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doc

合集下载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


《建议》指导思想
起草决议应遵循四坚持:
坚持目标导 向和问题导 向相统一
4 4
坚持立足国 内和全球视 野相统筹
坚持全面规 划和突出重 点相协调
坚持战略 性和操作 性相结合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坚持科学发展; (3)坚持深化改革; (4)坚持依法治国; (5)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6)坚持党的领导;
普遍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和质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八项具体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领航全面小康
五大发展理念
创 新
协 调
绿 色
开 放
共 享

五大发展理念领航全面小康
十 一 五
主 线 的 变 化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线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 以“创新发展”为主线
十 二 五
十 三 五

五大发展理念领航全面小康
乡村社会快速向 城市社会转型 社会架构由立体阶层 转向扁平网络
文化由生存型向 发展发展型变迁
社会形态由封闭内 卷转为开放外拓
发展模式由线性经济 向循环经济切换
产业结构由产业依赖 转向产业创新
一 “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挑战
“十三五”期间要解决什么问题?
01
消除贫困
02
发展方式 粗放
03
04
城乡区域发 资源环境 约束 展不平衡
08
党的领导 水平
4 4
07
建立法治 社会
06
公共服务
05
国民的素质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内容.doc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内容.doc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内容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会议通过的视频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全文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为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形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

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

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doc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doc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背景(一)主要成就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校生965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促进了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8.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油田精细化管理活动,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油田发展为中心,以规范化和量化管理为主线,建立健全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强化大局意识、精细意识、细节意识和节能意识,细化管理环节和目标,落实管理责任,在勘探上精查细找、开发上精雕细刻、管理上精益求精、经营上精打细算、操作上精准严细,确保完成总部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为实现油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基本原则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油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注重细节、立足岗位、科学量化和考评监督,因此,本次活动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目标管理的原则。

将企业目标、机关部门和二级单位目标、职工个人目标,通过将分公司油田勘探开发、石油工程施工和辅助生产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明晰化、具体化和科学化,落实到机关部门、基层单位,落实到职工岗位,通过精细化管理活动,确保总部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提升油田管理水平。

2、注重实效的原则。

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对细节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企业文化。

油田开展精细化管理活动的落脚点就是要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要促使全体员工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活动中认真对待,尽职尽责地完成目标任务,使活动达到实效。

3、与经济责任制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

油田精细化管理活动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既有总部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任务,又有各二级单位和机关部门的管理指标,是油田年初对各二级单位和机关部门下达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的补充和完善。

今后油田经济责任制主要下达效益指标,精细化管理活动下达技术和管理指标,从而形成比较规范、系统的油田效益、技术、经济、管理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4、逐步推进的原则。

要在原有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精细化管理,逐步向石油工程施工和辅助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延伸,不断扩大精细化管理的领域和覆盖面,从而提升整个油田的管理水平。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9-2023)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发挥人才的创新引领作用,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经济强区,特编制本规划。

一、科技人才现状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围绕转方式调结构,采取以体制创新吸引人才,以项目实施支持人才,以平台建设凝聚人才,以产业发展开发人才,以环境优化保护人才的人才工作思路,初步建成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有力地支撑了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科技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使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逐步走向制度化、规X化。

建立了科技人才信誉评价体系,并作为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人才创新成果更加显著。

全区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项,市级科技奖励9项,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6400件;发明专利申请累计达到428项;专利授权量达到4251件,年均增幅45.2%。

(三)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制定完善了“1+25”人才新政。

设置5000万元的人才综合资助。

对带成果、带项目来我区创业的顶尖、高端、高层次人才,区财政给予100—3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

按照《----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第一类人才给予100万元一次性支持;第二类人才给予50万元一次性支持;第三类人才给予10万元一次性支持;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

二、目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科技对经济社会的驱动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人才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由物资资源转化为科技和人才资源的竞争。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 (6)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 (6)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一、学校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一)校园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县级教育资源试点学校和网校联合为契机,建立选项网站紧密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这一主题,通过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学手段,以资源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发展,建立以运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以信息化作为我校教育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和重要手段努力实现加快我校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要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规划,各部门,各阶段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细化,并结合总规和细化的方案进行实施。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按建设目标的内容,重点突出“建网、建队、建库、建制”的同时,分步实施具体落实。

3、突出应用,讲求实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着眼信息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突出应用本着,够用使用,用好的思想原则,实现总归的总体目标或具体目标。

二、阶段安排第一阶段:一、制定学校三年信息化建设规划,二、完成校园组网的组建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学校的电教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三、聘请专业人士完善学校网站,利用网网站,加强学校与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联系。

四、以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为抓手五、加强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第二阶段:一、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争取办公室多摆放几台电脑啊。

二、建立多渠道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完善学校计算机室的基础配置。

第三阶段:一、完成学校各项管理平台的融合。

二、学校校园网络完善,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网络化教学现代化资源数字化的办公环境。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全面整合。

四、学校中、远期计划(一)坚持继续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1 、教师全员培训只有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懂得校园网络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校园网络的价值。

对教师的培训要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应做到:(1)由于大多数教师计算机基础不高,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加深分层次的原则,初级班可继续开设Windows 、Word 、IE 、Excel 等课程;高级班开设PowerPoint、flash、微课制作等的学习。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四)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统筹推进其他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制度与机制创新(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二)建立全科医师制度(三)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管理制度(四)完善村级卫生人员管理制度(五)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六)强化医药卫生人才投入机制(七)创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八)创新医药卫生人才使用评价机制(九)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十)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四、重大工程(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二)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推进计划(三)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五)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五、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落实重点任务(三)建立评估机制(四)营造良好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定本规划。

序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

医药卫生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

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1.3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0.53人。

然而,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任务,以及国际人才竞争的新特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政策环境亟待完善,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五章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doc11

第五章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doc11

第五章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1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1.1规划的依据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写是根据党中央、区党、地委的相关要求以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全区农牧区工作会议、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扶贫办的相关方针政策及参与式扶贫调研分析进行的。

3.1.2指导思想整乡推进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的前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整乡推进扶贫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依靠贫困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对贫困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扶贫举措,其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中心,以扶贫工作到乡到村到户为重心,以改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为着力点,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大力实施整乡推进扶贪工程,增加群众收入,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1.3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资源互补的原则。

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各村的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不搞千篇一律。

二是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

把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式贯穿于整乡推进扶贪的全过程,让群众参与到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的每个环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贫困群众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逐步改变贫困现状。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一加强、两促进”的工作要求,坚持“"五个统筹”,正确处理好“长与短”、“内与外”、“快与好”、“大与小”、“远与近”、“点与面”的关系,着眼于群众增收,着力于稳定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努力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是坚持项目“短、平、快”的发展目标要求。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在计划投资范围内,编制整乡推进扶贫试点规划,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短、平、快”的建设项目。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

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

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

后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后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后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㈠指导思想重点强化餐饮、交通、动力等各项保障职能,集中精力开展服务;不断深化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

㈡基本原则1.坚持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两分开”的原则。

为更好地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让“裁判员”和“运动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管理局作为办事机构,担负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职能。

机关服务中心作为总直属单位,承担“医、食、住、行”和“风、暖、水、电”的具体服务保障工作。

2.坚持“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要求,调整服务结构,整合后勤服务资源。

管理局机关以不超过30人的精干队伍,完成后勤服务监管任务;服务中心强化以餐饮、交通、动力为重愕母飨罘窆ぷ鳎惺当Vとぷ魑榷ㄓ行颉?/P>3.坚持只对内服务,不对外经营,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机关服务中心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制度,支出要全部申报预算,并严格按批准的支出预算执行;取得的服务收入全部上缴计财局,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将收入转移或在账外循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服务单位职工的积极性。

4.坚持“三贴近”服务的原则。

努力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服务,不断创新,注重细节,体现更靠前、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后勤发展目标及措施㈠近期和“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符合工作特点的后勤保障体制,重点做好以餐饮、交通、动力服务保障为重点的多项服务工作,在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明确质量目标,狠抓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后勤队伍;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管理局对服务保障的监管作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建设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2.18•【字号】甘政发[2011]24号•【施行日期】2011.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1]2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有关企业:为加快推进全省数字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等重大政策机遇,牢牢把握新一代通讯网络建设、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建设等有利时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服务和共享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为宗旨,统筹规划、试点先行、有序推进、逐年提升,切实发挥数字城市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省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有序开展。

科学制定数字城市建设方案,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创新、注重实效,确保数字城市建设有序开展。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标准体系、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等,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系统,提高既有信息资源利用效能。

3.试点先行、逐年提升。

先行在嘉峪关、天水和白银三市开展试点,建设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广,不断完善现代数字城市发展新模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强管理、保障安全。

加强对信息安全体系、对策、技术和设备的研究,积极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加快推进各级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建设,有效保障数字城市建设信息的安全性、合法性和权威性。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作者:————————————————————————————————日期:杂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我县“十一五”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主线,以规划布局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公共资源配置为关键,以就业社保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二个集中”(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五项改革”(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草场流转、牧区综合体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杂多。

(二)基本原则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不断解放和发展牧区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牧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尊重牧民首创精神,支持牧民创业创新,不断推进牧区改革和制度创新,对事关“三农”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进行改革试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2、统一规划,严格管理。

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全县的发展,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保证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关于进一步加强ZYQY云计算应用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ZYQY云计算应用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ZYQY云计算应用的指导意见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

发展云计算,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降低全社会创业成本,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云计算处于发展初期,我国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服务能力较薄弱、核心技术差距较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不够、信息安全挑战突出等问题,重建设轻应用、数据中心无序发展苗头初步显现。

为促进我国云计算创新发展,积极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适应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能力、深化应用为主线,完善发展环境,培育骨干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扩展应用领域,强化技术支撑,保障信息安全,优化设施布局,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使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促进创业兴业、释放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行政干预,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丰富服务种类,提升服务能力,对接应用市场。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监管政策,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统筹协调。

以需求为牵引,加强分类指导,推进重点领域的应用、服务和产品协同发展。

引导地方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云计算发展定位,避免政府资金盲目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和相关园区。

加强信息技术资源整合,避免行业信息化系统成为信息孤岛。

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云计算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云计算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加强管理创新,鼓励新业态发展。

保障安全。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doc.doc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doc.doc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一、指导思想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到2010年,全国人口数量控制在14亿以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等一系列重大命题,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勾画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论述,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和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要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协调发展要求各个领域之间、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可持续发展则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科学发展理论,要求在发展中解决好人与自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提升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1.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协调增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协调增长。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

2.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和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坚持尊重劳动、关心职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还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摘要: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正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从战略地位、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领导以及实施保障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措施。

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被认为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我国将教育视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内涵发展。

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估。

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山东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一一年五月—1—目录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5)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8)(一)指导思想 (8)(二)发展目标 (9)(三)基本原则 (9)四、发展重点 (10)(一)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10)(二)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12)(三)构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14)(四)完善商业服务功能 (15)(五)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 (17)(六)提高商贸服务层次 (19)(七)提升市场运行调控能力 (20)(八)建设诚信商务信用体系 (20)(九)构建安全规范的市场秩序 (22)五、空间布局 (22)(一)提升两大商贸核心区域 (23)(二)打造五大区域商圈 (25)(三)培育多个特色商贸增长极 (27)—2—六、保障措施 (27)(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7)(二)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28)(三)推行连锁企业统一纳税 (28)(四)给予用地政策支持 (28)(五)加强流通设施规划建设 (28)(六)优化流通发展环境 (29)(七)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29)(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9)—3—为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内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商贸流通,主要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列明的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租赁业、居民服务业和部分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全省商贸流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流通业强省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流通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抓点带面,全面推进,全省流通业呈现出产业竞争力增强、聚集度提高、发展后劲提升的良好态势。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迈出坚实步伐,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各级政府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3.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实现大规模商用,长期演进技术TD-LTE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不高,一些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数字鸿沟扩大,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

当前,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再次掀起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主要国家纷纷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综合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泛在方向演进,信息技术、产品、内容、网络和平台等加速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催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扩散,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推动信息化深入发展,对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把扩大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把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撑。

加强统筹规划,坚持科学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发展,有序推进。

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覆盖和深度集成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加强统筹规划,根据实际需求以及技术和产业基础等,突出行业和区域特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发展。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需求牵引,市场导向。

立足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群众生活和维护国家安全,适应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

深化对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健全法规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绩效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产学研用协同互动,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加强管理,保障安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狠抓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加强信息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国民信息技能。

推进军民融合,鼓励军民两用信息技术相互转化应用。

着力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全面提高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9。

1.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宽带协调发展。

到2015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7亿户,其中光纤入户超过7000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光纤到村。

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

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4.5亿,LTE实现规模商用。

互联网网民超过8.5亿人。

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

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

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

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达到32/28纳米。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70%、50%以上。

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4.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即时结报。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

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掌握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

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

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

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

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

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

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

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专栏1 智能工业推进工程推动建立协同研发体系。

深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加快工艺设计数字化和绿色化,推进工艺知识管理和智能专家系统建设,提升工艺仿真和优化能力。

加强产学研资源整合,以多专业协同和跨企业协作为重点,建设协同共享的研发设计体系。

推动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多学科综合优化。

加强企业信息技术改造。

加强嵌入式系统和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以企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为突破口,实施底层生产装备和制造网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深化现场总线、无线传感技术应用,推广自动化仪表和数字化检测设施,加强过程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优化系统建设,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和管理精细度,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

开展集成系统应用创新示范。

开展企业综合集成应用示范,以主要行业大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业务环节的集成创新。

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构建决策智能化平台。

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应用示范,完善行业骨干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推动跨企业资源整合,建立健全行业龙头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的协作机制。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

继续深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专栏2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围绕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全球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引领性、创新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着力打造数字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和产业服务平台。

攻克制造知识融合、产品创新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成果与软件产品。

推广制造服务技术与系统,加速制造业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

在高端装备、生产过程、产品物联和物流中应用制造物联技术与系统,显著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物流效率。

打造全球协作和集团管控大型数字企业,提高产业集群协作能力和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

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

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资源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

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专用测控一体化技术,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

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

建立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