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症状鉴别诊断_15_胁痛黄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病证辨·

中医常见症状鉴别诊断(15)

——胁痛 黄疸

朱文锋 朱正华 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

胁 痛

胁痛,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肝痈、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

临床若对导致胁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胁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分型。1 辨病思路1.1 鉴别 胁指胸壁两侧,其下界为肋缘尽处,故胁痛一般应与胸痛、胃脘痛、腹痛、肩背痛、腰痛相区别。1.2 诊断思考 肝胆病变一般都可见右胁痛,然其确切痛位多在胁之内,体表肌肤一般无压痛等表现。①肝痈、肝热病、肝瘟等之胁痛,常有急起发热,多见黄疸等症。②肝癌、胆癌出现右胁痛时,多已进入晚期,通过B 超、CT 等检查能发现肝胆占位性病变。③胆瘅、胆胀、胆石之

胁痛,常可触及肿大之胆囊,压痛明显,并有呕恶等症。④肝积之胁痛,右胁下可有较平滑而坚硬的肿块。⑤有痨病史,或有盗汗、潮热等症者,其右胁痛可能是肝痨所致。⑥小儿或青年突起胃脘偏右部位阵发性剧痛,而压痛等体征不明显,伴呕吐等症者,应考虑蛔厥之可能。⑦肝著有肝热病病史,以右胁长期隐痛等为特点。1.3 常见非肝胆病变 非肝胆病变出现胁痛,其常见者有:①胸胁饱满,支撑作痛,检查发现胸腔有积液者,为悬饮。②胸胁刺痛,干咳,有胸膜摩擦音者,为干胁痛。③肌肤沿胁骨相引掣痛者,为胁肋痛。④有疟疾、蛊虫病等病史,左胁下有较大肿块者,为肥气。⑤胸胁部外伤所致胁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及局部青紫、压痛等症。1.4 辅助检查 除询问病史、症状及作体检外,一般应作肝功能、B 超、X 线等检查,以鉴别病种。

2 辨证分型2.1 肝郁气滞证 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饮食减少,

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动力。3 实践意义

气、阴阳、五行是构成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主导地位,是中医学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中医学用以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临床上遣方用药、判断预后的基本方法。因此,正确理解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

气、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气学说,使中医学引入唯物论的思想领域,确立了中医学唯物主义生命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以脏腑、经络作为客观依据的,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具体体现,因而,两者总是相互关联的。阴阳学说说明了各脏腑组织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五行学说则说明

了脏腑之间及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只有将气、阴阳、五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地阐明人体极为复杂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人体一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而气的运动变化的原动力是构成气的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则是在阴阳二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论阴阳则往往离不开五行,言五行又往往离不开阴阳,然而它们都是以气为物质基础的,它们在医学上的关系是彼此印证,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由于它们的物质基础相同,本身又都是自然界事物的概括。因此,反映出来的有关人体之生理或病理的规律都是客观的,一致的。这样,在医学学术上就能够自然地结合起来,就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

收稿日期:1998-10-30

编辑:董克伟

·

801·第26卷 第3期

1999年3月

L I AON I N G JOU RNAL O F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V o l .26 N o.3

M ar .,1999

嗳气频作,舌苔薄,脉弦。

2.2 瘀滞肝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痛处拒按,胁下或见痞块,舌紫黯,脉弦或沉涩。 

2.3 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甚则剧痛而拒按,痛引肩背,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有目黄、身黄、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2.4 虫扰胆膈证 突发脘胁痛剧,攻撑及背,呕吐蛔虫,口苦,舌苔黄腻,脉弦。

2.5 肝阴亏虚证 胁肋灼痛或隐痛,痛喜揉按,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黄 疸

黄疸,是指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黄疸为肝胆病变的常见症状,胰的病变,大量血液损害,稻瘟病等亦可出现黄疸。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临床若对导致黄疸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黄疸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分型。1 辨病思路

1.1 主要特征 黄疸应以白睛发黄为主要特征,且发黄多以白睛为先。仅肤色萎黄则可能是黄胖〔肿〕病。血劳或食物、药物中含黄色素过多所致者,其血清胆红素不高。

1.2 鉴别 详细询问是否有肝热病、蛊虫病、稻瘟病等流行、接触史,或近期输血,服用某些特殊药物,或胆道手术、胆石、蛔虫病等病史。检查有无肝、脾、胆囊肿大、上腹部肿块,以及其性状等,皆有助于病种的诊断与鉴别。

1.3 诊断思考 据发病年龄、疼痛特点等进行诊断思考,①新生儿黄疸称胎黄,属血疸范畴。

②青年患黄疸,以肝热病、肝瘟为常见。③中年人患黄疸,无发热等症者,女性以胆石为多,男性应考虑肝积、肝癌。④中年以上患黄疸,常见于癌病,男性多胰癌,女性多胆癌。⑤新起黄疸,伴有呕恶、腹胀、发热者,多属肝热病、肝瘟、胆瘅、胆石、胰瘅等。⑥伴右胁隐痛或胀痛、刺痛,多属肝病。⑦伴右上腹阵发绞痛,常见于胆石、蛔厥。

1.4 区分病位病性 根据皮肤、二便的黄色等区分黄疸的病位病性,如:①肝脏疾病所致黄疸,其皮肤多呈浅黄色,可有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浅黄。②胆疸有明显的皮肤瘙痒,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如陶土,久之肤色黄绿、深绿或为褐色。③血疸皮肤如柠檬色,无瘙痒,病重者常见皮肤苍白,尿如酱油,粪色亦加深。1.5 胆红素代谢试验 此项试验,包括血清胆红素(结合性、非结合性)定性与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和尿胆原试验、粪胆素测定,对于鉴别肝疸、胆疸、血疸具有重要意义。

1.6 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作其他肝功能、转氨酶、甲胎蛋白测定,胰、胆囊、胆管造影,血液学、超声波、同位素扫描,X线、CT等检查,以资鉴别病种。

2 辨证分型

2.1 湿热兼表证 黄疸初起,恶寒发热,皮肤瘙痒、生疮、肢体困重、咽喉红肿疼痛,脘痞恶心,舌淡红苔薄腻,脉濡数。

2.2 湿重于热证 身目俱黄,黄色较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小便短黄,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2.3 热重于湿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满,口干,口苦,恶心欲吐,腹部胀满,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4 胆经郁热证 身目黄染,右胁疼痛,牵引肩背,口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5 热毒炽盛证 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金黄鲜明,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

2.6 寒湿困脾证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头重身困,恶心纳少,脘痞腹胀,大便溏垢,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2.7 瘀滞肝络证 黄疸日久,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黯红或有斑点,脉弦细而涩。

2.8 脾虚营亏证 面色萎黄,身体虚弱,肌肤不荣,面容憔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食日少,大便溏薄,舌淡瘦小或灰黯,脉虚。

修回日期:1998-07-20编辑:董维龄

·

9

1

·

 3期朱文锋等:中医常见症状鉴别诊断(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