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类型谱系演变

合集下载

浅谈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造型原型

浅谈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造型原型

浅谈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造型原型作者:褚酉鑫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3期摘要: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中造型背景与制约因素较为复杂的一种,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了解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造型原型对研究红山文化原始动物崇拜的课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文章将借助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综述学界对该问题的看法,探讨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造型原型。

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器;造型原型;文物鉴赏;动物崇拜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3.0430 前言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古国时期“多元一体,满天星斗”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关键性意义。

红山文化玉器是我国史前时期北方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玉器系统,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学术研究,延伸出了许多学术课题。

勾云形玉器(所称的勾云形玉器并不一定是同种器物,勾云形类玉器是学界的统称,这里为了方便叙述,下文统称为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变化最多也是最难琢磨的玉器。

前人之述备矣,但最近几年新的考古发现与理论研究为更深入研究勾云形玉器的相关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1 红山文化的原始动物崇拜了解一件器物的造型内涵首先要对它所处时代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

从自然特征上来看,红山文化中用于渔猎的细石器的比重远远大于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可以推知红山文化的生产经济结构是农牧渔猎并存的复合结构。

这种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山文化后期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发展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问题一点点地暴露了出来:整体生产效率落后于单一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

于是红山文化在中后期呈现出了一种撕裂的文化结构:一方面单一的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渔猎经济占主导的地区处于落后的状态。

这种经济上的撕裂状态使得它的文明没能再前进一步,停留在了文明曙光的阶段。

自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出了红山文化特有的文化特征。

从文化特征上来看,玉器、积石冢、女神庙是红山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特征,积石冢作为勾云形玉器的主要分布地与勾云形玉器的功能息息相关,我们要了解红山文化的文化传统必须通过积石冢所体现的文化传统来了解。

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研究回顾

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研究回顾

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研究回顾来源:玉器批发 /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因出土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玉器而蜚声海内外。

在红山文化玉器的诸多器型中,勾云形玉佩因形体硕大,琢磨精致,造型奇异,独具神秘色彩而成为首屈一指的代表器型,受到玉器研究者的特别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玉器被确认以来,学者凡论及“红山文化”或“红山文化玉器”,则必然要涉及勾云形玉佩,还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勾云形玉佩进行专门讨论。

随着时代跨入21世纪,回顾总结此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试对有关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并将自己对这些研究的一些不甚成熟的想法提出来,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造型与纹饰都颇具特色:一般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勾,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长度在10至24厘米之间,器体的长度明显大于宽度,本文称之为“长型勾云形玉佩”(图一)。

这种玉器最早发现于阜新胡头沟和凌源三官甸子的红山文化墓葬中,在1984年和1986年发表的发掘简报中,发掘者分别将其称作“勾云形佩饰”和“勾云纹玉饰”1,此后学者普遍称这种玉器为“勾云形玉佩”或“玉勾云形佩”。

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还有几种与勾云形玉佩相似的造型。

其一是与典型的勾云形玉佩相比,体略短,近方形,除四个卷角,上、下边还有三至五个较大的凸齿,上边中段有两个小穿孔,本文称之为“短型勾云形玉佩”(图二);其二是镂空圆孔式双眼和弯弧形双眉,两眉之间有一圆孔,下部有一排牙齿,表面琢磨相应的浅凹槽,多称之为“带齿兽面纹玉佩”或“带齿动物纹玉饰”(图三);其三是器体除了镂雕一个主体弯勾外,还派生出若干个弯曲流畅的勾角,似一片片飘舞的羽毛,本文称之为“多勾形玉佩”(图四);其四是一端为弯角,后有长柄,一般称之为“玉勾形器”(图五)。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在大约距今5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各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均先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红山文化的坛、庙、冢,良渚文化的高大祭坛、贵族坟山和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原先不被学术界注意的仰韶文化也因河南灵宝西坡大型建筑基址和大型墓葬的发现而令人刮目相看。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正处在激烈的新旧转型当中,文明化进程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在当时变是普遍的、激烈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变化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又是有所差别的。

比较这些差别,分析这些差别,笔者感到这决非表面上的不同,而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涉及文明化进程中不同模式的问题。

以下仅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情况作些比较,谈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类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均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虽然它们基本都处在距今5500~4500年这一范围内,但正如上述材料所表明的,表现在墓葬随葬玉器上,却是各有特点。

首先看随葬玉器的组合。

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马蹄状箍、勾云形佩、璧、环、猪龙、龟、鸟、蝉、蚕等动物形玉器,少见钺、斧等兵器仪仗类玉器,基本不见镂刻有“神徽”的琮、三叉形器、璜形器等玉器。

良渚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琮、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璜形器、锥形器、镯、环、钺及石钺,不见或少见红山文化中常见的箍形器、勾云形佩及龟、猪龙等动物形玉器。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既不同于红山文化,也不同于良渚文化,正像灵宝西坡大墓呈现的情况,种类非常单一,只有玉钺一种,根本谈不上什么组合。

再看随葬玉器的数量。

红山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数量,如上举牛河梁、胡头沟积石冢发现者,数量不等,有2~3件的,6~7件的,也有多至20件者。

良渚文化大墓随葬玉器,与同时、同等规模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墓葬随葬玉器数量相比,无疑是最多的,连同装饰品在内,一般几十件,多的上百件。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时间:2015-05-23 14:44:28 来源:作者:一起玩收藏红山文化古玉,往往被泛指东北、内蒙、外蒙古、冀北出土的特殊形态的新石器古玉,覆盖地域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器形、风格、大小、沁色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分析红山文化古玉的器形,请欣赏《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

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一是红山文化玉玦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

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在赵宝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

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

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

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211091843_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赏析

211091843_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赏析

红山文化是我国辽、蒙、冀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其充满想象力的玉器造型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堪称我国玉器发展的头牌。

红山文化玉器高度发达,与玉器同样发达的良渚文化南北呼应,熠熠生辉。

与良渚文化最具礼仪性质的琮、璧不同,红山文化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器是玉雕龙与勾云形玉器。

玉雕龙我们在《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1]一文中已作介绍,这里将勾云形玉器再做简介,并对这种变幻莫测的玉器的来源、演变路径略做探讨。

文中图片均来自郭大顺、洪殿旭两位先生编著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2]。

一、器物介绍勾云形玉器从形制上看有繁、简两种,从形象上看有具象、抽象两种。

依次介绍。

1.具象勾云形玉器。

器皆狭长方形,一面或两面有纹饰。

这类勾云形玉器一般认为是模仿猫头鹰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夸张而成,甚至有些抽象成分在内。

标本1,陕西凤翔县博物馆藏品。

陕西凤翔上郭店春秋墓出土,红山文化遗物。

青玉,淡黄色,正、背面纹样相同。

以纵中线为轴,两侧两眼较小且距离近,眼上弧状镂孔向外展开,表示猫头鹰的耳羽,眼下有齿凸5枚,齿凸间的沟槽较深,最外为4个卷勾,上勾窄小,下勾宽大,勾间版面镂出长槽形成4条长枝。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器之平面中部皆随形打洼,风格干爽犀利。

长11.4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

(图1-1)标本2,通辽市博物馆藏品。

青玉,右上卷勾上有褐色沁斑,下勾缺失。

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

轴线旁两眼稍大,眼上弧状镂孔加宽,眼下有齿凸5枚,间隔槽宽而浅,左侧两勾大小相近,勾间镂空长槽外窄内宽。

右侧卷勾略长。

轴线上端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成深槽,槽顶圆滑。

长15.6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

(图1-2)标本3,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品。

青玉,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仅有镂空纹。

器右侧略宽,圆眼较大,眼上弧状镂孔仅中部通透,眼下有齿凸7枚,4个卷勾大小相若,勾间镂空长槽仅中部通透。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宽而深,美感不及前器。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分型试析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分型试析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分型试析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24期摘要: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类型学方法对勾云形玉器进行分型研究,将其分为五型,并对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来源与功用进行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类型学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24.026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勾云形玉器。

20世纪90年代后,考古界对勾云形玉器进行了系统研究,归纳总结勾云形玉器的主要特征:四角和中部各有一个卷勾的“单勾形器”;中心部位由两个对称卷勾组成,卷勾内部多不穿透,形成圆形及弯条形镂空的“双勾形器”;中心部位淡化,外围伸出卷勾极多且方向不一的玉器;以及单勾形和双勾形的简化玉器。

勾云形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建平牛河梁、辽宁阜新胡头沟以及内蒙古巴林右旗等多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在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1 勾云形玉器的型式目前根据收集到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资料,可将其分为五型。

标本来源以发掘为主,也有部分为征集品、馆藏品。

在红山文化的众多遗址中,以牛河梁遗址出土最多,胡头沟遗址、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等也有发现。

1.1 A型勾云形玉器A型勾云形玉器器体多呈长方形,有正背面之分。

正面中部为弯弧状镂空,主体纹路做逆时针旋转,呈“云”字形,左右两侧各向外伸一对勾角,通体饰有随形而制的浅瓦沟纹或凹槽纹。

背面无纹饰,往往钻有圆孔,数量一到四个不等。

A型勾云形玉器可以根据四角卷勾以及中部弯弧状镂空的形态分为三式。

Ⅰ式:两件(牛河梁N16-79M2∶1①、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1②)。

中部有弯弧状镂空,走势较为圆润,弯曲弧度不大,四角卷勾弧度略显,正面磨有宽而浅的瓦沟纹,上下边缘各向外延伸两、三个较明显的弧状小凸(图1)。

Ⅱ式:两件(牛河梁N2Z1M24∶3③、那斯台遗址采集品④)。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作者:顾宁来源:《检察风云》2017年第24期《山海经》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具玄幻色彩的一部奇书,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则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但它仍然是早期很有价值的一部地理著作,且与“红山文化”渊源甚深。

据考证,原《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活动,红山文化玉器亦与黄帝部落图腾有众多交集。

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已经成为贵族随身的佩饰,并伴随一定的功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明,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其初期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红山文化玉器,顾名思义指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6500-5000年。

因首次在内蒙赤峰市红山后发现遗址,故于1956年命名为“红山文化”。

按照学术界普遍观点,红山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时期。

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土层报告,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的比对研究。

用料与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包括蛇纹石质岫玉及透閃石软玉两种,以青黄玉色为主,少量深绿色碧玉,纯正的透闪石黄玉及白玉很罕见。

红山文化玉器,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品和民间征集品,从器型来看,主要有龙形玉器(以C型龙、猪首龙最为典型)、丫型器、勾云型佩、箍型器、三孔器、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各类动物型佩饰、生殖崇拜类型器以及一些在实用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玉礼器”。

动物型佩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简练刻画,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简介作者:边冀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第07期红山文化是公元前4000~前3000年间由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它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包括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

房址多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手工业达到了很高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

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

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

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

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

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

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

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

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

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有牛、羊、猪、鹿、獐等。

[转载]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探秘(上)(下)

[转载]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探秘(上)(下)

[转载]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探秘(上)(下)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探秘(上)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所独有的一种玉器类型,在全国其它任何地方的远古遗存中,还未曾发现有勾云形玉佩这类玉器出土,因此,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80年代以来,在多处红山文化发祥地都有不同类型的勾云形玉佩出土,因这一类玉器的造型、结构奇异、纹饰风格独特,具有很浓郁的神秘色彩,面世后立即在学术界掀起一个研究热潮,对于勾云形玉佩的造型创意与所表达的理念,有各种各样猜想与推测,众说纷云,虽然各有见地,但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几十年过去了,基本上仍停留在见仁见智的层面上;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并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试作初步探索,也算是抛砖引玉,企望在“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中,与界内同仁一道,共同切磋,在共同努力下,逐渐破解隐藏在勾云形玉佩中的种种谜团,以期获取真知与共识,从而推进对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

勾云形玉佩,因其奇妙的造型与独特的纹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已自成体系,形成系列,它们不仅构成红山文化玉器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勾云形玉佩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已超出今人的想象,五千多年的历史跨越,今天的人们对勾云形玉佩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与远古先民当初的创意与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尽量以返璞归真的愿望,以真实可信的实物为依据,深入挖掘、细化研究,力争使研究的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勾云形玉佩的造型勾云形玉佩的造型,有些神秘莫测、令人费解,学术界在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中,曾有过许多种学说,诸如云气说、玉雕玫瑰说、旋目神说、龙形说以及凤、鹰等鸟形说,如此等等,皆因缺乏充分依据,难以令人信服。

我们通过对诸多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后,产生出如下比较明确的认识:从总体上来说,勾云形玉佩还是属于动物形玉器,或者说,它们是“巫玉”时代动物形玉器在造型上的一种凝练与升华,仍然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其造型的主体动物,主要是由“神兽”演化而来的“神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勾云形玉佩,实质上都是龙纹玉佩,在上述一些学说中,虽然也有龙形说,但比较笼统,因缺乏充分的理由,也未能形成确定性的结论。

看懂红山文化,从看懂玉猪龙、勾云形佩、箍形器开始!

看懂红山文化,从看懂玉猪龙、勾云形佩、箍形器开始!

看懂红山文化,从看懂玉猪龙、勾云形佩、箍形器开始!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晚期北方重要的文化。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

距今约6500-5000年。

现在考古发掘的主要是红山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5500-5000年。

与分布在南方的良渚文化所处的年代相当,并且两个文化都有灿烂的玉文化,因此有“北红山,南良渚”之美谈。

良渚文化的玉器,因为其精美的纹饰,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眼看去的精美。

而红山文化的玉器更为古拙一点,但造型独特。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玉勾云形器及玉箍形器,在史前文化中是独一份的。

玉猪龙红山文化最典型,最知名的玉器就是玉(猪)龙啦。

红山文化三星他拉玉龙,国家博物馆藏三星他拉墨色玉龙的发现,开启了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墨色玉龙整体呈C型,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

由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

龙身上有孔,最奇妙的是,以绳穿过悬挂,龙的首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

至于红山先民为何要作这样的设计?目前还是无解的,恐怕是与红山先民的某种信仰有关,因为这样一件玉龙,必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才能达到如此平衡。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更神秘的存在。

玉猪龙像猪又像龙,浑圆的体态,又极富胚胎般的稚嫩感,看起来憨憨的,因此又有“龙胎”的叫法。

↓2020年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玉猪龙,最终以190万美金落槌↓玉猪龙的体态令人过目不忘。

一般玉身上都会有1个或1个洞孔,专家推测应是用于穿绳佩戴的。

但玉猪龙有大有小,小的佩戴方便,大的并不方便戴在身上,实在令人费解。

如果没有洞孔,那估计就是假的了。

玉勾云形佩勾云形玉器形状如勾云,因为勾云的数量多少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有上下左右对称的,也有以一个大勾为中心,再向四周放射出许多小勾的,常常呈不对称分布。

有说其所表达的是野猪特有的獠牙,勾云玉器实为猪獠牙玉器。

这只勾云形佩整体很像是一只“螃蟹”,也很像是只有几个齿的梳子。

一勾的勾云形佩并且,勾云形器还具有中间厚、四周薄的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析_吕昕娱

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析_吕昕娱
蒙古赤峰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文化 、 区域历史及专门史 。
·160·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斧造型相近。 同时, 该遗址还 出土了两件玉纺瓜,其造型与该遗址同出的 2 件陶 质纺瓜相近。( 2 ) 玉棒。玉棒在红山文化遗存中较 为多见。棒形器分两类: 一类呈短柱状, 一端作圆 弧状凸起,靠近此端有两匝凸棱, 另一端作漫圆尖 状,牛河梁遗址出土一件玉棒就属次类; 另一类呈 长柱状,一端作椭圆形斜面, 另一端作圆尖状, 通 体光素,胡头沟遗址出土 4 件玉棒均属此类。 由此 推测,红山文化玉棒是在模仿石锥、 石磨棒等实用 ⑥ 工具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的。 古方先生认为它可能是 萨满行巫术用的鼓槌。( 3 ) 玉钺。 玉钺呈长方形或 圆角长方形,中部有一较大的圆孔, 内外侧边缘磨 薄,靠近一侧长边中部有 1 个或 2 个小孔。 牛河 梁、城子山遗址均有出土。( 4 ) 玉钩形器。 那斯台 遗址出土 1 件这类的玉器, 为青色玉, 扁平体, 两 面磨刃,锋部呈弯钩形, 内部平直, 末端穿孔, 内 援间 有 一 凹 槽, 柄 部 似 榫 形, 也 许 可 作 复 合 器 使用。 总之,红山文化工具类玉器造型简单, 基本与 实用工具的形态相近。 三、特殊类玉器 特殊类玉器主要器种有璧、 双联璧、 三联璧、 箍形器、勾云形器等。此类玉器造型特殊, 是为适 应各种宗教典礼的需要制作的。 ( 1 ) 玉璧、 双联 璧、三联璧。玉璧外缘呈圆形或方圆形, 内缘均呈 圆形,内、外侧边缘磨薄, 通体光素, 器体一侧边 缘中部大多钻有圆形 小 孔, 数 量 为 1 ~ 4 个 不 等, 个别器体 上 无 钻 孔。 胡 头 沟、 牛 河 梁 遗 址 均 有 出 土; 双联玉璧器体上小下大, 上端呈半圆形、 圆弧 形或尖圆形,下端呈圆形或接近方圆形, 中部的两 个钻孔也上小下大,器体内外侧边缘磨薄, 上下体 连接处 的 两 侧 各 有 一 道 凹 痕。 牛 河 梁 遗 址 出 土 3 件; 三联玉璧 分 为 两 类: 一 类 与 双 联 玉 璧 造 型 相 近,但体中部有三个自上而下依次渐大的圆孔, 体 两侧各有两道凹痕。胡头沟遗址内出土一件。 另一 类器体呈长条状, 一侧平直, 另一侧呈三联弧状, 体中部并排有 3 个大小相近的圆孔。 那斯台遗址出 土 1 件属此类。( 2 ) 玉箍形器。 箍形器是红山文化 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 发现数量较多, 器体多呈 扁圆筒状,腹壁斜直, 一端平口, 另一端斜口, 有 的在靠近平口边缘钻两个圆形小孔。 牛河梁、 巴林 ⑦ 左旗葛家营子遗址均有出土, 其放在墓主人头骨下 面或胸部。( 3 ) 勾云形器。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代 表性玉器之一。它形体扁薄而宽大, 造型颇似卷云 或变体动 物。 此 类 玉 器 形 态 多 样, 可 大 体 分 为 五 类 ⑧ : 一类呈长方形, 器体中部为圆形镂空, 两侧 外伸勾角略直, 两面光平。 牛河梁遗址出土 1 件;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5期摘要:牛河梁遗址是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遗址。

其中,在该遗址发掘出土的以动物为题材琢制的玉器,题材丰富,造型独特,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就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题材、种类及造型、工艺、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01-06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指的是以动物为题材雕琢而成的玉器,其中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形数量较多,具有典型性。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三县的交界处。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3年-2003年的二十年时间里试掘了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N1),发掘了第二地点(N2)、第三地点(N3)、第五地点(N5)、第十三地点(N13)、第十五地点(N15),清理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85座,在42座墓葬中有玉器出土[1]。

其中动物形玉器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而成,种类和数量较多,器形丰富,对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一、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在牛河梁遗址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的动物形玉器,主要出自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的积石冢墓葬中,极少数在遗址的地层中出土。

牛河梁第二地点发掘出土动物形玉器20件。

1号积石冢(N2Z1)出土的玉器集中在以下几座墓葬中[2]:N2Z1M4出土玉龙2件(N2Z1M4:2、N2Z1M4:3),出土时背部相对,并排倒置在墓主的胸部(图二:8-9)。

N2Z1M11出土玉蚕1件(N2Z1M11:3),出自墓室南壁下(图一:5)。

N2Z1M14出土勾云形器1件(N2Z1M14:1),出土时位于墓主胸前,已断为两段,上段为原位,下段有移位,为斜立状。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综述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综述

【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在我国,红山文化主要是指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化,在该时期文化中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东北地区的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具体包括建平牛河梁、喀左东山嘴以及胡头沟等地理位置。

与当前时代的陶器发展水平相比较,红山文化中的玉器无论是在造型审美方面还是在工艺表现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突出性,此结果充分表明了当时红山文化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卓越性,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动物形玉器已经成为当今考古界的重点研究内容,意在借此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精髓。

鉴于此,针对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成果分析进行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的考古成果分析时,可以从下述三个不同考古阶段着手,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该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期间首次在三星他拉村内发掘出大型玉龙,随后通过文物普查的方式,陆续发现了牛河梁、东山嘴及三官甸子三个红山文化考古遗址。

当时由于受到考古能力及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未针对该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行为均以采集品形式为主,导致此阶段考古发掘的玉器具体出土位置不详①。

1971年,三星他拉村挖出C形玉龙(图1),该玉龙通体墨绿色,身体呈卷曲状,细节部分运用了浅雕、浮雕的工艺手法,在造型上与商周时期的玉龙相比更简洁,引发了业界对玉龙的关注。

1979年,在巴林右旗遗址调查期间,共在民间征集了100余件玉器,多为软玉,主要呈淡黄绿色,其中包含4件玉蚕,1件龙形玦、颈部区域有穿孔,2件玉鸮、其上有多组交叉穿孔痕迹。

第二阶段: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期间开始针对牛河梁遗址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共发掘20处遗址点。

1983年,孙守道进入牛河梁发现了女神庙遗址,在1984年正式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期间共出土了两件玉饰,为猪形和龙形,两件玉器均为兽首形状,身体呈卷曲状,背部区域穿有两个孔洞,此为穿孔类玉器在红山文化考古期间的首次发掘②。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再探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再探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代表之一,其年代距今6500~5000年,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北地区考古发掘的深入,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逐渐被认定。

1955年考古学家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首次提出“红山文化”的名称。

①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玉器丰富的内涵和成果,勾云形玉器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琢技法及内涵而闻名于世。

这充分显示了其鲜明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2020年1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此次展览主要以辽宁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整个展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很大关注。

笔者在此特就红山文化玉器中勾云形玉器的认识与研究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

1 红山文化玉器概况从地域上看,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西辽河流域,主要集中在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北界跨西拉木伦河,东界越过巫闾山达下游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跨燕山山脉,可达华北平原北部。

据考古发掘,红山文化玉器最早的是于1964年在赤峰巴林右旗葛家营子发现的两件斜口筒形器,而由于当时各种发掘资料的局限,才使得人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认知较少,所以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玉龙才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初期。

随着考古发掘进一步的拓展,大量红山玉器出现,1984年这件玉龙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才被确认,从此引起了专家学者对红山文化的玉器研究与探讨。

据考古发掘和采集,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数量约280余件,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其主要地点有建平、凌原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群、阜新县胡头沟福星地喀尔县东山嘴,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林西、克什克腾旗及河北的承德等地区(图1)。

②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有璧、镯、环、玉龙、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器、三孔器、玉斧、玉玦以及玉鸟、玉鱼、玉蝉、玉人、玉龟等,其中勾云形玉器以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成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最为重要的器物之一。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文化内涵新探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文化内涵新探

近年来,勾云形玉器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其他红 山文化器类相比,学者们在勾云形玉器的器型归属、纹饰解 读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类解读,但争 议颇大。笔者综合几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尝试以自然属性 的新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勾云形玉器的文化内涵。
一、对勾云形玉器的器型分类 对于勾云形玉器分类的问题,2001 年吉林大学的吕军在 《文物春秋》将其分为三大类,即“勾云纹玉佩”、“有齿兽面 纹玉佩”、“玉勾形器”〔1〕。其中后一种的“玉勾形器”特指一 端为刀锋部弯成勾刀形,一端柄部直体,柄端多有一穿孔的 勾刀形器。由于其形状较前两类简单,而非属本文所讨论的 “勾云形玉器”的范畴,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笔者认为这种 分类有一定道理,关于器物的定名为“佩”则不妥。《周礼· 玉藻》曰: “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 玉佩是古人随身携带的玉饰。笔者认为勾云形玉器并非单 纯用于佩戴,更可能具有法器性质,故称“玉器”比“玉佩”更 加准确。因此,对勾云形玉器的器型分类如下: 第一类为“勾云纹玉器”。平面造型有长条形和近方形, 中心镂空,形如卷云,四角向外翻卷,上缘有孔,或背面制四 鼻。 第二类为“有齿兽面纹玉器”。形制为横长形片状玉雕, 兽面,中间上部琢出眉、眼,下部有 3 ~ 7 组不等的兽齿; 两端 圆头,开有深浅不等的沟,下部有爪。上缘中部有 1 或 2 个 穿孔。( 如图)
( 三) 玫瑰说。1996 年,郭大顺在《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研 究———辽河文明巡礼之四》一文中,对苏秉琦先生关于勾云 形玉器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和深化,苏秉琦认为红山文化的勾 云形玉佩与该文化的一种以玫瑰花为原型的彩陶花纹图案 有关,可称为“玉 雕 玫 瑰 ”。〔8〕郭 大 顺 指 出,红 山 文 化 彩 陶 上 的玫瑰花是 以“卷 云 纹 ”为 基 本 形 态,而 勾 云 形 玉 器 的 卷 勾 “就是取这类彩陶上简化玫瑰花瓣卷勾的基本特点,从而形 成中心部位卷勾云与四角勾云的结合体”。带齿的兽面纹玉 器,即指“那种很像兽面的双勾式勾云纹玉佩,则是这种结合 体的再结合,而它们都是以简化玫瑰花的覆瓦状花瓣图案为 其原型的”。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大 众 文 艺大200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改造,也未停止过对造物的理想追求,并通过人的意向和活动让文化进一步渗透到自然界。

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逐步的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当人们开始用石块、树枝猎取生活资料,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人类已经迈出了文明的一小步。

火的使用,使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终于,制作石器、陶器和玉器,直至定居下来,便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文明的曙光才开始真正的照耀整个星球。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山玉器的主要代表有三类,玉猪龙、勾云佩和马蹄形器。

玉龙,其中之一的是“C”形龙,现在的华夏银行的标志。

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一类,作为抽象表现形式的龙,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红山玉龙为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三星他拉村发现的“C”形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对圆鼻孔,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身体蜷曲成英文字母的“C”形。

龙体刚劲有力,颈部弯曲上扬,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守道先生对大玉龙的时代与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

商代玉龙多是有脚有耳,而此玉龙无脚无耳;商代玉龙背部有脊无鬃,而此玉龙无脊却有脊饰飘举;商代玉龙眼睛多为臣字眼,此玉龙是梭形眼,无睛;商代玉龙鼻端多是尖圆形,此玉龙则截平;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龙额上正中常有一个菱形纹,颚下无纹,龙身尾部满刻菱形或回形鳞纹,而此玉龙口闭吻长,额部与颚下同时刻有罕见的方格网状纹。

馆藏红山玉器综述

馆藏红山玉器综述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我国北方史前考古学文化以红山文化最负盛名,同属北方文化或相关联的还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和查海类型。

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新乐文化、哈民类型、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考古学界统称红山诸文化。

红山文化是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命名。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官方的考古发现来看,红山文化北起赤峰市的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河北燕山山脉地区,东起辽宁省锦州地区,西至山西省东北部,以内蒙古东部至辽宁省西部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

红山文化的鼎盛期距今5000年至6500年,延续时间达1500年。

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史前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记录着北方史前社会演变过程中的重大社会变革,印证着当时社会群体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里客观存在的史实。

红山文化玉器极具神秘感,主要器类有环、玦、珠、曲面牌饰、菱形饰、斧、钺、棒形器、纺瓜、猪龙、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兽面形器、鸟、鸮、龟、鱼、蚕、勾云形器、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题材大体分成分装饰类、仿工具类、动物类、特殊类四种。

11.26文物大案收缴的玉器中,除曲面牌饰、菱形饰、棒形器、纺瓜、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外,其他器型都有相当数量收入馆藏。

动物类玉器是红山玉器中的典型题材,大量动物形题材的运用集中表现出的动物形象,既抽象又高度统一,这一现象反映玉器在制作中已经接受某种制度性的思维观念,这是“礼”的雏形。

朱宇迅在《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曾提出过“图腾”说。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志”。

“totem”第一层意思是亲属,在史前的人类观念里,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动物,或是与某种动物发生过亲缘关系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议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议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议作者:陶建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陶建英(赤峰市文物局,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勾云形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无论从勾云形器的来源还是形制来看,它都是红山文化时期极具特色的典型器之一,勾云形器的“仿生”特征并不是对某种动物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的特殊形制。

勾云形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既是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红山文化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的体现。

勾云形器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是墓主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它被作为一种“神物”来与上天进行沟通,因此,墓中出土勾云形玉器的人就应是传达上天旨意举行祭祀活动的巫师。

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功能用途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21-03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部,因出土独具特色的玉器而享誉世界。

其中,勾云形玉器形制独特、琢磨精致,有勾云形和带齿类兽面形两大类,它们与玉猪龙、玉凤、玉箍形器都属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玉器被确认以来,人们对勾云形器的研究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依据有明确地点的、发掘出土的以及征集采集的勾云形玉器,就其使用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一、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来源从目前勾云形器的存在状况来看,有发掘出土的,也有征集、采集而来的,本文即以这些勾云形玉器为依据,进行研究探讨。

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有: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Ml出土l件¨,它的器表有腐蚀的痕迹,乳白色的玉质,边上有残缺。

器物的中部镂雕勾云纹,边出现四角,器物表面磨出与形制相应走向的浅凹槽,上部有两小孔。

残存长7 9厘米、宽4.8厘米、厚06厘米,出土位置不详(图1:1)。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作者:马海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在牛河梁遗址N2、N3、N5和N16四个地点共有42座墓随葬玉器,占墓葬总数的44.7%,包括地层所出,共出土玉器183件。

其中N2的25座墓中出土玉器98件,占四个地点全部出土玉器的53.6%;属于下层积石冢的10座墓中,有3座墓各出1件玉器,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N3的3座墓出土玉器9件,都为上层积石家墓葬。

N5的5座墓中出土玉器23件。

属于下层积石冢的3座墓中,只有1座墓随葬玉器,共1件,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Nl6的9座墓中出土玉器53件。

该地点早于上层积石冢的4座墓中,有3座墓随葬玉器,其余6座玉器随葬墓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一、牛河梁三大玉器系统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不多,但讲究造型。

依据器型特征可分为功能类、动物类和生殖类三大系统。

(一)功能类玉器系统功能类玉器系统主要特点是几何特征明显,有圆而中空的孔壁;这种圆而中空的孔不同于对穿的孔,并非为缝系而作。

功能类玉器系统依造型可分为A、B、C、D四型:即A型玉筒、B型玉璧、C型玉镯(环)、D型玉管(珠)。

另有玉三孔器,虽然双首为人面或兽面,但由于突出圆而中空的三个孔和三联璧相似,所以应属于功能类玉器(图1)。

A型玉筒18件,下层积石冢出土3件(N2Z4M8,M9,M16),采集3件。

从出土位置看为8例置于头下,8例置于腰侧或手部以下,N2Z1 M25与N2Z4M15各出土2件,均为一件枕于头下,另一件置于腰侧。

位置在头部的,有5例为长面在上。

B型玉璧30件,N5,N16地层各出土1件。

其中单璧27件,联璧5件。

单璧有圆形7件,方形2件,其余18件为方圆形。

玉璧一般均内外缘磨薄似刃,中部鼓起,璧端常钻单孔或对称双孔,未见有璧缘平齐、璧面平整的玉璧。

多数玉璧为方圆形或方形圆角式,且多有钻孔,与各地常见的璧面平整的正圆形璧有较大差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类型谱系演变作者:沙新美来源:《设计》2018年第18期摘要:本文主要对勾云形类玉器进行了分类,认为勾云形类玉器可以划分为简单齿形玉佩,动物面齿形玉佩,勾云纹玉佩三类,并在这三类玉器的基础上进行了型和亚型的划分。

同时,本文对玉器样式比较丰富的鹗面鸟喙齿形器、卷勾勾云单体非对称玉器和鹿茸形玉器的器型演变序列进行了探索,发现器面鸟喙齿形器的演变序列呈现出合流、分流、交叉等复杂的形态,卷勾勾云单体非对称玉器的形成受到蛙形器的影响较深,而其演变序列与鹿茸形玉器相同,都呈现出直线式的特点。

关键词:勾云形类玉器类型谱系演变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9-0106-05引言勾云形类玉器是红山文化较为典型的玉器类型之一,自第一件勾云形类玉器出土至今,已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诸多精辟的论点。

然而,纵观有关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文章,笔者发现在对勾云形类玉器的分类以及各类玉器原型的考察,极其形制的演变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对勾云形玉器的分类不够合理,把形制大约相同实则为两种类型的玉器归为一类。

第二,对玉器分类的不合理导致了对勾云形玉器原型认识的简单化。

第三,对各类玉器形制的演变序列还不够清晰详尽。

基于此,本文将对出土、收集和传世的勾云形类玉器依据其主要原型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玉器的演变序列进行排列。

勾云类玉器实际上包括通常所说的“勾云形佩”、“有齿兽面纹佩”、“钩形器”等。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中心镂空作勾云状盘卷,或四角多作卷勾状”。

尽管勾云形类玉器具有上述共同特征,但实际上它们形体结构的主体部分以及其构件之间的结构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这里的“勾云形类”只是说明了这些玉器具有相同的结构构件——即勾云盘卷状或卷勾状纹饰,但并不能说明它们在玉器形态和结构的一致性,所以对它们进行重新分类是为必要。

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勾云形玉器的发现不会晚于20世纪40年代。

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发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勾云形类玉器陆续得以发现。

1973年,在辽宁省阜新化石戈乡胡头沟忙牛河东岸的断崖上发现一件勾云形玉佩。

同年,在辽宁省凌源县三官句子红山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件大型勾云形玉佩,并于周边百姓手中收集到另外两件大型勾云形玉佩。

1976年至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赤峰大句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发掘出两件勾云形玉器和一件钩形器。

人们认为这是红山文化的遗物。

其后,辽宁省牛河梁墓葬、内蒙古巴林右旗等地陆续又有发现。

另外,国内外公私收藏机构或个人也有收藏的勾云形玉器。

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勾云形玉器数量目前约有60多件。

如上文所述,勾云形玉器这一命名所揭示的只是这类玉器的“勾云形”结构构件,并不能反映出结构构件的特征及其构成关系。

因此,如果要对勾云形玉器有一个更为深入而合理的认识,必须要依据它们的形式元素和结构中的形式逻辑进行更为合理详尽的归类划分。

器物的结构,应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构成器物的结构构件,如本文玉器中的勾云形、卷勾形、兽齿形等。

第二,各构件之间的构成关系,即各形式元素中的位置关系、穿插、组合的形式等。

对玉器的构件和构件构成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掘隐藏在器物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进一步探索玉器设计者的生存状态。

艺术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为人类营造艺术化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

它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因此,我们今天研究艺术设计的历史,就是要从玉器的形式中发现先人的审美观念、设计理念、工艺技术等,并由此透视出先人的生存理念,从而为今天的艺术设计提供值得借鉴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勾云形玉器进行分类,并对各器型之间的演变关系进行推测,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根据玉器的主体构件和构件之间的结构关系,笔者认为勾云形玉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类:1.简单齿形玉佩,2.动物面齿形玉佩,3勾云纹玉佩。

一、简单齿形玉佩原始齿形玉佩在整体上较为光洁,上面有钻孔,应为系挂带时所用,具有动物齿形,简单的卷勾形等形式元素。

具体可分为A型、B型、C型三种形态。

其中A型上部中央有一小孔,底部为两个对称的卷勾,卷勾中央底部有一凹沟,其中右边有一没有钻透的圆形小孔。

笔者认为圆形小孔、卷勾末端和底部的凹沟构成了一个简化的动物头部形象,根据眼睛所占的比例较大,且为圆形,以及喙部略微长伸,整个形象憨态可掬,这很可能是熊的头部形象(如图1-1)。

B型器底部出现了兽齿形,左上方有小突起,右上方有一直径较大的小孔,旁边有一个浮雕式的圆形眼睛(如图1-2)。

C型器呈长而窄的椭圆形,上部中央有一个小孔,中央有两个较大的圆孔,底部有三个兽齿形。

从整体形象上来看,A型器与B型器呈椭圆形,C型器与A型器、B型器相比较为狭长。

由此,笔者认为A型器与B型器的相隔时间较短,C型器与A 型器、B型器的相隔时间较长。

而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粗陋到精致的发展规律,简单型玉佩的时间序从早到晚依次为:A型器、B型器、C型器(如图1)。

二、动物面齿形器动物面齿形器为勾云形器的主要类型,它是在简单型玉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顶部中央有一个小孔,为佩戴时系绳所用。

玉佩上部一般钻有两个对称的小孔,两个小孔和周围的圈纹构成了类似动物的眼睛的形象,或是由两个卷勾形的纹样卷曲而成两个小孔,从而形成类似动物眼睛的形象。

其下部带有动物齿形,齿形数目有三个、五个、六个、七个等。

对于这种玉器,田广林先生认为“有齿神面玉器,实际上也是鸟纹玉器,人们通常所说的齿牙本质上是鸟的尾羽,只是在构图设计上,被以高度抽象的形式,作成齿状,与其上的巨形旋纹圆眼相接,从而构成一个较为具象的神面鸟身形象。

”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玉器上的齿形在较为原初的简单形玉器B型器上已经开始出现,所以玉器齿形有其他的来源,而不是鸟的尾羽。

至于“巨形旋纹圆眼”,则不止是鸟的眼睛,有一些具有兽眼的神态,还有一些是由卷勾纹形成的圆孔构成的对称性的形式美。

根据玉器的具体形态,这一类玉器可以分为三个型,即鸮面鸟喙齿形器、勾云复合齿形器和兽面齿形器。

(一)鸮面鸟喙齿形器鹗面鸟喙齿形器是动物面齿形器的典型器物,出土的数量和样式最多。

其典型样式的上部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的直径较小,距离较近,小孔周围有圈纹。

玉佩上面两角有两个对称的卷勾形,下面两角为两个弧形对称勾形,在卷勾形和弧形对称勾形之间有各有两个突出的细尖状条形物,玉佩下部为动物齿形。

之所以将该型玉器命名为鸮面鸟喙齿形器是因为笔者认为玉器上部的两个小孔,其原型为鸮的眼睛,这将会在下文鸮面鸟喙齿形器样式的演变中得以验证。

而其两边突出的细尖状条形部分与鸟喙相象。

与这种型的玉器相关的样式共有11种。

这11种式的玉器存在着较为清晰的演变序列。

A式玉器的制成时间最早。

玉器整体呈略扁的椭圆形,上部有两个小孔,小孔上部有两个弧形的镂空部分,下面有一阴刻纹与弧形镂空部分构成一圆形。

下部有一齿形,但长度较短,形式较为原始(如图2)。

B式玉器是在A式玉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在A式玉器的基础上,两边出现了卷勾纹的雏形,两边玉器两边出现了裂缝。

在与B式玉器出现的同时,出现了一种C式玉器。

C式玉器是玉鸮的变体。

两边为展开的翅膀,下面为尾羽。

结合B式玉器与C式玉器的特征,D式玉器得以产生。

D式玉器的整体形式来源于B式玉器,上部眼睛的处理则直接来源于C式玉器。

为了符合整体形式的要求,C式玉器双翅的直线方形外轮廓在D式玉器中变成了曲线弧形(如图2)。

由D式玉器又演变出了E式玉器。

E式玉器在形态构成上没有明显的变化。

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在整体形态上,相比D式玉器的沉稳与庄重,E式玉器的则表现为灵活,具有张力。

上部的双翅则变得像鸟喙的上半部,下部齿牙两侧的卷勾,宽度变窄,也弯曲度更大,具有张力。

在鸮面鸟喙带齿形玉器中,还有一种F式玉器。

这种玉器的典型特征是两边的鸟喙的长度较短,圆孔两边的环带形镂空部分一直接近底部,两圆孔的中间有瓦沟形纹,直到玉器底部形成初期的齿形,玉器上部两角上的勾云与玉器上部呈一条直线,无突出的两个突起,整个玉器形态显得较为内敛,似为初期形态。

从玉器的勾形纹、瓦沟纹、鸟喙的形式来看,F式玉器应晚于B式玉器,但是两者不存在直接的演变关系。

而F式玉器和E式玉器共同催生出了G式玉器。

其中,E式玉器的鸟喙上部演变成了G式玉器中的类龙首形和鸟喙上部的复合体。

而G 式玉器的主体部分和其上的浅瓦沟纹来源于E式玉器的圆眼、齿形和下部的勾形和F式玉器的瓦沟纹。

G式玉器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又发展出了H式玉器。

相对同类型其他式样的玉器,H式玉器的形态较为紧凑。

两个眼睛之间的距离较小,玉器上部中央有一尖圆形突出部分,上面有一小孔,用于系绳带。

两边的鸟喙较长,下部的齿形及两边的勾形构呈弧形排列。

事实上,还有一种样式的玉器——I式玉器也是受E式玉器和F式玉器的共同影响发展而来的。

由(图3-1至图3-3),我们可以看到I式玉器实际上是F式玉器的进一步发展,而下部齿形和勾形部分是借鉴了E式玉器的形式。

而在l式玉器和G式玉器的共同作用下,J式玉器得以发展出来。

J式玉器上部两端的卷勾的花瓣形翘起部分来源于I式玉器,卷勾上端的突起和瓦沟纹则由G式玉器的上部两端的突出部分发展而来。

玉器中部的眼睛是G式玉器的形式。

鸟喙和下部的齿形和勾形则是采用了I式器,因为I式玉器和J式玉器的鸟喙都较短,最重要的是鸟喙与下部勾形之间的槽较短,且略呈三角形,而G式玉器的鸟喙长度较长,鸟喙与下部勾形之间的槽较长,呈线形。

除了J式玉器,由G式玉器和J式玉器还衍生出了K式玉器。

与J式玉器相同的是,K式玉器上部两端卷勾形式来源于G式玉器。

但是,不同的是,K式玉器的中间眼睛部分由I式玉器发展而来,只是相比I式玉器,K式玉器的圆孔直径较小,弧形镂空部分的宽度较窄。

而两边的鸟喙和下部的齿形和勾形部分则是来源于G式玉器。

由J式玉器向前发展,又出现了L式玉器。

L式玉器与J式玉器的形态差异较大,这是由于各形态元素的形式差异所造成的。

与L 式玉器相比,J式玉器的勾形、齿形和卷勾形都较为圆润稚拙。

眼睛的上部有三道条纹,条纹以内为镂空部分,中间为勾云形,勾云中间有一小孔。

(如图3-7)本文认为这正是从J式玉器的眼睛周围镂空部分向下延伸、发展而来的。

(二)兽面带齿型器兽面带齿型玉器应为动物带齿类玉器的晚期发展阶段。

其形态整体感较强,玉器上的雕饰较少。

与鸮面鸟喙带齿型玉器相比,它的中间的眼睛和下部的齿形构成了兽面的形象。

这种玉器的资料,笔者共收集了三件,它们的样式各不相同,即A式、B式和C式三种样式(如图4)。

其中,A式玉器整体为非对称的形态,玉器上部左边伸出一乌龟头部形象,右部有一竖起的外卷勾云形,似为乌龟的尾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