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辩证法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的辩证法简述

摘要:“生态”一词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运用。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促使生态科学和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由此也发展出了生态思想。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简述了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根源及其特点,还从科学理论创立的角度简单剖析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技术作为与生态学科学关系紧密、一同发展的方面,也对其进行了简单描述。最后,还对生态学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学理论、生态思维、生态技术、社会影响

当今社会,“生态”一词运用极其广泛,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生态”不仅仅是生态学科学体系中的专业词汇,还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当中,如“生态社区”、“生态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各种概念的产生,还有生态方法、生态思维在社会各领域的运用等等。

从1866年海克尔提出生态学的科学概念以来,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发展历史。根据生态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1866年至1953年,第二阶段由1954年至1971年,第三阶段为1972年以后。第一阶段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在植物生态学方面,且不是独立学科;第二阶段中生态学由独立单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入对与人类生活、生产环境关系的应用型研究,并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第三阶段,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议开始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开始纳入政府行为,并形成了全球合作行为。[1]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生态学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本身,它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逐渐成为了人类行为的指导性原则。其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对大自然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因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共识。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生态自然观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之中,并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其生产力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他们认为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另外,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马、恩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由于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现在这样严重,他们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生态自然观对其生态思想

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地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观,它不再停留于对自然的认知,而是把人类还原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强调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并促使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渐过渡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理性回归。

二、生态学理论的创立以及其主要理论和思维方式

1、生态学理论的创立

生态学首先是作为一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同其它学科一样,都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科学知识是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这些要素构成的。生态学这一庞大的学科体系也是由许许多多的生态学事实、定律、假说和理论构建起来的。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1是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2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均包括了这两类科学事实,但其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有极大的不同。生态学发展初期,主要是研究自然状况下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是野外调查研究,是描述性、解释性的,很少有实验获取的成分。生态学发展后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且生态类实验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验以及两者的结合实验越来越多地用来探索生态规律,其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更加多样化,人的能动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了。

生态学到其发展的中后期才逐渐发展出比较系统和独立的规律和理论。到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才基本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之后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快速地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生态学定律、假说和理论。如利比希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高斯假说、中度干扰假说,边缘效应、哈—温定律等等。[2]这些定律、假说和理论为人们认识庞大、复杂的大自然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使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更加科学有效。

2、生态学主要理论和思维方式

生态学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体系庞大、涵盖范围广,并逐渐向其它学科渗透。传统的生态学理论包括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近期蓬勃发展的有景观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等,并形成了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很多分支。

生态学是一种主要对客观现象进行描述,并根据现象提出合理假设的科学,其逻辑性方法运用不多,所以它的理论创立的思维方法主要是非演绎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等。相较于创立生态学理论的思维方式而言,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的思维方式(即生态思维或生态学思维)可能更具现实意义。生态思维不仅在生态学科学研究上起作用,其精髓还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开始用生态思维去思考社会管理、规划,制定政策,甚至指导教育方式的改革等等。

生态思维是指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去认识解决有关人、社会和自然相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