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赵氏孤儿__赏析

赵氏孤儿__赏析

剧情
本剧叙述屠岸贾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竟 设计杀灭赵盾家族300人,仅剩遗孤被程 婴所救出。屠岸贾遂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 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岂料有一 群人誓死保护这孤儿的生存,经20年,孤 儿长成,终报前仇。
艺术特色(一)结构紧凑简练
剧本用两万多字把屠岸贾的凶狠骄 横——杀赵盾、除赵朔、斩孤儿;程婴 公孙杵臼等的凛然崇高——程婴舍子、 韩厥义放、公孙献身,惊心动魄的冲突 和尖锐的斗争形象描写出来,叙述一个 跨越二十多年的忠臣与奸佞斗争、家族 复仇的故事。
艺术特色(二)人物形象鲜明
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 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 崇高品格。但他们性格的完成,并不是 标签式的抽象道德观念的外化,而是在 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 现的,因而显得真实感人。
艺术特色(三)悲剧性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 的剧作。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公孙杵臼等 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 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悲剧意味即在 此。
主要人物塑造
2公孙杵臼 见义勇为护孤儿 --程婴,你则放心 前去,抬举这孤儿 长大,与他父母报 仇雪恨,老夫一死, 何足道哉!

主要人物塑造
3屠岸贾 赶尽杀绝眼中钉 --把普国内半岁之下、 一月之上新添小厮 见一个剁三段,其 中必有赵氏孤儿。 任它金枝玉叶,难 逃我剑下之灾。

主题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 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 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赵氏孤儿》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
斗争,最终才战胜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 是像愚公移山那样,在子子孙孙无穷的前 赴后继的斗争中才实现,中国悲剧精神就 表现在这种前赴后继的斗争甘将自己亲生子, 偷换他家赵氏孤。 这本程婴义分得, 只可惜遗累公孙 老大夫!

歌剧《赵氏孤儿》程婴艺术形象塑造

歌剧《赵氏孤儿》程婴艺术形象塑造

歌剧《赵氏孤儿》程婴艺术形象塑造初探摘要:歌剧《赵氏孤儿》是由我国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一部属于中国题材的歌剧。

程婴作为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的,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坚守正义、坚守初心的那种英雄气魄和人文精神都是这部剧的灵魂所在、也剧情设置的基础、更是整个剧本的主旨所在,本文针对于《赵氏孤儿》程婴一角色的研究,为歌剧的发展做了更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歌剧;赵氏孤儿;程婴一、引言歌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反映中国悲剧文化精神的经典历史剧。

故事中那种隐忍、坚强、不屈不挠同邪恶力量斗争到底的英雄精神,是故事流传至今并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国家大剧院将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歌剧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得以更加直观的领略到中国民族大义的惊心动魄和震撼人心。

歌剧《赵氏孤儿》中程婴通过男中音的唱法向人们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一意孤行”,将中华民族的正气、风骨和道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追溯和发扬。

本文选择《赵氏孤儿》中的主要角色之一——程婴为人物线索,通过程婴从一介草民到悲剧英雄的转变过程,更加深入的探讨歌剧人物在歌剧和历史中的悲剧精神。

二、歌剧《赵氏孤儿》概述(一)故事背景《赵氏孤儿》故事最先起源于《左传》,详于《史记·赵世家》。

在《史记·赵世家》这样记载到:故事的背景是在晋国时代,当时的国家的朝政时事由晋景公来管制,大夫屠岸贾利用各种理由想着杀戮赵氏家族。

在没有得到晋景公任何的旨意下,就对赵氏家族全家进行杀害。

赵朔的夫人是晋成公的长姐,此时的他已经怀胎数月,她到宫中剩下赵氏家族唯一的后代。

屠岸贾知晓后,派人在宫中查找赵氏遗孤。

知晓赵氏被灭门的赵朔家臣公孙杵臼和赵氏门客(江湖郎中)程婴他们决定要留下赵氏孤儿。

在两人商议讨论后,决定把程婴自己的孩子交给屠岸贾派来的追兵,告诉他们这就是赵氏门下的孩子。

在官兵杀害公孙杵臼和假的赵氏孤儿后,程婴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隐身潜藏在山里。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湖北花鼓戏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湖北花鼓戏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湖北花鼓戏《赵氏孤儿》(2002年首演)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院湖北花鼓戏《赵氏孤儿》2002年上演以来深受民众赞美。

演出至今已超过300场。

我们这部剧的演出特点是:一、淡化复仇故事,突显人间纯情。

将朝廷争斗、诛奸复仇的情节简化,把主人公程婴的妻子王氏与孤儿亲生母公主等人物推至幕前并细腻演示,着重展现人性、人情。

二、强化演唱戏份,彰显剧种特色。

在“放孤”、“辞孤”等戏中,将大段说白改为演唱,并增加唱词,充分显示地方戏曲的唱腔艺术。

三、戏化民俗语言,体现草根风味。

将语言移植为方言语韵,比如将贯穿全剧的“儿歌”变为江汉平原一带的民歌韵味,尽力加强地方文化特色。

――吴培义(制作人)The Orphan of Zhao (Hubei Flower-drum Opera or huaguxi, premiered 2002)Hubei Experimental Huaguxi TheatreHuaguxi or Flower-drum Opera is one of the regional song-dance theatres in the Hubei area, with a history of about 150 years. Developed from the local folk song and dance, it has been popular in the countryside.Premiered in 2002, The Orphan of Zhao has given over 300 performances. It has been warmly welcomed by both urban and rural audiences.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roduction are as follows:- Emphasizing love and humanity while playing down the story of revenge. The plots of intrigue in court and revenge against evil were simplified, whereas the protagonist’s wife and the orphan’s mother (the Princess) were given prominence.Their feelings towards their sons were depicted through touching songs and beautiful movements.- Reinforcing the singing part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guxi. In scenes like ‘Han Jue Releases the Orphan’ and ‘Biddin g Farewell to the Orphan’, large sections of monologues were adapted into songs with additional lines of lyrics. Thus the art of aria singing in the local opera is underscored.- Using local idioms and expression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ones of the dialect, the production conveys the grass-roots culture. For example, the use of a nursery rhyme throughout the opera adopted a folk tune to evoke the local colour of the Jianghan Plain in the performance.-- Wu Peiyi (Producer)。

《赵氏孤儿》经典化研究

《赵氏孤儿》经典化研究

《赵氏孤儿》经典化研究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赵氏孤儿》的经典化现象进行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引言1. 研究背景和意义2. 研究对象和方法二、《赵氏孤儿》的文化背景1. 明清社会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传统文学对《赵氏孤儿》的影响三、《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1.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2. 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四、《赵氏孤儿》的文学价值1. 作品的文学特点和风格2. 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贡献五、《赵氏孤儿》的艺术价值1. 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2. 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赵氏孤儿》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1. 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2. 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传承七、《赵氏孤儿》的经典化原因1. 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中的地位2. 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八、《赵氏孤儿》的经典化影响1. 经典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2. 经典化对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九、结论1.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研究结论2. 作品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1. 引言在引言部分,可以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该研究的重要性和需要。

另外,需要清晰阐明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后续的研究部分做铺垫。

2. 《赵氏孤儿》的文化背景在这一部分,可以探讨明清社会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对《赵氏孤儿》的影响,例如经济状况的影响等。

同时,可以分析传统文学对《赵氏孤儿》的影响,揭示作品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这一部分需要着重探讨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分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揭示作品的初衷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4. 《赵氏孤儿》的文学价值在这一部分,需要对作品的文学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和探讨,探讨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贡献,揭示其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独特性。

5. 《赵氏孤儿》的艺术价值这一部分应从艺术特点和价值出发,研究作品在艺术方面的独特性,分析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戏剧《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鉴赏

元戏剧《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鉴赏

元戏剧《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鉴赏元戏剧纪君祥鉴赏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情节梗概是这样的:晋国大将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常有害赵盾之心。

他先遣勇士钽麑执刀越墙刺杀赵盾,钽麑触树而死;又训练西戎国进贡的神獒在朝廷上追咬赵盾,提弥明金瓜劈犬,曾受赵盾一饭之恩的灵辄救了赵盾。

屠岸贾诡称赵盾为不忠不孝的欺君之人,将其满门三百口良贱诛尽杀绝,逼死晋国驸马都尉、赵盾之子赵朔。

赵朔死前,给公主腹中婴儿取名赵氏孤儿,叮咛公主养子成人,为赵门雪冤报仇。

公主被囚府中,生子赵氏孤儿,委托门下草泽医生程婴装入药箱救出。

为使保护婴儿的程婴无后顾之忧,公主自缢身亡。

屠岸贾麾下的下将军韩厥,原是赵盾提拔起来的,对屠岸贾残害忠良、搅乱强晋非常不满。

屠岸贾派他严守府门,以防有人递盗婴儿出门。

程婴藏孤出门,韩厥三次搜箱,发现孤儿,放程婴抱孤出逃。

程婴不放心,两去两回,跪求韩厥拿他与孤儿请功受赏。

韩厥嘱咐程婴将孤儿隐入深山,“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踩着是非门,担危困”。

为使程婴放心保孤,韩厥自刎身亡。

屠岸贾发现孤儿被救出府门,下令拘杀全国半岁以下婴儿。

程婴保护孤儿来到因对昏君奸臣不满而归隐太平庄的公孙杵臼家中,两人商定了救孤之策,程婴把孤儿当做亲子抚养,而把亲子当做孤儿送入公孙杵臼家,然后向屠岸贾首告公孙杵臼私藏孤儿。

屠岸贾逼死了公孙杵臼,残害了搜出的“孤儿”,认程婴为心腹之人,将程婴所藏孤儿作为义子。

二十年后,孤儿长大,程婴给他取名程勃,屠岸贾给他起名屠成。

他白日在屠岸贾前演武,夜晚在程婴前习文。

屠岸贾无子,打算让他“杀了灵公,夺了晋国”;程婴却将屈死的忠臣良将画成“手卷”,讲与孤儿,教孤儿杀贼报仇。

最后屠岸贾被除,忠臣得封。

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史记·赵世家、刘向的新序、说苑中均有记载。

纪君祥基本依据史实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但也有许多改动: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晋景公时改为晋灵公时;人物关系方面,韩厥本来是孤儿长大后为其请封者,杂剧中改成放过保护孤儿的程婴后而自杀身亡。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赵氏孤儿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孤儿赵盾与众多善良人士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亲情、友情等社会道德感化人心的一面,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首先,赵氏孤儿剧情紧凑,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小说从赵盾的童年开始叙述,通过赵盾与家人、亲戚、朋友、敌人的斗争,描写了一个孤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努力求生存、奋斗成长的艰辛历程。

小说中的各种情节、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看了能够深深地被感染、被启迪。

例如,小说中的大秦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地方,寺中的僧人和尚领悟到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义为道”的精神,为主人公赵盾提供了关键的帮助。

同时,小说中还出现了好多具有人民群众反抗自由的精神的人物,这些人物能够坚定地抵制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权利,体现了中华民族天性中的坚强、勇敢、自由、民主的品质。

其次,赵氏孤儿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多样鲜明,他们的性格、行为、言辞等都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例如,主人公赵盾一开始是一个孤儿,他在受到张国老师的帮助后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一步。

而后他在曹正与自己的兄弟刘、贾等人合作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地位和权利。

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敬老爱亲、友情、忠诚、正义等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最后,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作品。

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优秀传统,如合、宽、恕、能屈能伸、母子情等。

小说语言优美,行文流畅,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

同时,小说还大量使用了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借助这些艺术手法,小说让读者对赵盾、张国老、曹正、澹台司马、良夫妇等各种优秀人物的形象刻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总之,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精湛技巧及高度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人文精神,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独特的风格。

京剧赵氏孤儿

京剧赵氏孤儿

京剧赵氏孤儿概述《赵氏孤儿》是京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由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丹于20世纪40年代末创演并广泛传播。

它以孤儿赵益民的艰辛成长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这部剧作结构严谨,表演技巧高超,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介绍《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剧目特点以及其在京剧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故事情节《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故事一开始,主要介绍了赵家的兄弟三人,他们是赵盾、赵弘和赵益民。

赵盾是三兄弟中的老大,赵弘是老二,赵益民是老三。

然而,赵盾长得英俊才华出众,被赵家的父母最为宠爱。

父母去世后,赵益民被家人抛弃,流离失所。

一天,他遇到了母亲的灵魂,母亲告诉他要为父母复仇。

赵益民决定寻找机会报答父母。

在此过程中,他与赵盾成为了朋友。

不久,赵益民被人掳走,被迫加入民间歌舞表演队。

在队中,他结识了杨雷雨,两人互生情愫。

赵益民在队伍中展示了自己的天赋,得到了舞台上的机会。

他以自己的表演才华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也触怒了队长。

赵益民因此被迫逃离队伍,继续着他的寻找父母复仇的旅程。

最终,在机缘巧合下,赵益民与赵盾重逢。

他得知,赵盾已经成为一位军事将领。

两人联手,在战场上迎接了来犯的敌军,取得了胜利。

赵益民乘机杀死了那个拆散他们一家的奸臣。

父母的冤情得以昭雪,赵氏家族重归尊严。

主要角色•赵益民:故事的主人公,赵家三兄弟中的老三,被家人抛弃后流浪街头,渴望报答父母的故事。

•赵盾:赵家三兄弟中的老大,英俊才华出众,成为军事将领,与赵益民最终重逢,联手报仇。

•赵弘:赵家三兄弟中的老二,比赵益民大两岁,为人厚道,因病早逝。

•杨雷雨:赵益民在歌舞表演队中结识的女孩,两人相爱,成为情侣。

•神仙:一个通灵的神仙,为赵益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司马卿:邪恶的奸臣,千方百计阻止赵益民复仇。

剧目特点《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鲜明京剧特色的剧目,它体现了京剧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其主要特点:1.严谨的结构:整个剧目按照时间顺序展现赵益民的成长历程,剧情紧凑而又自然流畅。

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

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

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摘要:本文主要就元杂剧《赵氏孤儿》与史书《左传》《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做对比,解析了《赵氏孤儿》这一剧作主题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

同时从受众的角度通过剧作细节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杂剧在艺术上的魅力。

关键词:恩仇忠奸惊险纪君祥,一作纪天祥,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一类,又云其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

其生平事迹未详,所作杂剧六种,除《赵氏孤儿》外,其余皆佚。

《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公孙忤臼耻勘问,赵氏孤儿大报仇”,题为“冤报冤赵氏孤儿”,而《赵氏孤儿》则是其简称。

春秋时,晋灵公胡作非为,大夫赵盾屡谏。

灵公患之,屡次设法杀赵盾而未成。

赵盾为避祸出亡。

其同族赵穿弑灵公,赵盾知此事,未及越境而返。

舆论指责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太史书“赵盾弑其君”。

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此后赵氏家族确实遭到一场大祸,但此祸与灵公被弑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起于家丑。

赵盾之子赵朔,娶晋成公之姊(或云女儿),是为赵庄姬。

赵盾之弟赵婴,与赵庄姬私通。

鲁成公五年,赵婴之兄原同、屏季,因此事而放赵婴于齐,未久,赵婴遂亡。

八年,庄姬因赵婴之故,谮诸赵于晋君,云赵原同、屏季等将作乱。

晋君乃讨赵氏。

赵氏之封地亦被剥夺。

赵朔之子赵武,随母亲赵庄姬,养于晋君宫中。

后晋君采纳韩厥的建议,立赵武,返赵氏被剥夺的封地。

事见《左传》成公四年、五年和八年。

《赵氏孤儿》戏中所写救赵氏孤儿事、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复仇事,《左传》中根本没有记载,屠岸贾、程婴、公孙忤臼这三个主要人物,也不见于《左传》。

程婴、公孙忤臼救赵姓孤儿之事,始见于《史记,赵世家》,略云:晋景公时,赵盾卒,子赵朔嗣。

景公三年,灵公宠臣屠岸贾追究灵公被弑事,欲灭赵氏。

韩厥反对,而屠岸贾执意行之。

韩厥将此消息告赵朔,劝其逃走。

赵朔不肯,云韩厥必不灭赵祀。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屠岸贾未经晋君批准,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原同)、赵婴齐(赵婴)等,灭其族。

山西传统戏曲对外译介策略及传播路径探究——以晋剧《赵氏孤儿》为例

山西传统戏曲对外译介策略及传播路径探究——以晋剧《赵氏孤儿》为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之一,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纷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山西鲜明的地域文化,而戏曲也如灵魂般流淌在山西的血液之中,“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戏曲早已交融在百姓的生活中,深深根植在三晋大地之上。

《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达的代表,传演至今,经久不衰,被公认为中西方戏剧文化交流的起点。

山西是《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纪君祥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成为一部中国经典剧作。

自17世纪以来,该剧在欧美得到广泛的译介和传播;在国内也有诸多地方戏的改编和演出。

因其与山西的紧密联系,《赵氏孤儿》成为晋剧的重要代表剧目之一。

本文在梳理元杂剧《赵氏孤儿》海外译介和传播的基础上,以晋剧《赵氏孤儿》为例,探讨山西传统戏曲对外译介的可能策略和传播的有效途径,试图探寻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方法,搭建山西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推动山西地方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一、山西传统戏曲及“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1]P12简言之,中国戏曲是包含音乐、舞蹈、审美和文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和表演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和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

中国戏曲中的具体剧目,为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戏曲中的各种语言和唱腔都与群众的生活和感情有关,与大众的精神文化相连。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被公认为戏曲大省。

山西各剧种的剧目非常丰富,有专家学者高度概括为“三多一广”,即“戏曲文物多,戏曲剧种多,戏曲名家多;分布区域广”[1]P10这些剧目中,梆子戏占比最多,约有两千多个。

山西著名的四大梆子剧种分别是山西传统戏曲对外译介策略及传播路径探究——以晋剧《赵氏孤儿》为例■ 李言实 龙皓婕摘 要: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

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

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作者:王华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一、舞剧《赵氏孤儿》概述舞剧《赵氏孤儿》无论是故事主题的选择、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形式的展示,还是舞台艺术的设计,都能很好的将观众带到历史事件的剧情中,直达观众的内心,让观众的心绪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而不断起伏。

作为中国经典的悲剧故事,《赵氏孤儿》放在世界悲剧史上也毫不逊色。

《赵氏孤儿》被中国的艺术家们通过无数的艺术形式演绎出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中国歌剧舞剧院更是将这部著名的题材再创作,用舞蹈的独特表达方式,纯粹、直接的展现出来。

(一)舞剧《赵氏孤儿》中人物简介及剧情梗概舞剧《赵氏孤儿》的主要剧情就是围绕一名身份特殊的婴儿和一位普通通的医生开展[4]。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首领晋王因昏庸不堪,加之宠信大奸臣屠岸贾。

贵族赵氏向晋王进献良言却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被晋王射杀,并下令将赵氏一家三百余人抄斩。

赵氏的妻子庒姬生下赵氏的唯一骨血赵武。

屠岸贾紧追不舍,誓要将这两人置于死地、斩草除根。

危难之际,赵氏妻子庒姬将孩子托付给为她接生的医生,即门客程婴。

程婴想到自己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以及安稳的生活,不敢冒险,婉拒。

庒姬绝望自尽,程婴内心受到震动,深深自责不已,便决意救下孩子。

忠将韩厥大将军奉令追杀赵氏遗孤,却被程婴的义举感化,为了不负皇命,自杀谢罪,用自己的命保住了程婴和赵氏遗孤。

屠岸贾得知赵氏遗孤被救,震怒,下令三日内找到赵氏遗孤,并用全城婴儿的性命要挟。

为了不让屠岸贾的杀戮得逞,又不背信弃义,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牺牲程婴自己的孩子保全赵氏遗孤与全城婴儿。

经过调换的“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抱着,程婴前去告发,借机赢得了屠岸贾的信任。

程婴的妻子无法理解,怨恨离去。

屠岸贾杀死了老臣公孙杵臼,并让程婴亲手摔死了“赵氏孤儿”,也就是让程婴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程婴的妻子也接受不了现实,在孩子身边自尽。

屠岸贾将程婴之子,即真正的赵氏遗孤赵武收为养子,程婴也忍辱负重的苟活了十八年。

秦腔的代表剧目知识点总结

秦腔的代表剧目知识点总结

秦腔的代表剧目知识点总结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秦腔的代表剧目之一,故事情节感人,唱腔技艺精湛,深受观众喜爱。

该剧以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孤儿被送往赵国的故事。

主要人物有赵盾、赵武等,他们的性格形象鲜明,唱腔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

1. 故事情节《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故事主要发生在赵国,孤儿在王妃的关怀下长大,成为了聪明勇敢的人物。

在王妃的帮助下,孤儿成功揭露了贪官污吏的罪行,为百姓谋得了利益,最终成为了赵国的英雄。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力,充满了戏剧冲突和悬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唱腔技艺《赵氏孤儿》的唱腔技艺独具特色,主要是以“高亢激越,豪放奔放”为主要特点。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展现出赵氏孤儿的激愤之情,情绪需要催人奋发,表现出英雄本色。

同时,唱腔中的音乐节奏也需要紧凑有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种唱腔技艺在秦腔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秦腔艺术的精髓所在。

3. 人物性格《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塑造得非常成功。

赵盾聪明勇敢,富有正义感,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形象;赵武则是一个圣洁无私的王妃,她的形象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整个剧目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三家店》《三家店》是秦腔的又一代表剧目,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唱腔技艺复杂精湛,表演艺术性格鲜明,是秦腔艺术的典范之作。

该剧以唐代长安城为背景,讲述了富家子弟和小商贩之间的爱情纠葛。

主要人物有王大户、刘丫头等,他们的性格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唱腔技艺婉转动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故事情节《三家店》的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爱情困境。

故事主要发生在长安城,王大户是一个有钱有势的富家子弟,刘丫头则是一个贩卖水果的小商贩。

两人在三家店相识相恋,但因社会阶级的差异和家庭反对而陷入了困境。

剧中通过一系列的曲折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情感真挚动人。

浅谈苏州弹词《赵氏孤儿》一折

浅谈苏州弹词《赵氏孤儿》一折

的责任而感到愧疚。

他也曾想离开海岛,跨出去发展。

但海岛怎么办,它再小也是国土,总得有人守卫。

在孰是孰非的掂量下,王继才坚定了信念,立下誓言,一生守岛,不弃不离。

特别是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后,更是焕发无尽的动力,更加坚定自己的意志,誓要将海岛建成祖国和人民放心的钢铁前哨!戏剧《王继才》围绕他守岛、建岛、卫岛、护岛的感人事迹展开,进行大量人物心理的抒发描写。

从水与火的搏击中,从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让我们感受了这位时代楷模精神的伟大。

他赤胆忠心、一身正气,挑战艰难困苦,有着玉汝于成的赤子情怀。

他自觉为国担当、默默无闻,不求回报、无怨无悔,有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爱国情结。

他用一生浩然正气撑起伟大时代的标杆,不愧为新时代的楷模,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唱响伟大时代的雄浑颂歌。

淮海戏《王继才》由著名的剧作家孙智宏编剧。

由响水县淮海剧团打造搬上舞台。

近年来,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王体苏主政的响水县淮海剧团,这支被人们称之为灌河边上乌兰牧骑的团队,长期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作演出了多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佳作。

其中如由孙智宏创作,王体苏、刘素琴主演的小戏《贴春联》《方向盘》《特别保密》《追舟》《玉兰花开》等,先后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全国现代小戏小品及省级重大赛事,并屡获大奖,响水也因此成为江苏著名的小戏之乡。

紧扣时代的脉膊,创作有生命力作品一直是剧团的创作导向,时代楷模王继才事迹一出来,为尽快将这一形象搬上舞台,作为团长的王体苏与编剧孙智宏两次赴开山岛体验生活,并多次采访,汲取英雄的闪光点。

正是他们的努力让这部优秀的戏剧得以及时地树立舞台。

剧中饰演王继才的叶志林,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其身上做功厚重扎实,唱腔激越嘹亮,多场景心理戏的挖掘把握得度,流畅自如,为我们塑造了英雄王继才饱满硬朗、坚毅阳刚的鲜明形象。

饰演王仕花的演员是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刘素琴。

该演员舞台气质丰满,唱腔甜美委婉,表演丝丝入扣,堪称能歌善舞,二人在舞台上配合默契,交相辉映,把夫妻戏演绎得珠联璧合,美伦美奂。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妹,史称赵庄姬。

《赵氏孤儿》有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在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故事情节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

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作者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把孤儿宫中藏匿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在深山长大改为被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等。

我个人以为,作者所做的这些改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

把孤儿宫中抚养改为宫外抚养,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一是合理增加了韩厥放孤后自杀的情节;二是为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创造可能性,而这一点又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性。

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改为老宰辅,是为了突出传统的忠君思想,为了帝王的社稷,维护忠良,勇于献身;把程婴改为一般草泽医生则宣扬了“义”——道义和正义。

另外,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指明了屠岸贾屠戮了赵家300余口,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达了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的命令,这也是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同样也是艺术化的处理,以突出屠岸贾的残暴,反衬赵氏家族的忠义以及惨遭灭门之祸的冤屈。

令观众对屠岸贾恨之入骨,对赵氏家族充满惋惜之叹和深深的同情。

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

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

文艺研究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王华茹咸阳师范学院一、舞剧《赵氏孤儿》概述舞剧《赵氏孤儿》无论是故事主题的选择、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形式的展示,还是舞台艺术的设计,都能很好的将观众带到历史事件的剧情中,直达观众的内心,让观众的心绪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而不断起伏。

作为中国经典的悲剧故事,《赵氏孤儿》放在世界悲剧史上也毫不逊色。

《赵氏孤儿》被中国的艺术家们通过无数的艺术形式演绎出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中国歌剧舞剧院更是将这部著名的题材再创作,用舞蹈的独特表达方式,纯粹、直接的展现出来。

(一)舞剧《赵氏孤儿》中人物简介及剧情梗概舞剧《赵氏孤儿》的主要剧情就是围绕一名身份特殊的婴儿和一位普通通的医生开展[4]。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首领晋王因昏庸不堪,加之宠信大奸臣屠岸贾。

贵族赵氏向晋王进献良言却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被晋王射杀,并下令将赵氏一家三百余人抄斩。

赵氏的妻子庒姬生下赵氏的唯一骨血赵武。

屠岸贾紧追不舍,誓要将这两人置于死地、斩草除根。

危难之际,赵氏妻子庒姬将孩子托付给为她接生的医生,即门客程婴。

程婴想到自己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以及安稳的生活,不敢冒险,婉拒。

庒姬绝望自尽,程婴内心受到震动,深深自责不已,便决意救下孩子。

忠将韩厥大将军奉令追杀赵氏遗孤,却被程婴的义举感化,为了不负皇命,自杀谢罪,用自己的命保住了程婴和赵氏遗孤。

屠岸贾得知赵氏遗孤被救,震怒,下令三日内找到赵氏遗孤,并用全城婴儿的性命要挟。

为了不让屠岸贾的杀戮得逞,又不背信弃义,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牺牲程婴自己的孩子保全赵氏遗孤与全城婴儿。

经过调换的“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抱着,程婴前去告发,借机赢得了屠岸贾的信任。

程婴的妻子无法理解,怨恨离去。

屠岸贾杀死了老臣公孙杵臼,并让程婴亲手摔死了“赵氏孤儿”,也就是让程婴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程婴的妻子也接受不了现实,在孩子身边自尽。

屠岸贾将程婴之子,即真正的赵氏遗孤赵武收为养子,程婴也忍辱负重的苟活了十八年。

艺术本体维体分析赵氏孤儿

艺术本体维体分析赵氏孤儿

艺术本体维体分析赵氏孤儿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是一部用西方艺术样式呈现东方人性光芒的剧目,令人赞叹和欣赏。

其显著特色是舞台上未见制作精美、逼真的古典式亭台楼阁、街巷院落,仅仅一个15度倾斜的巨大斜面平台、一个飘着纱幔挂着图腾并充满写意性的公主寝宫、一个略显简陋的茅草房就是这部歌剧的主要舞台置景,简洁质朴中体现了中国写意性的传统美学特征。

歌剧《赵氏孤儿》是按照西洋正歌剧的方式创作的三幕六场分段式歌剧,全剧以咏叹调和宣叙调相交替,以宣叙调代替对白,每幕都有标志性的咏叹调和精彩的重唱,显示了该剧连贯的音乐结构和完整的音乐构思。

编剧邹静之对原作的故事和情节进行了必要的剪裁和删减。

三幕六场的歌剧结构将主要情节锁定为“程婴救孤”的过程,而对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等等表现较少,并放弃了原作中许多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凸显程婴善良、勇敢、机智的人格特征。

对屠岸贾、公主、程婴妻、赵氏孤儿等人物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采用画外音的形式用对唱和重唱加以呈现,使剧情发展的脉络和剧中人物关系显得简洁、清晰。

这种画外音形式不仅给这些人物提供了咏唱的空间,而且加强了整部歌剧的音乐性。

如剧中第三幕,赵氏孤儿知道自己身份和经历之后极其矛盾,对程婴鄙夷地唱出《你竟然是我的父亲》之后的八重唱(程婴、程婴妻、赵盾、公主、公孙杵臼、屠岸贾、将军韩厥、赵氏孤儿),作曲家极具匠心地用音乐的形式强烈地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矛盾的情感纠葛,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剧情节推向了高潮。

由此可见,歌剧《赵氏孤儿》踏踏实实地在剧本改编和音乐创作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在运用音乐主题贯穿手法和展开音乐戏剧性结构方面均体现了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的思维。

歌剧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叙事性不同,它自身并不具备直接叙事的功能,因而需要借用多种不同媒介进行转换,从而间接地完成对故事情节的叙述。

正是基于此,歌剧必须以各种歌唱和音乐的形式为媒介将文字转化为声腔和旋律展示出来。

从《赵氏孤儿》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色

从《赵氏孤儿》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色

从《赵氏孤儿》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色作者:郝二涛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3期摘要:《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情感、悲剧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古典悲剧迥异。

作者将《赵氏孤儿》与西方古典悲剧做对比,发现它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是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精神压抑的宣泄,以及对苦难现实的理想化表达。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古典悲剧西方古典悲剧美学特色《赵氏孤儿》作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与关汉卿之《窦娥冤》可算是“其最具有悲剧性质者”。

[1]毫无疑问,《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就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2]P68当今学术界,仅就我所能收集到的研究资料看,2006年6月以前的20年时间里,对《赵氏孤儿》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少,且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历史与艺术,主题思想,元明刊本比较”[3]中,系统研究的很少,只是就悲剧审美的某一方面的研究。

以《赵氏孤儿》为例,在与西方古典悲剧的比较中可窥探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的不同之处。

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在严酷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悲剧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是对社会进步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赵氏孤儿》正是通过以程婴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与以屠岸贾为代表的旧力量之间的冲突与抗争,借以在严峻的实践斗争中显示以程婴为代表的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与伟大人格,是对他们所代表的这一进步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虽然“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是崇高,也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4]但“西方古典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哈姆莱特》等则既是悲剧中的崇高,又是崇高中的悲剧”。

[4]如果“艺术中的崇高可以分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遭到失败的悲剧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正剧”[4]的话,与西方古典悲剧相比,《赵氏孤儿》属于后者,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剧人物:强烈的悲剧性悲剧人物,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悲剧中的其他人物”。

赵氏孤儿舞剧鉴赏舞评

赵氏孤儿舞剧鉴赏舞评

赵氏孤儿舞剧鉴赏舞评1. 故事背景2. 主题- 舞剧的主题围绕着忠诚、牺牲、复仇与救赎展开。

忠诚体现在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坚守对赵家的忠诚;牺牲方面,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公孙杵臼舍命,这种牺牲是伟大而悲壮的;复仇是赵氏孤儿成长后的使命,而在复仇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对人性的救赎,通过正义的伸张来恢复被破坏的道德秩序。

二、舞剧的舞蹈编排与表现手法1. 舞蹈风格- 舞剧融合了多种舞蹈风格。

其中古典舞元素占据重要地位,古典舞的身韵在人物塑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演员的身姿体态、手势眼神等都展现出古典舞的韵味。

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舞的表现手法,现代舞的自由、灵动与不拘一格的动作特点,使舞剧在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和紧张的剧情节奏时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动作设计- 在动作设计上,具有很强的表意性。

以程婴为例,他的动作多是沉稳、内敛的,表现出他的坚毅和忍辱负重。

他抱着赵氏孤儿时的动作轻柔而小心翼翼,体现出他对孤儿的珍视。

而屠岸贾的动作则是刚劲、霸道且带有一定的张狂,通过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和强烈的节奏感来展现他的残暴和专横。

- 群舞的编排也十分精彩。

在表现赵家被陷害的场景中,群舞演员们的动作慌乱、急促,通过肢体的交错、跌倒等动作来营造出一种血腥、悲惨的氛围。

而在宫廷场景中的群舞,则体现出庄重、威严的宫廷礼仪,动作整齐划一,富有节奏感。

3. 空间运用- 舞剧在舞台空间的运用上独具匠心。

舞台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有代表不同场景的空间布局。

例如,程婴的住所被设计在舞台的一侧,这里的空间相对狭小、昏暗,象征着他在困境中的生活状态。

而宫廷场景则占据舞台的中心位置,空间开阔明亮,通过灯光和舞美设计,展现出宫廷的奢华与威严。

- 舞者在空间中的移动也富有深意。

赵氏孤儿在成长过程中的舞蹈移动路线,从最初的蜷缩在程婴的庇护下,到逐渐在舞台上扩大活动范围,象征着他的成长和力量的逐渐强大。

三、舞剧的音乐与舞美设计1. 音乐- 音乐在舞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推动剧情的重要作用。

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

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

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摘要:本文主要就元杂剧《赵氏孤儿》与史书《左传》《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做对比,解析了《赵氏孤儿》这一剧作主题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

同时从受众的角度通过剧作细节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杂剧在艺术上的魅力。

关键词:恩仇忠奸惊险纪君祥,一作纪天祥,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一类,又云其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

其生平事迹未详,所作杂剧六种,除《赵氏孤儿》外,其余皆佚。

《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公孙忤臼耻勘问,赵氏孤儿大报仇”,题为“冤报冤赵氏孤儿”,而《赵氏孤儿》则是其简称。

春秋时,晋灵公胡作非为,大夫赵盾屡谏。

灵公患之,屡次设法杀赵盾而未成。

赵盾为避祸出亡。

其同族赵穿弑灵公,赵盾知此事,未及越境而返。

舆论指责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太史书“赵盾弑其君”。

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此后赵氏家族确实遭到一场大祸,但此祸与灵公被弑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起于家丑。

赵盾之子赵朔,娶晋成公之姊(或云女儿),是为赵庄姬。

赵盾之弟赵婴,与赵庄姬私通。

鲁成公五年,赵婴之兄原同、屏季,因此事而放赵婴于齐,未久,赵婴遂亡。

八年,庄姬因赵婴之故,谮诸赵于晋君,云赵原同、屏季等将作乱。

晋君乃讨赵氏。

赵氏之封地亦被剥夺。

赵朔之子赵武,随母亲赵庄姬,养于晋君宫中。

后晋君采纳韩厥的建议,立赵武,返赵氏被剥夺的封地。

事见《左传》成公四年、五年和八年。

《赵氏孤儿》戏中所写救赵氏孤儿事、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复仇事,《左传》中根本没有记载,屠岸贾、程婴、公孙忤臼这三个主要人物,也不见于《左传》。

程婴、公孙忤臼救赵姓孤儿之事,始见于《史记,赵世家》,略云:晋景公时,赵盾卒,子赵朔嗣。

景公三年,灵公宠臣屠岸贾追究灵公被弑事,欲灭赵氏。

韩厥反对,而屠岸贾执意行之。

韩厥将此消息告赵朔,劝其逃走。

赵朔不肯,云韩厥必不灭赵祀。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屠岸贾未经晋君批准,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原同)、赵婴齐(赵婴)等,灭其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