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
一、新闻采访
一、新闻采访
发现新闻 有新闻,才有采访。发现新闻,是新 闻采访的首要环节。 发现新闻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 个是新闻价值,一件事物有没有价值;另 一个是新闻敏感,怎么去发现其中的新闻 价值。
一、新闻采访
新闻价值 发现新闻价值,远比怎么采访、怎么 写作重要得多 。 难就难在怎么发现新闻,从哪个角度 入手,才有新闻性,才具有新闻价值。
一、新闻采访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十最”论:时间上“最 近”、规模上“最大”、数量上“最多”、 质量上“最优”、效益上“最佳”、进程 中“最先”、水平上“最高”、心灵上 “最美”、影响上“最坏”、观念上“最 新”,凡是这“十最”之列的内容,就肯 定具有新闻价值。
一、新闻采访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判断,有一条简单的衡量 标准,即对社会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也 就是为什么要报道这条新闻,它有什么意 义。只要这件事报道出去,能吸引读者阅 读,并让读者有所收获,包括传递重要信 息、提供借鉴或启示等等。
一、新闻采访
新闻敏感 怎么发现新闻价值呢?这就要靠新闻 敏感了。 新闻敏感,指记者能不能在短暂时间 内对一件事情有没有新闻价值或者说是否 值得媒体报道作出判断。
一、新闻采访
培养新闻敏感 最重要的是要多思考多动脑,遇到任 何事多从几个侧面的思考,既要看到事物 的表面现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及 由此引发连锁反应等。有时要刨根究底, 有时要逆向思维,要发现一般人所没有发 现的东西。
一、新闻采访
培养新闻敏感 首先,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关 心国家大事,领会当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特别要关注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宏 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包括地方和区域的发 展战略及中心工作、重点工作。
一、新闻采访
培养新闻敏感 其次,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未 来的战略走向,熟悉领导班子或企业主的 发展思路。 最后,及时掌握企业运行中发生的新 动态、产生的新事物,快速判断其在企业、 行业、地区、国家等范畴内的价值。
二、新闻写作
二、新闻写作
新闻的基本要素:5W+H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为什么(Why) 怎么样(How)
二、新闻写作
二、新闻写作
垃圾就地处理变成肥料 农民告别乱扔乱倒陋习
宁波率先破解农村环境卫生难题
本报讯 太阳能处理系统让垃圾变成了肥料,农民乱扔乱倒垃圾的陋习被革除, 长期困扰农村的环境卫生难题在宁波率先得到破解。昨天,在我市举行的全国农村环 境保护现场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宁波为全国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 题作出了创新探索,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海拔900多米的四明山腹地,记者走在余姚大岚镇丁家畈村里,发现昔日“垃圾 围村”景象全无。村里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不见垃圾小山,穿村而过的溪流里未 见垃圾漂浮,村边山林里也难觅塑料袋飞梢走枝的踪迹。 “消失”的垃圾去哪了?镇工贸城建办主任俞沛钱带着记者来到坐落在村北岭上 的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房。混凝土浇筑的房子,被隔成4个发酵室,阳光透过朝南房 顶的一整片玻璃提升室温,促使垃圾依靠自带微生物分解。有机垃圾经五六十天的发 酵后转化为有机肥,渗滤液被回收用来增加湿度加速发酵,出气口有活性炭除臭“把 关”,避免了二次污染。 “过去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靠收集起来,运到县里统一填埋。”市环保局局长徐畅 成说,这并不完全适合地处偏远的农村。宁波农村人均每年产生垃圾约0.3吨,全部靠 填埋处理压力太大,运输费用又高。如大岚镇距离填埋场40多公里,每年垃圾运输和 处理费用超过200万元。 农村生活垃圾七八成都是可降解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最经济有效。大岚镇镇长 杨万里算了一笔账:前年一次性投入230万元,全镇14个村都用上了太阳能垃圾处理 系统,就地消化了70%以上的生活垃圾,运行费用只需50多万元,每年能省下150万 元。 “一块西瓜皮的运费比一块西瓜还贵。”一年多前,象山西周镇下芭蕉村还流传 着这句话,如今,太阳能处理系统“吃”光了有机垃圾,村里每人每年10元的清运费 也不收了,村民还能免费用上有机肥。 垃圾有了好去处,农民也逐步告别了乱扔乱倒的陋习。丁家畈村30多个垃圾分类 回收点都配有绿色有机垃圾桶和橙色无机垃圾桶。保洁员鲁庆国说:“起初,村民对 垃圾不太会分类,还得靠我们分捡,现在已习惯了。” “会烂的一袋,不会烂的一袋。”58岁的村民曹满忠笑眯眯地说,大伙儿的环保 意识可以跟城里人比了。
什么新事件(物) 什么价值 事件结果,现场白描
事件现状 新事物的细节 事件背景 发生原因
事件成效 事件成效 事件价值 事件价值
二、新闻写作
破千年生活陋习 农民倒垃圾也分类
宁波开启农村环境卫生革命
本报讯 “吞”下去的是有机生活垃圾,“吐”出来的是有机肥料。一年多来, 14座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房,在地处四明山腹地的余姚大岚镇相继建成,覆盖全镇14个 行政村。它们就地“消化”70%的农村生活垃圾,促成农民破除千年生活陋习,逐步养 成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还农民一个整洁美丽的新农村。 第一稿
垃圾就地处理变成肥料
农民告别乱扔乱倒陋习
宁波率先破解农村环境卫生难题
本报讯 太阳能处理系统让垃圾变成了肥料,农民乱扔乱倒垃圾的陋习被革除,长 期困扰农村的环境卫生难题在宁波率先得到破解。昨天,在我市举行的全国农村环境保 护现场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宁波为全国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作出 了创新探索,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最终稿
一、新闻采访
一、新闻采访
发现新闻 有新闻,才有采访。发现新闻,是新 闻采访的首要环节。 发现新闻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 个是新闻价值,一件事物有没有价值;另 一个是新闻敏感,怎么去发现其中的新闻 价值。
一、新闻采访
新闻价值 发现新闻价值,远比怎么采访、怎么 写作重要得多 。 难就难在怎么发现新闻,从哪个角度 入手,才有新闻性,才具有新闻价值。
一、新闻采访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十最”论:时间上“最 近”、规模上“最大”、数量上“最多”、 质量上“最优”、效益上“最佳”、进程 中“最先”、水平上“最高”、心灵上 “最美”、影响上“最坏”、观念上“最 新”,凡是这“十最”之列的内容,就肯 定具有新闻价值。
一、新闻采访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判断,有一条简单的衡量 标准,即对社会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也 就是为什么要报道这条新闻,它有什么意 义。只要这件事报道出去,能吸引读者阅 读,并让读者有所收获,包括传递重要信 息、提供借鉴或启示等等。
一、新闻采访
新闻敏感 怎么发现新闻价值呢?这就要靠新闻 敏感了。 新闻敏感,指记者能不能在短暂时间 内对一件事情有没有新闻价值或者说是否 值得媒体报道作出判断。
一、新闻采访
培养新闻敏感 最重要的是要多思考多动脑,遇到任 何事多从几个侧面的思考,既要看到事物 的表面现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及 由此引发连锁反应等。有时要刨根究底, 有时要逆向思维,要发现一般人所没有发 现的东西。
一、新闻采访
培养新闻敏感 首先,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关 心国家大事,领会当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特别要关注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宏 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包括地方和区域的发 展战略及中心工作、重点工作。
一、新闻采访
培养新闻敏感 其次,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未 来的战略走向,熟悉领导班子或企业主的 发展思路。 最后,及时掌握企业运行中发生的新 动态、产生的新事物,快速判断其在企业、 行业、地区、国家等范畴内的价值。
二、新闻写作
二、新闻写作
新闻的基本要素:5W+H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为什么(Why) 怎么样(How)
二、新闻写作
二、新闻写作
垃圾就地处理变成肥料 农民告别乱扔乱倒陋习
宁波率先破解农村环境卫生难题
本报讯 太阳能处理系统让垃圾变成了肥料,农民乱扔乱倒垃圾的陋习被革除, 长期困扰农村的环境卫生难题在宁波率先得到破解。昨天,在我市举行的全国农村环 境保护现场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宁波为全国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 题作出了创新探索,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海拔900多米的四明山腹地,记者走在余姚大岚镇丁家畈村里,发现昔日“垃圾 围村”景象全无。村里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不见垃圾小山,穿村而过的溪流里未 见垃圾漂浮,村边山林里也难觅塑料袋飞梢走枝的踪迹。 “消失”的垃圾去哪了?镇工贸城建办主任俞沛钱带着记者来到坐落在村北岭上 的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房。混凝土浇筑的房子,被隔成4个发酵室,阳光透过朝南房 顶的一整片玻璃提升室温,促使垃圾依靠自带微生物分解。有机垃圾经五六十天的发 酵后转化为有机肥,渗滤液被回收用来增加湿度加速发酵,出气口有活性炭除臭“把 关”,避免了二次污染。 “过去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靠收集起来,运到县里统一填埋。”市环保局局长徐畅 成说,这并不完全适合地处偏远的农村。宁波农村人均每年产生垃圾约0.3吨,全部靠 填埋处理压力太大,运输费用又高。如大岚镇距离填埋场40多公里,每年垃圾运输和 处理费用超过200万元。 农村生活垃圾七八成都是可降解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最经济有效。大岚镇镇长 杨万里算了一笔账:前年一次性投入230万元,全镇14个村都用上了太阳能垃圾处理 系统,就地消化了70%以上的生活垃圾,运行费用只需50多万元,每年能省下150万 元。 “一块西瓜皮的运费比一块西瓜还贵。”一年多前,象山西周镇下芭蕉村还流传 着这句话,如今,太阳能处理系统“吃”光了有机垃圾,村里每人每年10元的清运费 也不收了,村民还能免费用上有机肥。 垃圾有了好去处,农民也逐步告别了乱扔乱倒的陋习。丁家畈村30多个垃圾分类 回收点都配有绿色有机垃圾桶和橙色无机垃圾桶。保洁员鲁庆国说:“起初,村民对 垃圾不太会分类,还得靠我们分捡,现在已习惯了。” “会烂的一袋,不会烂的一袋。”58岁的村民曹满忠笑眯眯地说,大伙儿的环保 意识可以跟城里人比了。
什么新事件(物) 什么价值 事件结果,现场白描
事件现状 新事物的细节 事件背景 发生原因
事件成效 事件成效 事件价值 事件价值
二、新闻写作
破千年生活陋习 农民倒垃圾也分类
宁波开启农村环境卫生革命
本报讯 “吞”下去的是有机生活垃圾,“吐”出来的是有机肥料。一年多来, 14座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房,在地处四明山腹地的余姚大岚镇相继建成,覆盖全镇14个 行政村。它们就地“消化”70%的农村生活垃圾,促成农民破除千年生活陋习,逐步养 成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还农民一个整洁美丽的新农村。 第一稿
垃圾就地处理变成肥料
农民告别乱扔乱倒陋习
宁波率先破解农村环境卫生难题
本报讯 太阳能处理系统让垃圾变成了肥料,农民乱扔乱倒垃圾的陋习被革除,长 期困扰农村的环境卫生难题在宁波率先得到破解。昨天,在我市举行的全国农村环境保 护现场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宁波为全国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作出 了创新探索,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最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