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和原则
(一)目的:按照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要求,坚持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加快向产业集聚型转变;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快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坚持以功能开发为重点,加快向城市新区型转变;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加快向生态安全型转变。努力把吴中区建设成为苏州城南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新兴服务业繁荣区,成为最佳乐居、创业的现代化新
城区。
(二)原则: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的时代背景,吴中区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扩大内需,加快转型升级,增创发展优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议为:在发展方向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三区三城”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方向,以“天堂创业、吴中乐居”为总目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名牌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努力将吴中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城区、最佳宜居城区和文化旅游城区;在发展重心上,着力构建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传统与现代并驾齐驱的服务业基地、以“六个一”工程为重点彰显吴中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在发展动力上,着力从依靠政策优惠向增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势转变,从依靠成本优势向增创综合环境优势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着力从规模扩张为主向拓展功能、丰富内涵转变,促进引资与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
二、规划适用范围和适用年限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近期为2011-2015年,规划远
期为2016-2020年。
第二章走进吴中区
一、自然概况
行政区划:全区陆地面积742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2425平方公里,其中属吴中区的水域面积约1459平方公里。吴中区下辖1个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镇、8个街道和穹窿山风景管理区。
地理位置:吴中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南部,北与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接壤,西衔太湖,与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5´~120°54´,北纬30°56´~31°21´。全境东西长92.95公里,南北宽48.1公里。
地形地貌:吴中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为太湖水王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水网稠密、湖荡众多。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以及山前冲积平原构成;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孤立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平原。土质以水稻土、黄粽土、沼泽土和石灰岩土四种类型为主。
气候类型:苏州市吴中区属于亚热带边缘、季风气候过渡类型。
因受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的特点。
交通条件:境内水陆空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流经吴中区直抵杭州,是江苏南部的重要水运航道;苏州-嘉兴-杭州高速公路途径吴中区,是吴中区东部的交通要到;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跨越全区大部,并与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苏沪高速公路环通,构成全区的交通大动脉;东方大道、东山大道、吴中大道、木渎大道分别贯通了城南工业带中心区与南部配套区、东部配套区、西部配套区的联系,从而将200平方公里城南工业带融为一体;
另外,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近在咫尺;全国内湖最长的公路大桥—太湖大桥把太湖中的孤岛西北岛与城区连接起来,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开发和旅游度假的圣地。
特色资源:吴中区是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原产地,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稻米、枇杷、杨梅、银杏、板栗、桂花、席草、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菇、荸荠、莼菜、红菱、花卉、苗木、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青虾、鳜鱼、鳗鱼、河蚬、鳖和藏书山羊、东山湖羊、生态草鸡等,其中洞庭(山)碧螺春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旅游资源:吴中区境内名胜古迹云集,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秀美的湖光山色,又有丰富的人文风物。全区现有甪直、木渎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明月湾、陆巷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东山、金庭、
光福3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胥口、木渎、甪直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区共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13个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中有6大景区在吴中境内。二、经济概况
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0亿元,增长1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7元,分别增长10.3%、10.1%。
工业经济稳健发展,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7%。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1%,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
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均超过60%。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四年内民资、内资企业从8800家发展到15030家,注册资本总额从213.5亿元增长到566.4亿元,完成投资占全区的60%左右。
三、社会背景
1、区划人口
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76843人,农业人口占了61.8%,人口自然增长率较2007年为3.02%,其中非户籍人口达到2317人。
2、历史渊源
吴中区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吴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先进的“良渚文化”。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吴地建“勾吴”国,始有历史纪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吴县”,县名沿用至20世
纪;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2000年12月31日,撤销吴县市,原吴县市辖区分设为吴中区与相城区,2001年2月28日正式宣布。千百年来,这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兵圣孙武、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绣圣沈寿,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的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及主持营造北京故宫的明代建筑大师蒯祥等一大批历史名人曾经生活在吴中大地,谱写了吴中历史千古流芳的华美篇章。
3、文化氛围
文化节日:近年来,吴中区先后成功举办了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中国苏州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苏州太湖梅花节、中国太湖开捕节、木渎(藏书)羊肉美食节、苏州甪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中国园林古镇木渎旅游节、东山民俗风情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