞘 •由气管前筋膜形成 ②内层——真被膜 •又称纤维囊 形成结构 囊鞘间隙 •位置 •内容(甲状旁腺、 疏松结缔组织、血 管神经) 甲状腺悬韧带
01头部-麻醉实验
腮 腺 咬 肌 区
02m01s
掌握翼内、外肌的形态位置,翼丛的位置和交通; 掌握上颌动脉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面 侧 深 区
01m43s
【操作内容】
1.掌握头部体表及骨性标志;
2.掌握三叉神经腔、三叉神经节及其阻滞; 3.掌握三叉神经主要分支、终末支及其阻滞途径; 4.掌握面神经的经行、分支分布与阻滞定位; 5.掌握舌咽神经的经行和阻滞定位。
麻醉解剖学
Anesthesioanatomy 实验一:头部
Head
Copyright@ZhangJiankai’s Atelier
一. 实验观察---局部层次结构
二.实验操作---麻醉专业内容
【观察内容】
一.颅顶------------------ 颅部
二.面部浅层结构-----三.腮腺咬肌区
面部
面侧区
(头部下界即颈部上界)
四.面侧深区---
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掌握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 。
额 顶 枕 区
01m45s
掌握面部的层次结构及面部血管的走行; 掌握面部神经分布及分布范围 。
面 部 浅 层
01m31s
掌握腮腺咬肌区的境界; 掌握腮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及穿过的结构。
Ganglion
(又称半月神经节 Semilunar Ganglion)
★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 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 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 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 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 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 注射麻药。
★上颌神经阻滞术
下颌角
condylar process tragus superciliary arch
最新局部解剖学——头部教学讲义PPT课件
静脉相连,因此头皮或腱膜下间隙的感染可引起 颅内感染。
5.颅骨外膜:为一层薄而致密的结缔组织膜,与颅骨外表面 相连、易分离,与颅缝结合紧密、因此骨膜下 血肿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的范围内、不向四周 扩散,借此可与腱膜下积脓(液)相区别。
口角连线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面 二、浅层的结构:
部
1.皮肤:其特点为:
(1)薄而柔软、富有弹性,移动性大、血供丰富,愈合力强;
(2)富含皮脂腺、汗腺,为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
(3)在眼、鼻、口裂周围形成不同方向的皮纹,故面部手术
时应按皮纹方向作切口、以免形成较大巴痕。
2.浅筋膜:厚薄不一的脂肪组织,在颊部较多、形成颊脂体 (小儿尤为明显),在眼睑处较少且结构疏松,在局部炎症、 心、肾疾患时,水肿首先从眼睑处表现出来。
分区
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线的连线分为颅部和面部。
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1.额结节:深面正对大脑两半球的额中回。 2.枕外隆凸:其深层为窦汇。(在幼儿时不明显) 3.上项线:其深层为横窦、也是大、小脑的分界线。 4.乳突:居外耳门的后方,根部的前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
此出颅,在乳突深层后半为乙状窦。(在行乳突根 治术中、勿损伤面神经及乙状窦) 5.颧弓:全长约3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其上缘相 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其深层为颞肌。
6.颅顶骨:厚薄不一,成人平均厚度为5mm、在枕外隆凸处 可达11~12cm、颞区仅1~2mm。自4岁以后,逐渐 分化为内、外板及板障。 外板——由骨密质构成 板障——内有板障静脉 内板——薄而脆,故称“玻璃样板”
麻醉解剖学头部
二、结构概况:
• 血液供应:颈内A、颈外A、椎A • 静脉回流:颈内V • 淋巴回流:颈深淋巴结 • 神经分布:以脑N为主
三、体表及骨性标志:
枕外隆凸 上项线 乳突 翼点 髁突 颧弓
眉弓 耳屏 下颌角
• 眶上切迹
– 位于眶上缘内、中1/3相交处 – 有眶上血管、神经通过。
●
– 可在此处注入麻药阻滞眶上神经。
咽N、迷走N、副N、舌下N等的总称。
圆圈内为构成 腮腺床的各个 结构
3.腮腺管:
○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发自腮腺浅部的
前缘
○向前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穿
颊肌、颊脂体和颊粘膜
○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腮腺乳
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
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4.腮腺淋巴结
4、腮腺管parotid duct:行程、体表投影、开口部位
(一)境界(自学) (二)分部 面部(前下方) 额顶枕区
头部 颅部(后上方)
颅顶
颞区
颅底内面
颅底 颅底外面
Home
1、翼点*(pterion) 二、重要的体表标志 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 是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处的“H”形骨缝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Fig
2、乳突(mastoid process) 是耳垂 后方的突起 其根部前内侧有茎乳孔,面神经经此出颅 其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损伤面神经和乙状窦
入腮腺,发分支管理腮腺的感觉,继
而出腮腺至颞区。
(四)咬肌(略)
三、面侧深区
• 位置:下颌支深面,颅底下方,
口腔及咽外侧。
头部解剖图谱PPT课件
.
4
脑颅
组成:顶骨 2 额骨 1 颞骨 2 筛骨 1 蝶骨 1 枕骨 1
.
5
面颅
组成: 上颌骨 2 鼻骨 2 泪骨 2 颧骨 2 下鼻甲 2 腭骨 2 下颌骨 1 犁骨 1 舌骨 1
邻接:前:眶、翼腭窝;下:蝶窦、 颞下窝、鼓室等。
交通: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 内动脉)→颈动脉管→颈动 \脉管外口;
眶上裂(眼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展神经→眶;
圆孔(上颌神经)→翼腭窝; 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
(脑膜中动脉)→颞下窝。
.
15
垂体窝
位于颅中窝中央, 其顶为硬脑膜形成的 鞍膈,鞍膈的前上方 有经视神经管入颅的 视神经和与其相续的 视交叉。窝底隔薄层 骨壁邻蝶窦,两侧为 海绵窦。窝的前方为 鞍结节,后方为鞍背。 垂体窝和鞍背合称蝶 鞍。
.
13
颅中窝
组成: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 前面 中间狭窄,两侧宽广。
分部:蝶鞍、外侧部。
重要标记:视神经管、前床突、 蝶鞍(垂体窝+鞍背)、颈动 脉沟、眶上裂、 后床突、破 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圆孔、 卵圆孔、棘孔、脑膜中动脉 沟、三叉神经压迹、鼓室盖。
主要内容:大脑半球颞叶,垂体 等
.
14
颅中窝
浅血管
前—面A.V 后—颞浅A.V
深A终支:眶上A.眶下A.颏A
面V特点:口角以上无瓣膜
与深V广泛交通
面深V→翼丛
面V
海绵窦
内眦V→眼V
麻结论、头部--ok
(五)颅骨外骨膜 是一层薄而致密的结缔组织。
特点 :与颅骨表面结合疏松,但在骨缝处与缝韧带 结合牢固。 临床意义* 骨膜下血肿:范围局限,只限于一整块颅骨的范围。Fra bibliotek临床意义:
• 1)在作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血 管、神经主干。开颅术作皮瓣时,蒂应朝下,保留入蒂的血 管、神经主干,以保证皮瓣的存活及原有的感觉。 • 2)头皮静脉的特点是借导血管 (顶导血管和乳突导血管等 )与 板障静脉或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通,头皮感染可通过导血管 蔓延至颅内,反之亦然。
绪论
一、麻醉解剖学的定义
二、神经阻滞麻醉的定义 三、解剖学定位
四、学习重点及要求
绪
一、麻醉解剖学的定义
论
麻醉解剖学 anesthesioanatomy是从麻醉学角度 研究人体局部配布与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 当代麻醉学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 测治疗及疼痛诊疗四大部分。一般性的术后镇痛、 除躁和内稳态保持亦列入麻醉常规。目前,麻醉学 的范畴和任务已远远超过“麻醉”的含义。
(二)学习要求
人体分部
• • • • • • • • • • 头部 颈部 胸部 腹部 盆部和会阴 背部 腰部 骶部 上肢 下肢
讲授人:王 琦 教授
E-MAIL;JJCWQ@
头面部 head
概述 颅部
• 颅顶
额顶枕区 frontoparietooccipital region 颞区 temporal region
• 颅底与颅腔及其内容物
面部
面浅部 superficial part of the face 腮腺咬肌区 Parotid and masseteric region 面深部 deep part of the face
精品课程《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课程编号:承担单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授课学时: 54学时(理论22学时,实验32学时)授课时间:第三学期适用专业:本科临床麻醉专业一、课程简介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
本书是《麻醉解剖学》与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进行有机的合并,实际上是麻醉专业用的局部解剖学。
它侧重阐述与临床麻醉、疼痛诊治、危重病人监测与治疗等学科相关的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学习及临床应用《麻醉学》提供理论基础。
适用于临床麻醉专业教学使用。
学习麻醉解剖学的目的是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神经走行的辨识以及局部层次结构的查认,进一步了解、熟悉和掌握人体局部结构配布的规律,为学习麻醉医学和其他临床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麻醉解剖学》编制而成。
要求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讲授、小班实习,标本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总结记忆。
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自学的能力。
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本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
掌握内容,使学科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点阐明,通过教学,学生必须透彻理解、记忆并会灵活应用;熟悉内容使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记忆、知其临床意义;了解内容为学科的一般理论,教师可概述、简述或通过学生自学,能理解知其要点和形成初步印象。
本门课程第三学期学习。
54学时,理论22学时,实习32学时。
教师主要通过引导性讲课,贯彻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听课,小班实习观察、阻滞麻醉模拟穿刺,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
另附有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和教学录象等方式进行学习。
讲授与实习比例为2:3。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1.麻醉解剖学的定义、研究范畴、作用地位。
麻醉解剖学
一、名词解释1、硬膜外隙: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2、颈动脉三角: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3、坐骨直肠窝:又称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呈楔形。
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其表面的盆膈下筋膜;外侧壁的下份为坐骨结节的内面,上份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顶向上,为内、外侧壁相交处;底朝下,为皮肤和浅筋膜;前壁为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份和骶结节韧带;4、椎管:椎管由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连成,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
其内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
5、蛛网膜下隙: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缝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
隙内充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6、硬膜外隙7、臂丛:是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走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8、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
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鞘内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贯穿全长,颈内动脉位于鞘的上部,颈总动脉居其下部。
9、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周围,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10、腋鞘:又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
二、问答题1、试述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途径,有何风险?答: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
【麻醉解剖】头部-PPT精品课件
THANK YOU!
第三节 面 部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牛家峰
31
第三节 面 部
特点:血管丰富,神经密布,腔隙繁多
可分为: 眶区 鼻区 口区 耳区 面侧区 颊区 腮腺咬肌区 面侧深区
一、面部浅层结构 二、腮腺咬肌区 三、面侧深区
32
一、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二)浅筋膜(三)面肌 (四)动脉 (五)静脉(六)淋巴(七)神经
26
顶孔
盲孔 髁管
27
四、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三)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
1、额板障静脉 2、颞前板障静脉 3、颞后板障静脉 4、枕板障静脉
28
思考题
1.颅底一些孔裂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2.三叉神经节的位置。 3.海绵窦的位置及通过的结构。 4.脑的被膜及脑脊液循环途径。 5.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6.神经阻滞: (1)舌咽神经阻滞。 (2) 三叉神经节阻滞。 7.解释名词:海绵窦、大脑动脉环
(一)通过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途径 海绵窦
眼上静脉 内眦静脉
眼下静脉
卵圆孔静脉丛 破裂孔导血管 (卵圆孔网)
面静脉 面、外静脉的交通
(二)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
1、顶导静脉(顶孔) 2、乳突导静脉(乳突孔) 3、髁导静脉(髁管) 4、额导静脉(盲孔) 5、枕导静脉
40
上颌神经阻滞:
病人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进针→翼突 外侧板→退针→针尖朝向同侧瞳孔方向→经翼突外侧 板前缘→翼腭窝→注药
二、颅 底
1
第二节 颅 部
一、 颅 顶(复习)
1.额顶枕区: 层次、两组血管神经 2.颞区: 层次、两组血管神经 3.颅顶骨
二、颅底 三、颅腔内容物 四、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10.麻解 头部
Ⅱ Ⅲ 间脑(视交叉) 中脑(脚间窝)
Ⅳ
中脑(下丘下方)
小脑中脚交界处)
Ⅴ 脑桥(脑桥基底与 Ⅵ 脑桥(延髓脑桥沟) Ⅶ 脑桥(延髓脑桥沟) Ⅷ 脑桥(延髓脑桥沟) IX 延髓(橄榄后沟) Ⅹ 延髓(橄榄后沟) Ⅺ 延髓(橄榄后沟) Ⅻ 延髓(橄榄前方)
颅底内面主要孔裂及所通过结构
(1) 腮腺咬肌筋膜 : 颈深筋膜浅层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 包绕腮腺,在腮腺前缘两层融合,形成腮腺鞘。融合后 覆盖咬肌表面的部分,称咬肌筋膜。 腮腺鞘特点: 1) 与腮腺结合紧密,发出间隔伸入腮腺,将腮腺分成许 多小叶。引流时注意小隔。 2) 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内肌间有裂隙,腮 腺深部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
•上颌神经
注:海绵窦与面v的交通。
上矢状窦
大脑镰的上缘
窦汇
直窦
小脑幕
蝶鞍 海绵窦
蝶骨体的两侧
横窦
横窦沟内
乙状窦乙状窦沟内
硬脑膜窦内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岩上窦
岩下窦
2.蛛网膜、软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颗粒
脑蛛网膜和软脑膜
脑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终池 蛛网膜粒 软脑膜 参与构成脉络组织、脉 络丛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
(四) 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系:供应
端脑前2/3与间脑的 前部
•椎基动脉系:供应
脑干、小脑和间脑后
部和端脑后1/3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分:皮质支和中央支
颈内动脉
分: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前床突 部
麻醉解剖学考试重点
麻醉解剖学第1章大脑和脊※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后动脉+前、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主要分布于脑和视器※颈外A的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颈外动脉一上颌动脉一脑膜中动脉(终末支,非直接分支)二、CSF成人CSF总量125〜150m1;脑室60〜70ml;颅蛛网膜下隙35〜40ml;脊髓蛛网膜下腔含25〜35mlICP:成人70〜200mmH2O (5〜15mmHg);儿童:50〜100mmH2O侧卧位时为70〜170 mmH2O;平卧位<100 mmH2O;坐起时腰骶段可达200〜300 mmH2O•临床上讲的ICP指:CSF压力•CSF循环: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CSF一经室间孔一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CSF一经中脑水管一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CSF 一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外侧孔一蛛网膜下隙一蛛网膜粒一上矢状窦一窦汇一左右横窦一左右乙状窦一颈内静脉三、脑神经1•主要分支:⑴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⑵上颌神经:穿圆孔出颅腔入翼腭窝,主要分支:上牙槽神经;⑶下颌神经:自卵圆孔出颅腔至颞下窝,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主要分支:①下牙槽神经:终支自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
②舌神经:分布于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
③咀嚼肌神经:支配所有咀嚼肌•半月神经节:也称为三叉神经半月节,为最大的脑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覆盖着硬脑膜,包括在硬脑膜两层所形成的三叉神经腔内。
此节呈新月形,是由典型的假单极神经元组成,胞体的中枢突组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和卵圆孔出颅。
2、面神经(7)面神经核位于脑桥。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
(完整word版)麻醉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头部】1.颅顶部危险区又称腱膜下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内有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2。
面部危险三角: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此三角内静脉无瓣膜,故此处感染易逆行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成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
【颈部】1.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2。
静脉角:为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左右静脉角分别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注入。
3.颈动脉三角:是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的区域,又称肩胛舌骨肌舌骨角.4。
腋鞘:又称颈腋管,是椎前筋膜向下外侧包绕腋血管及臂丛而形成的鞘管。
【胸部】1.乳房悬韧带:乳腺叶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为乳房悬韧带,又称Caoper韧带。
2.纵隔:是在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以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
3.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或者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等。
4。
心包腔:浆膜心包脏壁二层之间有一层狭窄密闭的腔隙。
【气管插管】1.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双侧咽鼓管扁桃体和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它们围绕在口、鼻腔与咽腔连通处附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2.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
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行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
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叫声韧带。
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呈垂直方向张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中份,成为环甲正中韧带。
3.气管隆嵴:在气管分叉处的内面,形成向上突的纵嵴,呈半月状,常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的重要标志,也作为气管插管深度的定位标志.粘膜内有较丰富的迷走神经分布,极为敏感。
考试必备--麻醉与脑
第3章麻醉与脑第1节脑的解剖简述脑位于骨性的颅腔内,重量介于1200~1500克,中国成年男性平均为1375克,成年女性为1305克,相当于体重的1/40-1/50。
解剖学上将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脑桥和小脑)和延髓五部分,临床上通常把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
人类大脑非常发达,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脑皮质高度发达,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一、脑干脑干位于后颅窝,由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分组成。
脑桥与中脑之间的过渡部分是脑干的最狭窄处,称为菱脑峡。
脑干是脑部所有重要神经传导束的共同通道,也称为生命中枢。
1.延髓在延髓的最下端有锥体交叉,听神经(一部分),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以及舌下神经自延髓出入。
是支配呼吸,循环,心脏,胃肠道,吞咽,发音等重要功能的中枢。
2.脑桥在脑桥的前外侧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穿出,三叉神经根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小为运动根;下部较大为感觉根。
此外,出入脑桥的神经还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3.中脑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发出。
小脑主要是调节和维持在各种姿势中的平衡,使身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这种功能也是单侧性的,但并非是交叉性支配,即右侧司理右侧,左侧司理左侧中央前回主司运动;中央后回主司感觉;颞上回和颞横回主司听与说;海马回主司味觉,嗅觉;舌回及楔回主司视觉。
其中听,嗅,味,视觉由双侧大脑支配;而运动和感觉则是单侧大脑交叉支配1.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上接中脑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2.正常成人的脑脊液总量约为140~180ml,其中侧脑室30~40ml,第三和第四脑室25~30ml,蛛网膜下腔55~65ml,脊髓蛛网膜下腔约10~15ml,终池20~30ml。
每天脑脊液的产生量约500~600ml。
五,脑神经共有12对脑神经出入脑,分别称为嗅神经(I),视神经(II),动眼神经(III),滑车神经(IV),三叉神经(V),外展神经(VI),面神经(VII),听神经(VIII),舌咽神经(IX),迷走神经(X),副神经(XI),舌下神经(XII)。
局解绪论、头部-局解
五.面侧区的间隙
位于颅底与上、下颌骨之间,是位于骨、肌肉与筋膜 之间的间隙,各间隙相互交通,充满疏松结缔组织,感 染时可相互扩散。 1.咬肌间隙 2.翼下颌间隙 3.颞下间隙
1.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上部之间,内有咬肌血管、 神经。此间隙前方紧邻下颌第3磨牙,牙缘性感 染可扩散至此间隙。
咬肌
2.翼下颌间隙
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
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有
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 槽血管经过,下牙槽神经阻 滞时即将麻药注射于此间隙。 牙缘性感染也可累及此间隙。 舌神经
翼内肌
下牙槽神 经、血管
3.颞下间隙
主要位于翼外肌周围,
充满疏松结缔组织,有翼静
脉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 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颞浅、深间隙(向上) 咽旁间隙 (向后内侧) 颞下间隙 翼腭窝(向前内侧)
麻醉解剖学 anesthesio Anatomy
绪
论
一.麻醉解剖学的概念
麻醉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重点 研究人体各局部的层次、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以 及与临床麻醉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知识。
二. 学习《麻醉解剖学》的内容与要求
①掌握各局部的境界,即位置界定。
②掌握各局部的器官、血管、神经及其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
颅底内面观
三叉神经组滞
1.三叉神经节阻滞 2.上颌神经阻滞
翼腭窝
3.下颌神经阻滞
翼突外侧板
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阻滞时, 下颌切迹为进针点,其深面为 翼突外侧板。
下颌切迹
4.下牙槽神经阻滞 5.舌神经阻滞 6.耳颞神经阻滞
下颌孔
翼内肌
舌咽神经阻滞
舌咽神经→颈静脉孔 (茎突后内侧)→经颈内 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分 布于咽、舌等。 茎突是体表定位舌咽神 经的重要标志,但需注意 其周围的毗邻关系。
1.局解-头部
1)与腮腺结合紧密,发出间隔伸入 腮腺,将腮腺分成许多小叶。引流 时注意小隔。
2)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 翼内肌间有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 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 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形成咽旁脓 肿。
腮腺的形态
浅部 深部
以下颌支后缘 或穿过腮腺的 面神经丛为界
腮腺位置:
颅顶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
前内侧组
前组
前外侧组
外侧组 耳前组
(颞区) 耳后组
后组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的分布特点:
1. 以颅顶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临床手术切口选 择应考虑此点;
2. 其中动脉间相互吻合成丰富的动脉网; 3. 神经分布互相 重叠;
二 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anterior cranial fossa
浅筋膜:fat(颊脂 体)、神经、血管 丰富,有腮腺管穿 行
枕额肌额腹
表
情 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3)血管
面动脉
(3)血管
面静脉
淋巴:面部浅层的淋巴管非常丰富,常吻合成网, 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这些淋巴 结引流面部的淋巴,其输出管均注入颈外侧深淋 巴结。
眼神经 眶上神经 感觉神经(来 自三叉神经) 上颌神经 眶下神经
深面:茎突及茎突 诸肌、颈内动、 静脉和后四对脑 神经共同形成 “腮腺床”。
腮腺导管投影:鼻翼与口角连线的中点至 耳屏切迹间连线的中段
穿经腮腺的结构
穿经 腮腺 的结 构
纵行: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颞浅 动、静脉及耳颞神 经。
横行:上颌动、
静脉,面横动、静 脉,面神经及其分 支。
由浅入深依次 为:面神经及其
局部解剖学(二十七)头面部局解
(二十七)头面部局解1.颅顶部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颅顶血管和神经的行径和发布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由于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应当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扩大。
颅顶的神经都走行于皮下组织中,而且分布互相重叠,所以局麻时必须注射在皮下组织内。
由于皮下组织内有粗大的纤维束,所以注射时会感到阻力较大。
2)颅顶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不但左右两侧互相吻合,而且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也互相联系,所以头皮在发生大块撕裂时也不易缺血坏死。
3)由于血管神经从颅周围向颅顶走行,在行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如开颅手术而作皮瓣时,皮瓣的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血管和神经的主干,并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及保留感觉功能。
4)头颅静脉的分布和排列适应着该部的特点,故本处有三种静脉管:头皮静脉(颅外系统),骨松质中的板障静脉以及硬脑膜窦(颅内系统)。
头皮静脉和板障静脉借助特殊静脉管——导血管与硬脑膜窦相交通。
由于颅内和颅外静脉系统之间有交通.所以感染可能从头颅被盖波及脑膜,发生脑膜炎、窦栓塞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头皮部具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皆位于浅筋膜内。
它们呈辐射状从四周向颅顶集中。
在动脉方面:前方有眼动脉的终末支——额动脉及眶上动脉;侧方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后方有枕动脉。
在神经方面:前方有眼神经的末梢支——眶上神经、额神经,侧方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后方有枕大神经。
这些动脉与神经的末梢支相伴行,在颅顶部组成前、后、侧三群,恰好与本区的额、枕、顶三部相当。
三群血管彼此之间以许多吻合支相连,并移行于对侧的侧副网。
问:头顶部的神经血管分布及其分布范围?(南医2006)问:.颅顶部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复旦)颅顶部的层次结构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麻醉解剖学复习指导
麻醉解剖学复习指导1.颅顶部危险区又称腱膜下间隙(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subaponeurotic tissue):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前至上眼睑和鼻根,后达上项线,内有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
2.腮腺床parotid bed: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成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
3.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4.Little 区:筛前后动脉的中隔支、鼻后中隔动脉、腭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中隔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和粘膜下吻合成动脉丛,有时还有鼻翼动脉的中隔支参与,约90%的鼻扭发生于此,故称其为易出血区。
5.气管前间隙 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气管切开时必须经过此间隙。
此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和左头臂静脉等。
若此间隙感染,可蔓延到上纵膈。
6.颈动脉鞘 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颈深筋膜中层)包绕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形成的血管神经鞘,其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及位于动、静脉后方的迷走神经。
该鞘上起颅底,下达纵膈。
7.心包横窦 transverse sinus of pericardium: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部分,此处是心血管手术阻断血流的部位。
8.心包斜窦 oblique sinus of pericardium:位于两侧肺上、下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部分。
心包积液常积聚于此不易引流。
9.心包前下窦:位于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深1~2cm,是心包穿刺抽液的适宜部位。
10.心包裸区: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下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概述 颅部 面部
头部
头部概述
境界与分部
体表及骨性标志
乳突 眶下孔 颏孔
颅部
颅顶 颅底 颅腔内容物 颅内外静脉交通
颅顶-额顶枕区
境界
前界-眶上缘 后界-枕外隆凸
和上项线 两侧-上颞线
层次
皮肤 浅筋膜 帽状腱膜与枕额肌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颅骨外膜
临床联系:三叉神经阻滞术
颅后窝
颅部相关阻滞及要点
三叉神经阻滞: 翼突后方 卵圆孔 三叉神经腔 上颌神经阻滞: 翼突前方 翼腭窝 眶下神经阻滞: 眶下孔(鼻翼/眼外眦连线中点) 下颌神经阻滞: 翼突后方 卵圆孔 下牙槽神经阻滞: 翼下颌间隙 颏神经阻滞: 颏孔 (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下方)
颞肌 temporal muscle
为咀嚼肌之一,为 扇形肌
起自下颞线和颞筋 膜深层的深面,前 部肌纤维向下,后 部肌纤维向前行, 肌腱止于下颌骨冠 突及其内侧面。
颞浅间隙,颞深间 隙
骨膜 periosteum
较薄,紧贴颞骨表面,剥离困难,很少发生骨 膜下血肿。
在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间 隙
两个概念:“头皮”、颅顶“危险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皮肤
厚而坚韧 丰富的毛囊,皮脂腺,汗腺,血管 极强的再生能力
浅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与脂肪分格 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血管 神经 分布特点
头皮血管和神经
耳前组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颞浅动脉 耳前组神经:面神经颞支,眶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颧颞神经,耳颞神经
颅底
结构特点:
骨质厚薄不一 重要血管、神经穿行 颅底重要结构 颅底骨与脑膜愈着紧密
颅前窝
易骨折 嗅神经
颅中窝
中央部
垂体窝 海绵窦
垂体窝周围毗邻:
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
海绵窦穿经内容: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眼神经、上颌神经 颈内动脉
海绵窦的静脉交通
眼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 基底静脉丛-椎内静脉丛-腔静脉系 导静脉-翼丛、咽丛 对侧交通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系: 供应端脑前2/3与间脑的前部
椎-基底动脉系: 供应脑干、小脑和间脑后部和端脑后1/3
大脑动脉环
组成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意义
脑的静脉
特点: 壁薄,无瓣膜 不与动脉伴行
大脑外静脉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下静脉 大脑中浅、深静脉 基底静脉
头皮裂伤 单独缝合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即腱膜下间 隙
范围广 结合疏松 导静脉沟通 颅顶“危险
区”
“熊猫眼”征
颅骨外膜
结合疏松,但骨缝处除外 与腱膜下间隙血肿鉴别
“头皮”
定义:浅部的三层,总称为“头皮” 特点:紧密相连,不易分开 临床联系:头皮撕脱伤等
颅顶-颞区
境界
前界-颧突和额突 后界-上颞线后段 上界-上颞线 下界-颧弓上缘
颅腔内容物
脑的被膜
硬脑膜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 大脑镰、小脑幕 小脑镰、鞍膈
硬脑膜窦
特点: 窦内无瓣膜 窦壁无平滑肌
脑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软脑膜
脑膜中动脉
翼点
脑
组成
端脑telencephalon 间脑diencephalon 中脑mesencephalon 脑桥pons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小脑cerebellum
层次:
皮肤 浅筋膜 颞浅筋膜 颞深筋膜 颞肌 骨膜
皮肤
移动性大 手术易缝合,愈后好
浅筋膜
血管、神经分 布
耳前组
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
耳后组
耳后动静脉 枕小神经
颞筋膜 temporal fascia
起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止于颧弓的浅面;深层止于颧弓的深面
外侧部
三叉神经节
组成:
假单极神经元 (躯体感觉性) 位置: 颅中窝-外侧 部-颞骨岩部 尖端-三叉神 经压迹
三叉神经腔
定义:两层硬脑膜/三叉神经压迹处/包夹三叉神经s 根和三叉神经节后部/裂隙
毗邻:
深面:三叉神经运动根 内侧:海绵窦及颈内动脉 外侧:卵圆孔,棘孔
特点:
蛛网膜和蛛网膜下隙伸入其中/包绕三叉神经根和三 叉神经节后部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颅内外静脉交通
自学
耳后组动脉: 枕动脉,耳后动脉 耳后组神经: 耳后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
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仅阻滞一支神经, 常得不到满意效果,需扩大神经阻滞范围。
开颅手术作皮瓣 时,皮瓣的蒂应 在下方,以保留 入蒂的血管神经 主干,利于皮瓣 的成活及保留感 觉功能。
帽状腱膜与枕额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