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上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上课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2、了解文本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1、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的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使用方法】1、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2、阅读过程中注意抓关键性的句子,以此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3、再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

完成课后题三。

4、做到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自主学习】一、积累基础知识1. 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墁地()斗拱()屋檩()接榫()穹窿()翘起()对称()额枋()点缀()帷幕()水榭()2. 本课的成语,你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至善至美:大同小异:千变万化:喜闻乐见:3. 成语迁移运用,请找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周末》2月15日电,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

B. 他们利用“农民讲坛”这个平台,讲解十七大报告精神、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故事,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听得如痴如醉。

C. 2008年高考恰逢端午节的三天假期,教育部发言人称,有可能对原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调整,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如今的考生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急需要增强的是应变能力,因此不必调整高考时间。

D.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

歌剧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边的宫殿大同小异,更为特别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样的建筑内部拥有华丽的音乐厅和容纳3000多人的席位。

4.文本理解:细心读文,标注段落序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内容【合作学习】一、回顾旧知,回答问题1.作为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那么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哪些?2.作者概括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3.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哪几项?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4.作者在九大特征之后,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是什么,请归纳后写出来。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会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赞美之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难点(1)领会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2)体会作者对中国建筑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2、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写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当时新中国正处于建设时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推动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墁地()帷幕()屋脊()接榫()穹窿()额枋()水榭()檩条()斗拱()蚂蚱()2、解释下列词语。

(1)抱厦:(2)厢:(3)耳房:(4)檩:(5)举折:3、初读课文,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五、文本探究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2、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六、拓展延伸1、结合本文所学,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其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2、比较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思考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三、预习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
A.单体建筑的三段式B.院落文化的特色
C.钢筋混凝土构架D.大胆使用玻璃砖瓦
2.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建筑常常采用木材结构
B.中国建筑的屋顶斜坡飞檐是其典型形象
C.中国建筑色彩单调,不常用朱红和彩绘
D.中国建筑在构件交接部分常常有装饰性的加工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把握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其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其次,通过学习,我们应能够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有所认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和把握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如对称布局、木结构体系等,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其次,要理解这些特点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如儒家思想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等。此外,还需对比古今建筑的发展,探讨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三、简答题
1.请简述中国建筑在结构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2.中国建筑在装饰上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四、分析题
1.请分析中国建筑特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2.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看法。
四、中心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读案【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认真完成“自读导学”。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2.读课文至少两遍,勾画出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句子,初步感知课文;3.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出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自读导学】第一步搜集信息能力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第二步课文自读能力一、积字累词能手。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识读字音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ïng lïng)斗拱(gǒng)埋怨(mán)翘首以盼(qiáo)辍学(chuî)蚂蚱(màzhɑ)凤毛麟角(jiǎo)角色(jué)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辨析词语妨碍:阻碍,使不能顺利进行。

妨害:有害于。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题材:构成作品的材料。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二、用心诵读。

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第三步语文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

3、体会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说明方法。

2、难点领悟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2、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中国正在大规模建设,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传承和创新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额枋()水榭()檩条()斗拱()2、解释下列词语。

(1)抱厦:(2)厢:(3)耳房:(4)蚂蚱头:3、阅读课文,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合作探究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4、中国建筑的特征与中国文化有怎样的联系?六、拓展延伸1、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其是否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建筑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由立柱和横梁组成“间”,构成建筑的框架。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时数(第周第 1 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学习难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目标与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

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自学与诊断作业检查:(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检查,教师进行抽查并点评。

(二)教师检查学生的思考情况,并进行抽查,中途进行相应的点评。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检测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检测与纠错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讨论后明确【明确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结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

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①.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初步感知【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整合答案】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学生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学生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作家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广东省新会县人。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悠久的建筑文化,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2、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自然科学小论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诊断补偿]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砖石墁.------- 枋.-.--------- 檩.---------- 接榫.--..---------戗.兽-------- 柁.墩-------- 厢.房--------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留恋留恋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 质疑不容质疑符合随声附和C 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 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积累下列几组形似字①蔓延烂漫漫谈慢待②戕害踉跄戗风创伤③相貌青葙湘帘厢房[学习导航]1、结合注释,了解梁思成和他的贡献2、自渎全文,本文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他们有何共同点?4、个别建筑物一般由哪三部分构成?5、一组建筑上的“词汇”包括哪些要素?[知识总结]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

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编写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字音缅.()甸抱厦.()对称.()石墁.()檩.()条斗拱..()接榫.()柁.()墩穹.()窿如翚.()斯飞额枋.()瓦.()当琉.()璃戗.()兽水榭.()(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合作探究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这些特征的?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3、拓展延伸:阅读一下材料,谈谈你的感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

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提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很能概括这种现实。

所谓新北京已经彻底替代了老北京......面对这种现实,你有什么感想?三、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C.额枋.(fānɡ)空.洞(kōnɡ)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导语中国建筑之所以独具特色,不仅因为它所蕴含的东方文化元素,更是因为历史上千百年来文化、政治、经济的演变与交融,使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二、建筑布局1. 中轴线中国传统建筑中常以中轴线为核心进行布局。

中轴线的位置通常在建筑物中心的线路上,两旁是对称的建筑结构。

每个建筑群的中轴线都具有特定的地位和含义,例如皇宫建筑群中的中轴线分为前、中、后三段,前为皇帝的办公区,中为至尊的住处,后为后宫。

2. 园林式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中常以园林式布局为主,十分注意空间和景观。

传统建筑中的园林,常以水池、花坛、石雕等为景观元素。

在封建五经原则中就提到了“天人合一”,建筑物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3. 客厅和内厅的分布中国传统建筑中,客厅和内厅的分布十分重要。

客厅即大门之后的地方,是主人接待来宾的地方,通常只是布置雅致的花墙、马蹄石、胡床等物品。

内厅则以主人住处为中心,其它的房间按照其所属人的地位排序。

中央大厅通常设有花坛或小池塘,并用木质栏杆等进行分隔,使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区。

三、建筑材料1. 木材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材寿命高、保温性好、热胀冷缩稳定,不容易变形。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门、窗等都采用木质构造,而且对颜色和纹样也十分注重。

2. 瓦片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常用灰瓦覆盖,灰瓦式样独特、纹饰多样,可以反映出所处的地域风格。

有些地方的建筑会使用斗拱式屋顶,斗拱内用青瓦瓦面。

除了灰、青瓦外,仿木纹瓦、琉璃瓦等瓦片的使用也为传统建筑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元素。

四、建筑风格1. 皇家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皇家建筑群是建筑的巅峰。

其建筑风格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庙、台、阁、亭等建筑物的造型则不断逐渐发展、成熟和完美。

2. 民间建筑中国民间建筑多采用土、石为墙体、木质结构、草为盖屋面等简单的建筑方式。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语言特点:简洁、严密、明晰。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以及使用的说明方法,学会分析语言表达的特色和效果。

导学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理解作家作品:见《创新设计》“知识卡片”。

梁思成,中国现代__________家,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儿子。

所著的______ ____ 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

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疏通生字词: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角色()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二、课堂自主学习,探究质疑:1、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局部:(至)第二局部:(至)本局部又分三层:①(至)②(至)③(至)第三局部:(至)第四局部:(至)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句子使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仅仅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3、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水准或说明的难易水准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哪几项?三、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坛之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

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精邃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能够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

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自主认知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1)梁思成家庭背景。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小深受父亲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贡献。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2)教育背景。

1915年—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因梁启超病重于1928年中断学业回国。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3)经历与成就。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建筑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而且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3.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基础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角.色()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轴线()压轴()应用()石砖墁地()枋檩()()潜力()框架()切削()夹道()夹袄()戗兽()曲面()模棱两可()溢出()隘道()按拼音填字:ju? zhǐ huánɡɡuàn xún xi a liàn发()遗()辉()()例遵()轩()提()dūn zhāo dài kuìɡān yú桥()臭名()著感恩()德崩()()尬不可()越走进课文第一课时:课文分析【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说明中国建筑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的作用。

(五)说明“”,“”的作用。

第三层次:介绍中国建筑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14-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四部分(18-20) 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分析鉴赏】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的顺序展开的。

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 特征。

而(一)(二)项因为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特征,又涉及特征。

2.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作者所谓的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之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

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构造出各具奇妙的独特建筑。

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性,也有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

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各民族建筑的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

在文中,作者主要强调各民族建筑在相同内容中的。

【课后练习】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

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

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

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

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

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

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

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

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

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

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课后练笔】良心与勇气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

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

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么样做才是最合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