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荷塘月色word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荷塘月色(教师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荷塘月色(教师版)

作品构造剖析第 1 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址和缘故。

(心境:“颇不安静”)第 2 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道、树木、月色。

第 3 段:行在小道时的感觉。

(找寻冷清、幽僻的环境)第 4 段:观荷塘,写荷塘漂亮的风景。

第 5 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 6 段:写荷塘周围的光景。

(在月下察看、感觉到的)第 7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 8 段:在思乡与联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构造为: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 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 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二.1.(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2.从构造上看,“这几日内心颇不安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贯串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挣脱的“不安静”,是笼盖在作者心头的忧愁。

“这几日心里颇不安静”确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内心颇不安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忧愁)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孤独、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高出了平时的自己,到了此外一个世界;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喧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喧闹的,要数,蝉声、蛙声)惋惜我们此刻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 段:喧闹、风流、嬉游、风趣)这令我究竟惦着江南了(第九段:究竟、惦着江南、猛仰头)内心颇不安静————独处求静————一无全部————惦着江南(心中颇不安静——淡淡的愉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安静)还是淡淡的忧愁三.第四段1、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从五个方面描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些句子,睁开想象,品尝它的妙。

明确:(第 1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手法写出荷叶的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法对于如此美的散文,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学法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

一读,读课文。

二品,品文句。

三议,互相讨论。

四读,读课文。

课时:2预习作业1、谈谈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师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每朵乌去背后都有阳光。

——吉伯特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重点难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知识链接1、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玲()【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 荷塘月色(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 荷塘月色(教师版)

荷塘月色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二.1.(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2.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三.第四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荷塘月色》 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学时安排】2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1、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作者介绍: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斑驳:丰姿: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明确:2、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定制】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定制】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1 荷塘月色本课话题——超然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现实中的作者郁闷哀愁,月下的作者借荷塘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作者感到暂时得以解脱,心境变得超然起来,自己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弘一法师4.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煤屑.(xi è) 蓊.郁(w ěn ɡ) 弥.望(m í) 羞涩.(s è) 袅.娜(ni ǎo) 酣.眠(h ān) 霎.(sh à)时 嬉.游(x ī) 媛.女(yu àn) 峭楞楞.(l én ɡ) 鹢.首(y ì) 敛裾.(j ū) 梵.婀玲(f àn) 踱.(du ó)着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荷⎩⎪⎨⎪⎧荷.塘(h é)荷.枪实弹(h è) (2)曲⎩⎪⎨⎪⎧曲.折(q ū)曲.调(q ǔ) (3)处⎩⎪⎨⎪⎧独处.(ch ǔ)妙处.(ch ù) (4)颤⎩⎪⎨⎪⎧颤.动(ch àn )颤.栗(zh àn ) (5)挨⎩⎪⎨⎪⎧挨.着(āi )挨.打(ái ) (6)脉⎩⎪⎨⎪⎧脉.脉(m ò)血脉.(m ài ) (7)差⎩⎪⎨⎪⎧参差.(c ī)差.距(ch ā)差.得远(ch à)出差.(ch āi ) (8)纤⎩⎪⎨⎪⎧纤.腰(xi ān )纤.夫(qi àn ) 2.语境辨析法(9)迎着暖暖的太阳,拂着和煦的春风,这朵娇嫩的花儿悄.(qi ǎo)无声息地绽放着,它悄悄.(qi āo)地吐放着鹅黄,伸展着缠绵与浪漫,给了我跳跃的惊喜。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

1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自主学习】1. 了解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2. 阅读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3.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踱.步()霎.时()....()袅娜弥.望()斑.驳()渺.茫()点缀.()4. 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踱:弥望:袅娜:脉脉:斑驳:一例:丰姿:大意:【合作探究】听录音,品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目标检测】1. 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z 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ù)的妙处(chù)B.酣眠(hān) 参差(cī) 袅娜(nà) 幽僻(bì)C.点缀(zhuì) 倩(qiàn)影蓊蓊(wèng)郁郁梵婀(ā)玲D.弥(mí)望羞涩(sè) 踱(duó)步煤屑(xiè)路2. 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运用比较法和联想法,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艺术魅力。

2.感受景物与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的意境美。

2.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手法。

三、【学法建议】1.涵泳法:反复感受和体味,把握文章深层审美韵味。

2.美读法:反复诵读,有声有色的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四、【资料】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某某某某。

1903年随家定居某某,所以自称“我是某某人”。

有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某某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五、【自主学习】1、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第一部分(1—3):(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主体)第三部分(7—8):(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求静、到,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发出“”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解文章运用的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

六、【合作探究】1、精读赏析第四段: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方法? 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1)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学生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学生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字词。

2. 理解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 认识并理解通感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结构,掌握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 借助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反复朗读,感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2积累字词,理清线索、结构。

3初步感受散文的景物美。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积累字词(可见《聚焦课堂》之“知识构建语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wěng)蓊郁郁袅.(niǎo)娜踱.(duó)步颤.(chàn)动纤.(xiān)腰含情脉脉.(mò)寒颤.(zhàn)煤屑.(xiè)脉.(mài)络纤.(qiàn)夫斑.(bān)驳媛.(yuán)女櫂.(zhào)桨敛.(liǎn)裾(jū)幽僻.(pì)2.词语解释见文下注释。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饱含深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消受:享受。

多用于否定。

二、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可见《聚焦课堂》之“相关搜索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学案】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案】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课题:《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写景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热情投入,提升感受美的能力,享受美的愉悦。

【知识链接】1.文体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

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取材自由广泛,不受限制;神不散,指立意明确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差异,散文分为叙事散文(重写人记事)、抒情散文、说理散文(重议论)。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在写景状物中融注作者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本文就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2.本文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国共合作破裂,中国社会处在血雨腥风之中,急剧动荡。

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陷入苦闷彷徨中。

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3.题解:本文所写的荷塘,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学习流程】(三课时) ●自主学习1.作家常识:朱自清,浙江绍兴人,原名,字,号秋实。

为表心志,取《楚辞》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而成。

他是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里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黑体字注音:煤屑()踱步()袅娜()蓊蓊郁郁()倩影()敛裾()霎时()峭楞楞()媛女()纤腰()参差()()梵婀玲()3.多音字注音:处:独处()妙处()脉:脉脉()山脉()宁:宁静()宁可()颤:颤动()颤栗()4.用下划线划出错别字,并改正:嘻戏()文彩()一泄千里()水泻不通()婷婷玉立()5.思路图解填空:本文情感基调: 的喜悦, 的忧愁(修饰程度); 是主调, 是暂时的。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荷塘月色(教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极具汉语特色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筛选信息,甄别比较。

3.引导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内心敏锐的人;学会知人论世,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重点难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1.走进文本——导入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论世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知识积累一、注音 蓊.蓊郁郁 袅.娜. 踱.步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点缀. 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中学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改变。

【学问补充】1、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高校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逆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上高校时,朱自清起先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振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高校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起先探讨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闻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覆盖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始终在呼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安静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冲突,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安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找寻安静但又不行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困难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处( )所颤( )抖颤( )栗万乘( )之国乘( )凉荷( )花负荷( )脉( )络脉( )脉流水羞怯( ) 歌曲( ) 曲( )折薄( )荷日薄( )西山安娜( ) 袅娜( ) 踱( )步嬉( )戏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蓊( )蓊郁郁妖童媛( )女鹢( )首徐回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高中
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
二.
1.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2.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
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
三.
第四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第五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
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第六段
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参差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