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骑桶者》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骑桶者》一文,分析其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骑桶者》的故事情节,理解其文学价值;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挖掘作品深层含义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课文预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的科技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骑桶者》;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3. 文学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寓意;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文学鉴赏练习;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各组的观点;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骑桶者》的深层寓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文学特点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探讨文学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阐述其寓意;(2)从课文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谈谈你对2024年社会现象的认识。
2. 答案:(1)略;(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针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骑桶者》作者的其它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骑桶者》导学学案
《骑桶者》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主旨的多义性。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探究导航一、整体感知分组展示预习任务: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骑桶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选择骑桶的方式去借煤?二、合作探究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见我,听到我的呼喊?(从文中找到依据,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以此探究小说的主题。
观点一:老板娘看到我了。
依据:观点二:老板娘没有看到我。
依据:概括小说主题:2.有人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小说是如何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三、当堂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黑羊[意大利] 卡尔维诺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
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
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
骑桶者导学学案
骑桶者导学学案一、学案简介本导学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骑桶者这个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通过系统地引导学生了解骑桶者的起源、规则、装备和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和热爱,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掌握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3. 学习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学习重点1. 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3. 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
四、学习内容1. 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骑桶者是一项由美国发起的极限运动项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最初是一种寻找刺激和乐趣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正式比赛项目。
骑桶者的主要特点是参赛选手需要站立在一个凹形的金属桶内进行骑行,通过转动重心和运用身体协调技巧保持平衡。
2. 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骑桶者的比赛分为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比赛场地一般为室内或室外专门的赛道。
比赛过程中,选手需要穿着专业的骑桶者服装,包括头盔、护膝、护踝等保护装备。
在比赛开始前,选手需要进行热身和准备活动,并注意比赛规则的宣布和解释,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和安全。
3. 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包括平衡、转向、加速和刹车等方面。
在骑行过程中,选手需要保持平衡,通过转动重心控制桶体倾斜角度,以及时调整方向。
加速和刹车是骑桶者比赛中非常重要的技巧,选手需要灵活运用身体力量和技巧控制桶体的速度和停止。
五、学习活动1. 学习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可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途径进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
2. 学习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可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模拟比赛规则的制定。
3. 学习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可通过观看专业选手的表演视频,然后进行分析和模仿练习。
六、学习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活动表现;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小组作业的质量;3. 学生在模拟比赛中的表现。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案目标:1.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2.增强学生的勇敢精神和挑战困难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4.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以骑桶者为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教学准备:1.桶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桶子,桶子应该稳固且不易倒。
2.场地:选择一个宽敞平坦的场地进行活动,注意场地要安全,并且没有杂物。
四、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热身活动,扩展关节,放松身体,做一些简单的平衡练习。
2.示范:老师向学生演示骑桶者的动作和技巧,例如如何保持平衡,如何调整身体的重心等。
3.学生练习: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员轮流站在桶子上进行骑行练习,其他组员可以担任助手,协助同学保持平衡。
4.比赛:选出几名较为熟练的学生进行比赛,比赛内容可以是谁能在桶子上骑得更远或者保持平衡更久。
5.总结: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骑行过程中的平衡姿势和能够调整身体的能力;2.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配合度和互助精神;3.听取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反馈和意见。
六、拓展活动:1.增加障碍物:在骑行过程中增加一些障碍物,增加难度;2.创新动作:骑行过程中可以尝试一些创新的动作,例如左右脚交替踩踏、蹲下骑行等。
七、安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桶子,确保桶子牢固且不易倒;2.活动场地要安全,没有杂物;3.学生在骑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平衡,尽量避免摔倒。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要确保活动的安全性,防止学生受伤。
《骑桶者》导学案
《骑桶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与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与现代派文学得关系。
3、理解小说题旨得多义性,透视“周围人”得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4、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得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得关系。
二、预习导引⒈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小说得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得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得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
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得艺术家》后世得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得“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得鼻祖。
卡夫卡得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得充满非理性色彩得景象,个人式得、忧郁得、孤独得情绪,运用得就是象征式得手法。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得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得“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得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字词积累一、字音煤屑不啻门槛费劲与劲旅平趴地窖穹顶蔑视二、字形、字义奔驰与松弛倒毙与惩前毖后、枪毙遭殃与怏怏不乐、泱泱大国三、合作探究问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问题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我”?刻画了“我”怎样得性格特点?问题3:“我”为什么要骑桶飞着去买煤?问题4: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问题5.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问题6.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得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得事实。
”请结合这篇文章得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您对这句话得理解。
答案:1、2、3题见《学海导航》111页4.参考答案:文中老板娘就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得极端自私、势利、冷酷得私营主形象;她自私,一心惦记自己得生意,家人得健康与幸福;她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得老顾客视而不见;她冷酷,对行将冻死得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她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得神情。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小说与现实》的第三章《现代小说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详细内容为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的特点,深入解读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骑桶者》的主题思想;2. 掌握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卡夫卡的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兴趣;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骑桶者》,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主题;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等;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暗示手法;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7. 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主题: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体的困境艺术手法:象征、暗示主要人物:主人公、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骑桶者》,分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小说的特点,是否能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语言特色和主旨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骑桶者》的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小说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主旨的探讨和人物心理的分析。
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和小说的背景,为理解小说内容做好铺垫。
3. 情节分析:a.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4. 人物形象解析: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 语言特色:a.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b. 学生仿写句子,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
6. 主旨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探讨小说主旨。
b.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讨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情节脉络图。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特点及关系图。
3. 黑板中央:小说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认识。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比较两篇小说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人教版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导学案
<<骑桶者>>导学案教学要求:1、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一、作家作品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使他觉得同父亲的斗争,仿佛就是其全部的生活,便是其生活的全部意义。
他在36岁那年,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过一封长信,典型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感。
母亲是位犹太教牧师的女儿,生性怯懦、软弱,气质忧郁、耽于幻想。
这种性格对卡夫卡有深刻影响。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布拉格日尔曼大学专攻德国文学,后迫于父命而改修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法院及律师事务所见习一年,翌年在一家半官方的工伤保险公司作小职员。
因肺结核病情严重而辞职疗养,1924年病逝,亨年41年。
卡夫卡是位极有争议的作家。
论民族与血统,他是犹太人;论出生地,他是捷克人;论文化传统、语言与写作,他是德国人;论国籍,他则是奥地利人。
各种文学史常常把他看作自己国家或民族的作家,但一般公认他为奥地利作家。
卡夫卡究竟属于哪一统派,同样也是众说纷纭: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等诸多现代派作家纷纷从卡夫卡的作品中寻根溯源、各执一端;但一般都把他划归为表现主义。
就思想倾向而言,卡夫卡虽然同情社会主义,结识了捷克共产党、杰出诗人诺伊曼,参加过捷克左派无政府主义者会议,研读过圣西门等人的著作,但他最根本的却是接受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的存在主义学说。
该学说认为,世界与人生是荒谬痛苦而绝望的,个人是孤独的,生活于梦魇之中。
西德评论家安德尔曾对卡夫卡作过非常精辟的概括:“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骑桶者》导学案
《骑桶者》导学案《骑桶者》导学案《骑桶者》导学案授课时间:2023年5月27日上午第二节授课班级:高二〔一〕班授课老师:向文词学习目的1、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领悟小说的多元主题。
3、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1、讨论小说主人公为什么要“骑”桶去借煤,而不是“拎”或“提”桶去,以此明确人物形象、主旨以及虚构的作用。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在写作中能恰当运用虚构。
学习过程一、老师导入激发兴趣二、知识积累作家作品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小说家,小说的代表作家,小说的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
代表作有:《城堡》《审讯》《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
其作品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唐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后世的许多现代文流派如“荒唐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提醒了一种荒唐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的手法。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将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了“ ”。
三、整体感知文本研读1、今天我们小说的主人公面临怎样的障碍,怎样的困境?明确:2、他想到用什么方法来粉碎这个障碍呢?明确:3、最后有没有借到煤呢?明确: 4、你能用一句话来复述这个故事吗?明确: 5、你觉得本文可能要反映怎样的主题?明确:四、单元话题一探“虚实”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根据;你觉得这个谎话真实吗?请从文本中找到非常现实〔真实〕的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
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五、深化文本合作探究1、“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借煤呢?能否将“骑”改为“拎”或“提” ?2、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p 。
骑桶者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3、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学习难点: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问答法,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课前预习:1. 课前自读课文,在大致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小说情节。
2. 完成《校本教材》第67页“基础积累”1—3题。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第八周,第课时,总第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听说过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但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自主学习。
弗兰茨•卡夫卡,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 , 和,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三、交流展示。
1、默读课文,五分钟2、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明确:天气寒冷,家中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有没有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与结构”部分的《骑桶者》。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以及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与结构特点,能够分析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骑桶者》的寓意分析,情节与结构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理解小说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骑桶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3. 分析情节与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如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等。
4. 寓意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寓意,如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人性的剖析等。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情节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情节安排: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结构特点:紧凑、富有层次寓意:社会现实、人性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骑桶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合情节与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寓意。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与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寓意解读的深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外国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节与结构的分析2. 小说寓意的解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的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情节与结构的分析1. 场景切换:小说中的场景切换自然而巧妙,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小说单元”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全面阅读,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作者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把握,以及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相似情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小说,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讲解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骑桶者、妻子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语言特色:讽刺、幽默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骑桶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勤劳、善良,但受生活所迫,陷入困境。
(2)情节结构:起承转合,突出主题,增强讽刺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小说,如《变色龙》、《套中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024年骑桶者精品标准教案
2024年骑桶者精品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平面向量”,具体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向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向量的性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并能运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向量的坐标表示进行问题分析、求解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向量的概念、线性运算及坐标表示。
难点:向量线性运算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合成、速度的叠加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向量在这些现象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向量的概念:介绍向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等。
(2)向量的线性运算:讲解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
(3)向量的坐标表示:介绍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坐标进行向量运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求两个向量的和与差。
(2)已知向量的坐标,求其长度和方向。
(3)求两个向量的夹角。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例题,设计相似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向量概念、分类、线性运算。
2. 黑板右侧:向量坐标表示、例题、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两个向量的和、差、数乘。
(2)已知向量的坐标,求其长度和方向。
(3)求两个向量的夹角。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向量概念、线性运算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向量在物理、几何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向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说的境界》中的《骑桶者》。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骑桶者以奇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深层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情节。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描写,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背景及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骑桶者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从小说中选取一段描写,分析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形象象征着追求真理、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他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2)小说主题为:通过骑桶者的奇特经历,揭示人生的荒诞性,反映人们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3)例:小说中“骑桶者俯瞰着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那么可笑”这一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骑桶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2、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相关字词。
【学习重难点】1、领会小说的内涵;2、“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1、追问法,讨论法。
2、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3、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5、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边缘人”。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2、作品回眸:《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2、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
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3、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4)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变形记》。
【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啻.(chì)门槛.(kăn )地窖.(jiào )坐骑.(qí)不复再现.(xiàn )2、小说的背景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后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背景:故事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
故事情节:叙事人提着空木桶去寻找火炉用煤。
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座房屋的第二层;他在那房屋里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骑桶者却高高在上。
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
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
那老板娘却解下了裙子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
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3、阅读课文,试分析小说的虚构和真实。
明确:虚构的情节: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现实生活场景:“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我”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
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
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4、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他选择飞翔的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飞走。
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5、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明确: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
“我”借不到煤,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交流的不成功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飞在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我”,所以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6、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原因: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7、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明确: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
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8、“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明确:飞翔本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但在小说里,却让人心酸,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
这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
寒冷、缺煤、乞求,这都是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很轻灵的举动。
用“轻”中和了“重”,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9、“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为什么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明确:小说中“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这些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但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故事的真实性,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在虚构中做到生活细节、环境与心理的真实,还有语言的真实,这些都使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所以我们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学习反思】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想?如: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辛酸与荒诞的生活境遇;渴望与失望的现实矛盾;迷惘与无助的心理挣扎。
又如:小说写一个悲惨的事件,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点冷幽默:设想骑桶飞行,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
这些地方,都有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
我的感想:[能力提升】解读“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如果《骑桶者》不这样写,而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写:拎着煤桶去借煤。
我们将重构的故事与原作进行比较,来看看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至于创作手法的不同。
明确:第一,情节走向。
拎着煤桶去借煤,势必形成“我”与煤店老板、老板娘(至少是老板娘)的直接接触甚至冲突。
“我”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娘)的拒绝。
“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借煤失败的原因就显得不那么确定。
从老板娘与老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
如果是这样,借煤失败就怪不得老板娘了。
因为她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我”的“喊”声。
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
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
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
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而且,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
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这一细节将借煤事件彻底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让人怀疑“我”是否实施了借煤行动。
因为“借煤”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被虚化了。
结论:虚构使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
第二,人物形象。
从《骑桶者》的描述看,主人公处在寒冷与缺煤的困境中,他有过“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的经历(也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