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本质文献综述

摘要:对于教育本质的探讨,首先要了解历史上关于教育本质的定义。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国外各个教育家对于教育本质的看法,第二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关于教育本质的经典理论。

关键词: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的界定是展开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教育本质,是区分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键。而教育活动本身,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然而对于教育本质的界定,至今众说纷纭。

国外教育家鲜少有明确提出教育本质问题的论述,一般都是直接以“教育是什么”“教育在于什么”的等诸如此类下定义或者做阐释的方法来描述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教育在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人本主义的观点:教育使人成为他自己。素质教育的观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科文组织的观点:learn to learn,to do,to be,to live with others.,即教育是学习如何做、如何存在以及如何与人交往的活动。卢梭认为,教育是培养儿童所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裴斯秦洛齐提出教育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斯宾塞则把教育当成为我们的完美生活的准备。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这个时期深受苏联影响,几乎全盘接受《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结》中的观点,认为教育即上层建筑。第二阶段(1977年至1988年):教育本质步入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开始重新反思,并拉开了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教育本质问题争论得序幕。

关于教育本质的经典理论

(一)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与双重属性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工作本身是物质运动过程,与物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教育是生产斗争的工具,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速度;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教育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提高他们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水平,教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教育中上层建筑的因素最终是要由生产力因素决定的,教育应被视为生产事业,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条件的,而生产关系是教育的直接决定力量。教育存在于一定社会,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被另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所代替,教育的性质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既不能将它简单地归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

(二)多重属性说

教育本质多重属性说内部分许多观点:第一、多方面联系说,认为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

方面都有联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生产关系有关,同经济基础相联系,也同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第二、多性质发展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增殖和更新,形成教育的多质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本质;第三、单一普遍性+多样特殊性说,认为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发展(普遍性),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直接现实性(特殊性),在一定社会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是否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就是教育;第四、分阶段说,认为教育本质的追问所获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中教育认识及其实践主体视角下的、主体与教育在关系的过程中实践获得的暂时性认识成果,它不具有普遍性;第五、分层次说,认为教育本质具有三个层次;教育的类本质、种本质和亚种本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

社会实践活动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以知识的授受为途径,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教育不属于上层建筑,但它却为上层建筑生产和再生产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也不是生产力,但它也为生产力部门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要素;可见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社会部门和社会活动,这是它的本质。

叶澜指出:“为了能找到能涵盖一切教育活动的定义,我们需要寻找出教育与其他人为社会活动(如生产劳动、艺术创作、商品交换、医疗卫生等)的区别点,这些区别点同时又应是各种教育活动的共同点。经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个‘点’就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给‘教育’这个表示人类社会某种特定活动的概念作如下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生活。【4】洪宝书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后也认为:“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5】

(四)物质生产说与精神生产说

精神生产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生产,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属于精神范畴,物质生产说批驳道:这种认识与一般的时间概念是相悖的,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教育是物质活动,它才归于实践,教育在本质上是物质性活动。

(五)社会化说与个性话说

社会化说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教育都承担着培养人的社会职能,从这一点说,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人,它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本质实际上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潘懋元指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培养。”【1】

孙喜亭也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以至未来,只要培养人的职能的活动还存在,就可称为教育,如果失去了培养人的职能,那也就不堪称教育了。”【2】凌娟指出:“教育的产生是由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同时又是为社会要求与个人心理水平间的矛盾所规定的。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促使新生的生物学意义上存在的个体转化为社会的存在的人。所以我们说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个体社会化。【3】

个性化说认为社会化说忽视人的个性发展,提出引导、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规定。随着研究的发展,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逐渐融合统一为个体社会化完善化说,认为教育是促进人实现社会化和人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基本手段。教育是在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新人的一种特殊活动,要达到社会要求与个人需要高度统一。

(六)培养人说与传递说

培养人说认为,教育之特殊属性所在即是培养人,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专门特点或它的本质可归结为为社会培育人才。教育最根本、最终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