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居与竹文化(组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人居与竹文化(组图)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竹解虚怀是我师!

在古代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竹之地位颇为尊贵,其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合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的确,竹之形态、性情皆堪赞美。其秆挺拔秀丽,其叶潇洒多姿、其形千奇百态,其质优雅至美。每当雅兴相随而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流连于竹林之间,冥思遐想不禁油然而生。

竹无牡丹之富丽,无梅花之清雅,无松柏之伟岸,无秋菊之奔放,但其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却为他物所难匹也。且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身,悠然恬淡,默默无闻,把绿荫奉献大地,将美好留给人间。古人将其亦柔亦刚,坚韧有节等等生物形态特征予以归纳升华,并比附于人中君子,故而成为有德之人精神风貌的实物参照和楷模,并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

翠竹不但可美化人的生活,更能陶冶和升华人的情操。其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行,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青青竹林,淡淡篁叶,古往今来不知令几多骚人为之吟诗作赋,令无数墨客为之画影图形,形成了中国不可或缺的竹文化意象。作为文学的重要题材,《诗经》中就有大量咏竹诗,直接提及者有五首,出现七次;间接提及者则有数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便是。此后,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杰作,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系列,在中国文学殿堂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一向认为诗画一体,书画同源。表现竹子的诗画中,不乏佳作名篇。据《太平御览》,书圣王羲之子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名士苏东坡曾作《于潜僧绿筠轩》有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东坡还曾称颂道:“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酷爱并擅长画竹,题于竹画之诗数以百计,独领风骚。

郑板桥画竹,不仅仅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且衬托出作者对人格之追求。曾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其《竹石图》题诗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绝非偶然。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出艺术家无限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他们推崇和仿效的楷模。

竹与中国古典音乐也有着重密切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都是由竹制造而成。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皆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之代称,且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曾将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月色黄昏,牛背上响起牧童暮归的悠扬笛声,顿时成为夕阳下最优美的一景;漫漫长夜,才子佳人口对长箫,缕缕绯侧缠绵便成为穿越时空的激情流淌。竹音吹沉了一轮秋月,吹皱了一池秋水,吹出了我中华千万年的凄美爱情。

综上所述,竹文化博大精深,爱竹情结根深蒂固,一身傲骨,屹立于赤县神州之山野,一腔虚怀,净化着炎黄子孙之灵魂;又似一泓清泉,滋润着国人的心田,哺育着后辈的成长。最后,我想用一副楹联作为本文之结语:水知澹泊为吾友,竹解虚怀是我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