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皮疹
2018年药源性疾病课件-文档资料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二)量效关系不密切型(即所谓乙型) 1. 免疫反应 (1)机体免疫功能的差异 (2)药物的免疫因素
(三)长期用药致病型 1.机体的适用性 2.反跳现象 3.其它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四)药后效应型 1.药物的致癌性 2.药物的生殖毒性 (1)抗生育 (2)致畸性 (3)乳汁中药物的不良反应
7. 肾脏疾病。在肾功能不全某些药物会产生毒 性。减小用药剂量,应根据某些药代动力学的 原则。
(1)因肾功能不全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明显 改变者,应调整用药量。地高辛在肾功能不全 的病人心脏的分布减少1/3。
(2)多次给药而药物达到血药浓度稳态时间 太长,药物半衰期也长,所以应减量。
(3)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清除的少,维持剂量应 减少或给药次数减少。
2 合理用药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 选药前首先应全面考虑用药物治疗的利和弊。 (2) 选药时还必须考虑合并用药的问题。合并用药
的原则是为了获得疗效的协同或副反应的拮抗。 (3)在选药时,还有一个剂型选择的问题,特别是口服
剂型一定要对被选择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充分了解。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一)量效关系密切型(即所谓甲型) 1.药物类型的差异 2.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 (1) 遗传药理学的因素 (2) 重要器官的病理变化,如心、肝、肾和 甲状腺 3. 影响药效学的因素 (1) 肝脏疾病 (2) 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1 0 ) 中 毒 性 皮 肤 坏 死 症 ( 赖 氏 综 合 征 LyellFs Syndrome):这种严重性上皮脱落性皮炎,呈鳞 片状的脱落,常见于苯妥英那钠,磺胺,金剂、 四环素,别嘌醇和保泰松等。
五、量效关系不密切型的药源性疾病
(3)结缔组织病:类似红斑狼疮综合征。常常波 及到关节,常见于下列药物,普鲁卡因胺,肼屈 嗪,苯妥英钠和乙琥胺。慢乙酰化病人应用肼 屈嗪和普鲁卡因胺时,最容易发生红斑狼疮。 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和自发性红斑狼疮的区 别见表1。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标签:药物;疾病;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大约有1 000种药物可诱发药源性疾病,而且药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及实验检查等方面。
与其他疾病很少有特异性不同。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1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分类1.1药理作用相关类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1.2药物制剂因素药物在生产或调剂过程中,混入有毒物质,如阿司匹林合成中温度过高会产生乙酰水杨酸苷而引起过敏反应,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眼药在配制过程中pH值改变,产生分解物直接刺激组织形成慢性结膜炎。
1.3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
1.4与化学刺激相关类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
1.5与药物过敏相关类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1.6与撤药相关类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
1.7患者机体方面的因素种族、性别、年龄是个体差异或同一体在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下,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会产生药源性疾病。
1.8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
常见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氯丙嗪
(6)矛盾反应:抗精神病药的中枢和外周自主神经 )矛盾反应: 系统作用,以及对器官的直接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除主要表现外,偶可见到相反的不良反应,如氯丙 嗪能降低血压、体温、镇静催眠和减少肠蠕动引起 便秘等,这是主要不良反应,但偶可见血压升高、 体温升高、失眠与腹泻等。
氯丙嗪
( 7) 过敏反应 : 常见的有药源性皮炎、皮疹、 ) 过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哮良反应
(3)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 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 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 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 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 和体温调节障碍有关,死亡率高达20%,多死于肺部感染。 主要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停药、补液、纠正酸碱平衡、降温、 预防感染。
常见抗精神病药的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田维才任医师
概述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 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 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 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大体上归为两类
高剂量、 低效价——特点:镇静作用强,对心、 高剂量 、 低效价 肝、肾等脏器的毒性作用较大,锥体外系反应相 对小,效价低,有效剂量高,一般多在100mg以 上,以氯丙嗪、甲硫哒嗪、泰尔登为代表。 低剂量、 高效价——特点:镇静作用小,对心、 低剂量 、 高效价 肝、肾等脏器的毒性作用较小,锥体外系反应相 对强,效价高,有效剂量低,一般多在几毫克到 几十毫克,以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氟 哌啶醇为代表。
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 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 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 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 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 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章节一:引言在临床实践中,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药物反应,通常表现为皮疹。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生率不容忽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病机制、分类与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章节二: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病机制药物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对药物成分产生的过敏性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和遗传易感性等多个方面。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通常是由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的,其中包括组织胺、白三烯B4、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等。
章节三: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分类与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反应皮疹可分为以下几类:荨麻疹样皮疹、斑丘疹、固定药疹、血管性水肿、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等。
每种皮疹类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皮疹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临床表现量从红斑、丘疹到水肿、溃疡、脱皮等,严重者还可伴随系统性症状。
章节四: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治疗方法对于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停用致敏药物、对症治疗、免疫抑制和药物过敏试验。
停用致敏药物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以防止继续暴露于过敏原。
对症治疗包括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局部激素和抗感染等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和促进皮疹的恢复。
免疫抑制治疗是在严重药物过敏反应时需要考虑的方法,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药物过敏试验可以帮助确定引发皮疹的药物,从而避免再次接触。
结论药物过敏反应皮疹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痛苦。
了解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病机制、分类与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用于预防和治疗药物过敏反应皮疹。
章节五: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预防预防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关键是减少暴露于过敏原药物。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药物因素而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系统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一组疾病。
由于药物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药源性疾病和继发性药源性疾病。
前者又称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后者又称药物的毒性作用或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如急性肝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药源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类重要疾病,药源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不能及时处理和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
一、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
如给新生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导致新生儿发生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肿大等。
2、用药种类过多或交叉用药。
如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患者发生药源性支气管炎。
3、联合用药不当,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合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4、用药方法不当。
如口服磺胺类药物后,未按规定方法服用而使其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而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而造成肾损害。
5、重复用药。
有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等单次使用后易造成药源性耳聋。
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可引起体内药物浓度过高而中毒。
二、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哪些?(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药物的一种或多种成分通过与体内蛋白结合,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机体出现异常的、过度的和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天内发生,以皮肤粘膜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样或剥脱性皮炎等为特征。
过敏反应一般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用药后几天甚至几周内出现,表现为全身性瘙痒、荨麻疹等。
药源性疾病发生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学毕业论文)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摘要: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关键字: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
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辨证治疗药源性皮疹30例报告

辨证治疗药源性皮疹30例报告
万金华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1(7)9
【摘要】作者采用消风散内服为主 ,适当配合中药外治 ,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药源性皮疹 30例。
【总页数】1页(P459-459)
【关键词】药源性皮疹;中医药疗法;消风散
【作者】万金华
【作者单位】湘潭市精神卫生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82.5
【相关文献】
1.林丽珠教授以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经验 [J], 姚芃;肖志伟
2.痤疮皮疹分布辨证治疗120例临床观察 [J], 李寿甫
3.中医辨病、辨证、辨症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的回顾与思考 [J], 刘戴维;崔慧娟;李占林;樊捷婷;耿艳琴;范怿洁;冯冬梅
4.23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J], 王雄文;陈日辉
5.中医辨证护理联合LG09方治疗EGFR-TKI所致皮疹临床观察 [J], 陈春霞;王娟;何远清;陈晓芳;袁月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常见皮疹的病因与治疗原则

儿童常见皮疹的病因与治疗原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肤比较娇嫩,儿童常见皮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皮疹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的红点、疱疹、丘疹或斑块等不同形态的病变。
尽管大多数皮疹是无害的,但了解其病因和治疗原则仍然很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常见皮疹的病因及治疗原则,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健康。
一、湿疹湿疹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通常在婴幼儿的面颊、颈部和手臂弯曲处出现。
湿疹的病因主要与家族遗传、环境过敏源、皮肤保护屏障功能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治疗湿疹主要包括保湿、避免过敏源以及使用外用药物。
家长应选择温和的洗护用品,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并避免婴儿抓挠患处。
二、痱子痱子是夏季儿童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是由于汗腺堵塞所致。
婴幼儿比较容易患痱子,主要分布在皮肤摩擦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位置。
治疗痱子应避免过度穿着服装,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皮肤清洁并使用防晒霜。
对于较严重的痱子,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去汗腺堵塞的药膏。
三、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儿童中流行。
水痘的特征是水疱疹,常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多数水痘患者症状较轻,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痊愈。
治疗水痘的原则是缓解症状和预防继发感染。
家长应给患儿保持充足的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并避免搔抓患处。
必要时,可使用一些补充营养和消炎止痒的药物。
四、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主要与过敏反应、食物和药物过敏有关。
荨麻疹的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和瘙痒感。
治疗荨麻疹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制定合理的饮食,保持皮肤清洁并使用抗过敏药物。
对于严重的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处理。
五、痤疮痤疮是一种由皮脂腺分泌过多而引起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身上。
痤疮的特点是毛囊口堵塞、皮脂分泌增加,并伴有细菌感染。
治疗痤疮的原则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痘痘,并使用恰当的治疗药物。
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洗脸、适当选择化妆品等。
警惕药源性疾病

大 多数药 源 性疾 病在 停 药后 可逐 渐 自愈 .但 也 有 少数 严重 急 和无法 选择 口服 药等情 况 下 ,才宜选 择注 射 用药 。 反应 比原 发病 更 凶险 。如 链霉 素 引起 的 药源 性 耳聋 ,庆 大 霉素 引起 的急 性 肾功能衰 竭等 。 小贴 士 :老 年便 秘 莫吃 生 冷水 果
2 功能 性 .
肌 体老 化而 产生 的 自然现 象 ”如 骨质疏 松 、 , 腰腿 痛 、 欲减 退 、 食
有 的 药物 可促 使 造血 功能 、肝 肾功能 发 生障 碍 。造血 功 能 失 眠 等 。对此 .若能 注 意 自我 保健 调 节 .通过 饮 食 调理 ,合理 不 良可 出现 白细 胞减 少 、血 小板 减 少 、再 生障 碍性 贫 血等 。例 参 加体 育 运动 .控制 生 活节 奏 .理 疗和 心 理治 疗 等 ,是可 以不
1 过 敏性 . 轻 度 的过 敏 可 出现 发 热 、皮 疹 、浮 肿 、嗜 酸 性细 胞 增 多
严重 者 则表 现 为过 敏 性休 克 ,甚至 致 死 。最 常 引起过 敏 的 药物
除抗 生素 ( 青霉 素最 多见 ) ,还有 磺胺 类 、保泰 松 、消炎 痛 、 外
炎痛喜 康等 。
态反应 因而易 引起敏 感和 中毒 。 3 药 物的 排泄 .
不温 、便 秘 等 症状 。若 多 吃 生冷 、寒 凉 的水 果 .会 雪上 加 霜更 易便 秘 。食 用塘 蒿 、大 蒜 、狗 肉、羊 肉等 性 温 通阳 之物 ,才有
助于 通便 。
老 年 人便 秘 通 常称 为 “ 惯 因是 肠功 能衰 退 的蠕 动 功能减 低 。 肠 对于 这种 顽 固便 秘 , 如果 患者依 赖泻 药 ,贪 图 一 时之 快 ” ,时 间长 了反而形 成恶 性 循环 .导致 肠蠕 动无 力和 肠道 更干燥 。 有些老 人 大便 并 不 干结 ,但 是又 排 不 出来 ,明显 表现 为功 能障 碍 这些 患 者有 可 能是 心 衰 、高 血压 等慢 性 病 .需要 针 对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一、概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disease)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辣。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后果。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870年-1890年人们成立委员会调查氯仿麻醉赞成猝死的原因,经了解才弄清楚了氯仿麻醉猝死的原因是氯仿增强心肌以茶酚胺敏感性,造成心律不齐而死。
1922件有人报道因用砷凡钠明(606)治疗梅毒时而造成黄疸。
1937年美国有107例死于磺胺酏剂,后来发现酏剂的溶液里含有二乙烯乙二醇,因制药工人不了解这个化合物的毒性,错误的使用了,进而促进了美国FDA对新药批和药上市后的管理。
实际上,人们对药物的了出现和随后广泛应用,发生变态反应药物性皮疹。
40年代以青霉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出现过敏性休克、第8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肾、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
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又进一步展扩大。
特别是60年代的反应停()事件,即在欧洲发生了8000多例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70年代心得宁上市4年左右,发现它能引起奇特而严重的“眼一粘膜一皮肝”综合征,有的患者失明,有的因腹膜纤维化导致肠梗阻而死亡。
以上两起突出事件引起极大的震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严重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警惕。
1946-1956年10年间有4000种化学俣成药,到1959年1年内就有400种化学药品。
1961-1973年6个国家上市新药有152种,目前国外上市的料药约3600多种。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及斑丘疹、喉水肿1例

氨磺必 利片致 药疹 1 例
周秋娟 吴晓燕 瞿发林 ( 解放军第 1 0 2 医院 , 江苏 常州 2 1 3 0 0 3 )
病例: 患者, 男, 2 6 岁。 因“ 自 笑、 乱语 . 伪 冲动’ ' 于2 0 1 3 年 面颊部 出现成片的红疹 , 大腿外侧也有多处红斑 , 皮肤
3月 8日入 院 。 入 院查 体 : 体温( T ) 3 6 . 3 ℃, 脉搏 ( R) 8 8 次 瘙痒 , 考虑为药源性皮疹 , 立即停用氨磺必利片 , l I 缶 时静
后, 血压、 脉搏 、 呼吸恢 复正常 , 过敏症 状缓解 , 经抢救 后 l h内 , 应多进行用药监测 , 发现过敏症状者应及早处 后症状明显好转。 理, 并备好肾上腺素 、 地塞米松等以备急用。 讨论 : 美洛西林钠 为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 素 , 对铜 参 考 文 献 :
【 l 】吴卓娟. 药物所致喉水肿[ J ] . 中国误诊学杂志 , 2 0 1 0 , l O ( 1 0 ) : 2 5 0 3 .
着空气 自语 , 有关系妄想 、 被 害妄想 , 情感平淡 , 意志力 2 2日患者皮疹症状明显改善 , 只大腿外侧有局部的小红 减退 , 不愿住院 , 有冲动表现 , 情感不协调 , 智力正常 , 无 点 , 无明显瘙痒症状 , 3 月2 5日患者皮疹基本消除 , 停用 自知力 。 入院诊断 : 精神分裂症 。 入 院后予奥 氮平片控 盐酸西替利嗪片。 因患者精神症) 1 8次 / m i n , 血压 ( B P ) 1 2 5 / 8 0 m mH g 。 精神 脉 推注葡 萄糖酸 钙注射 液 1 0 m L 。 3 0 m i n 后 皮疹症状有 检查 : 意识清楚 , 接触交谈被动 , 思维散漫 , 有幻听 , 常对 明显减轻 , 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 1 0 m g q d 抗过敏 , 3月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文献病例的分析

2 2 涉及 药 物 .
20例共 涉 及 11种 药 品 , 中 , 1 0 其
抗微 生物 药 品居首位 , 3 为 5种 (3例 ) 其 次 为精 神 8 , 障碍 用 药 9种 ( 7 例 ) 内 分 泌 、 谢 用 药 5种 2 , 代 ( 1 ) 中成药 1 ( 9例 ) 神 经 系 统 用 药 3种 2例 , 5种 1 , (4例 )镇 痛类 7种 ( 1 ) 心血 管 系 统用 药 7种 1 , 1例 , (O例 )抗 肿瘤药 4种 ( ) 见表 2 。 1 , 6例 ( ) 23 不 良反 应发 生 时 间 不 良反 应 最 快 在 用药 后 . 3 n内 出现 ( 0mi 6例 ) 最 迟 在 连 续 用 药 15d后 发 , 3 生 。其 中 , 6例 ( .2 ) >2—2 7例 ≤2h1 7 6% , 4h3
关注人群 ; 用药第 1 周为重点关注时段 , 临床应注意
观察患者此时段 的机体变化情况 , 及时发现如皮疹 、 水疱、 皮肤脱屑等 E D的发病征兆。
[ 收稿 日期 ]2 1-9 作 2 19 0
32 发病机 制 与转 归 E 的发 病 机 制 复 杂 , 要 . D 主
3 .8 , 0 4 % 不详 者为 19 % ( 表 1 。用 药途 径 以 口 .0 见 ) 服 给药 为主 (2 18例 ,0 9 % ) 其 次 为 静 脉滴 注 5 6 .5 , 9
3 1 重点人群 与发 生 时 间 本研 究结 果显 示 : 生 . 发
E 的男女 之 比约为 3 2 与性 别 关 系 不 大 ,0岁 以 D :, 6
肝炎、 白细胞显著升高或降低 , 如不及时治疗可因继 发感染或 全身 衰竭 而危及 生命 。E j D的病 因复 杂, 可继发 于其 他皮肤病 、 物反应、 药 恶性肿瘤等 。
药物副作用(1)

(七)血液系统副反应
1、主要表现 (1)血小板减少症 甲硫达嗪、三氟拉嗪等偶可引起变态反应
性血小板减少症,而引起皮肤、粘膜、胃肠道出血。检查 可见血小板减少(<50 x 1000000000/L),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收缩不良。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大剂量、长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 现再障,要考虑此因素。 (3)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引起 白细胞减少,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 疸的,以氯氮平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炎、淋巴 结肿大等防御机能减弱症状。一般病程较短,可能为变态 一免疫反应所致,严重者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4)有些药物还可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发生血管栓塞性疾 患。
应用时间较久后,往往会诱发强迫症,估计至少在15% 以上。少数病例在应用过程中猝死,原因未明。
氯氮平:
在利培酮上市之前,几乎70%病例都用氯氮平治疗。疗效的 确不错。虽然锥外副反应不明显,但是其他副作用不少。
(1)粒细胞缺乏:服药初期必须按期化验血象,以防白细 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这是可能致命的严重问题。
(2)嗜睡严重,但可逐渐适应。 (3)体重增加比氯丙嗪多,堪称第一。 (4)流口水。 治疗量(300到500mg) 维持量(75到100mg)
(三)迟发性运动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D)
1、主要表现 此症状多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典 型的表现为颊肌、舌肌及咀嚼肌的不自主运动,产生吸吮、 咂嘴、弄舌等动作,称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
2、处理措施 (1)停药或换药 迟发性运动障碍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
对仍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可改用锥体外系反应 较轻的药治疗,如氯氮平、甲硫达嗪等。 (2)药物治疗 可试用:①利血平②碳酸锂③氟哌啶醇④异 丙嗪⑤安定⑥毒扁豆碱。 (3)预防 避免长期大剂量用药。长期服药的病人,可采取 间歇给药法,防止骤停抗精神病药物,并合理使用抗巴金 森症药。对中老年及伴有脑器质性疾病患者,治疗时应密 切观察
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临床研究

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临床研究高亚军1,孙 韬2(1.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1024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摘要] 观察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临床疗效。
选择2021月—2022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诊治的62例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31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治疗,2组均治疗4周。
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皮疹疼痛评分(NRS)、生活质量评分(DLQI)、皮疹分级、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
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RS评分、DLQI评分、IL-6水平、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皮疹分级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皮疹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对照组为67.7% (21/3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肺癌抗肿瘤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疗效优于西药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皮损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肺癌;靶向药物;皮疹;中药止痒方;中药外洗;炎症因子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3.07.021[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07-0970-05 [通信作者] 孙韬,E-mail:doctor_st@ 肺癌中以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临床预后较差。
传统的肺癌治疗方式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放射治疗以及手术切除治疗,近年来伴随肿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发现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失调是导致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这极大地改变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理念,临床尝试研发对癌细胞内异常信号靶点发挥治疗作用的抗肿瘤药物,即抗肿瘤靶向药物[1]。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疹诊疗规范2023版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疹诊疗规范2023版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期,所用药物在正常用量情况下,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一种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若这种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和/或黏膜上的急性炎症反应则称为药疹(drugerup-tion)或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medicamentosa)。
药物不良反应多数是自我报告的,其发生率往往被低估。
近来,建立药物不良反应自动监测程序已成为突出的需求。
尤其在三级医院,通过国际疾病标准分类(InternatiOnaIStatistica1.C1.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代码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有望实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自动监测。
【病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ADR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
美国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男性患者由抗凝血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女性患者由阿片类药物和麻醉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男性患者发生率高。
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0.8%的患者至少经历过1次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是类固醇激素、抗生素、阿片类药物和麻醉剂、抗凝血药物。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ADR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
ADR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ADR主要由医师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
虽然有些ADR 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
根据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①由于增强的药理作用所致。
这种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的,大约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0%。
如使用抗凝剂华法林所致的出血,或使用地高辛所致的恶心等。
②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o这种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测的,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主要由机体特异性的原因所致。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及病 人 的生 命 。 1.3 药 源性 呼吸 系统疾 病 据 统计 ,该类 约 占
药源 性疾 病 的 4 一8 ,常 见 的有 肺 血 管 栓 塞 性 疾 病 、肺 动脉炎 、肺水 肿 、间质性肺 炎 等 。
1.4 药 源性 肾病 肾脏是 许 多 药 物排 泄 的重 要器 官 ,由药 物引起 的泌 尿系统 损害 日渐增 多 ,主要 表现 为 肾功 能障碍 及 过 敏反 应 ,肾功 能 衰竭 的病 因 有 相 当 比例 与用药 不 当有 关 ,最 突 出 的药 物 如 非那 西 丁 ,故 此药 在临床 上 已不 再单独 应用 。
常 见 的有各 种类 型 的心律失 常 、心肌 缺血 等 ,严 重 的 疾 病 。药 源性疾 病 的预防 ,如果用 药能做 到合 理 ,大
反应 有心 室纤 颤 、心肌 梗死 、高血 压危象 等 。如抗心 多数是 可 以避 免 的 。如何 做 到 合 理用 药 ,必 须 做 到
律 失 常 药 物 可 。
作 者 单 位 青 岛 市城 阳 区人 民 医院 266i09
(本 文编辑 :管 恩聚)
重且难 以恢 复的不 良反应 。
2 药 源 性 疾 病 的 预 防
1 常 见 的 药 源 性 疾 病
在 临床 上 ,药 源性疾病 的预防与 药物剂 量有关 。
1.1 药 源性肝 病 肝 脏是 药 物 代谢 的重 要 器 可 以预 测 的药源性 疾病 ,可通过 调整 药物剂 量 ,或 用
1.5 药 源性 胃肠 疾 病 尤 其 经 胃肠 途 径 给药 的药物 ,较重 的药源 性疾病 为 胃肠 道 出血 。
1.6 药源性 血 液 系统 疾 病 药 物 诱 发 血液 系 统 疾病较 常见 ,如 白细 胞减 少 症 、血 小板 减 少 症 、再 生 障碍性贫 血等 ,引起 的血液 系统疾 病较 为严 重 ,死 亡 率较高 的如氯 霉素 。因此 ,该药 物临床 上只 外用 。
儿童常见皮疹的鉴别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儿童常见皮疹的鉴别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儿童皮疹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率高、种类多、病因复杂。
正确鉴别儿童常见皮疹的病因是诊治过程中的基础,而恰当的治疗原则也能提高疗效,并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儿童常见皮疹的鉴别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一、皮疹的分类及鉴别诊断方法1. 感染性皮疹感染性皮疹常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情况下。
鉴别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皮损病理学检查。
a. 病史询问:了解患儿的发热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以排除病毒感染、传染性疾病等可能。
b. 体格检查:观察皮疹的特点,如出现红色丘疹、麻疹样皮疹、荨麻疹等,有助于对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c.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患儿的血液、尿液、咽拭子等样本,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或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查。
d. 皮损病理学检查:对于疑难病例,可通过皮肤活检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因和进行确诊。
2. 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皮疹是一种由过敏原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的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性皮炎等。
鉴别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皮肤过敏试验、排除法等。
a.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儿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药物、接触物等过敏源,以及过敏反应的表现和发作情况。
b. 体格检查:观察皮疹的部位、分布、形态等特点,辅助对过敏性皮炎进行鉴别。
c. 皮肤过敏试验:通过皮肤刺激试验,测试患儿对特定过敏源的过敏反应程度,以明确过敏原。
d. 排除法:根据过敏性皮疹的临床特点和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皮疹。
3. 免疫性皮疹免疫性皮疹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鉴别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a. 病史询问:了解患儿的发病过程、病程长短、家族史等,为免疫性皮疹的鉴别提供线索。
b. 体格检查:观察皮疹的特点,如红斑、鳞屑、瘙痒等,对免疫性皮疹的诊断和分类有一定指导意义。
c.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检查、免疫学指标检测等,以确定患儿的免疫功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疗
及早、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 防止继发感染:合理选择抗生素 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 盐,输血/血浆/中分子右旋糖酐等。 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
治
皮肤局部对症处理:
无渗出 急性 渗出 无渗出 亚急性 渗出
疗
粉剂 /水粉剂 湿敷 霜剂 / 水粉剂 糊剂
粘膜 加强腔口护理,预防并发症
药源性皮肤病概述
定义: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 内,引起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 途径: 口服 灌肠 注射 栓剂 吸入 破损皮肤
病因
个体因素:个人的敏感性不同、酶的缺陷
机体的状态、不同的生长周期
药物因素: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
能引起药疹
病因
临床上常见的药物有: 抗 生 素 类:磺胺类、青霉素、四环素 解热镇痛类:Asp、氨基比林、扑热息痛 镇静催眠及抗癫痫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
药物不良反应与 药源性疾病
主讲人 刘艳萍
概述
药物不良反应(ADR) 药源性疾病
2011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 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 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 系统排名第一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 害(占28.9%)。
主要内容
一、药源性皮肤病的案例及讨论
二、药源性皮肤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重型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发疹型药疹(Ⅳ型)
引发药物:解热镇痛药、巴 比妥、青霉素、链霉素等
潜伏期长短不一
畏寒、发热 红色针头大到米粒样 数目多,对称分布 从面、颈、上肢、躯 干顺序向下发展,遍 布全身
固定型药疹
引发药物:镇静催眠药、 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 固定性,一个或几个, 复发可增多,扩大
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 水肿性紫红色斑,不对 称 好发于口腔、外生殖器 部位
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斑
紫 癜 型 药 疹(Ⅱ型、Ⅲ型)
引发药物: 磺胺类、保泰松、 消炎痛、苯妥英钠、巴比妥等
轻者双侧小腿出现红色 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集 分布,可略微隆起,压之 不褪色 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 可伴有关节肿痛,腹痛, 血尿,便血等,甚至有粘 膜出血,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血清病反应、肾小球基 普鲁卡因胺、异烟肼、 底膜肾炎 氯丙嗪
Ⅳ型 迟发型
接触性皮炎、湿疹
巴比妥类、酚酞、磺 胺类和重金属盐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① 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用药者 ② 皮疹的轻重与药理及毒理作用、用药量无关 ③ 有一定的潜伏期 ④ 皮疹形态各异,少有特异性 ⑤ 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 ⑥ 停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发作急,伴高热、抽搐等
皮疹带紫色、棕黑色、起疱, 擦破糜烂,类似Ⅱ度烫伤 尼氏征(+) 粘膜常受累、内脏常受累
病程3-4周,部分可因并发 症死亡
诊
诊断依据
①有明确的用药史 ②有一定的潜伏期
断
③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
④瘙痒明显
⑤排除与皮疹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预
防
在治疗疾病时不滥用药。 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及其他过敏 情况。 注意药物疹的早期症状,在用药过程中, 特别是长期用药时,如发现局部或全身 发痒,要提高警惕。 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等之前,应做皮肤 过敏试验。
谢 谢!
药源性皮肤病的案例及讨论
安痛定的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安替比林、 巴比妥钠。 此例病情来势凶猛,呈速发型过敏反应主 要考虑由氨基比林引起。 抢救:吸氧 肾上腺素 地塞米松及氢化可的松 多巴胺
药源性皮肤病的案例及讨论
本 例 提 示
我们在使用本品时,应详细询问 患者的既往用药史及家庭药物过 敏史,对高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 在使用后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延 缓反应,及时处臵。 同时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 药源性皮肤病的相关知识。
异种血清及疫苗:破伤风抗毒素、流感疫苗
中 药
发病机制(一)
变态反应:
药 物
(半抗原) +
机体内大分子物质
(载 体)
完全抗原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变 态 反 应
分型
Ⅰ型 速发型
症状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 喘、食物过敏反应
药物
青霉素、磺胺类、普 鲁卡因 磺胺类、奎宁
细胞溶 Ⅱ型 解型
免疫复 Ⅲ型 合物型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Ⅳ型)
引发药物:磺胺类,保泰松,苯 妥英钠,链霉素,砷等重金属 潜伏期长,常在20天以上
发病呈进行性加剧
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水肿, 脱屑明显 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程长,1-3月或更长 部分病人可死亡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引发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 类,酚酞,苯妥英钠等
光感性药疹
引发药物:磺胺类、灰黄霉素、 酚噻嗪类、苯海拉明、奎宁等
初次服药暴光部位皮肤出 现红斑、水肿或大庖 有5-20天致敏潜伏期,再 暴光数分钟-48小时发病 除暴光部位外,非暴光部 位也可发生 均伴瘙痒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引发药物:磺胺类、巴比 妥类、解热止痛药等 多形红斑型损害豌豆 至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 形水肿性红斑,中心呈 紫红色,或有水疱,境 界清楚 腔口部分糜烂 可有高热 肝肾功能损害
治
治疗原则:
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疗
促进体内致病药物排泄,应用抗过敏药物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支持疗法。
治
轻型药疹:
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一般措施,如加强排泄等
疗
病情轻: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 等,外用止痒的粉/水粉剂
病情较重:激素强的松量30-40mg/d,依病 情渐减量
治
三、药源性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
四、药源性皮肤病的预防
药源性皮肤病的案例及讨论
患者,男,25岁,血,心肺正常。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肌肉注 射安痛定2ml,半小时后口腔出现多个绿豆大水 疱,一天后面部、上肢及躯干部出现密集的粟粒 至指甲大斑丘疹,伴发热。皮科检查:全身约 90%皮肤出现暗红色斑丘疹,躯干部融合成片, 表皮松解剥脱,上肢及躯干两侧密布黄豆、蚕豆 大小水疱,尼氏征阳性,口腔、外生殖器、睑缘 和眼结膜出现溃疡、糜烂。
发病机制(二)
非变态反应 (1)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 有些药物本身就是组胺释放剂 (2) 过 量 反 应
(3)
(4)
蓄 积 作 用
光毒性反应
临床表现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固 定 型 药 疹
发 疹 型 药 疹
荨 麻 疹 型 药 疹
紫 癜 型 药 疹
多 形 红 斑 型 药 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