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意义
海上 丝绸 之路
路线 意义
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 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 孟印加广东拉沿湾孟海沿加岸→拉→中湾印南度半南岛端中 南→和马斯广来东里半沿兰岛海卡→岛)
度
半
岛 斯里兰卡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
西 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东
方
友谊之道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 方
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两汉对南方地区的管理:
2.华南、华东地区;
(百越)
东越(温州一带) 南越(两广地区)
两汉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哪些方式?
和亲
带有一定的屈辱性。
友好性和亲。如昭君出塞。
战争 友好往来 行政管理
汉武帝时与匈奴的三次大战 东汉大败北匈奴等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的建立
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重点问题分析: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1)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②经济发达③文化繁荣④统 治者采取有效政策
(2)主要史实:①汉与匈奴的关系②汉与西域的关系③汉 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
(3)特点:①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与开发②促进了各族人
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与内地是怎样 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的?
性质:是西汉政府管理 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
职能:管理西域,保护通商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 了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 和西部的发展.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明 确给予肯定和否定。
(一)与匈奴的关系
秦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国力衰弱
关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系 汉 时和 病三败匈奴 ,匈奴分裂
西域社会
物质生活
进步
班超
BC60年
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武帝
九郡
百越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 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
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
2010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
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 有越等. 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
,
为葱两 西岭汉 域以时 。东期
也, 就人 是们 现把 在今 新天 疆甘 地肃 区玉 和门 更关 西和 的阳 地关 方以 ,西 称,
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使,(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 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 么?
( 2 )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法律教化与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第47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改革开放以后中非的文化交流 (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 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 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 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是
党党章》。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巧归纳——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②辨误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主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体是“区域”,不是民族,是生活在自治区域的各民族 共同行使自治权,不是哪一个民族实行自治权。各自治机关是在国家统一 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 ③补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 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 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汉武帝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建立史料与史论 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 南越用兵征伐外
用兵征伐匈奴、南越
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 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 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
主题二 以和为贵——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
主旨精要: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强调 “和为贵”,即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差异,又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交融,在交流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唐朝的对外交往关系图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②北方(蒙古族):修长城, 设军镇(九边)。时战时和。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 出航到达赤土国;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2)唐朝:
①大食: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技术 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 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燕然山铭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汉朝: (2)汉朝的民族管理
①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②西汉在西北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1)民族关系①中央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②在北面,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窦宪攻打北匈奴。
北匈奴数败之后,被迫西迁。
【特别提醒】对两汉与匈奴的战争的正确认识:匈奴南下进攻西汉,目的是掠夺财富。
匈奴杀掠无度,给边境地区人民带来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匈奴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两汉政府同其进行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保护汉族的先进文明,属于正义的战争。
匈奴族、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一员,双方战争不能用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的观点看待。
③在西面,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中亚的要道。
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羌人生活的区域设护羌校尉;在氐人活动地区设武都、陇西、阴平三郡,置十三氐道;在西南设牂牁郡,管辖西南诸夷。
④在东北,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⑤在南方,汉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新设置郡县管理。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对外交往①陆路: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汉朝称日本为“倭国”。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特别提醒】西汉时期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的原因:经济、政治中心在北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西域的管辖控制保障了交通的畅通;此时造船业不够发达,指南针尚未应用于航海。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秦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1.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2.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3.民族关系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
4.对外关系上: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5.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知识线索]1.秦汉时期政治(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
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
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首先建立皇帝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保证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
此外,秦始皇还颁行了统一法令,严密控制六国贵族势力,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秦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承秦制”,西汉仍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因有革。
在地方上,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专题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战争
战争
7xP103
7xP105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大致以和平往来为主题
秦汉时期——开始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玄奘、鉴真)
明朝前期——主动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清朝前期——对外交往中断(闭关锁国政策)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和 对 外 关 系
考点回顾
考点回顾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谈一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给了你哪些启示?
中 国 古 代 的 对 外 关 系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闭关锁 国只会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条件。 我国应该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等。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 1945年台湾回归。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 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现状。
元朝设置 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新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秦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修筑长城。 ②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解决匈 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孝 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等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 4.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 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朝代 民族(地区) 秦 汉
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十: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梳理一:各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1.春秋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民族迁徙形成规模。
(2)民族战争继续发生。
(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政策等。
第二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繁盛。
典型的是与吐蕃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1)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2)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这使汉族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只能依靠“岁币”等方式。
(3)民族融合呈现新高潮。
6.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特征: 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明朝时期,鞑靼的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明政府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⑵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明清政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1.我国民族融合的共同原因:①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
②封建国家分裂时期,各族人民在逃避战乱中不断交往,相互支持,加强了联系。
③在反抗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深了友谊,增进了了解。
④封建国家重新统一,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使民族融合形成趋势。
⑤封建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出现。
如北魏孝文帝、元世祖等。
2.民族融合的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民族关系的启示:(1).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练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 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2000年· 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答:C 【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在 教材中有较明确的表述,只要基础知识掌握准确,能够再 认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三)方式:
使节交往;
经济贸易往来;
文化技术交流;
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四)特点:
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 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 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 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 亚文化圈。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 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优化设计第11.12题 (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 :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 经济凋敝,国力薄弱。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 增强国力。 (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 战争。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 发。 (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 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原因:匈奴内乱, 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 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 睦相处。
3.“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划时代的重大事 件,是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西域与内地是怎样 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的?
3.西域都护的设立
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性质:是西汉政府管理 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 职能:管理西域,保护通商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
强了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 合和西部的发展.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匈 奴 骑 兵 铜 像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青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中国和大秦何时有直 接交往?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 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 之间的中转站。 安息以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在汉 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1)大秦,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 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2)人员往来(或使节):
B、波斯帝国
C、大食帝国 D、孔雀帝国
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表现: 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
来;甘英出使大秦;166 1、政治: 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朝; 铁器生产工具输往朝鲜; 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 2、经济: 技术在越南推广; 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 3、文化: 欧亚等地;
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4.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大败北匈奴
三、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西域”一名,是对玉门 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 称,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巴 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方.
春羌 风笛 不何 唐度须 玉怨 王门杨 之关柳 涣
西劝 出君 阳更 唐关尽 无一 王故杯 人酒 维
玉门关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陆上 丝绸 之路
海上 丝绸 之路
例:西汉与西亚通商关系发展起 来的直接原因是( )
A,击败匈奴保障了交通通道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设置西域都护加强管辖 D,甘英对西亚的情况了解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沿海 →中南半岛中 →马来半岛 → 孟加拉湾 印 南 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作用:①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西域都护的设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大秦(罗马)的通商关 系得到保护与发展,中国的冶铸、水利技术传入中亚、罗马和 欧洲地区,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西 域都护的设置,为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
度 斯里兰卡
广东沿海
半 岛
例: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 绸之路,最远抵达( )
A,波斯湾 B,非洲东岸
C,东南亚 D,印度半岛南端
条件
陆上 丝绸 之路 海上 丝绸 之路
汉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
路线
长安(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 欧洲
意义
路线 意义
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 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2)派史禄开凿灵渠,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 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 到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3)西汉政府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内地的 丝织品、铁器及铸铁和凿井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 文化交流。 (6)汉武帝时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设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有惋惜之 情的: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 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 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和平使者
出塞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青家”墓碑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B,沟通了中西外交的联系,东亚文化圈 不断扩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的管 辖 D,进一步使各国认识到中国的强大,
例:两汉时期,在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中,中国输出的主要是( ) A 、应用性技术
B 、农作物良种
C 、手工业产品 D 、书画艺术品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例: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 主要表现包括( ) ①大秦国王派使臣到中国,与中国建 立联系②丝绸等技术传播中亚和欧洲 地区③甘英出使大秦④中国已经与欧 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直接贸易往来
A、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②③④ D、 ①②④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重点问题分析: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 欧洲。
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例:关于丝绸之路影响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先后西传
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 发展 C,佛教由此传入中国 D,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及 欧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
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 3)贸易往来: 大秦间接地从海上同中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A、身毒商人 B、条支商人
C、安息商人
D、西域商人
例:东汉桓帝时,大秦王派使 臣来华,大秦指的是( ) A 、罗马帝国
朝鲜 古墓 出土 的青 铜镜
例:有人称秦汉时期的辰韩为 “秦韩”,这主要是因为辰韩 ( )
A,多为秦朝移民后裔
B,同秦朝交往频繁
C,“嫁娶以礼”、语言、称 谓与秦相似
D,曾接受秦朝的管理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日本的社会状况: 我国古代称日本为 “倭” 2、两汉与日本的关系: 汉武帝、光武 1、人员往来(或使节): 帝、汉安帝 2、贸易往来: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 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 中国的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
汉倭奴 国王金 印
记录着汉朝与 日本的交往
在日本发 现的中国 古代铜镜
这是金质的“汉委奴国王” 印,1784年在日本发现,现 被日本列为国宝,收藏在日 本福冈美术馆,并在发现地 点立有碑纪念。
这枚金印正面呈正方形, 边长2.35厘米,上刻“汉 委 奴国王”字样,是隶 书。印钮为蛇形,印重约 108.7克。
见书本第40页
见书本第41页
西 方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 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东
友谊之道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 方 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例:最能反映“陆上丝绸之路”与“海 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现象的内涵的是 ( )
A,丝织业发达,质量精,品种多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中国和西亚南亚以及欧 洲是通过哪两条道路交往 的?各自经过哪些地区?
三、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 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条件
汉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达、 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路线
意义 路线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