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能够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中国建筑实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运用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3)准备相关建筑实例的介绍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收集中国建筑的图片或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什么了解?”;(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中国建筑图片或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2)教师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3)教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的中国建筑图纸;3. 参观当地的中国建筑,拍摄照片并介绍其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代谱琦【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

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二、初步感知(一)、文体知识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2、作者介绍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定语中心语第二部分3-13段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明确】3-13段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一起来看是怎么写的,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具体陈列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的特点,先总领的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篇一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资料等,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有哪些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PPT,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7.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价值。

8.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参与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对方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合作、讨论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PPT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PPT课件

06
现代中国建筑传承与创新发展
Chapter
现代中国建筑风格形成背景及原因
1 2 3
全球化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现代建筑在吸收国 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探索自身 的独特风格。
文化自信
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国内建筑师和文化人士更加 自信地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建筑 设计中。
智能化建筑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建筑正在成为现代建筑的新趋势,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逐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多元化发展
未来中国现代建筑将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将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 的建筑风格。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Chapter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02
中国建筑历史与文化背景
Chapter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出现高台建筑和大型宫殿,如商 代的殷墟遗址。
受到西方建筑影响,出现中西合 璧的建筑风格,同时传统建筑也 得到保护和传承。
原始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 近现代时期
以穴居、巢居为主要形式,逐步 发展为木骨泥墙房屋。
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丰 富,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 居等。
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引导 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文 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拓展艺术视野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通过学 习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拓展学生 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 力。
培养跨学科思维
中国建筑的特征涉及历史、文化、 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可以培 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促进全面发 展。
礼制秩序
城市规划强调礼制秩序和等级观念, 通过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手法 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2. 把握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建筑类型。

2. 学生分享对我国古代建筑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a. 地域分布广泛:我国古代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b. 结构独特: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 造型优美:建筑造型多样,富有艺术感。

2.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a. 木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使建筑具有极高的抗震性能。

b. 砖石结构:在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中,采用砖石结构,以增强建筑稳定性。

c. 瓦当、屋顶、斗拱等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展示我国古代建筑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建筑类型及特点。

2.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渊源。

2. 写一篇关于我国古代建筑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课堂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建筑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4. 中国建筑的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5. 代表性建筑案例分析:故宫、长城、颐和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审美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审美特征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辅助材料:建筑模型、图纸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a. 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梳理其历史脉络。

b. 详细介绍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c. 分析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d. 讲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3. 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4. 案例分析:选取代表性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七、练习与作业1. 请学生简要描述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最新-《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优秀5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建筑的特征篇一高二语文组【课标要求】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标分解】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预习案】一、预习提示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

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衔接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介绍中国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3.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 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

2. 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阐述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寓意。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演变和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雕刻、彩绘、门窗等。

4. 中国建筑的寓意:如对称、天人合一、吉祥图案等。

5. 典型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悬空寺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思考中国建筑的特点。

2. 讲解: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

3. 讨论: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和寓意,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建筑,总结其中国建筑的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如寺庙、园林、民居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2. 开展建筑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作品,可以是建筑模型或绘画作品,展示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说明线索。

2、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

(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

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

(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

2023最新-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

2023最新-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

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

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第二部分3-13段
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明确】3-13段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1、一起来看是怎么写的,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
具体陈列
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的特点,先总领的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

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是得有一个总体的意识
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
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PPT展示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七)颜色:朱红彩绘。

(八)构件本身成为装饰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引入文章其他几个部分
本文标题叫什么?《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刚才一起看的这一部分将的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特征讲完了,文章是不是应该结束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并没有结束,这一部分只占了文章的一半不到。

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剩下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各自在讲什么呢?
第一部分1-2段
快速阅读,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观点,再提问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个观点的
提出观点: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空间:分布广大
时间:历史悠久
总结:作者提出...观点,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然后概括总结了九大基本特征。

那基本特征陈列完了之后,课文又在讲什么呢?(勾画关键词)
【明确】“文法”
“可译性”
第三部分:14-19
一、中国建筑的“文法”
哪几段是在探讨中国建筑的“文法”?【14-17】
1、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延用的惯例。

提问手法: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2、明
二、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18-19】
1、
2、PPT呈现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体会“可译性”
罗马圆亭子天坛皇穹宇
罗马凯旋门北京琉璃牌楼
巴黎纪念柱华表
3、回顾文中关于“可译性”的部分
“可译性”的问题谈到哪里结束?【20段】
第四部分:20段
明确20段是在总结: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课文结构:
明确:1-2段:总体概括: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14-19段:“文法”和“可译性”
20段:结语: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三、深入探讨
问题一:回顾“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1、顺序:作者概括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逻辑顺序(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结构: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讨论)
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
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
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3、侧重点:提问:大家觉得作者在写这九个特征都是洋洋洒洒的分析吗?
明确有侧重点,提问学生认为作者侧重哪几个特征。

【明确】作者侧重的三点,在语言上的体现:三个“最”
(四)斗拱:最显著
(六)屋顶:最主要
(七)颜色:最大胆
总结:同学自己作文时也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在有限的篇幅内追求面面俱到,那结果只能是你一个面都到不了。

所以,咱们同学在作文时也需要思考自己的侧重点在于
什么,把这一两个点写清楚了,你的文章也就能成功一半了。

问题二:比喻的表达效果
PPT呈现句子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
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
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
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先找到句子的文中的位置,再分析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
明了它们属于同一个体系。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式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即“隔断内外”,
“划分内部空间”,而不负担承重的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小品”比喻小巧别致
的建筑。

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

深入
浅出,恰切明了
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①明确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
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结合文体特征)
回顾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之一:深入浅出阐释科学知识
总结比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释了建筑学的一些知识理念
问题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文章第二部分在介绍完九大基本特征后,文章应该就可以结束了,那为什么作者还要用大量笔墨继续写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可译性”?
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学生讨论】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写作背景】PPT
本文写于1954年。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

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在西郊建新北京, 以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

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随后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与林徽因抚转痛哭梁思成先生本人也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写作意图】文章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

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

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四、板书设计
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
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举架
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
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