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0论语十则.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第一则:学而篇·序言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理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1. 揭示《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 解析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
1. 理解“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2. 清楚地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1.课文导读法
2. 互动式讨论
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论语》的探究。

1.你们有听说过《论语》吗?
2. 你们知道《论语》的来源和意义吗?
3.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第二步:学习课文
请学生们进一步阅读《论语·学而篇·序言》,理解、默记关键句子。

第三步:领悟内涵
请学生分组互动,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1.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什么?
2.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复习总结
1.对《论语》的背景与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 理解了“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3. 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 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

(PPT2:“论语”。

)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

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

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

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1. 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最大的是什么?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七、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最好的纪念!王保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并理解其含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2. 复制好《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论语》的了解,并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二、学习《论语》十则(30分钟)1. 教师出示《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其中的篇章;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并向整个班级分享;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享内容,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

三、思考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每则经典语录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写出一段与之相关的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并展示给全班。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点评;2.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论语》剩余的篇章;2. 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思考和拓展。

同时,通过写作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论语》的深入思考。

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了十则经典语录进行学习,可能会有其他经典语录被忽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新人教版第 2 页第 3 页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在有注释的情况下,能大致看懂文章。

学生缺什么学生对文章内容尤其是对成语、格言、警句的理解还不到位。

教学重、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②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第 4 页重、难点难点表述背诵课文。

④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原因分析助学方案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 5 页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第 6 页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则这篇《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则》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A案]○教学目标①熟练背诵并准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相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①范读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①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课题:《论语》十则课时计划:三课时教学目标:① 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 积累《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层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评点启发式,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和弟子间小故事等等。

(也可展示图片)半步《论语》治天下引题学习以及做人处事的格言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心得两小儿辩日(小学)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注音(请学生注音)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二、划停顿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论语十则[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论语十则[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论语十则[1]《论语》十则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课文前五则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uacute;n)②说(yu&egrave;):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igrave;)也:通“智”,聪明。

⑤愠(y&ugrave;n):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⑦传(chu&aacute;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agrave;i):有害。

⑩弘(h&oacute;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

(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难句翻译”类练习: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doc

10《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doc

10《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10《论语》十则四川郸县周化琴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00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韵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 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 学习《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 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卩取邑(今山东曲 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 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岀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 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 和他的弟子们的被尊称为“大成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案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

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熟悉《论语》中的十则内容,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道理。

2.掌握《论语》中的关键词、语法结构和句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论语》中十则内容,把握其精华。

•难点:深刻领会十则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

•导入问题:你知道《论语》吗?这本书是成书于什么时候?作者是谁?2. 学习环节第一则•教育目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道德标准。

•学习重点:理解其何以引申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名言。

•学习难点:掌握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

第二则•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尊重和表扬他人。

•学习重点:掌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理解孔子对“利”的贬义。

•学习难点:领会孔子对于利益的深层次理解。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态度。

•学习重点:领会“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名言。

•学习难点:理解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和自知之明。

第四则•教育目的:加深对孔子“正心诚意”的理解。

•学习重点: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进行阐述。

第五则•教育目的:引导学生关注教育的价值和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教愚者,无余事;且尽之矣!”这句话。

•学习难点:掌握“教愚者”的深层含义。

第六则•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中庸之道。

•学习重点:领会“君子中庸而不兼,小人兼而不中庸”的道理。

•学习难点:围绕“中庸”的内涵进行探讨。

第七则•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谦虚态度。

•学习重点:理解“君子不器”的真谛。

•学习难点:联想“言之不预,跃于东海”的内涵。

第八则•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习重点:深入探讨“虚则能纳,容则能容”这句话。

•学习难点:探究孔子的思想和良心内心状态。

•教育目的:引导学生发掘人生真谛。

•学习重点:理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1(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1(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1(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课文研讨一、分章讲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讲(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那个地点是副词,相当于〝以时〞,能够解作〝按一定的时刻〞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把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明白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讲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讲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专门欢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讲的,因此〝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讲出来,但意思专门明白,确实是〝自己〞。

从«论语·宪咨询»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忧不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能够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那个词现在也常用,大伙儿都明白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能够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样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那么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七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

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

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二、新授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教师板书)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

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

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

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
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
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