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性皮疹的药物

合集下载

常见药疹分型

常见药疹分型
反应。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性质及用药量无关。 (3)有一定的潜伏期,多数患者初次用药4-20日后才出现
皮疹,已致敏者,再次用该药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 (4)皮疹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5) 出现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交叉过敏是指药疹治愈后,
如再用与致敏药化学结构相似或共有同一基因的药物可诱 发药疹。多价过敏是指药疹发生的高敏状态下,与致敏药 化学结构不同且平时不过敏的药物也出现过敏。 (6)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a
5
2、非免疫反应
(1)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某些药物如吗啡、可 待因、放射造影剂可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荨麻 疹、血管性水肿等。
(2)药物蓄积:肝肾功能下降导致药物排泄缓慢,药物蓄 积诱发药疹。
(3)药物过量:某些药物量和中毒量接近,如MTX等。 (4)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或抑制其它药物的排泄或
14
治疗原则是: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 促进致敏药物排出 抗过敏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a
15
1、 轻型药疹
这种药疹多有自限性,停药后很快能 消退。一般可给予抗组胺药、大剂量维生 素C及钙剂等。病情较重者,如猩红热样或 麻疹样型药疹,伴中高度发热,可加用皮 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30~40mg/d,待 皮疹基本消退、体温降至正常后逐渐减量 至停药。局部治疗外用药物应根据皮疹类 型选用粉剂、油剂或溶液,起止痒、消炎、 消肿等作用。
倘若风团损害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的阴部、眼睑、口 唇等部位时,可使病变处局部水肿显著,病情进展较快, 以致眼不能睁、口难开、阴部高度肿胀、自觉灼痒、此即 谓之血管性水肿。当这种皮损a 发生在喉头处,可因声门水11 肿窒息而危及生命,应引起注意。
a
12
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皮肤科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皮肤科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皮肤科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内引起的皮肤及黏膜的炎症反应,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又名药疹。

由于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用药种类的不断增加,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亦逐渐增多。

其不良反应大致分为:药物过量、耐药性、特发性、副作用、继发作用以及过敏反应等,而药物性皮炎是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许多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比较常见的有:①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等;②磺胺类:如长效磺胺等;③解热镇痛剂:如阿司匹林等;④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药类:如乳香、没药、苍耳子、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近年来中药饮片以及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逐渐增多。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变态反应系应用药物后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常见的有四型:I型(速发型):可产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Ⅱ型(细胞毒型):可引起过敏性紫癜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如血管炎等。

IV型(迟发型):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如湿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2.药理作用某些药物本身为组胺释放剂,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3.药物的蓄积和过量反应如碘化物、溴化物引起的粉刺样药疹以及某些药物产生的中毒性药疹。

4.光敏性反应服用或接触光感性药物后,再经日晒后引起的皮疹。

【临床表现】药物性皮炎症状复杂,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归纳如下。

1.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麻疹样药疹皮损为散在或密集呈弥漫性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可泛发全身。

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部、颈部、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互相融合,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

本型药疹与麻疹及猩红热比较,其全身症状轻微,且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

半数以上病例停药两周后皮疹消退,若未能及时发现及停药,则可向重型药疹发展。

药疹治疗方案

药疹治疗方案

药疹治疗方案药疹,即由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该病症的发生往往与个体遗传、免疫功能、药物剂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药疹通常表现为皮疹、瘙痒、水肿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黏膜损害、发热、全身不适等。

针对药疹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药疹进行分类,下面将就常见的药疹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1. 药疹的分类药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药物过敏性皮炎、药物斑丘疹、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等。

不同类型的药疹在临床上的表现和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

因此,明确药疹的类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疹治疗的一般原则针对药疹的治疗,首先需要停用疑似引起药疹的药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然后,根据药疹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和支持治疗措施。

3. 药物过敏性皮炎的治疗药物过敏性皮炎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之一,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疱等症状。

治疗药物过敏性皮炎的关键是控制瘙痒和减轻皮疹。

一般采用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感,外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皮疹。

此外,还可以辅助应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等来促进皮肤修复和抗氧化。

对于病情严重、出现黏膜损害等情况,还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4. 药物斑丘疹的治疗药物斑丘疹是一种病程较长的药疹类型,表现为斑丘疹或斑丘疹结合大面积红斑。

治疗药物斑丘疹的关键是减轻瘙痒感和控制病情进展。

一般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合理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来减轻皮疹和红斑。

此外,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避免摄入过敏源物质,如海鲜、坚果等。

5. 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的治疗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药疹类型,常表现为全身性皮肤脱屑、皮疹、黏膜损害等症状。

治疗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一般使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选择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反应。

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在必要时进行密切监护。

药物过敏皮疹应急预案

药物过敏皮疹应急预案

一、概述药物过敏皮疹是指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后,身体出现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水疱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致全身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药物过敏皮疹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协调和指挥。

2. 设立应急小组,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急诊科等部门负责人。

三、应急处理流程1. 发现药物过敏皮疹患者后,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2. 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隔离。

3. 根据病情,采取以下措施:(1)轻度皮疹: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维生素C及钙剂等治疗。

(2)中度皮疹:在轻度治疗基础上,给予外用炉甘石洗剂、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等治疗。

(3)重度皮疹: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必要时,可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4)伴发全身性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等。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严重病例需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应急保障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药物过敏皮疹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

2. 配备充足的抗组胺药物、激素、抗感染药物、急救药品等,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3. 设立药物过敏皮疹监测系统,对药物过敏皮疹的发生、治疗及预后进行监测。

4.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普及药物过敏知识,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五、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小组成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六、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对药物过敏皮疹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各级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药疹治疗大全

药疹治疗大全

固定性药疹
药疹是指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性反应。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固定性药疹是较常见的一种疹型,固定性药疹的皮疹中央呈紫红色,边界较清楚,比较有特征性。

固定性药疹形状特殊,较易识别。

其特点是先有局部瘙痒,继而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颜色为鲜红或紫红色,具水肿性,发作愈频色素愈深,愈后可见遗留色素沉着。

此皮疹与其他疹状明显的区别在于,每次服同样药物后常在同一部位发生。

一般地说,固定性药疹好发于外生殖器、口唇和手背等处。

此药疹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第一次用药后4~20日内发生,如重复用药,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则会在24小时内发生,而敏感者则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发生。

引起固定性药疹的药物,据有关研究统计认为主要是磺胺类药,如长效磺胺、磺胺胍、SMZ等;其次是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阿司匹林,速效感冒胶囊等;再有是安眠镇静药,如鲁米那、速可眠等,并以巴比妥类为多见。

有些复方药物含有上述3种药物成分,也可发生本型药疹,如某些复方感冒药常含阿司匹林可诱发此病。

对于固定性药疹的治疗,应首先停止该药的使用,其次是多饮水,以促进药物排泄,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激素类等。

内用药物可选用强的松,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

局部外搽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膏。

如有糜烂、渗液、溃疡,应先外搽紫锌氧油、炉甘石油,待局部干燥后再搽激素药膏。

另外,适当应用抗菌素,短期内即可痊愈。

长期反复在同一部位出现的药疹会导致该处皮肤黏膜瘢痕形成,患者应清楚记取引起自己过敏反应的药物,只要以后不再服用此药,固定性药疹则可以避免。

重症药疹须联合用药

重症药疹须联合用药
重症药疹须联合用药
药疹是一种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使用或接触某些药物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性反应,严重时可累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常见的引起药疹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催眠药、抗癫痫类药等。药疹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固定性药疹、荨麻疹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
药疹应立即停用致敏药
重症药疹须联合用药
重症包括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和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皮质类固醇:氢化可的松300~500mg,维生素C3g,10%氯化钾20~30ml加入5~10%葡萄糖液1000~2000ml缓慢滴注,日1次,宜保持24小时连续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大部。如皮疹消退,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再逐步减少激素口服量,原则是每次减量为当时日量的1/6~1/10,每减一次,需观察3~5日,随时注意减量中的反跳现象。在处理重症药疹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出在激素的用量或用法不当方面,如开始剂量太小或以后减量太快。
局部治疗:在重症药疹患者,对皮肤及粘膜损害的局部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早期急性阶段,皮损可用大量扑粉或炉甘石洗剂,以保护皮肤和消炎、消肿。如有渗液,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每日更换4~6次,待干燥后改用0.5%新霉素、3%糖馏油糊剂,每日1~2次。
眼结膜及角膜常受累,必须及时处理,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不冲洗,清除分泌物,滴醋酸去炎松或氢化可的松眼液,每3~4小时一次,每晚擦硼酸或氢化可的松眼膏,以防角膜剥脱导致失明及结膜粘连。口腔及唇部粘膜损害常妨碍进食,可用复方硼砂液含漱,日数次,外搽粘膜溃疡膏或珠黄散、锡类散等。对无法进食者可用鼻饲。如伴发心、肺、肝、肾及脑等脏器损害以及造血机能障碍等需及时作用应处理。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并酌情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及维生素B6等药物。(责任编辑:罗小琴)

药疹(Drug Eruption)

药疹(Drug  Eruption)

3 引起药物
多由青霉素、头 孢菌素、痢特灵及血 清制品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 至米粒大、对称分布的 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 合成片或弥漫性,类似 麻疹或猩红热;
较少情况下也可由别嘌呤、米诺环素、 钙通道抑制剂及雷尼替丁等引起。
• 临床特征为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 血液学异常及器官受累。
• 早期皮损可表现为面部、躯干上部及 上肢的麻疹样皮损,可演变为剥脱性 皮炎样皮损,因毛囊水肿明显而导致 皮损浸润变硬。面部水肿具特征性, 真皮浅层水肿可导致水疱形成,也可 出现无菌性脓疱及紫癜。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1 皮疹特点
为圆形水肿 性紫 红色斑疹,边 界清
楚,单个或数个常
为一个;
固定型药疹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 皮肤粘膜交界处,手 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瘙痒
固定型药疹
4 皮疹消退后遗留 色素沉着,不易 消退;
5 再用相同 药物 则在原部位发生 同样皮疹;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治疗(Treatment)
1 治疗原则 停、排、抗、支、 防
(1)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2)加速体内药物排泄; (3)抗过敏; (4)加强支持疗法; (5)防止继发感染和治疗并发症。
2 轻型药疹
(1) 5%葡萄糖
500m1
维生素C
2、部位:
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2 自觉症状 瘙痒、皮肤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皮肤科药疹患者诊治常规

皮肤科药疹患者诊治常规

皮肤科药疹患者诊治常规药物疹又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

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种。

①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等。

②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

③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④镇静、催眠与抗癫痈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⑤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

⑥中药亦可引起药疹,如葛根,天花粉、丹参等单味中药及六神丸、云南白药等中成药。

【诊断】1.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4~25天,平均7~8天内发病。

3.骤然发病,除固定性药疹外,大多于1~6天皮损遍及全身。

4.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荨麻疹型、湿疹型、紫瘢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等。

5.重症药疹可累及各脏器:如心、肝、肾受损,可发生相关的症状。

6.皮肤试验及激发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7.实验检查:有的出现血白细胞升高及嗜酸粒细胞升高;有的则出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重症药疹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诊断要点】依据明确的用药史和过敏史,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特点及发生规律,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猩红热、麻疹、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Lyell病)等相鉴别。

1.狸红热或麻疹皮疹色较暗,痒轻或无,全身症状重,有传染病应有的其他体征,如麻疹的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

2.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皮损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相似但有明确的服药史,且发病较急。

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Lyell病)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需与Lyell病鉴别。

【治疗】1.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与其结构近似的药物。

2.加强排泄,多饮水,必要时可给以泻剂和利尿剂以保持大小便畅通。

3.内用疗法: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钙剂、硫代硫酸钠等。

必要时口服中等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30~60mg/d),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药物性皮疹的治疗方法

药物性皮疹的治疗方法

药物性皮疹的治疗方法药物性皮疹是由于使用某些药物后,引发的皮肤过敏反应。

常见的药物性皮疹包括荨麻疹、疱疹样荨麻疹、固定荨麻疹、药物热疹等。

治疗药物性皮疹的方法主要包括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使用抗过敏和抗炎药物、外用药物和注意皮肤护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治疗药物性皮疹的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一步是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

对于已经发生药物性皮疹的患者,应及时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以避免进一步的过敏反应。

如果使用的药物是长期使用的药物,应立即咨询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更换其他替代药物。

其次,使用抗过敏和抗炎药物。

药物性皮疹是因过敏反应引起的,因此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扑热息痛、氯雷他定、环戊酮、苯海拉明等可减轻过敏反应和症状。

此外,也可以使用抗炎药物如类固醇激素(口服或外用)和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消炎痛等,以减轻皮肤红肿、瘙痒和炎症。

第三,在局部治疗中可以使用外用药物。

部分药物性皮疹可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表面糜烂的皮肤疹,使用抗菌消炎药物如氯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可以预防继发感染。

对于瘙痒严重的疹子,可以使用抗瘙痒药物如柳氮磺吡啶膏、纳奥米膏等。

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紫药水等刺激性药物,以免加重皮肤症状。

此外,还需注意皮肤的护理。

药物性皮疹期间,患者应避免搔抓、摩擦和刺激皮肤,以防止皮疹部位二次感染。

洗澡时使用温水,避免热水刺激皮肤,使用温和的洗浴用品,不要使用刺激性的香皂和沐浴露。

洗完澡后轻轻拍干皮肤,避免搓揉皮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热和湿润的环境,以减少汗液刺激。

总的来说,治疗药物性皮疹的方法主要包括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使用抗过敏和抗炎药物、外用药物和注意皮肤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使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严重反应,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

药疹(Drug Eruption)

药疹(Drug  Eruption)

1 临床特点 重型药疹
(1)发病急,病情进展快;
(2)中毒症状重,高热,T≥40℃; (3)皮损初起为多形红斑型或固定型药疹, 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波及全身; (4) 皮损在红斑处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 松弛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
(5) 有明显的眼、 鼻、口腔、外阴粘膜损害;
(6) 有显著的肝、肾等内脏损 害;
4 皮疹形 态各式各样,很少有特异性; 5 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
6 药疹发生或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
构式近似的药物,常能再发药疹称 交叉过敏。 在药疹的高潮时,甚至一些结构不同的药物也 能诱发过敏,称多价过敏或多元过 敏。
1 直接诱导炎症介质释放
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鸦片 类药物、

(1) 多形红斑型药疹 (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3)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4)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1皮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 瘙痒 4 病程: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不易消退。 若再用相同药物则在原部位发生同样皮疹
1)抗生素:青霉素、磺胺类、四环素、土霉素等;
2)解热镇痛类:有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等;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
西平等;
4)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
5) 抗痛风药:别嘌呤醇;
6)中药。
药疹的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性 非变态反应性

变态反应性
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
障碍,或者药物剂量虽然不大,但用药时间 过久,均可造成药物蓄积而诱发药疹,如碘 化物所引起的痤疮 样皮损。
4 体内酶的缺陷

小儿常见皮疹的治疗进展和疗效评估

小儿常见皮疹的治疗进展和疗效评估

小儿常见皮疹的治疗进展和疗效评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对小儿常见皮疹的治疗和疗效评估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明确了病因、制定了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和评估指标,致力于提高儿童皮疹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小儿常见皮疹的治疗进展和疗效评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儿常见皮疹的治疗进展1. 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长期以来对其治疗一直存在挑战。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实施更加全面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取得了显著进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用药物治疗:使用环磷酰胺、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外用制剂,能有效减轻患儿皮肤炎症症状。

(2)口服抗过敏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细胞介素药物的长期口服可以缓解患儿瘙痒症状。

(3)光疗:紫外线B照射和窄谱UVB疗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光疗方法,能够减轻病情并提高治疗效果。

2. 荨麻疹荨麻疹是小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特点是瘙痒、红斑和水肿性丘疹。

对于荨麻疹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外用药物治疗:外用抗组胺药物能够缓解患儿的瘙痒症状和皮疹,快速缓解急性期荨麻疹。

(2)口服抗组胺药物:口服二代和三代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能够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3)过敏原避免:采取避免接触过敏原的措施,如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减少接触宠物等。

3.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幼儿。

目前,水痘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治疗:通过口服退热药物降低患儿的体温,并使用药物或伴有感染控制装置的疱疹贴片减少皮疹的感染风险。

(2)抗病毒治疗:水痘重症或高危人群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昔洛韦。

4. 疹状荨麻疹疹状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发热、咽部充血等症状。

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外用抗组胺药物:通过外用抗组胺药物降低患儿的瘙痒症状和皮疹。

(2)口服抗过敏药物:使用口服抗过敏药物能够缓解患儿的瘙痒症状,减轻病情。

药物性皮疹住院患儿的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药物性皮疹住院患儿的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药物性皮疹住院患儿的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连续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3周。

对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静脉应用抗生素时间、住院费用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痊愈35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3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住院时间、静脉应用抗生素时间、平均抗生素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效、安全、经济。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序贯疗法[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mycoplasmal pneumonia.Methods:84 cases of mycoplasmal pneumon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equential therapy group and the group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in the way of pharmacoeconomics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s of these two groups were both 100 %. But the side effects, hospitalizing days and the average cost of the sequential therapy group were less than the group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s:Azithromycinsequenti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mycoplasmal pneumonia can ensure curative effect, reduce in-hospital days and the total medical cost, and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 practice.[Key words]Mycoplasmal pneumonia;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不但深秋和初冬患病率较高,而且全年均有散发,特别是每2~6年就可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流行。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儿童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儿童皮疹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以其独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儿童皮疹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广大患儿家长们的信赖。

本文将评估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并分享一些经典的辨证施治案例。

一、湿疹湿疹是儿童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初患年龄多在婴幼儿期。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由于湿邪内停、脾虚湿浊所致,故治疗时以祛湿、健脾为主要方法。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常用方剂有小儿清热泻火汤、小儿痒疹丸等。

通过临床观察,这些方剂在缓解湿疹症状、改善皮肤状况方面疗效显著,且多数可防止复发。

例如,一位3岁男童患湿疹已有两年,多次就医未见好转。

经中医辨证辨证,诊断为“湿热郁闭”。

采用小儿清热泻火汤治疗,坚持服药一个疗程,湿疹症状明显减轻,宝宝整体情况改善,再配合一些中药外用药物,逐渐康复。

二、风疹风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性疾病,多见于儿童。

中医认为,风疹是因风热病邪外袭所致,常表现为皮疹、发热、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需清热祛邪、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剂有连翘赤小豆汤、薏苡附子散等。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风疹可减轻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促进病灶修复,提高免疫力。

举个例子,一位6岁女童患风疹后,出现持续性的皮疹和发热症状。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风热犯肺”。

采用连翘赤小豆汤进行治疗,同时结合清热解毒的中药外用药物,皮疹逐渐消退,体温也恢复正常。

三、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儿童也是常见患者之一。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风热、湿热等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丘疹、水肿、瘙痒等症状。

治疗时以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为主要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荨麻疹汤、生脉散等。

例如,一位8岁男童患荨麻疹已有半年,反复发作,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湿热蕴肌”。

采用荨麻疹汤进行治疗,连续服药两周后,荨麻疹逐渐消退,瘙痒感明显减轻。

药疹常见药物

药疹常见药物

药疹常见药物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斑丘疹,大疱性多形红斑,多毛症。

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阿司匹林)]——水疱,红斑,水疱性或固定性红斑,多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样损害,丘疹,鳞屑,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

促皮质素(ACTH)及可的松(cortisone)——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痤疮样或湿疹样皮疹,红斑,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色素沉着。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红斑,荨麻疹。

别嘌呤醇(allopurinol)——红斑,斑丘疹,脱毛,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剥脱性皮炎,荨麻疹,紫癜。

氨基比林(amidopyrine)[匹拉米洞(pyramidon)]——斑丘疹,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风疹块,血管性水肿,固定性红斑,水疱,大疱,紫癜,粘膜损害,血管炎。

氨茶碱(aminophylline)——红斑,红斑狼疮样固定药疹。

氨蝶呤(aminopterin)——口炎,脱发,光线敏感,猩红热样斑,银屑病样皮损疼痛,糜烂或溃破出血。

弥漫的色素沉着,在暴露部位尤其明显。

氨酚喹(amodiaquine)——黄褐或灰褐色弥漫性色素沉着,甲床呈青黑色,暴露部位色素沉着尤其显著。

巩膜呈淡黄色。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麻疹样红斑,颜色鲜红,广泛散布,常有痒感。

鲜红色斑丘疹。

安乃近(analgin,novalgin)——固定性药疹,剥脱性皮炎。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固定药疹,荨麻疹。

安替比林(antipyrine)[非那宗(phenazone)]——红斑,多形红斑,恶性大疱性红斑,固定药疹,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水疱,大疱,口炎等粘膜损害。

皮炎消退后,常遗留鳞屑及色素沉着。

肼苯哒嗪(apresoline, hydralazine)——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包括红斑狼疮性皮炎、头痛、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血液白细胞减少,红斑狼疮细胞可被查见,抗核抗体往往阳性,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很少累及。

乳腺癌皮疹治疗方案选择

乳腺癌皮疹治疗方案选择

一、引言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乳腺癌皮疹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多见于乳房、腋窝、腹部等。

乳腺癌皮疹的治疗方案选择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乳腺癌皮疹的治疗方案选择进行探讨。

二、乳腺癌皮疹的分类乳腺癌皮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乳腺皮肤硬结:表现为乳房皮肤硬结、凹陷或水肿。

2. 乳腺皮肤溃疡:表现为乳房皮肤表面溃疡、渗出、结痂。

3. 乳腺皮肤瘙痒:表现为乳房皮肤瘙痒,可伴有抓痕。

4. 乳腺皮肤红肿:表现为乳房皮肤红肿、疼痛。

5. 乳腺皮肤色素沉着:表现为乳房皮肤色素沉着,可伴有皮肤粗糙。

三、乳腺癌皮疹的治疗方案选择1. 针对性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皮疹的类型,可选择以下药物治疗:① 抗感染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用于治疗乳腺皮肤溃疡、感染等。

② 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等,用于治疗乳腺皮肤真菌感染。

③ 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息斯敏等,用于治疗乳腺皮肤瘙痒。

④ 荷尔蒙治疗: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用于治疗乳腺癌本身。

(2)局部治疗:根据皮疹的类型,可选择以下局部治疗:① 局部清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② 局部敷药:根据皮疹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局部敷药,如抗生素软膏、抗真菌软膏等。

③ 局部按摩: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皮肤硬结、红肿等症状。

2. 综合治疗(1)手术治疗:对于乳腺皮肤硬结、溃疡等严重病例,可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风险。

(2)放疗:对于乳腺癌本身,可行放疗,减轻肿瘤负荷,提高治疗效果。

(3)化疗:对于乳腺癌本身,可行化疗,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治疗效果。

(4)靶向治疗:对于乳腺癌本身,可行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提高治疗效果。

3. 生活调理(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清营汤化裁治疗药物性皮疹38例

清营汤化裁治疗药物性皮疹38例

清营汤化裁治疗药物性皮疹38例
王宗源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
【年(卷),期】1999(020)001
【摘要】近年来,笔者用清营汤化裁治疗药物性皮疹,获效良好,现报导如下:
1一般资料患者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0岁;出现皮疹时间最短用药后3天,最长16天,平均为8.5天。

其中用羟氨苄青霉素12例,氨苄青霉素8例,头孢唑啉钠7例,...
【总页数】1页(P29)
【作者】王宗源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82.5
【相关文献】
1.苯巴比妥引起药物性皮疹伴严重肝损害1例患者的护理 [J], 魏柳毅;陈琴仙
2.药物性皮疹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J], 陈玲玲;陈熔杰
3.清营汤化裁治疗过敏性紫癜66例 [J], 马吉丽;荣大奇
4.清营汤化裁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J], 刘莉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药物性皮疹与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J], 赵淑娟;刘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药物性皮疹的药物
非处方药
一旦发生药物性皮疹应立即查找原因,果断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多饮水或果汁。

同时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一次12.5 毫克— 25 毫克,一日 1 次— 3 次;氯苯那敏,成人一次 2 毫克— 4 毫克,1 岁— 5 岁儿童 1 次 1 毫克— 2 毫克,6 岁— 12 岁儿童 1 次2 毫克— 4 毫克,1 日3 次— 4 次;西替利嗪,成人及12 岁以上儿童1 次10 毫克,6 岁— 12 岁儿童1 次5 毫克— 10 毫克,2 岁— 6 岁儿童1 次5 毫克,1 日1 次。

处方药
静脉滴注10 %葡萄糖500 毫升、维生素C1000 毫克,必要时给予利尿剂或泻剂;或静脉滴注10 %葡萄糖酸钙,1 次10 毫升,1 日 1 次,同时口服维生素 C ,1 次200 — 500 毫克,1 日 3 次。

病情严重者,给予强的松,口服 1 日20 — 40 毫克,分 3 次— 4 次;或氢化考的松, 1 日100 — 300 毫克,加入到 5 %葡萄糖500 — 1000 毫升中进行静脉滴注。

治疗药物性皮疹药物的作用评价
盐酸异丙嗪(非那根):为组胺H 2 受体拮抗药,可对抗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

其对治疗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效果良好,其中对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治疗效果较好;对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所致的喘息,作用较持久,一般可持久 6 — 12 小时。

此外,本品还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能增强麻醉药、镇痛药、催眠药的药效,故常于上述药物组成制剂。

氯苯那敏(扑耳敏):为组胺H2 受体拮抗药,能与组胺竞争H2 受体而对抗组胺的过敏作用,对中枢抑制作用较弱。

此外,本品可拮抗M 胆碱受体,产生抗胆碱作用。

西替利嗪(仙特敏):其抗过敏作用强而持久,具有选择性拮抗组胺受体,可抑制组胺介质的早期反应,抑制嗜酸细胞向过敏反应部位移动和对皮肤组织的浸润,从而抑制后期过敏反应,并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嗜酸细胞的聚集。

本品对中枢无镇静作用,且吸收迅速,起效快。

治疗药物性皮疹药物的应用原则
异丙嗪的不良反应有困倦、嗜睡、口干,偶有胃肠道刺激症状。

老年人多发生头晕、痴呆、低血压等症状。

少数人可出现精神兴奋、失眠、心悸、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

异丙嗪、氯苯那敏对患有急性哮喘、幽门及十二指肠梗阻、前列腺肥大、青光眼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孕妇在临产前 1 月— 2 月应停用; 3 个月以下婴儿也不宜使用。

氯苯那敏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有嗜睡、口干、多尿的症状;对癫痫患者应禁用;对 2 岁以下儿童慎用。

上述抗过敏对驾车、高空作业、从事危险机器操作应慎用。

西替利嗪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