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规范
动物实验操作规范
动物实验操作规范一、引言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医学发展、药物研发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与动物权益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动物实验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保障动物的福利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制定和遵守一系列动物实验操作规范。
本文将探讨动物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保实验操作合乎规范。
二、实验动物选择1. 选择适当的物种和个体在进行动物实验时,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物种和个体。
要考虑到动物的生物学特征、遗传背景、行为习性等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2. 优先考虑替代方法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优先考虑使用替代方法,如细胞培养、计算机模拟等,减少对动物的使用和伤害。
只有在替代方法无法满足实验需求时,才可考虑使用动物实验。
三、实验环境和饲养管理1.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在实验过程中,应为实验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
确保实验动物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减少压力和恶劣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饲养管理标准化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包括饲料、饮水、清洁等。
要定期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或异常情况。
四、手术和操作规范1. 预防和减轻痛苦在进行手术和操作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动物的痛苦和不适。
使用麻醉剂和镇痛药物,遵循规范的麻醉和手术操作流程。
2. 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在手术和操作中,要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预防动物感染和交叉感染。
保持手术器械和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消毒,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过程监测和记录1. 监测实验过程在进行动物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等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并记录异常情况,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记录详细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结果和观察都应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实验方法、时间、剂量等,确保实验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六、伦理委员会审查和道德评估1. 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涉及动物实验的研究项目都应接受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评估。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为了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是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文件,其制定旨在保障实验动物的权益,保证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发布。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饲料、饮水、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规定。
在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具备的空间、温度、湿度、采光等条件,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要求。
在饲料和饮水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料成分、营养需求、饮水供应等要求。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实验动物的卫生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包括了对饲养场所的清洁、消毒、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规定。
二、实验动物的使用。
实验动物的使用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选取、麻醉、手术、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要求。
在实验动物的选取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源等要求。
在麻醉、手术和实验操作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接受适当的麻醉和镇痛处理,实验操作应当符合伦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苦难。
三、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原则、福利指标、福利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在福利保护原则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应当避免或减轻痛苦和苦难,应当提供适当的饲养环境和生活条件。
在福利指标和福利评估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行为表现、生理指标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得到有效保障。
动物试验安全与规范_
动物试验安全与规范_动物实验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生物学和化学等科学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是由于动物的感情和人类的道德观念,动物实验的合理性一直受到争议和质疑。
因此,动物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安全和规范要求。
首先,动物实验应该时刻遵循动物保护的原则。
这意味着在实验前需要对动物进行详细的健康检查,以确保它们的身体状况允许参与实验,同时需要保证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尽力避免它们受到任何的痛苦和伤害。
实验结束后也需要对它们进行细致的检查和治疗,确保它们能够很好地恢复。
其次,动物实验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实验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实验室的卫生条件,实验用品和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
在进行动物实验的时候,需要确保实验用品和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防止它们对实验结果和动物健康造成影响。
同时,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也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避免因为实验的原因造成任何的卫生和安全隐患。
再次,动物实验需要遵守一些伦理和法律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动物使用的数量和类型、实验进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实验的目的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遵守一些伦理规范,尊重动物的权利,尽量减少其痛苦和困苦。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动物种类,也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规定和标准,如对于许多灵长类动物,需要更为慎重和谨慎地考虑实验的设计和进行。
最后,动物实验人员也需要接受过相关的实验培训和证书,以确保其具有充分的专业技能和实验经验。
实验人员需要熟悉动物行为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疾病学等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操作动物实验设备和工具的技能。
总而言之,动物实验是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在进行动物实验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安全和规范要求,保证动物的健康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可靠、准确和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为人类、动物和自然界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内容和意义
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内容和意义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
目前,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是指对实验动物从微生物质量和遗传学质量进行控制,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即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及携带的寄生虫状况,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SPF)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程度,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远交系和杂交群。
由于实验动物在不同种类、不同品系之间遗传特性存在差异,其实验反应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同时,还要对实验动物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营养进行控制,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实验动物的环境可分为开放系统、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动物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磷、氨基酸、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应符合各种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生理需要,含有的有害物质及污染物质不能超过最大安全限量标准,清洁级及清洁以上级动物的饲料应作灭菌处理。
只有实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研究者才可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等级的动物,在相应等级的实验条件下完成的实验研究,才能证明实验结果是可信的、科学的。
动物实验是医学生物学必需的是实验手段之一,使用标准的实验动物并在标准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保证医学生物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
动物实验规范化首先要求研究者在实验动物的选择时注意以下几点:1.医学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预防及治疗方法。
通过动物实验,对人类的疾病、病理生理进行推断和探索。
实验动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同,生物学特性存在许多相同和相异之处,选择时应充分了解各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类之间特性进行比较,充分利用相似之处做出恰当的选择。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方面与人类相近的动物。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实验动物作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实验的重要资源,其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研人员的健康安全。
为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实验动物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实验动物单位应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生物安全责任,确保生物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3. 实验动物单位应定期对生物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生物安全培训1. 实验动物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动物疫病防治等。
3. 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操作(一)实验动物引进1. 引进实验动物前,应了解其来源、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经过隔离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具有合法来源,并附有相关证明文件。
(二)实验动物饲养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舒适。
2. 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3. 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疫病传播。
(三)实验动物使用1. 实验动物使用前,应了解其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动物使用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
3. 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四)实验动物疫病防治1.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2. 发现实验动物疫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修订稿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修订稿引言:实验动物在科研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科学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对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和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文将对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说明。
一、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1.第一等级:常用实验动物常用实验动物是指在科研实验中广泛应用和研究的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这些动物具有短的生命周期、繁殖力强、易于获取和管理等特点,适合用于各类基础和应用研究。
2.第二等级:辅助实验动物辅助实验动物是指在一些研究领域中有特殊用途的动物,如猪、狗、猴等。
这些动物一般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高度的智力和复杂的生理机能,适合用于一些特定的研究,如手术模型、神经学研究等。
3.第三等级:特殊实验动物特殊实验动物是指在特定领域的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动物,如斑马鱼、果蝇、线虫等。
这些动物具有短的生命周期、小型的体型和简单的神经系统,适合用于遗传学、神经发育研究等。
二、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范:1.空间要求实验动物房的面积应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通常情况下,每只小鼠应有不少于500平方厘米的活动空间。
2.照明条件实验动物房的照明应保持稳定,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应与动物的自然环境相符合。
一般来说,小鼠需要保持12小时的白昼和12小时的黑夜。
3.温度和湿度实验动物房的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
一般来说,小鼠的温度应保持在20-26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65%之间。
4.排风系统实验动物房应建立良好的排风系统,以确保空气清新、无异味和适宜的温湿度。
排风系统应将实验动物室内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以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可靠。
5.人员防护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员的健康安全,设置洗手间、更衣室和消毒设备等。
医学研究机构动物实验操作规范
医学研究机构动物实验操作规范一、动物管理为了保障医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医学研究机构应严格规范动物实验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的福利和安全。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选择,确保动物的品种、性别、年龄等与研究目的相符。
1. 动物的来源和运输医学研究机构应选择有合法资质和良好声誉的供应商采购实验动物,确保动物的健康状态和品质。
运输过程中,应配备适当的设备和专业人员,并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环境,确保动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舒适与安全。
2. 动物的饲养环境医学研究机构应建立适宜的动物饲养环境,提供清洁卫生的饲养场所和设备,保证动物的食物、水源和床材等供应充足,并设立适当的照明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确保动物的舒适和健康。
3. 动物的饲养管理医学研究机构应制定全面的饲养管理制度,明确动物饲养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饲养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动物得到正确的饲养和日常照顾。
二、动物实验操作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医学研究机构必须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和痛苦。
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动物实验前,研究人员必须详细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和实验设计。
同时,应保证所使用的设备、试剂和器械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可靠。
2. 动物实验操作流程医学研究机构应建立标准化的动物实验操作流程,并确保操作人员掌握正确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
实验操作应遵循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福利和安全。
3. 动物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医学研究机构应建立规范的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流程,并规定数据记录的内容和格式。
实验数据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并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三、动物实验伦理医学研究机构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必须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的原则,确保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福利和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动物实验操作规范
动物实验操作规范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及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制定一套合理的动物实验操作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阐述动物实验操作规范的内容及其实施的必要性,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动物实验之前,研究者必须进行充分的实验前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获取动物实验批准书等。
实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慎重科学的原则,明确实验变量,控制实验环境,减少非特异性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动物管理与饲养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动物管理与饲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研究者应根据动物的特性设计合理的饲养环境,包括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提供充足安全的水和食物。
同时,定期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的医疗护理工作,防止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伦理与福利保护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必须始终将伦理和福利保护放在首位。
研究者应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改良(Refinement)原则,尽可能使用替代实验方法、减少动物数量和改善实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和痛苦。
此外,应严格遵守相关的伦理和法律法规,确保动物的权益得到保护。
四、实验操作与安全在进行动物实验操作时,研究者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这包括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试剂、清理和废物处理等。
此外,应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实验操作中的意外事故发生。
五、数据记录和分析在进行动物实验时,研究者应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数据记录应有规范的格式和内容,包括实验日期、实验条件、实验样本、观察结果等。
此外,研究者应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六、结果呈现与共享完成实验后,研究者应将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结果呈现。
动物试验规范
动物试验规范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
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动物实验的要求和标准
动物实验的要求和标准动物实验是一个很严肃但又超级有趣的事儿呢,这里面的要求和标准可不少哦。
一、动物的选择。
这就像是给一场大戏挑选演员一样重要。
咱们得根据实验的目的来选动物。
如果是想研究一些基本的生理机制,像小白鼠就经常被选中。
为啥呢?因为小白鼠繁殖快呀,小小的一只也比较好管理。
而且呢,它们的生理结构和人类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要是研究大型哺乳动物的一些特性,那可能就得选狗或者猪之类的啦。
不过不管选啥动物,都得从正规的渠道获取哦。
不能随便在野外抓只小动物就拿来做实验,这是不道德的,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二、实验环境。
动物住的地方可不能马虎。
得干净、卫生、温度和湿度都要合适。
就好比咱们人住房子,要是又脏又乱还忽冷忽热的,肯定也不舒服。
对于小动物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说小白鼠的笼子,要定期清理,不能让它们在臭烘烘的环境里生活。
温度呢,要是太冷了,小动物可能会生病,太热了也不行,它们会变得很烦躁。
湿度也要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太干燥或者太潮湿都可能影响它们的健康。
而且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要求还不一样呢,这就需要咱们做实验的人好好去研究和把控啦。
三、实验操作过程。
这可是整个动物实验的重头戏哦。
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咱们要把动物当成小伙伴一样对待。
如果要给动物打针或者做手术,那操作人员必须得是经过专业训练的。
就像给人做手术的医生一样,得有精湛的技术。
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技术不熟练而让动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动物的状态,如果发现动物有异常的反应,要及时调整实验方案或者停止实验。
比如说,如果给一只小老鼠注射了某种药物,发现它开始不停地抽搐,这时候可不能不管不顾,得赶紧想办法。
四、伦理方面。
这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也是有感觉的呀。
咱们做实验不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达到实验目的就肆意伤害动物。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严格的动物实验伦理规范。
实验动物健康观察规程
实验动物健康观察规程目的:规范实验动物健康观察方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仪器与材料:开口器、体温表。
规程:1.观察动物的外表与行为。
1.1精神有无萎靡不振、敏感性增高、运动失调。
1.2被毛有无粗乱、被毛如油污涂布、皮肤有无创伤、丘疹、水泡、溃疡、脱水皱缩。
1.3头部、颈部、背部有无肿块、四肢关节有无肿胀。
1.4尾部有无肿胀、溃疡、坏疽、无毛瘢痕。
1.5鼻孔有无渗出物阻塞、喷嚏、呼吸困难。
1.6眼部有无渗出物、结膜炎。
1.7口部有无流涎、张口困难。
1.8排出粪便的含水量、颜色、排粪次数、粪便数量、粪便中有无未消化谷粒、黏液、血液、寄生虫虫体。
1.9排尿的次数、每次尿量及颜色等。
2.0 大、小鼠抓住尾巴拎起时应四肢伸展,有无转圈动作。
2.触诊检查。
2.1通过触摸背部、臀部、腿部肌肉,判定动物的营养状况。
2.2仔细检查皮肤的弹性,有无缺毛瘢痕和外寄生虫。
2.3检查耳部有中耳炎。
2.4肛门皮肤及被毛有无被稀粪污染。
2.5眼部有无角膜炎、晶状体浑浊、瞳孔形状变化和色素沉着等。
2.6用开口器打开口腔,观察黏膜有无出血、糜烂、溃疡、假膜、炎症;轻轻压迫喉头与气管能否引起咳嗽;触诊腹腔有无疼痛反射、较大肿块;量体温。
3.采食和饮水观察。
在大群实验动物中发现患病动物的最好时机就是投放饲料的瞬间,健康动物常踊跃抢食,而患病动物往往独立于一侧,厌食甚至拒食。
饮水时健康动物一般适度饮水,但腹泻动物通常饮水量大增;食欲与饮欲俱增应怀疑是否为糖尿病。
发现拒食动物立即剔除,作进一步的检查。
4观察记录。
对动物进行观察检查后,认真填写以下记录表,作出相应评价。
实验动物管理规定与操作规程修订稿
实验动物管理规定与操作规程修订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实验动物的管理,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促进实验科研的进展,制定本规定。
第三条实验动物管理的原则是以保护实验动物生命和健康为首要任务,加强实验动物的福利保障,尽量减少或避免实验动物的利用,推动替代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第四条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实验动物使用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实验动物的合理利用。
第五条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当优先考虑使用无血缘关系的实验动物,不得捕捉野生动物作为实验动物。
第六条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化的实验动物管理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第七条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管理档案,记录相关的实验动物信息和管理措施。
第八条禁止向未经授权的实验动物管理机构提供实验动物。
第九条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实验动物使用情况的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管理的投诉举报渠道,并及时处理相关投诉和举报。
第二章实验动物供应管理第十一条实验动物供应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包括动物养殖、繁殖和贩运等环节的资质。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供应单位应当设立动物伦理审查和动物福利保护委员会,并依法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实验动物供应单位应当建立实验动物的准入制度,对供应的实验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和鉴定,确保供应的实验动物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第十四条实验动物供应单位应当与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应的实验动物数量和质量满足需求。
第十五条实验动物供应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实验动物的繁殖数量,以避免过度繁殖和过度户养。
第三章实验动物使用管理第十六条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合理的实验动物使用计划,确保实验动物的合理利用。
第十七条实验动物使用前应当经过有效的伦理审查,确保实验的合法性和伦理性。
第十八条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当提供适当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保证其生存和生活质量。
第十九条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麻醉、镇痛和护理措施,以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和痛苦。
动物实验管理技术规范
动物实验管理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实验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实验设计要求、动物实验审查、动物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动物的来源、饲养管理、动物实验数据管理、实验操作要求、安全防护、仁慈终点和安乐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料归档等。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实验的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4922.1 实验动物 等级及监测GB14922.2 实验动物 微生物等级及监测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T 29510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GB 5034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447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GB14925 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
GB14923 实验动物 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GB14924.2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卫生标准GB14924.3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营养成分GB/T 35892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国科发财字(2006)第398号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DB11/T 1457 实验动物运输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实验用动物 experimental animal适于实验要求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动物实验 animal experiment根据实验目的,选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动物,根据科学的实验方案,在相应的环境设施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并观察、记录动物的反应过程及结果,以获得新知识或进行验证的活动。
3.3动物实验数据 animal experimental data根据实验目的,在进行动物实验期间观察、记录和产生的、可完整重现和评估的动物实验中所有的原始记录及其真实副本,以及后续处理产生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前言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
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
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 及附录I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代替GB 14925-1994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08-29 批准发布2002-05-01实施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建筑卫生要求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
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
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建筑设施要求4.3.1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少于1.5m,门宽度不少于1.0m。
4.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
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如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养教学等用途的普通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
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技术指标要求5.2.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1所列要求。
5.2.2 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2所列要求。
表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6 工艺对设施区域设置的要求区域布局6.1.1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6.1.2 饲育区的设置6.1.2.1 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其他设施设备6.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处设有缓冲设置。
6.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6.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4792实施。
6.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
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
应体现“人、动物、环境”的三保护原则。
设施与设备6.3.1 在实验环境中设置设备时,其设备性能和指标,均须与环境设施指标要求相一致(表1、表2)。
6.3.2 不同实验要求的正压、负压设备,必须达到环境设施的指标,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
7 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8978的要求。
动物尸体应立即焚烧处理,其排放物应达到医院污物焚烧排放规定要求。
8 笼具、垫料、饮水笼具8.1.1 应选用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成的笼具。
8.1.2 各类动物所占笼具最小面积应满足表3的要求,笼具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
表3 各类动物所需居所最小空间垫料8.2.1 垫料应选用吸湿性好、尘埃少、无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
8.2.2 垫料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饮水8.3.1 普通实验动物饮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8.3.2 屏障和隔离环境内饲养的实验动物饮用水须经灭菌处理。
9 动物运输动物运输应符合安全和微生物控制等级要求,不同品种、品系和等级的动物不得混合装运。
动物运输应配置专用车辆,专人负责,定期消毒、保洁,车辆应装有空调设备。
运输笼具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回收使用。
10检测方法(略)《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国标修订编制说明1 范围原条文“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修订为“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原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饮用标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了引用标准9 项,分别是: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34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 T 50353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同时对于标准号进行核对规范。
为增加实用性删除年代号。
所有定义名称增加英文。
实验动物定义原文“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修订为“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原“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修改为“实验动物生产设施”,再定义中删除“以及运营管理”。
定义中删除“以及运营管理”。
增加四个定义:2特殊动物实验设施special experiment facility for Laboratory Animal洁净度5 级cleanliness class 5空气中大于等于μm 的尘粒数大于352pc/ m3 到小于等于3520pc/ m3,大于等于1μm 的尘粒数大于83pc/m3 到小于等于832pc/m3,大于等于5μm 的尘粒数小于等于29pc/ m3。
洁净度7 级cleanliness class 7空气中大于等于μm 的尘粒数大于35200pc/ m3 到小于等于352000pc/ m3,大于等于1μm的尘粒数大于8320pc/m3 到小于等于83200pc/m3,大于等于5μm 的尘粒数大于293pc/ m3 到小于等于2930pc/ m3。
洁净度8 级cleanliness class 8空气中大于等于μm的尘粒数大于352000pc/ m3 到小于等于3520000pc/ m3,大于等于1μm 的尘粒数大于83200pc/m3 到小于等于832000pc/m3,大于等于5μm 的尘粒数大于2930pc/ m3 到小于等于29300pc/ m3。
所有定义增加英文。
4.环境设施调整为4.设施,并增加一条。
“分类按照设施的使用功能,分为实验动物生产设施、动物实验设施和特殊动物实验设施。
”以后条款顺延。
4.1.1 删除“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4.1.4 原条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 的距离”修订为“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生活区的距离应符合GB50346《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