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5.2 犯罪心理结构
►5.2.1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持犯罪者实施
犯罪行为的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它是犯罪者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 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 在实施犯罪行为以前已经形成。
5.2.2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畸异性 ►共生性 ►隐蔽性 ►驱动性
朦胧被动型
并非所有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经过犯 罪意向、犯罪动机、犯罪决意这样三个动 机发展阶段,有些犯罪行为是犯罪意向直 接引发的行为,其意识状态比较模糊。
心理变态型
心理变态型
有些犯罪行为是由变态心理引起的。 他们明知此类此类行为有可能违法,仍 受变态心理驱使,情不自禁的重复同类 行为,而触犯刑律。
► ——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走向良性转 化,其不良心理与正常人心理的距离逐渐缩小;
► ——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逐渐分化、解体, 常态心理逐渐战胜、取代畸变心理,其犯罪行为逐 渐收敛直至终结。
► ——犯罪者悔过自新、重新成为守法社会成员, 个体经历脱胎换骨的痛苦斗争终于走出犯罪深渊, 回归主流社会。
环机 境会 感型 染
境 遇 型
型型 型
特殊模式
习朦 心 惯胧 理 使被 变 然动 态 型型 型
行为发生机制模式图
(1) 常见模式
►渐变型
►特点 ►渐进性; ►渗透性; ►自觉性; ►预谋性。
原发型 继发型
►特点 ►突进性; ►无预谋性; ►情境性。
突变型
►以上特点使得这类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具 有较大的偶然性。
导致个体形成不良心理因素(O),进而发生违 法行为(R)反应,违法行为又反馈强化犯罪心 理的过程。
外界不良情境因素 (刺激变量)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课程代码: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空中安全保卫先修课:无后续课:无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月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年……月二、课程性质与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空中安全保卫人员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2)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3)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二)能力目标:(1)预防、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2)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3)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导论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二部分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8学时教学内容: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要求:海峡两岸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重点、难点:犯罪综合动因论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三部分犯罪心理机制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教学重点、难点: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四部分犯罪心理结构8学时教学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和要素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五部分犯罪心理发展的变化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教学要求: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六部分犯罪的动机与行为8学时教学内容:动机与犯罪动机教学要求:一般动机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不良动机与犯罪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七部分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初犯心理教学要求:再犯心理教学重点、难点:再犯心理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八部分少年犯罪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少年犯罪概述教学要求:掌握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之矛盾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五、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实训一犯罪心理学历史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学发展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学发展过程实训二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目的:让学生了解犯罪心理的发生实训内容: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三犯罪心理机制分析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四犯罪心理结构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罪犯心理结构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犯罪心理结构实训五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内容: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六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目的:了解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七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八少年犯罪心理实训目的:了解少年犯罪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少年犯罪心理六、教学方式及说明教学方法:宏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观:(1)案例式教学法(2)任务式教学法(3)视频演示教学法(4)讲授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七、考核方式考查八、教学资料1.教材:《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参考资料:1、《犯罪心理学》,方波、于义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中国犯罪心理思想史论》,艾永明、朱永新,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3、《犯罪心理学》,高士艺、岩松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九、课程标准编制依据本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最新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以及我院专业培养计划而制定的。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 24岁的前海军陆战队员, 于1966年8月1日,刺 杀母亲后,随机射击了48人,其中18人被杀。
❖ 此前,他曾留言:“在我死后,我希望被解剖 查看我是不是有精神病。”在尸体解剖后,医 生发現他有一個非常严重的脑瘤。
第四十三页,共130页。
谦谦君子成为谋杀17名妇女的杀人犯!
❖ 1945年,30岁的Raymond Fernandez在乘船 旅行时,被一个装货口盖撞伤他的头顶。当 他醒来时,明显地经历了人格转变。由以前 谦虚有礼,变得好争辩,易怒与难以控制。 在接下來的几年里在他女友Martha Beck的帮 助下谋杀了17位妇女。1951年在纽约新新 监狱被处死。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页,共130页。
人为什么会犯罪?
是后天学习
得来的
是精神缺陷引起的
天生的
第二页,共130页。
犯罪生物学
之一
第三页,共130页。
我从来不知道我有发明的天赋直到颅相 学告诉了我。直到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还 是陌生的。
———Thomas Edison, (1847-1931)(爱迪生)
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 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 遗传说的基础。
虽然龙氏的理论破产了,但人类对科学家能够成功鉴别罪犯类型的信心仍然继续
第三十三页,共130页。
犯罪家族说
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
60个“小偷”
7个谋杀受害者
50位妓女 40位其他女性
180人正住在 “救济院”或接受
内胚叶型 (肥胖型)
中胚叶型 (斗士型)
外胚叶型
(瘦长型)
少年犯罪多是这种类型
第三十页,共130页。
体型说认为: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三)防御机制
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个人在生活中, 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或威胁,因而在 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为减轻焦虑的痛苦,个人会从经验中学到 某种应付挫折、减轻焦虑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方式,这些适应性的行为方式,称为心 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 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 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 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 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 第二势力。
3、保持机制
• 外部强化 :犯罪活动的结果对犯罪行为的 强化作用。 • 替代强化:观察他人的犯罪活动结果对主 体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 • 自我强化:社会约束——法律惩罚和自我 约束——良心谴责的解除过程对犯罪行为 的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 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 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本能冲动,受唯 乐原则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化了的本我,受 “自我” 现实原则支配。要求行 (ego) 为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道德的我,受道 “超我” 德(完美)原则 良心:罚 的支配.对 “本 (superego)我”“自我”起 监督作用。 自我理想: 奖
• 2、人格的基本动力 •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对自卑的补偿和 追求优越。 • 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 • 补偿的过程中个体以追求优越为目标。 • 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 的优越努力。这 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 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Diagram
Company History
2003
2000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情绪体验
4种形式 3种状态 3种情操
情绪生理
•能力
智能 技能
•气质
情绪表现
表情 言语 动作
•性格
•兴趣 •需要 •观念 •信念 •信仰 •归因
第8页,共56页。
第一章.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引言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
刑罚哲学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犯罪研究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
心理学与犯罪学
第9页,共56页。
• 2、理想的法律目标是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而维护社会 秩序。它体现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
• 3、加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19页,共56页。
第三节 刑罚哲学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 1、法律报应与报复的区别:国家与个人;公平与公正; 2、报应与矫正区别:罪行相适应;回归社会。
二、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人类理性和社会契约概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法律惩罚理论。代表
有意大利法律理论家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提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不是 制造痛苦或补偿,刑罚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使用刑罚时应该着眼未来而不是 过去;英国法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精心阐述了这些原则。功利主 义指向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
三、改造和矫治:
1、改造新古典学派强调刑罚个别化,与矫治哲学相吻合。改造观点认为应当通过 受苦与对危害行为赎罪,并且公开承认进行危害行为的人要避免将来再次犯罪, 方式包括道德教诲、劳动和教育。 2、矫治学说认为,犯罪是个人的缺陷或者适应不良的产物。将注意力集中到犯罪 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犯罪行为方面。 • 四、监禁的目的:剥夺犯罪的能力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终身。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 耻于人类” 不良影响
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
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 恐惧 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 所有案件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
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
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 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 “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 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 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 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 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 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 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
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 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
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
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 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 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 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 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 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

犯罪心理学知识

犯罪心理学知识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因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时个别人的行为,而心里是个别人所共有的。

它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包括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气质、性格等。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人准备和实施犯罪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里的犯罪心理既包括个体犯罪心理。

也包括群体犯罪心理,如犯罪团伙、犯罪集团中的心理问题。

犯罪心理学还要研究犯罪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同样,犯罪行为也是受犯罪心理支配的。

犯罪行为的酝酿和发生。

,表现了犯罪人的心理发生质变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犯罪行为来研究犯罪心理。

研究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犯罪行为更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离开了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就成了不可捉摸之物。

与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相联系的另一个范畴是犯罪倾向。

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在某情境特征出现时产生犯罪行为,往往与其所具有的犯罪倾向有关。

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犯罪倾向问题。

尽管具有较高犯罪倾向的人或群体并不必然导致犯罪,但是对犯罪倾向的研究可以使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犯罪心理学具有可测性,犯罪行为具有可控性。

犯罪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犯罪倾向的研究,不应当局限于研究犯罪人的某个犯罪行为,以及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犯罪人也是如此。

他的心理和行为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由于其主体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外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某一阶段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毕生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链条。

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倾向的产生,也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这样,犯罪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犯罪进行的心里,还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研究它们。

一、从时间顺序来看,既要研究犯罪人犯罪行为准备、实施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还要研究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演变过程以及犯罪后的心理变化,包括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心理特点;二、从横向顺序来看,既要研究犯罪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还要研究虽不能予以刑事制裁,但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应自觉地将其纳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犯罪心理机制论

犯罪心理机制论

犯罪心理机制论 2002年11月26日来源:栗克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犯罪心理机制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研究犯罪心理机制对了解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犯罪心理机制的界定机制(mechanism)是当代许多学科中广泛使用的概念。

其含义大体有三种: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是用来表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三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使用“机制”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869~1962)将机制界定为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和机制,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

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生的无意识的行为动因。

在心理学界,一般地是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化学过程统称为机制。

关于犯罪心理机制,国外的学者早已使用过这一概念,或论述过这方面的问题。

不过,他们一般认为犯罪心理机制是指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

日本学者森武夫认为,虽然犯罪有着复杂的原因,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行为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在发生冲突或挫折而不能合理解决的情况下,残留于后的紧张会以行为的方式发泄,或者寻求不合理的解决。

后者出现的一种情况即所谓防卫机制”①。

笔者认为,犯罪心理机制实际上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

犯罪心理机制说明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机是如何导致犯罪行为的,着重从犯罪人的心理方面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由此可见,犯罪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第二,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模式。

二、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为什么会产生犯罪行为?这是研究犯罪心理学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就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问题。

根据心理学方法论原则,这种动力源泉不能从犯罪行为的实施者———犯罪人之外去寻找,而只能从犯罪人本身去寻找。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侵犯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 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 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本能之一,是生物演化的 结果。在愤怒、激情或激烈的争斗中,人与 动物一样,会表现出强烈的侵犯性。
但不能解释那些在平静状态下蓄意的犯 罪行为。
(二)利欲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的求生存需求欲望是犯 罪心理的原动力。利欲是行为最基本的内驱 力。正常的欲求并不导致犯罪,谋求不正当 的补偿性满足是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将经典条 件反射理论用于解释犯罪行为。他认为新的 “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信差过程 是由于当儿童做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教 育者和他人给予时间上非常接近的奖惩。人 的社会化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探究反射的 形成,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 程的人就容易犯罪。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内外因素论 (二)动力因素论 (三)系统模式论 (四)多因素论 (五)集合效应论 (六)综合动力论 (七)综合动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介绍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
个体犯罪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由 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 统)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 构。作为整体的个体犯罪原因,是其各子系 统因素整合形成的超越各子系统的整体现象 与表现。
生物化学因素包括: 人体摄入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血糖水平、激素分泌水平(如睾丸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血液中的高铅含量 食物中某类维生素缺乏 气温
(四)神经生物因素与犯罪
该学说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物因素包 括大脑结构、功能、化学、电活动等异常导 致犯罪。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 平舆县位于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2001年9月,一 名高中男生失踪破了平静.到2003年,失踪的孩子突 然增多,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2月至4月不足百天时间 里,仅有11个孩子不见了!失踪的全是男孩,家多在农 村,在县城上高中,住校,平时喜欢在录像厅、网吧、
游戏厅等地方玩,身上没什么钱,被拐买和抢劫的 可能性不大……直到第18名被害人报案,真相才大 白于世!共有25人(警方公布17名)男孩遇害!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 一个玩笑,一时冲动,一个家庭破碎。青年 小桑出现恋爱纠葛后,认为是一家小店的店 主韦某夫妇从中挑拨,遂产生不满。于是他 借机与韦某理论,当韦某拿其恋爱问题开玩 笑时,小桑怒气顿生,用木棍将韦某打倒在 地,酿成血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作为发动犯罪行为在原因犯罪心理,并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起作用,而是受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所驱动。

正因为它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有机而稳定的结合,所以我们把它称作犯罪心理结构,本章所要探讨的,就是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节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这样一种观念:世间万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并且总是以一定的结构形态而存在。

故要了解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了解什么是结构。

◆一、结构◆(一)作为方法论的结构观◆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

在哲学方法论、语言学、文艺学、建筑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中,都经常使用“结构”作为其畴。

◆结构的一般意义,是指作为一个整体事物部各个部分的组合、排列和相互联系。

如物质结构、工程结构、语言结构、文章结构等。

但在不同的学科、学派中,各有其特殊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心理现象结构、个性结构等畴。

心理现象结构是指现实存在的诸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心理的系统反应。

个性结构是把人的个性看作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这种理解,使得它更接近于系统论的观点。

此外,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在特(见第一章)的构造心理学(或结构心理学)、韦特海默(即泰迈)的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的心理学用语中,都广泛地使用了结构的概念,但含义有所不同。

这在后文中再作论述。

◆在建筑学中,结构既指屋宇构造的式样,也指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构造.如砖木结构、钢筋混凝上结构。

◆在文艺学中,结构泛指文艺作品的组成方式和部构造。

◆在语言学中,历来认为有语音结构、语意结构和语法结构等畴。

形成于 20世纪3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只在于研究语言中音意之间的各种关联、区别或对立等关系.即“语言结构”。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其部出于学术思想和方法上的不同.又分作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 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 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 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 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 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 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 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 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 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 引力。 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 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 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 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 冲突叫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 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 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 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 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 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 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 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 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 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独来独往的杀手吸引着他!
❖ 12岁时看过一部录像 《自由人》,感觉杀 手很酷!很想体验!
❖ 罪恶的种子开始播种 他的心田!
平淡无奇的生活
❖ 1990年,联中毕业。 ❖ 1991至1993年,在驻马店市一民办的电子技术学校
读书。 ❖ 1994至1995年,在驻马店市歌舞厅当音响师。 ❖ 1996年跟其姑父在驻马店市干建筑活。 ❖ 1997年在家务农,没有外出。 ❖ 1998年随父母在新疆伊犁打工。 ❖ 1999年在家务农,秋季到新疆拾棉花。 ❖ 2000年以后一直在家务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3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
►(1)认知结构要素
► 世界观——阴暗

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和基础
► 人性观——病变

决定了病变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 道德观——扭曲

导致人性的扭曲与泯灭
► 法纪观——淡薄

有恃无恐,铤而走险

(2)动力结构要素
►需要——强烈、畸变 ►反常理、反社会性以及动能的高强度 构
朦胧被动型
并非所有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经过犯 罪意向、犯罪动机、犯罪决意这样三个动 机发展阶段,有些犯罪行为是犯罪意向直 接引发的行为,其意识状态比较模糊。
心理变态型
心理变态型
有些犯罪行为是由变态心理引起的。 他们明知此类此类行为有可能违法,仍 受变态心理驱使,情不自禁的重复同类 行为,而触犯刑律。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的消极刺激作用
►(1)主体外因素
惩罚的负效应
►(2)主体因素
其他不良诱因 原有不良心理因素的质变水平
犯罪体验的愉悦程度
行为定势的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第一,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第二,非法欲望更为强烈; ►第三,犯罪经验日益丰富; ►第四,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和经常化、
► ——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走向良性转 化,其不良心理与正常人心理的距离逐渐缩小;
► ——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逐渐分化、解体, 常态心理逐渐战胜、取代畸变心理,其犯罪行为逐 渐收敛直至终结。
► ——犯罪者悔过自新、重新成为守法社会成员, 个体经历脱胎换骨的痛苦斗争终于走出犯罪深渊, 回归主流社会。
►天生异质论 ►犯罪倾向论 ►欲求不满论 ►刺激反应论 ►心理冲突论 ►动机作用论 ►防卫机制论 ►犯罪副文化论
(3) 我国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内外化机制理论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理论 ►量变质变机制理论 ►防御机制理论
内外化机制理论
► 基本观点 ► 认为人发生犯罪行为是内化与外化两种机制接
力作用的结果。 ► 内化机制,指人吸收外界消极因素,进而形成
►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简称犯罪心理机制, 指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引发犯罪行为的规律、 程序和过程。
► 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发生的驱动力问题;
► 是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从犯罪心理演变到犯罪 行为的有关环节和阶段问题;
► 犯罪行为模式——犯罪行为的发生表现为哪些相对 清晰的形态问题。
(2) 国外相关研究理论
► 执法机关“拯救灵魂”的责任心、智慧与行动

家庭、社会的积极激励作用。
► (2)主体因素
► 对自己的罪行有触及灵魂的反思;

重新做人的强烈意愿和告别过去的勇气;

积极投身于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有抵御诱惑和挫折的坚强意志。
思考题
►你对犯罪心理结构论有怎样的认识?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和弱化的意义何在?
5 .1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心理结构 犯罪行为 犯罪人
► 有关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形成了 哪些理论?
► 个体的犯罪心理演变为犯罪行为的一般过 程及规律是怎样的?
► 什么是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三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主要存在哪些模式?
5.1.1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量变质变机制理论
►1.认为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存在着量变质变 规律
►2.认为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存在着质的区别 ►3.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是
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 不完全的社会化——未达到正常水平 ► 错误的社会化——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防御机制理论
►1.攻击反应 直接攻击 与转向攻击 ►2.防卫反应 ►(1)合理化:否认责任;否认损害;攻击被害人;
环机 境会 感型 染
境 遇 型
型型 型
特殊模式
习朦 心 惯胧 理 使被 变 然动 态 型型 型
行为发生机制模式图
(1) 常见模式
►渐变型
►特点 ►渐进性; ►渗透性; ►自觉性; ►预谋性。
原发型 继发型
►特点 ►突进性; ►无预谋性; ►情境性。
突变型
►以上特点使得这类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具 有较大的偶然性。
►(1)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概述 ► 所谓机制(mechanism),是指一个事物
发生某种活动或变化的规律、程序和过程。
►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1869-1962)将机制定义为一种或一组有目的的反应方式, 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drive)和机制。驱力发动机 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
成犯罪行为的强大动力源 ►犯罪动机——高激发 ►具有很高的激发动能。抵御外来遏制力量,
保证犯罪行为的激发和实施 ►兴趣——不良 ►低层次、强刺激和乏理智
(3)自我调节要素
►自我认识——不成熟或歪曲 ►自我体验——扭曲、变态 ►自我控制——失效或反向
(4)个性心理特征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 ►与犯罪相应的能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类型
►1.表层弱化

暂时型与假象型
►2.中层弱化

渐进型与反复型
►3.深层弱化

醒悟型与归属型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过程
►(1)内心斗争阶段 ►(2)心理突破阶段 ►(3)心理反复阶段 ►(4)走向新生活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动能系统
► (1)外界积极因素
► 司法机关及时、公正的惩罚;
职业化发展; ►第五,反社会意识形成与巩固; ►第六,形成犯罪人格。
纯业余阶段 近专业阶段 半职业阶段 纯职业阶段
(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是指由于内在消极因素和外在消极环境因素影响 力的减弱或消失,内在积极因素的上升和外在积极 环境因素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 构走向分化直至瓦解、消失的过程。
►预谋发动机制
► 在意识支配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实施违法犯 罪活动的过程。
►情景互动机制
► 情景诱发—不良心理与情景互动—实施违法犯 罪活动。
►挫折攻击机制
► 遭受挫折—发泄—攻击行为的过程。 ► 发泄型、报复型、迁怒型犯罪多属于这种类型。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理论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提出 ►基本观点 ► 人发生犯罪行为是外界不良信息刺激(S),
5.2.5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两种走向—— ►恶性发展 ►良性转化
“强化” “弱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 涵义 ►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指由于内在消极因素和
外在消极环境因素影响力的增强,犯罪者的犯罪 心理结构得到巩固和不断膨胀的过程 。 ► ——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走向恶性发展,个体 心理偏离正常人心理越来越远。 ► ——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逐渐定型化、个性化 和多方向化;个体逐渐具有了鲜明的犯罪个性, 其犯罪行为触角向多个犯罪领域延伸。 ► ——犯罪者由偶犯、初犯逐渐变为累犯、惯犯和 职业犯,矫治希望越来越小,逐渐成为十恶不赦、 不可救药的坏人。
导致个体形成不良心理因素(O),进而发生违 法行为(R)反应,违法行为又反馈强化犯罪心 理的过程。
外界不良情境因素 (刺激变量)
S
输入 选择
主体不良心理因素 (中介变量)
O
输出 反馈
违法犯罪行为 (行为变量)
R
输入信息与反馈信息加工
五个具体过程
►不良信息的输入过程; ►不良信息的选择过程; ►犯罪心理信息的输出过程; ►犯罪行为信息的反馈过程; ►各种信息的加工过程。
5.2 犯罪心理结构
►5.2.1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持犯罪者实施
犯罪行为的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它是犯罪者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 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 在实施犯罪行为以前已经形成。
5.2.2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畸异性 ►共生性 ►隐蔽性 ►驱动性
(5)潜意识要素
► 潜意识,是指被压抑或潜藏在人的精 神世界深处的本能、欲望、冲动和经验。
► 它使犯罪者产生一些模糊不清的动机, 导致某些不合逻辑、不可理喻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互动,分 级转换的心理结构
► 由三级水平演化而成: ► 消极心理结构、不良心理结构和犯罪心理结构。
5.2.3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 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 ► 不良心理基础—感知、吸纳外部消极因素—加
工——转化为自己的不良个性品质。
►模仿学习机制
► 有意无意效仿—渐成为自己言行举止的过程。
►角色扮演机制
► “违法角色”的学习与尝试—内化为自己心理结 构。
►自我强化机制
► 违法犯罪活动—满足感——犯罪心理升级。
第二,心理的外化机制
犯罪心理结构的过程和规律。它是犯罪行为发生机 制中的第一机制。 ► 外化机制,指人的犯罪心理引发犯罪行为的过 程和规律,也即人主观、内在的心理活动向客观、 外在的行为活动转化的过程。它是犯罪行为发生机 制中的第二机制。
► 内外化过程的两个阶段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般模式
特殊模式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潜在状态 恶变状态 衰落状态
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稳定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特殊模式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5.2.4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潜伏阶段——潜隐形态 ►显现阶段——恶变形态 ►衰落阶段——收敛形态
攻击第三者;归咎他人;援例榜样
►(2)投射:假想受害人自愿受害;利用投射构成
攻击被害人的理由;病态化投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