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
● 大树有多高(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大树有多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较大数的数位结构和书写方法;2.能够掌握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数的读法、数位结构及书写方法;2.两位数和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数位和书写方法;2.难点: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将一个数字(如:871)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它有多少位数,每一位的数值是多少,如何书写。
引导学生讨论,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数的读法及书写方法(20分钟)1.数的读法教师出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学生齐读该数,并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等的意义。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拼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大声朗读出来。
2.数位结构和书写方法与学生一起观察一些数字的书写格式,分析出规律。
例如:个位数后面有一个小数点,“十”和“百”之间没有连接号,“十”和个位之间没有“0”等。
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写数字时要整齐、清晰。
3. 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25分钟)1.学习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将它们的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数值分别比较,从左往右一位一位比较,先比较高位数值的大小,再比较低位数值的大小。
如果第一位数值相同,再比较第二位,以此类推。
2.练习应用教师给出一些数字,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4. 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用所学方法,比较一下同学之间的身高、年龄等;2.让学生回家寻找身边的数字,发现规律,记录下来。
五、课堂作业1.认真读课本P10-P15的内容,理解记忆所学知识;2.完成课本P16练习题1、2。
六、教学反思数字大小比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尤其在大的数值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避免出现错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正确的数位结构和书写方式,还学会了两位数和三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互动授课和做题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5.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影子测高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测量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特别是影子测高法。
-学会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和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实地测量学校周围的大树高度,并记录数据。
3.学习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转换为同一比例,进行计算。
4.解决与树高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和测量大树及其影子的实际情境,增强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记录和处理数据,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高度的计算,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态度。
3.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在大小上不同但在形状上相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概念在测量物体高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大树及其影子,展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树有多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阳光下物体产生的影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程,《大树有多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苏教版的教材,具体章节是第六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学习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卷尺、标杆等,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绳子、石头等。
学生们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比如让每个学生量一量教室窗户的高度。
然后,我会讲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如使用标杆和卷尺,或者使用绳子和石头。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实践,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度。
我会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会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图示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一下家里客厅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客厅的高度是_____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在测量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在测量时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比如使用摄影或者计算机技术。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相机或者手机来拍摄大树的照片,然后使用相关的软件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测量高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以大树作为测量对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测量方法理解不深,测量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的掌握。
2.长度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大树为载体,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树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
–演示如何测量大树高度,强调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提问:你们觉得测量结果准确吗?为什么?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大树高度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大树有多高》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几何图形等知识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教师引导和鼓励,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要求:
-阅读后,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将阅读心得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1.实践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和间接测量方法,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木等)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过程和数据,并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撰写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数据记录、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报告中需附上测量过程中的照片或示意图,以展示实际操作过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学习了长度单位、角度等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和角度的知识,对于测量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测量精度和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角度知识,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掌握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角度知识,提高测量精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大树、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大树的高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用尺子、卷尺等工具。
并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棵大树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的?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测量方法。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内容呈现为学生要为学校的树木测量高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教材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
但测量大树高度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学校树木测量高度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携带测量工具,如皮尺、绳子等。
3.教学场地:学校内的树木,宽敞的场地。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以学校树木测量高度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测量工具,如皮尺、绳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大小有关。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学校内树木的高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估算的方法,并学习使用三角板和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知识和估算能力,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
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三角板和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能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测量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使用三角板和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难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3.小组合作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卷尺、图片等。
2.学具:三角板、卷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大树有多高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和卷尺,讲解测量原理,并示范如何使用三角板和卷尺测量大树的高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大树的高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高度的大树图片,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计算大树的高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大树的高度?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测量知识和估算能力。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是很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运用分数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大树模型、分数卡片、计算器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森林场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么知道这棵大树有多高呢?”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分数卡片,让学生尝试用分数来表示大树的高度。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答案。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棵大树模型。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用分数来表示大树的高度。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来解决。
例如:“如果一棵大树的高度是12米,那么它的三分之二有多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讲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这是一堂测量实践课,我们将学习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97页的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来测量物体的高度,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三角板、测距仪、尺子、笔记本等教具和学具。
学生们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带学生们到学校的操场上,找一棵大树,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
2. 讲解测距仪的使用方法:我会向学生们展示如何使用测距仪来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解释测距仪的工作原理。
3. 分组实践:学生们会被分成小组,每组都会得到一个三角板和测距仪,让他们在操场上找一棵大树,并尝试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4. 分享结果:每个小组会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我会帮助他们进行数学计算,得出大树的准确高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测量工具:三角板、测距仪2. 测量方法: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测量物体高度3. 计算方法: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来估算大树的高度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家里或者学校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堂课是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计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继续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高度,并尝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这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3)-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3)苏教版我今天要分享的教案是我为六年级数学下册设计的一课——《大树有多高》。
这一课属于苏教版教材,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了解和掌握树的高度。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第13章,主要讲解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树的高度。
我会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如使用皮尺、标杆等工具,并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树高度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实际测量一棵树的高度。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课中,测量方法的使用和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会特别强调测量方法的正确使用,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我准备了皮尺、标杆等测量工具,并选择了一棵较高的树作为实践对象。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测量树高度的步骤和计算公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道实践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一棵树,使用所学的方法测量其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学生所记录的数据,计算出树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同时,我也会考虑如何拓展这一课的学习,例如,让学生研究不同树种的高度分布情况。
这就是我为六年级数学下册设计的教案《大树有多高》。
我希望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认为有两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个是测量方法的使用,第二个是计算树高度的过程。
测量方法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步骤和使用工具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我准备了皮尺、标杆等测量工具,并选择了一棵较高的树作为实践对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0)-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0)苏教版教案:大树有多高(10)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0章,主要学习了如何使用三角板和卷尺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三角板和卷尺的使用方法;2. 学会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求解大树的高度;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三角板和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如何准确地使用三角板和卷尺进行测量;2. 重点: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树、三角板、卷尺、粉笔;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大树高度测量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到大树下,让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引发学生对测量大树高度的兴趣;2. 讲解三角板和卷尺的使用方法,示范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3.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大树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4. 讲解如何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公式;5. 学生自主练习,解答相关习题;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树有多高;2. 板书内容:三角板、卷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大树高度的步骤;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测量方法,测量身边的一棵大树的高度,并计算出结果;2.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测量大树高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其他物体的高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一棵适当高度的大树,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大树的高度;2. 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3. 向学生解释测量大树高度的重要性,以及本节课的目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明确一个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概念;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尺度认识和计量技能进行实际运用;3.通过实战案例练习,从直观感受中体会尺的重要性;4.能够以专业的方式,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刻度尺的读法常识和用法,能够准确测量物体长度;•了解被测量的物体特种,例如树的高度,•学会按照尺度测量数值并用数字计量方法表示测量结果。
三、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读法常识和用法;2.被测量的物体特征的获取;3.如何应用读取的数值来描述被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难点1.将刻度尺的读法理论应用于实际测量中;2.如何准确获取被测量物体的长度;3.如何将测量结果用数字表示方式进行体现。
五、课前准备1.备好刻度尺2.一些刻度均匀的小物品(如橡皮擦,书签等)3.新鲜的树枝和细线4.教师可以提前联系附近园林管理中心或校园中的园林部门,预约管理人员来现场对树进行测量,以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如何应用尺度计量被测量物体的长度。
六、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种)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以及尺的使用方法。
2.提出本课的主题“大树有多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现实案例理解尺的存在和使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
步骤二:理论教学和操作习惯(10分钟)1.将刻度尺逐渐展开,引导学生理解0,1,2…的含义及其相关操作。
2.强调用尺测量物体时,应保持尺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放置。
3.通过匹配尺和物品似乎大小关系的实践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习惯的能力。
步骤三:测量和计算(20分钟)1.通过实战案例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测量尺度来测量树的高度。
2.利用树枝和细线,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同时通过各式各样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实战中掌握尺测量的原理和技巧。
3.在测量完毕后,指导学生如何将测量结果用数字表示方式进行体现。
步骤四:答案汇总(10分钟)1.让学生通过不同场景的实际测量,给出自己的答案。
6.4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
6.4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会学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何估算一棵大树的高度。
这个问题不仅能够让我们复习和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还能让我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主要学习第6章的第4节“大树有多高”。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测量树干的周长和树的影长来估算树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则是如何教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收集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比例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根长的绳子、一些木棍和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引入:我会先让大家观察教室窗外的大树,然后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大树的高度呢?”(2)讲解:然后我会给大家讲解如何通过测量树干的周长和树的影长来估算树的高度,并解释背后的比例关系。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比例关系式,并用图示的方式来表示如何通过测量树干的周长和树的影长来估算树的高度。
七、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一下自己家附近的大树高度,并记录下来。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用来估算树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我也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我选择了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第4节“大树有多高”作为教学内容,这一节内容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能够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
通过估算大树的高度,学生能够复习之前学习的比例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深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
下面是我根据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第六单元的“测量高度”和“估计高度”两个部分。
其中,测量高度主要介绍了使用绳子、尺子等工具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估计高度则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推理等方式估算物体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测量和估计物体高度的方法,并能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和估计物体高度的方法,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和估计高度的方法,我准备了绳子、尺子、标记笔等教具,同时也准备了一些实际高度已知的物体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如建筑物、树木等,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高度吗?”以此来引发学生对高度的思考。
2. 讲解测量高度的方法:我会用绳子、尺子等教具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让学生分组实践,亲身体验测量过程。
3. 讲解估计高度的方法:我会通过观察、推理等方式演示如何估算物体的高度,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一些已知高度的物体。
4. 实践练习: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教具和学具进行实践练习,测量和估算不同物体的高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测量高度和估计高度两个部分,我会用清晰的文字和图示展示测量和估计高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测量家里或学校某个物体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例如,测量家里的大门高度为2米。
2. 估算学校里某个建筑物的高度,并说明估算的依据。
答案:例如,估算学校图书馆的高度为10米,依据是图书馆的楼层数和每层楼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和估计高度的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苏教版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一个章节——“大树有多高”,这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98页的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学会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准确测量物体高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准备好自己的学具,包括笔记本、尺子、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包括大楼、树木等,请大家观察并思考:如何知道这些物体的高度呢?2. 讲解相似三角形:接着,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大家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大家讲解一个实例,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讲解完实例后,我会给大家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大家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际操作:我会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高度。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书写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以及一些关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家里或者学校里的物体高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2. 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大树有多高》教案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此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数学,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准确地进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绳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
3.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测量物体高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高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高度。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测量物体高度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
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
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
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
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
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
当然,如果没
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
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
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
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
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
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
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
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
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①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
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
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2、仔细观察,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
是啊,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上。
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④观察。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
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
5米,大树的影长为2。
8米。
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
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
8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
8
方法三:因为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
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
6倍。
列式为:1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
方法五: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