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和俄林)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其不朽巨著《国富论》,提出后世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简单地说来,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单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与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获益。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他认为,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得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

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

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2024国际商务考前必背名词解释10题

2024国际商务考前必背名词解释10题

2024国际商务考前必背名词解释10题1. 重商主义★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出口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因此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2. 绝对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系统批判了重商主3. 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

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的“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4. 要素禀赋★★★★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5. 要素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

6. 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论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从各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解释了生产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7.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的基石,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后来的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比较优势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评估这些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还将关注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实际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如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为国际贸易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旨在揭示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比较优势原理,即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境中,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双方仍然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在要素禀赋(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上的差异是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完整版

比较优势理论完整版

05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比较优势理论为各 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比较优势理论要求各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 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07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最初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后经多位经济学家 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石。
比较优势的内涵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成本 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
地位。
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意义
02
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指导各国参与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经济发
展中的积极作用。
应对国际贸易挑战
03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面临的新挑战,提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应对
的策略建议。
汇报范围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包括比较优势的定义、内涵及其与绝对优 势的区别与联系。
推动多边主义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各国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 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 发展。
应对全球化挑战,寻求新发展机遇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为各国提供了坚持开放 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复习要点

国际贸易复习要点

国际贸易复习要点国际贸易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将出口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或服务,进口机会成本比较高的其他类产品或服务。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丰裕度:如果一国的劳动力相对于其他要素的比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就是相对劳动丰裕型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如果一种产品的价值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产品价值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那么这种产品就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特定的条件和假设下,自由贸易不仅使产品价格在两国之间趋同,而且使各种要素的价格也在两国之间趋同。

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生产在某一区域内的扩张导致该地区每个厂商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指某一公司自身规模扩大导致其平均成本下降。

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取消了他们之间的贸易壁垒,但各自仍对非成员国保持着不同的贸易壁垒。

经济联盟:在完全的经济联盟内,成员国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福利以及贸易和要素流动政策。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量增加,那么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供给会增加,而其他产品的供给会减少。

二,简答题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蕴藏的关于要素收入的三种主要含义。

答:(1),国内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受损。

(2),当某一要素价格上升时,则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当某一要素价格下降时,则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3),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商品价格均等化,某种程度上也可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有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就短期而言,自由贸易会损害进口替代产业从业人员的利益,但当长期内人员和资源实现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时,人人皆将受益于自由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能否

比较优势理论能否

生产操作技术人员 设计技术人员 研究开发专家
• 图中的纵轴可见,越是接近上方(A)的技 术所有者就越是偏于扩大市场而不愿出售技 术,这时基本属于卖方市场。 • 越是接近下方(D),市场越趋于饱和,技 术持有者就不得不出售该技术,这时基本属 于买方市场。 • 由“中心”转移到“边缘”的技术多数是衰 退期或接近该期的成熟技术。 • 这样,边缘部若是引进C点的技术,其与中 心部的技术差距即为AC,引进D点的技术, 其与中心部的技术差距即为AD。由此造成的 差距是技术引进的差距。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 经过分工和贸易后,各国经常大量使用本 国丰裕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从而使这类 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 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商品,将使 本国这类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逐渐拉平 两国在国际贸易前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使之均等化。
• 罗伯津斯基定理
•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 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 门生产的增加, 门生产的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下降。 下降。
图2-3 技术差距图解模型
甲 国
t0
t1
t2
t3
乙 国

• 在 “贸易技术差距模型”中,一国由于发 现了某种新产品和新工序而获得了暂时的 比较优势,直到其竞争对手具有了相应的 比较优势 创新模仿能力,创新国才会丧失这种比较 优势。 • 但是,由于创新国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可以不断地通过新的创新取代被竞争对手 模仿的旧创新,进而在各阶段始终保持比 进而在各阶段始终保持比 较优势。 较优势。
• 比较优势理论较 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理 比较优势理论较,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理 论上的重要基础
二、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国际 技术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区别1:理论基础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是新古典主义经济的代表核心人物,二人共同提出了H-O资源禀赋理论。

区别2:理论要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表明当生产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即只考虑了单一的生产优劣势。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区别3: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产生机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生产不同优势产品的能力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

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区别4:两种理论的假设条件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a.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b.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关健词:跨国经营基本知识、跨国进入模式、跨国战略联盟、兼并与收购、跨文化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研发国际化、技术转让等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跨国经营及其相关联的活动,所有的企业,包括所有经营业务都在国内的企业,也会受国际市场和来自海外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经营者迫切需要了解跨国经营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规律。

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企业和机构开始开设跨国经营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是在多年执教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教材和资料、根据跨国经营活动的新特点进行讲解的。

跨国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知识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学、伦理学、法律等众多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飞跃、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家间投资壁垒的降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空前频繁,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日趋活跃,跨国经营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经营管理者只有树立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理念、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的差异、把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掌握跨国经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课程内容较全面,基本覆盖跨国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到放眼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国经营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概念变为企业日常事务。

从“三资”企业的运营中,人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对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冲击,我们既体验到优秀跨国公司长盛不衰的经营之道,也目睹到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败走麦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主题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编辑]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1 / 13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 / 13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3 / 13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 …….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 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 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 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 —— 亚当.斯密,1776
一、背景知识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 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 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 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 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 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 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 映。
小麦消费量 英国 120
布的消费量 200
美国
120
200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
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 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 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 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 ,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 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 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1.主要论点
(1).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 尺度; (2).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得金银 , 而获得金银的重要 手段是对外贸易; (3).对外贸易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2.贸易政策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出限入政策, 发展本国工业,扩大出口;通过关税和其它保 护措施限制制成品的进口,严格货币发行,限 制金银外流,从而达到贸易顺差。
小 麦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国际商务复习要点

国际商务复习要点

企业从事国际商务的原因:1.扩大销售 2.获取原料 3.最小化风险国际商务的类型:1.国际贸易2.国际投资3.贸易与投资以外的其他国际经营活动国际贸易理论的三个阶段: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为基础,并由萨缪尔森、斯托尔伯、雷布津斯基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论进行了实证检验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反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现象提出的新观点,比如产业内贸易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论、规模经济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那么,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老师的理解:各国应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都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

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2.两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的绝对差异3.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充分就业,并且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7.无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8.两国之间贸易是平衡的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优点:1.揭示了国际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2.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使人们认识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不足:1.无法解释在两国中有一国家两种产品都是优势产品时两国之间的贸易2.虽然它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能说明在国际交换中是否是等价交换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小结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小结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小结
提要
一个综述:从斯密到俄林 一个综述: 衡量问题:巴拉萨指数 衡量问题:
一个综述: 一个综述:从斯密到俄林
古典贸易理论中, 古典贸易理论中, 比较系统地阐述比较优势 思想的是李嘉图(1817),他使比较优势一词进入到 李嘉图(1817), 思想的是李嘉图(1817),他使比较优势一词进入到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成为最重要的理论概念,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成为最重要的理论概念, 尽管在李嘉图之前, (注:尽管在李嘉图之前,托伦斯(Torrens,1815) 就对这个问题作过很好的阐述, 就对这个问题作过很好的阐述,而且更有人把它 追溯到桑顿(Thornton,1802)对国家黄金储备流失的 分析,但是却是李嘉图在他的经典著作《 分析,但是却是李嘉图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 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的精彩表述使得这一概念广 为流传). ).其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 为流传).其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 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是贸易的基础, 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是贸易的基础, 每个国家 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陷阱
和所有重要理论一样, 和所有重要理论一样,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 纯理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自然也受到各种批评. 纯理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自然也受到各种批评.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且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理论, 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理论,不考虑结构调 整等动态因素. 整等动态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 会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陷入" 会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 势陷阱" 从而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势陷阱",从而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 指的是一国,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指的是一国,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 展中国家,完全依据比较优势生产并且出口初级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 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总是处 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
采用2×2×1模型,即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产品X和Y,
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 动;
(4) 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所谓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4
单位产品生产时间
example
布 酒
英国
1小时/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小时/瓶
英国生产布有绝对优势
葡萄牙
2小时/匹
1小时/瓶
葡萄牙生产酒有绝对优势
单位:小时
3个小时生产的商品一览表
分工之前 布 英国 葡萄牙 总量 1匹 1匹 2匹 酒 1瓶 1瓶 2瓶 3匹 分工之后 布 3匹 3瓶 3瓶 酒
单位:匹/瓶
单位产品生产时间


英国
1小时/匹
2小时/瓶
葡萄牙
2小时/匹
6小时/瓶
单位:小时
大卫·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1772-1823)
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 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 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 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贸易模式: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 劣势,两个国家也可以进行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 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 劣势相对大的商品。 两优之中取最优,两劣之间取次劣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图像: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理论观点: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时间:17世纪下半期代表人物:法国的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图像:著作:《农民论》《谷物论》《利息论》理论观点: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时间:18世纪末代表人物: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图像:著作:《国富论》理论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四)比较优势理论时间:19世纪初代表人物:英国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图像: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理论观点: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逐步加强,各国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正是在不断批判和继承中逐渐得到完善的。

本文梳理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对主要的核心理论做出简要概括和评价。

标签: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其发展历程大致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的核心都是探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本国乃至全世界利益的最大化。

一、古典贸易理论阶段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重商主义盛行,为了防止本国货币的外流,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手段限制产品的进口,保护主义的蔓延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因而对外贸易受到经济政策的限制。

而亚当·斯密却对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提出质疑,他认为国家应当主张自由的国际贸易,反对政府的干预限制。

各国政府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实行劳动的分工,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

在分工的基础上引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进行贸易交换的产品应当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按照绝对优势进行贸易分工,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也有所提高。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双赢思想,驳斥了贸易的零和游戏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该理论条件太过苛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根据该理论,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不能参与对外贸易,只能安于现状,这不符合国际贸易现实。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针对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问题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他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假设世界上只存在着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两个国家依然可以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贸易交换,此时两国均可获利,世界产量也会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内涵 二.制约国家竞争优势的四因素 1.要素条件 2.需求条件 3.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持性产业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5.机会因素 6.政府的作用
Chance
Company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Factor Conditions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Demand Conditions
一.产品生命周期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 第二阶段:产品成熟的阶段 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二.产品周期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firms innovate new products at home and in relation to home market. In the new product stage, the product is manufactured in the home country and introduced into the foreign markets through exports. In the mature product stage, the product has become sufficiently standardized that price competition becomes important. As costs factors begin to dictate that foreign markets be serviced by local production and foreign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be established. Generally in other high-income country.
1、Absolute advantages 2、Comparative advantages 3、Trade based on monetary costs differences
These limitations result from its simple assumption of the model. The key assumption is that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nd, labor, and capital) are immobile between countries; Another is perfect information exists a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pportunities; Also, the model assumes perfect competition does not allow monopoly or oligopoly.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limitation is that it see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simply as a black box “converting inputs into outputs and fully described by its production function”.
Two exter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our determinants.
Government
(1)简述跨国公司进入他国市场的一般方式。 (2)对合资经营给东道国带了的利弊进行简 要分析。 (3)谈谈跨国并构中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边际产业理论的基本假定是: 小岛清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从已经或即 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并依次进行;这些产业可以被定义为边际 产业——已边际产业学说”对对外直接投 资动机的解释 2.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的区别 3.对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一.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和俄林) 二.动态比较优势学说 莜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赤松的雁形理论 三.技术缺口理论 四.新贸易政策
1.1 The Major questions 1.2 The basis for trade 1.3 Limitations of trade theories
The main questions on which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theories focus are: Why do countries import and export the sorts of products they make and at what relative prices of terms of trade? How are these trade flow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untry and how do they affect domestic factor prices? What are the gains from trade and how are they divided among trading count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