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2.3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听听那冷雨》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名作,通过诗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冷雨的美妙。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1.3 教学时数: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韵律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2.3 诗歌意境: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冷雨的美妙和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2 解析诗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3 欣赏冷雨: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欣赏冷雨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冷雨和解析诗句,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冷雨的美妙,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句的深入分析。
5.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以上是《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的前五个章节,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冷雨图片、音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学具:准备相关诗歌鉴赏指导书籍,方便学生查阅诗歌背景知识和进行诗句解析。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冷雨美,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冷雨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听听那冷雨》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听听那冷雨》,激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朱自清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
2. 感受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散文中蕴含的深层情感。
2. 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作品。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朱自清散文作品。
二、阅读散文1. 学生自读散文《听听那冷雨》。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等。
三、讨论1. 学生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
2. 教师总结散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四、赏析1. 学生分享自己对散文中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
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听听那冷雨》相关的其他散文作品。
2. 学生阅读推荐作品,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写作训练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雨”为题材,写一篇散文。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散文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赏析、拓展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余光中及其写作背景。
2. 理解并掌握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思想感情。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作者余光中及其写作背景。
2. 提出问题:作者在异乡听到冷雨时,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析课文1.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讨论作者在异乡听到冷雨时,产生的情感变化。
3. 分析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问题:作者在异乡听到冷雨时,为何会想起故乡?二、拓展阅读1. 鼓励学生阅读余光中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其他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不同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作者在《听听那冷雨》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2. 分析作者为何会选择冷雨作为情感的载体。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异乡生活时,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亲情、关爱家乡?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教学资源:1. 课文《听听那冷雨》2. 余光中作品集3.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拓展阅读、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作者余光中及其写作背景,掌握了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感受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余光生平和本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写作练习:布置以家乡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作品展示: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应进行评价与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听听那冷雨》和作者余光生的其他作品,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
如组织学生阅读余光生的其他作品,或者推荐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九、课程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课时数量: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关于雨水的描述,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
2.学习并运用歌曲中的词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演唱、舞蹈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重点内容:1.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和旋律。
2.理解并运用歌曲中的词语。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Step 1:激发学习兴趣(5分钟)1.老师播放《听听那冷雨》的音乐,呈现歌曲的氛围。
2.问:你们平时经常听到雨水吗?大家对雨水有什么感受?Step 2: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2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让学生先自己默读一遍。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词组。
3.教师板书并解释以下生词和词组:-听听:仔细地听-冷雨:寒冷的雨水-湿漉漉:湿的样子-田野:田地,农田-悄悄:轻声地,小声地4.教师引导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感受其中的情感。
5.教师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Step 3:歌曲情感表达(15分钟)1.教师分组,每组4人。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用肢体语言表演歌曲中的情感。
2.学生观察其他组的表演,在观看结束后用词语描述观察到的情感。
第二课时:Step 4:加深词语理解(10分钟)1.教师准备与歌曲相关的图片或者幻灯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或幻灯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每个图片的情景,并互相评论。
Step 5:学习歌曲的旋律(20分钟)1.教师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唱歌。
2.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并带领学生跟着唱。
3.教师分组让学生跟着歌曲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在课堂上展示。
Step 6:小结回顾(10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或黑板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总结问题。
扩展活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1.分组合作演唱歌曲,并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节等活动中展示。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听听那冷雨教案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有关作者余光中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作者余光中及其文学成就。
2.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雨有什么样的情感?请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课文主题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 教师提问: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分析作者情感表达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思念之情。
2. 教师讲解作者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课文主题思想、作者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1.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何说“听听那冷雨”?2. 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课堂讨论、分析作者情感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听听那冷雨》,使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离乡背井的孤独,理解文本中的文化乡愁主题。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
2. 主题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文化乡愁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3. 语言鉴赏: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乡愁主题,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雨天的画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听听那冷雨》,了解诗歌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化乡愁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语言鉴赏: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朗读展示、写作练习。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恰当表达见解、符合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听听那冷雨》的诗句;(2)了解诗人余光中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提高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诗人情感;(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4)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2. 诗歌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 诗歌的情感内涵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与把握;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诗歌创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诗人背景及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乡的情感;(2)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仿写一首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2)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听听那冷雨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材:《听听那冷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余光中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背景。
二、新课导入1.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文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a. 比喻:如“雨像针、像线、像纱、像幕”;b. 排比:如“雨声、风声、雷声、掌声、笑声、歌声”;c. 拟人:如“雨声渐沥沥,风声呼呼”。
2. 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a. 抒情:通过描写雨声、风声、雷声等,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b. 议论:通过对雨的描写,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2. 强调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1.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课文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a. 雨象征人生的起起伏伏;b. 风象征命运的坎坷;c. 雷象征人生的激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a. 思乡之情: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b. 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雨的描写,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三、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2. 强调课文对人生、命运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2. 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案: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 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氛围。
3.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音频等。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氛围。
3. 分析文本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4. 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5. 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6. 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
2. 分析并总结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雨这一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赏析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解析:详细解析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学习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
一、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
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
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
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投影标题)(二)感知课文内容
1、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3、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4、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
过程中注意点拨。
例如:
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
”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
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
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
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
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5、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给出范文: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
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雨中,丝丝缕缕的回忆连缀起来,一切再次跳跃到眼前。
冷雨,漫天的飘着落着。
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礼。
雨滴落在脸上,却似打在心上――真实而凛冽。
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晦色的梦里。
眼前的景致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依然会出现在街口,大笑着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
这样的下午,总会想从这相似的场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样搜寻,却再也无法发现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容颜。
城市就这样湿湿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挥之不去的忧郁。
雨下得这么长久,可是,我却清楚地知道,不会有期待,这只是临近冬天时的一场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种告别――一如当年的分别。
姐姐――你在那边还好吗?
这段文字通过冷雨的描摹,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明确:表达了对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写写“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凄凉思乡之情
雨缠绵思慕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