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摘要]新课改下,生本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将“生本”教学理念运用于历史课堂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竞赛课堂是作者对这一理念得以实践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生本教育运用历史教学探索竞赛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有力推行,怎样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生本教育”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改要求,真正地做到历史堂以生为本呢?就此本文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大胆设想。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天性好学。
提出教师和学生并非“阶级敌人”,教师应主动转变身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二、如何将“生本”教学理念运用于历史学科
(一)让学生认同历史学科,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必要的,学习历史可以博古通今、以史为鉴,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因而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在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快乐。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的方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机械重复训练变
为在教师引导下,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进行主动探究式的历史学习。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明确倡导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为了使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我尝试着进行了一堂竞赛课。
三、初探竞赛课堂的运用
我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这课为例,开展竞赛课堂。
本课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经过和结果,线索一目了然,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所以,这节课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及时的检测,并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历史表象下的规律与经验教训。
这节课包括课前、课上两部分:
(一)课前准备
教师:1、明确课标要求,把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2、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学生:认真预习课本,完成预案
预案包括三部分:课标要求、基础知识填空和游戏规则
(二)课上活动。
三分钟展示:每组组长抽签,由一个小组代表向大家讲述“文革”的大致经过。
展示后,全班齐声朗读课标及基础知识填空,并由课代表诵读游戏规则。
第一环节智力大比拼
设计理由:通过课前的材料搜集和整理,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落实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常识性知识。
活动内容:教师设计如下几个题目:
1.自从“我”一公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猜猜“我”是谁?
2.在“文化大革命”中发生了好多大事,说出其中的任意两件事。
(本题可以由各组互相补充,答对者均可加分)
3.“文化大革命”中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其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4.我们看起来亲密得像是兄弟,其实各怀鬼胎。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狼狈为奸、互相勾结,一起搞乱形势,都准备抢班夺权。
所以后来都被冠以“反革命集团”的恶名。
猜猜我们是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以上题目各组学生抢答,答对者给本组加分,成绩累积,到课末进行评定奖励。
第二环节智力大冲浪
设计理由:通过上一环节的检验,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本组得分而努力思考。
活动内容:教师设计如下几个题目:
1.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2.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的“司令部”指的是什么?
3.国家主席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说明了什么问题?
4.为什么要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它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哪些重大损失?
5.十年“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中吸取那些经验教训?
以上题目采取抽签问答法,由课前选举的评审员就回答情况予以点评打分,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得分。
第三环节博士站
设计理由: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对本课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大多数同学迫切希望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通
过这一环节,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激烈的辩论中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
其目的是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由发散到集中,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说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
2.如果让你穿越时空回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你能否避免“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3.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你该如何评价毛泽东?
4.如果真让“四人帮”武装夺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爱思考、乐想象的特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应给与一定的认可和适当的引导。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大革命”中感兴趣的方面设计问题,每组提出的问题仅限一道。
提出后由其他组讨论作答。
有争论的时候可以进行辩论。
对于各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
最后,知识梳理:
(三)课后总结。
在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竞赛环境下,学生课前饱有兴致地阅读
游戏规则,完成预案。
既做到了认真预习课本,又能想方设法地查阅相关资料,带着找问题的想法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习者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当课堂上,学生看到教师不再以从前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教导自己,而是和自己坐在一起共进退时,学生的压力俱退,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
这样才是生本教学预期的效果。
当然,因为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这种类型的课,加之他们特殊的年龄阶段、有限的认知水平,这样一堂没有预定路线的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我总结出以下一些注意点:
1.检查预习情况时,设置的问题应该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
因此,我在第一环节设置的问题,就相当的简单易答,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熟悉历史常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学生尽快地进入竞赛状态。
到第二环节,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我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并采取随机抽名的方法使全班同学都紧张起来,积极参与,认真思考。
游戏进行至第三环节,小组竞争已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学生提出的问题,既要难倒他人,自己又要给出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的环节,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精神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这个过程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2.在游戏的抢答环节中,教师必须得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学生也必须严谨地遵守游戏规则。
只要有一方打破平衡,课堂便会失去原先和谐融洽的气氛。
比如,抢答如果采取举手的方式,教师如果在众多举手的学生中任意选择第一个举手的人,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从而影响学生竞答的积极性。
但是,如果让学生直接站起来回答的话,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3.课标上要求掌握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的主要史实,而学习过程中单纯地从字面上说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太过于抽象,这就需要教师拿出事实证据,比如教师准备“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损失简表。
用翔实的数字进一步说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
4.第三环节的几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得整个课堂学习热情极度高昂,然而,当这种热情冷却下来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还剩多少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最后画上点睛的一笔,也就是知识梳理。
以上就是我将“生本”教学理念运用于历史课堂的初步尝试,它的成功实践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我对学生的认识,更改变了我教书育人的方法。
有人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现代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秉持这一宗旨,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生本”理念,为生本教育
的发展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