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中的师生互动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中的师生互动初探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阎平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互动的教学最关键是师生不分彼此,积极参入,共同创建教学环境,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共同检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互动初探
师生互动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重构思想政治课民主、互动活力的新平台。
中学思想品德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进行教学。
师生互动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之重和作用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授——接受、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
学生参与教学处在“有问有答”这种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很少有学生的感悟、体验,更难有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反映学生的价值表达过程。
即便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意识到讨论是很好的学习、探求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课堂讨论,但同学们发言的结果却大多是教材上的答案;或者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也就谈不上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还有的同学对讨论表现出根本不感兴趣,以消极、倦怠的情绪对待师生互动。
本人认为师生互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讲话那么简单,这
种讨论,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是无效的。
这样,学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思想政治课教材要以材料为依据,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要求师生互动活动达成目标。
因此必须突破这种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旧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中的师生互动研究应该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而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偏差:(一)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
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
可以有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互动。
(教师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群体)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可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式,知识技能的获
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
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
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三)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
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四)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作主
体、谁作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
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要改变以上四个偏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而且出示问题后,不要马上组织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否则,结果要么因为问题简单易懂、无需讨论;要么因为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功而返”。
并且学生因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
另一种情况是在活动时,学生们往往“各自为政”。
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主题。
这热闹的课堂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
第二、学生进入课堂活动后,教师也要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
而不是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
第三、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中等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对教师的畏惧,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胜任感,也就有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乐学。
这样他们会受到鼓舞,激起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
第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评价。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学生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以愉快乐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只要教师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方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思想上大胆创新,进而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波澜,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浪花和创造的涟漪。
参考文献:
1. 林静.《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载《生物学教学》,.2002年第6期.
2. 张德银.《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