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合集下载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

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

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

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

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

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

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

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

立宪派作用2

立宪派作用2

立宪派作用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清政府实行的“新政”、“预备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和传统的封建儒家观念,他们要求改革,但又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他们的政治理想未能达成。

但他们的卷入对革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效果,又有负面作用,必须区别对待。

长期以来,人们对立宪派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它是反动派,和清政府一样是被革命的对象。

他们掀起了大规模立宪运动,轮番向国会请愿,然而清王朝却始终把“预备仿行宪政”作为幌子,去加固自己的专制主义的统治。

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又成为了一批投机分子,窃取革命成果,出卖给袁世凯,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但同时有的人认为立宪派的言论宣传和政治活动客观上促进了革命的产生。

在辛亥革命中,他们与革命党人的合作加速了各省的独立,促使了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近代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史上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就此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提起立宪派就要提起提起辛亥革命,提起辛亥革命就不得不说四川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之所以如此广泛激烈,这固然由于“全川七千万人,不论贫富,差不多都与川汉铁路发生了直接经济联系”①,而立宪派的及时领导同样功不可没。

在立宪派成员蒲殿俊、罗伦、潇湘、邓孝可掌握了保路运动的领导权后,四处游说,广泛发起群众,组织成都居民罢市罢课,在各县成立保路同志会,把运动推向全省,声势浩大。

四川的保路运动让清廷大为震惊,只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湖北境内,清军力量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绝好机会。

但在运动的后期,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的参与下,掀起全省武装暴动,此时的立宪派已无法控制局势,影响也逐渐居于次要地位。

北谘议局局长立宪党人汤化龙应革命党人的邀请,加入革命,后来被推举为总参议和民政总长。

双方开始合作,革命党负责军事,立宪派主持庶政,革命形势逐渐稳定。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一.清末新政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2.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3.《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2.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清末新政认识:(不利)1.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2.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3.清政府设立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危亡,结果却加速了其灭亡。

4.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失败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落后。

(有利)1.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2.这是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应急措施,具有进步的意义。

3.新的军队建设、新的兵种的产生和新的军人水平提高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4.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评价:进步性:是对千年祖制的调整。

局限性: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原因:1.立宪派认为立宪是挽救清王朝的良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法宝。

2.立宪比专制好,这是日俄战争后国人的共识,这是时代的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可以抵制革命,维护自身利益—参政,保卫自己的财产。

4...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高中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的著名事件,在考试当中常常出现,所以我们要掌握好这一部分内容。

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三、辛亥革命的高潮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姓名:学号:院系:X X X X 年X X 月题目: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摘要: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清政府实行的“新政”、“预备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和传统的封建儒家观念,他们要求改革,但又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他们的政治理想未能达成。

但他们的卷入对革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效果,又有负面作用,必须区别对待。

这篇文章重点探讨了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认识以及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立宪派的兴起。

清政府的宪政体制改革以及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了立宪派的兴起,他们在清末明初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立宪派的思想认识即转变。

介绍了立宪派的基本政治思想,以及在革命发生前夕思想的转变。

第三部分,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从立宪派对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的影响,在各省独立中的作用以及对袁世凯的拥护中,综合分析了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关键词:立宪派、辛亥革命、合作、分裂一.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对立宪派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它是反动派,和清政府一样是被革命的对象。

他们掀起了大规模立宪运动,轮番向国会请愿,然而清王朝却始终把“预备仿行宪政”作为幌子,去加固自己的专制主义的统治。

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又成为了一批投机分子,窃取革命成果,出卖给袁世凯,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但同时有的人认为立宪派的言论宣传和政治活动客观上促进了革命的产生。

在辛亥革命中,他们与革命党人的合作加速了各省的独立,促使了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近代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史上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想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 立宪派的兴起甲午战败,康梁等维新派的知识分子主张政治革新,试图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进行大幅度的变革。

虽然维新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的思想变化却不容低估,维新运动的学说的广泛传播,新式报馆、学会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建立,改变了传统士大夫封闭的社会心理,使新的政治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透射进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内心世界,从而造就了清末社会一个新的政治群体——立宪派。

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

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
口实 , 特别 是 清政 府对 资政 院议 决案 的处 理不 当 , 起 掀 了“ 弹劾 军机 案 ” 。
( ) 立合 法组 织 。各 省 谘 议局 联 合 会 和宪 友 会 2成 是立 宪派 成立 的合 法组 织 。各 省谘议 局联 合会 是立 宪
布 上谕 :时 处今 日, 有及 时祥 晰 甄 核 , 行 宪 政 , “ 惟 仿 大
活动 , 以实现其 君 主立 宪 的理想 。那 么 , 立宪 派是通 过 哪些 路径 推 动宪政 的呢 ? ( ) 加 合 法 机 构 , 合 法 机 构 为 推 动 宪 政 的平 1参 以
10 年 , 启超 发 表 《 宪 法议 》 公 开 倡 导 模 仿 91 梁 立 , 英 国的政治 体制 , 中国实行 君 主立宪 政 体 , 提 出 了 在 并 预 备立 宪 的课 题 。如 若 立 宪 , 君 主 既 与 国 民共 治 此 “ 国, 则君 位 之安危 与 国同体 。苟有 人焉 欲破 坏 秩序 , 侵 主权 以毒 一 国者 , 全 国之 民 , 将 起 而 抗 之 , 瞬 息 则 皆 不
而 祸扑灭 , 岂有若 专 制 国之 民 , 君 国之 难 , 秦 越 人 视 如 之肥 瘠也 ” [2 而 10 。2 3 ]7 9 4~10 9 5年 日俄 战 争 的结 果 , 更 被 视为是 立 宪战 胜 了 专制 。“ 以小 克 大 , 以亚 挫 欧 , 赫 然 违历史 之 公例 , 以立 宪不 立宪 之义 解 释之 , 为无 非 殆 因之果 。 _ 。 且 , 朝 统 治 集 团 内部 的开 明 官 僚 也 ”3 而 清 站 到 了立 宪 派 一 边 , 主张 在 中 国实 行 君 主 立 宪 政 体 。 在 全 国一 片 的立 宪声 中 , 政 府在 10 清 9 6年 9月 1日发

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述评

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述评

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述评
李玉勤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3)006
【摘要】20世纪初,张謇开始积极投身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并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宣传自己的主张;之后,他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积极参与清末立宪运动,推动地方自治,并规划领导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精神.张謇为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李玉勤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J], 潘锦全;冯素芹
2.从缓和到激进——辛亥革命前立宪派思想发展演变轨迹 [J], 孙训华
3.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 [J], 张新志
4.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新论 [J], 邓正兵;喻小兵
5.论清末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前十年史札记之八 [J], 乔志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时期“立宪派”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清末民初时期“立宪派”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第30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4 2021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21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4-0040-08清末民初时期“立宪派”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研究戴 贺(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300387)摘 要:近年以来,随着预备立宪研究的深入,清末民初的“立宪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人认为,所谓“立宪派”,是历史学的归纳总结,是一种文化建构。

这种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史、社会史的引入,我们确实对“立宪派”概念进行了一定的重构。

然而“立宪派”一词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立宪派”一词源于清末的“立宪党”。

将“立宪党”一词纳入研究维度,不难发现“立宪派”是清末时期客观存在的政治实体,其概念的形成存在着历史基础,并非完全是历史建构。

除此之外,清末民初时期“立宪派”一词如何取代“立宪党”,成为指代这一群体的概念名词,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文化建构;立宪党;章太炎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stitutionalists"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DAI H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preparatory constitutionalism, the "constitutionalis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av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so-called "constitutionalism" is a summary of history and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view has a certain truth. After the 1980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social history, we did the "constitutionalist" concept of a certain re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word "constitutionalist" is not a source of water, rootless wood. The word "constitutionalist" originated from the "constitutionalist party ".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constitutionalist party" is an objective exist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olitical entity, and formation of its concept has a historical basis, not entirely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how to replace the term "constitutionalist par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s also worthy of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0-11-01戴 贺(1993-),男,河北唐山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从缓和到激进——辛亥革命前立宪派思想发展演变轨迹

从缓和到激进——辛亥革命前立宪派思想发展演变轨迹

定 时期 的酝酿 , 其是 在 经 过 日俄 战 争后 的 舆论 尤 了立 宪力量 的联合 。力 量 的增 强使得他 们在 思想上
推 动以及抵 制外 货运 动 中的锻 炼 , 以说 初 步 形成 可
个 层次来 讲未 尝不 是 出 于对 立 宪动 作 的谨 慎 , 廷 清
树立 起 了斗争 的信 心和 勇 气 , 心 采 取更 为 强 硬 的 决 态度 和激进 的行 动 , 对 清 政府 施 加 更 为强 大 的压 来 力 , 而加 速立宪 的进行 , 从 落实 立宪 的真正精 神 。
考, 还需要 与本 国传 统 的制 度 和文 化 进行 较 量 和磨
②《 国风报》 第一年第 十六号 , 长舆 : 国会与人民》 《 。
收 稿 日期 : 1 — 1 2 2 1 0 —0 0
作者简介:孙训华 (90 ) 男 , : 18 一 , 河南周 口人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 , 史学硕士。
Apr 2 1 . 01
Vo . 4 No 2 11 .
从缓和到激进一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思想发展演变轨迹
孙 训 华
( 州航 空 工业 管理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0 ) 郑 河 5 0 2

要: 辛亥 革命 时 期 正 是 中国 社 会 各 个 方 面 发 生 巨 大 变 化 的 时 期 。立 宪 派 的 思 想 同样 在 这 一 大 的 背 景 之
2 1 年 4月 01
第l 4卷第 2期
西安文 理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 a o in U ie i f r n c ne( oi c ne dt n o rl f h nvr t o t a dSi c Sca Si cs io ) n X sy A s e l e E i

君主立宪思潮

君主立宪思潮

君主立宪思潮君立立宪思潮是盛行于20世纪初年的一股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它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

(一)君主立宪思潮之所以在20世纪初年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从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来说,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分化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内部逐渐分化为民族资本上层和中下层。

他们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但是,上层与封建势力有较密切的联系,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以便同封建贵族平分政权。

因此,20世纪初年,伴随着以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为基本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迅猛发展,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君主立宪思想也逐步兴盛起来。

从思想渊源来说,君主立宪思潮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上清帝各书中,先后提出过选议郎、设议院、国事由国会议行的主张。

梁启超、严复等维新志士也曾礼赞西方的民主政治。

这些都为后来的立宪思想所继承。

但是,由于戊戌维新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兴起,很少有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等只是一些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君主立宪的思想,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带有君主立宪色彩的主张既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加以坚持。

康有为所说的“上下议院”,并不具备西方资产阶级权力机构的职能,而只是封建政权的一个咨询机构。

相反,他们大都认为在中国设立议院尚非其时,遽开议院,必然自取大乱。

这些都说明戊戌维新思潮与君主立宪思潮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潮,二者虽然有某种继承关系,但在戊戌时期,君主立宪思想充其量不过刚刚发端而已。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君主立宪思潮之所以在20世纪初年逐步兴盛,与当时政局的发展变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为了保住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于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所谓新政,接过了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的思想主张,从而正式确认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给维新派以极大的鼓舞,为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向立宪思想的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于是从1901年到1903年间,各种进步报刊再度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主题14:保皇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代表,观点及分歧对比——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主题14:保皇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代表,观点及分歧对比——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相 似 之 处
保皇派与立宪派
1.两个派别都属于资产阶级上层,都想在中国走 君主立宪的道路,主张在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前提 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改变政权的组织形式, 即实行君主立宪的办法实现其参政议政的目的。 2.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制都带有仇视。 3.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注重用教育 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 展、人民思想的解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4.立宪派反对革命派和支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 果实,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之处
保皇 派、立宪派、革命派
1.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对清朝的统治不满,要求 改变这种现状。 2.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3.都学习和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4.立宪派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
11/28/2014
保皇派、立宪派和革命派对比
11/28/2014
不 同 之 处
保皇 派、立宪派、革命派
1.保皇派、立宪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而革命派 则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保皇派、立宪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 命派则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3.保皇派、立宪派反对变更封建土地制度;革命 派则要求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11/28/2014
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派别的论战
保 皇 派
立 宪 派
革 命 派
革 命 派
• 保皇派、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兴 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论的着重点不 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 一样,依次形成三个不同阶段的名称:戊戌变法 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中 时称维新派,戊戌政变后称保皇派,日俄战争后 下层的利益和要求。 • 称立宪派。

反思:晚清“立宪”为何输给“革命”

反思:晚清“立宪”为何输给“革命”

反思:晚清“立宪”为何输给“革命”清末立宪与革命的赛跑中,前者输于后者,令人扼腕,因为接踵而来的就是灾祸不止的社会大动荡。

邵建的《革命遏制立宪》和《立宪派的民主路线图》令人获益匪浅,但仍应进一步追问:立宪为何被革命遏制?一个美好的“路线图”为何没能实现?谁都没想到武昌起义两声枪响就使大清王朝轰然坍塌,远在美国科罗拉多的孙中山第二天才从报纸上得知此事。

偶然“两枪”即使一个王朝覆亡,亦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已经根本动摇。

自1894年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阐述改革观念被拒后,立即走上了激进革命的道路。

1895年底他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1900年底,他又发动了“惠州起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前一次,举国舆论“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五年之后已“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而这五年中,清政府并不是越来越开明、宽容,反而越来越愚昧、专制:先血腥镇压了温和的维新变法,又为了慈禧的一己之利而以全民族的灾难为代价向“万国”宣战。

在巨大压力下,清廷终于在1906年9月1日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

对此迟来的顺应民意之举,国内依然万众欢腾,一些大城市甚至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学生、市民、绅商集会、游行、演讲表示庆贺,这说明,广大民众、尤其是绅商阶层根本不希望、不喜欢革命,而是支持立宪。

但清廷并不珍视民情民意。

在立宪原则上,它对权力的垄断甚至超过了日本的明治宪法。

结果连温和的立宪派都极表反对:“政府宁肯与人民一尺之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之实事”,开始号召“人民与之争者,宜与争实事,而不与争空文”。

从1910年1月起到 11月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声势浩大,遍及全国。

但清廷就是毫不妥协,不愿让出点滴权力,拒不开国会,反而采取越来越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

这样,在“立宪”与“革命”的“赛跑” 中,支持革命的人越来越多。

本来纯从“道理”上说,立宪派无疑更有“道理”。

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

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

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张新志【摘要】作为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立宪派严重影响着当时的中国政局。

辛亥革命爆发前,立宪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在国内发起和领导了立宪运动。

然而,随着立宪派对清政府感到绝望和中国政局的变化发展,立宪派最终却转向了革命派,与革命派合作,走向了革命。

%As an important force of China's political arena in early 20th century,the constitutionalists seriously had an effect on China's political situation.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1911 revolution,the constitutionalists launched and led to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the country.However,as the constitutionalists felt despaired to the qing administration and changes of china's political situation,eventually they turned to the revolutionary,cooperated with the revolutionary and run to the revolution.【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7)003【总页数】4页(P329-331,351)【关键词】立宪派;君主立宪;清政府;革命派;转向【作者】张新志【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7.1一、立宪运动的兴起顾名思义,立宪派是指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一个派别。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小标题)四支政治力量的离合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一直以来,辛亥革命的成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被视为最大的功臣。

当然,革命党的功劳是怎么夸赞也不为过的。

但是,革命党为什么能成功,尤其是为什么在起义九次之后,才在1911年10月10日由武昌首义成功?具体到历史的现场,我们才会发现,是因为这一次起义得到了立宪派几乎全国性的“襄赞革命”,才让革命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立宪派的支持配合,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

然后,我们再来讲,为什么这场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攫取了?孙中山的抗争,包括二次革命为什么不能成功。

具体到历史的现场,我们仍然会发现,是因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拒斥立宪派,把他们赶到了袁世凯一边,与革命党作对,最终让革命党处于孤立无援之地,痛失革命成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的是,在清末,存在这样几支政治力量,一支是清政府,当慈禧和光绪相继驾崩后,清廷已没有支撑危局的人,慑政王载沣并没有解除危急,在个时候,只好请被自己下令革职归田的袁世凯重新出山。

袁世凯想到自己此前差点就被清廷要了小命,怎么可能还为这个政府卖命?何况形势已是此一时彼一时,他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自成一派力量。

因此,另一支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这是时当最强大的力量,既操纵清政府,又操纵枪杆子,加上袁世凯个人的政治操控能力,是临驾于当时任何一种力量之上的政治力量。

再有一支就是以梁启超为导师的立宪派,虽然梁启超不在国内活动,但国内的立宪派基本上以他的立宪思想为指导,以他为马首是瞻,这也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既有广泛的组织,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力量,既能通天,又能下地。

这一股力量,我们从他们在立宪运动中的三次请愿和请愿之后的组党(宪友会)见出。

再有一支力量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主要以同盟会的主要成员为领导,以新军为资本,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支。

其中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袁世凯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中坚人物,袁世凯在任地方任大员的时候就搞了许多新政,其中包括地方自治,倡导国家搞立宪等。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林增平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

它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之间关系的变化,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对革命的向背为转移。

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起,到1913年二次革命止,两派经历了一个“对立——联合——分裂”的过程。

剖析了这一过程的始末和因果,就不难对立宪派人作出公允的评价。

从对立趋向接近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要是依赖政治上、经济上封建性联系而得以获致比中下层较大较快的发展。

他们一方面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政策很有抵触,一方面则竭力要让这个王朝得以存在,使自己所借以增殖资本的封建权势不致消失。

所以,他们希望清政府着实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宪新政,反对以推翻清王朝为主旨的民主革命。

为此,立宪派人掀起了大规模的立宪运动,其中轮番举行的国会请愿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形式。

但是,他们完全失望了。

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来说,立宪派搞立宪运动是错误的,是有罪过的。

因为,立宪运动是在同盟会已经建立,革命形势正加速发展,革命派也以实际行动表明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鼓动反清浪潮的情况下连续发生的。

这时,反清革命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而清王朝,则不管立宪派人如何“匍匐都门,积诚罄哀”地反复请愿,却始终把“预备仿行宪政”作幌子,去加固专制主义的统治。

辛亥武昌首义和胜利和清王朝的倾覆,证明了革命派是正确的,反对革命的立宪派犯了历史性的错误。

所以,对立宪运动是不能加以肯定的。

搞立宪运动是立宪派人全部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他们还从事过其他一些活动。

象倡导收回利权,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斗争,就是应当称道的。

特别是由他们带头闹起来的保路运动,更具有明显的反帝爱国性质和重大意义。

在推广科学技术、兴办教育和出版等文化事业方面,立宪派人作出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

即使那旨在抵制革命的立宪请愿,也多少产生了宣传救亡图存,启发人们厌弃封建专制、向往议会民主的作用。

因此,全面地衡量功过,立宪派人除了因搞立宪请愿理当严加谴责外,其他方面是不宜完全否定的。

辛亥革命中的几种政治势力研究——以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为主要依据

辛亥革命中的几种政治势力研究——以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为主要依据

政治势力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 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政治势力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注 重民意和民生的需求,以维护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汇 报 人 :
abc
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描述了清朝政治势力的腐败和无能,表达了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朝统治的不满和失 望。
他的政治立场和背景对于理解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势力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描述了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势力。 他强调了清政府在革命中的软弱无力和被动应对。 书中还提到了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困境和失败。 陈夔龙通过《梦蕉亭杂记》揭示了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的衰败和无能形象。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势力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势力在辛亥 革命中的地位和 作用
对中国近代历史 进程的影响
对中国现代化建 设的贡献
对世界民主革命 的影响
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是 常态,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 度。
政治势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深 远,应重视政治势力的作用。
革命党发展历程: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 革命力量逐渐壮大
革命党思想主张: 推翻满清,建立民 主共和国
革命党在辛亥革命 中的作用:领导起 义,推动全国革命 形势发展
立宪派的形成背景:清朝末期,民族危机严重,立宪派政治势力逐渐崛起。
立宪派的政治主张:主张君主立宪,推动政治改革,以挽救民族危机。
立宪派的活动:组织立宪团体,发表政治宣言,呼吁政府推行立宪政治。
袁世凯的崛起与 清政府的斗争: 袁世凯在辛亥革 命中逐渐掌握实 权,与清政府进 行权力斗争
革命党内部的不 同派系斗争:孙 中山与黄兴等人 在革命领导权上 的斗争

辛亥革命中的立宪派共20页

辛亥革命中的立宪派共20页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亥革命中的立宪派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

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

作者: 朱榕
作者机构: 华东师大历史系86级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68-75页
主题词: 辛亥革命;官制改革;地方督抚;资产阶级立宪派;地方实力派;立宪运动;袁世凯;革命派;清政府;汉族
摘要: <正> 李剑农先生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指出:“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中国内部已组成三大派的政治势力:一、革命派;二、袁世凯实力派;三、君宪派”。

这三派政治势力随着满清中央政权的日益削弱而渐趋强大,并通过反满革命、东南互保、戊戌变法显示了各自的政治力量。

在这三派势力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地方汉族督抚实力派与掌握中央政权的满洲亲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表面化。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八旗、绿营的衰败、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地方汉族地主武装和军阀势力逐渐成为维持清王朝政治的主要支柱。

而洋务活动的频繁,又促使清廷授重权于督臣,结果汉族地方督抚实力派遂成为清王朝统治营垒中一支重要、举足轻重却又尾大不掉的力量。

在民主革命不断高涨形势下,他们与立。

关于立宪派的几种评价

关于立宪派的几种评价

作者: 史介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0页
主题词: 立宪派;阶级属性;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前后;君主立宪;资本主义;清政府;史学界;
政治倾向;历史地位
摘要: <正> 近年来,史学界对立宪派的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和作用,多次进行探讨,主要评价:一是认为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这就决定了它在政治上的两面性。

他们既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又反对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既有功于辛亥革命,又篡夺革命成果而使之失败。

二是认为主宪派的基本倾向是革命的,他们希望用“君主立宪”的办法救亡图存,对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走向分裂
民族资产阶级因政治上饱受清廷假立宪愚弄,经济上又蒙受巨大打击而最终与清王朝决裂,从而导致了立宪、革命两派的联合反清。应当指出的是,两派的联合,仅仅建立在反清的政治基础上,而并非在民主共和国的目标上有了共同的语言。所以,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王朝倾覆已是指顾可待时,对立又很快成为双方关系的主要倾向,其分歧集中在清王朝覆灭后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权。
,统治者无以自解,不得不稍作让步。但是有限度的让步,并不能满足一个正在发 ……
外政治的不足以有为,必须求变。传统思想是保守的,新知识是进取的,彼此有难以融
合之处。士绅是统治阶层的继起者,随时希望进入政府。当他们获得一些新知之后,常常据以批评掌权者的无能,主要目的即在早日接掌政
权。换而言之,士绅是争权的,新知扩大了他们的权力观念,进而积极争取,这是新知与传统观念相辅相成之处。立宪便是传统观念与新知
其余起义省份,立宪派人都曾利用咨议局,不同程度地协助了反清的“独立”运动。当然,大多数的立宪派人并非真心实意地赞成革命,而是采取从权应变的策略。但他们的活动的确有助于起义在各省的胜利,产生了瓦解清朝统治的作用。
在起义各省,首先被举为都督的,大部分是原来的巡抚或新军统制、协统;川、浙两省则为立宪派首领。各省民政长,多由咨议局议长充任。不少省,原咨议局正副议长又多蝉联省议会正副议长。与革命派比,立宪派更富于政治经验,具有更大的活动能量,因此,辛亥全国起义中,立宪派就俨然有纵横捭阖、发纵指示的气派,似乎局势的发展是操持在他们股掌之上。这就使某些研究者产生错觉,认为立宪派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比革命派还要大,或者说是起了主导作用。这种看法是与史实不符的。
实行,势在必行的。他们要求早日召开国会,实现君民共治的理想。不幸他们再三受到挫折,心理为之大变,转而同情革命,辛亥武昌起
义之后,他们的行动举足轻重。 立宪派人既受儒家传统观念与西方新知的影响,而这两种思想,有时互相冲突,有时相辅相成,颇能
产生某些一定的作用。例如忠君观念,千余年来,根深蒂固,士绅是朝代政权的拥护者,甚少有人作“离经叛道”之想,延至清末,亦不例
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来说,立宪派搞立宪运动是错误的,是有罪过的。因为,立宪运动是在同盟会已经建立,革命形势正加速发展,革命派也以实际行动表明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鼓动反清浪潮的情况下连续发生的。这时,反清革命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清王朝,则不管立宪派人如何“匍匐都门,积诚罄哀”地反复请愿,却始终把“预备仿行宪政”作幌子,去加固专制主义的统治。辛亥武昌首义和胜利和清王朝的倾覆,证明了革命派是正确的,反对革命的立宪派犯了历史性的错误。所以,对立宪运动是不能加以肯定的。
结合的权力运动。由此可知,立宪运动是士绅阶层本身的运动。他们的口号是争民权,但不一定是真正为全国人民而争。这种狭隘的权力运
动,比之西方人争大众的幸福(happiness)的运动,相去颇远。 然而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即士绅所信奉的儒家思想,教导他们爱护袍泽,
推己及人。如果此一运动继续发展,何尝没有演变成为全民政治的可能。不过在向统治者争取权力的初期,他们自身的利益在先,人民的利
如果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与清王朝的离异导致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联合,那末,清朝倾覆后两派的重新分裂,也能够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动向找到原由。
清朝的倾覆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引起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极大兴趣,咸认为“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为了尽快地增殖利润,他们无不急于要求革命尽早结束,好让袁世凯的统治迅速地稳定下来,使他们期待的“产业革命”得以实现。正当他们期待的前景显得很有指望的时候,国民党发动了反袁起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于是完全恢复了抵制和憎恶革命的情绪,表示支持袁世凯对起义讨袁的国民党势力进行镇压。
益在后,尤其士绅大都家道殷富,他们倡言“不出代议士不纳租税”,不无为自身利益打算的念头。 请愿国会,是士绅向统治者要求
权力的运动。而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似乎并不把士绅放在眼中,以士绅的地位多得之于统治者,他们必须在现状下始能保有其地位。
但士绅既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并非如统治者所想象的驯顺,于是双方便不免发生冲突。 立宪派揭露统治者的腐败,指责旧秩序的不合理
革命派被迫对袁世凯妥协,但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真实的、有效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充分发挥宪法、议会、政党内阁的职能,让袁世凯仅拥有总统的名分。立宪派则与此相反。他们知道,人民向往民主共和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但基于自身同封建势力联系密切的原故,所以希望假民主共和之名,而让袁世凯行封建军阀官僚统治之实。
还应当提到,承认立宪派人在辛亥反清起义中的功劳,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就忽略或抵销他们破坏革命的罪过。事实上,各省立宪派人在附从革命的同时,就开展了攘夺权力,挑拨离间,诱胁革命派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袁世凯妥协的活动。袁世凯在反扑革命、肆行篡窃的过程中,立宪派是大大助了一臂之力的。
总之,推倒清王朝,立宪派人附义有功;当内外反动势力猖狂反噬时,他们又是助虐有罪。然而,在辛亥全国反清浪潮高涨后,假如立宪派人顽固地站到清王朝一边,人民群众所要遇到的阻力将是极大的。
从对立趋向接近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要是依赖政治上、经济上封建性联系而得以获致比中下层较大较快的发展。他们一方面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政策很有抵触,一方面则竭力要让这个王朝得以存在,使自己所借以增殖资本的封建权势不致消失。所以,他们希望清政府着实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宪新政,反对以推翻清王朝为主旨的民主革命。为此,立宪派人掀起了大规模的立宪运动,其中轮番举行的国会请愿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形式。但是,他们完全失望了。
如果不是清王朝坚持以假立宪来搪塞行骗,它和立宪派之间的关系是不致濒于破裂的。特别是到了1910年冬第三次国会请愿被拒,大部分立宪派人恼怒不堪的时候,朝廷上的守旧势力甚至指控立宪派,把立宪派看作比革命派的危害还要大。到1911年春,清王朝不但抛出一个极端露骨的集权的皇族内阁来装饰宪政的橱窗,而且居然昌天下之大不韪,颁发一个“铁道干路国有”政策,劫夺已准交各省商办的铁路,并从出卖粤汉、川汉铁路主权开始,举行路权大拍卖。立宪派人不断地忍气吞声,继续请愿,希望朝廷撤换皇族内阁;当湘、鄂、粤、川等省保路风潮兴起以后,他们也还不欲事态扩大,力图在自身利益不致受到过分损害的情况下得以和解。然而,即使这样的妥协退让,也没有使朝廷上的亲贵大臣稍为回心转意。
附从革命,联合反清
1911年武昌起义的胜利,给了清王朝以致命的一击,促使大部分立宪派人先后作出附从革命,联合反清的决策。惟各省立宪派由于力量、处境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很不一致。
武昌首义的胜利,无疑是革命化的新军彻夜苦战所建立的功勋。然而,在创建鄂军政府、扩充革命军、抗击清军反扑的过程中,以汤化龙为首的立宪派人,武汉总商会等资产阶级团体,是作了很有成效的支持和接济的。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林增平
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它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之间关系的变化,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对革命的向背为转移。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起,到1913年二次革命止,两派经历了一个“对立——联合——分裂”的过程。剖析了这一过程的始末和因果,就不难对立宪派人作出公允的评价。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希冀清廷切实加速立宪,越来越感到毫无指望;借以增殖资本的商办铁路,又遭劫夺,经济上受到重大打击。于是,立宪派同清王朝的关系就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向革命方面靠拢的迹象日益明显。据那时在北京参与请愿的当事人记述,第三次国会请愿被拒后,一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即曾聚议“公决秘谋革命”。革命、立宪两派捐弃夙怨,转向联合,已有水到渠成之势。
倾覆清朝的力量主要是什么?是立宪派人的国会请愿,直至集会通电宣告“独立”?还是革命派领导会党、新军、民军所举行的前仆后继的武装起义?显然是后者而非前者。没有连年来群众自发反抗的层见迭起和革命党人反清斗争的频繁踵接,就不可能推动革命形势在全国的广泛高涨;没有革命志士在湖北新军中从事艰苦的组织工作和革命化新军的英勇战斗,就没有武昌起义;没有武汉革命军奋起抗击清军,浴血鏖战,就不可能巩固首义的胜利,从而推动全国反清运动的普遍发展和起义在十多个省的联翩告捷;没有这一系列急剧发生的事变,立宪派人也不敢同清廷决裂,或迟或早地站到革命一边来。显然,认为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浮光掠影、不符实际的见解。
搞立宪运动是立宪派人全部活动中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他们还从事过其他一些活动。象倡导收回利权,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斗争,就是应当称道的。特别是由他们带头闹起来的保路运动,更具有明显的反帝爱国性质和重大意义。在推广科学技术、兴办教育和出版等文化事业方面,立宪派人作出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即使那旨在抵制革命的立宪请愿,也多少产生了宣传救亡图存,启发人们厌弃封建专制、向往议会民主的作用。因此,全面地衡量功过,立宪派人除了因搞立宪请愿理当严加谴责外,其他方面是不宜完全否定的。
二次革命中,各起义省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控制的商会、商团等,都对起义的国民党人采取抵制态度。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态度的转变,牵曳着立宪派和革命派重修旧怨,再度分裂。
(原载于1981.10.05《人民日报》)
清季国势阽危,激起了革命与立宪两大运动。就其结果而论,革命党是成功者,清朝被推翻了;立宪派是失败者,不仅理想未能实现,
连所拥戴的偶像也消失了。 立宪派是一群笃信君主宪政救国论者的结合,他们大多是受过传统教育的绅士,以儒家的思想为正宗。
但是其中亦有曾经留学日本,或进过新式学堂的,或多或少具备了一些时代的知识与观念。他们大多家道殷富,是社会的中坚势力。
他们的年龄,平均在四十岁上下,正是有为之时。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是当前救国之道,受政论家梁启超的启发,更使他们笃信立宪是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