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113方 总汇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
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伤寒论方剂汇总
一、桂枝汤:二、桂枝加葛根汤: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方桂芍草,桂加葛根走经输,桂加附子治有三, 佐用生姜和大枣。
项背几几反汗濡。
风寒肢痛脉迟弦。
啜粥温服取微汗,解肌驱风滋经脉,汗漏不止恶风甚, 调和营卫解肌表。
用治柔痉理不殊。
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意何居,桂枝去芍避阴寒,桂加麻杏名各半,胸满心悸膻中虚。
加附助阳理固然。
肌表小邪不得散。
若见咳逆和短气,脉促无力舌质淡,面有热色身亦痒,桂甘姜枣治无遗。
胸痹治法非等闲。
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八、桂枝二越婢一汤: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二麻一名合方,桂加麻膏量要轻,桂枝汤中去桂枝,寒热如疟治法良。
热多寒少脉不丰。
苓术加来利水湿。
大汗之后表未解,小汗法中兼清热,小便不利心下满,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二越一记心中。
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十二、桂枝甘草汤:桂加厚朴杏子仁,桂枝加参新加汤,桂枝甘草补心虚,喘家中风妙如神。
增姜加芍效力彰。
两手叉冒已浇漓。
如今肺炎求治法,身疼脉沉非表证,汗多亡液心阳弱,媲美麻杏说与君。
血虚营弱汗多伤。
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十五、桂枝加桂汤:桂加饴糖小建中,桂枝去芍恐助阴,桂枝加桂剂量增,倍加芍药方奏功。
痰水犯心狂躁纷。
奔豚冲心来势凶。
虚劳里急心烦悸,龙牡安神桂枝助,平冲降逆解外寒,伤寒尺迟梦失精。
蜀漆涤饮有奇勋。
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七、桂枝附子汤:十八、去桂加白术汤:桂枝甘草组成方,桂枝附子寒痹痛,去桂加术大便硬,龙牡加入安神良。
去芍加附量要重。
寒湿相搏身疼痛。
心悸同时兼烦躁,扶阳散寒应兼顾,术附姜枣加甘草,补阳宁心效果彰。
脉浮虚涩是其应。
三阴都尽冒始应。
伤寒方歌汇总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麻黄附子细辛汤 对过敏性鼻炎可以说是特效十九、桂枝加芍药汤:二十、桂枝加大黄汤:二十一、桂枝人参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桂枝大黄治腹痛,人参汤方即理中,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伤寒论》病机方证汇总
《伤寒论》病机方证汇总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入太阴去路∶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
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
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
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
入少阴去路∶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
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
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
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
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
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
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
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
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
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1 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将药材咀嚼为小碎片)三味(芍药,甘草,桂枝),以水七升(1400ml),微火煮取三升(600ml),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微汗);不可令如水流离(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擘即是掰。
张仲景表述中的很多词都是很原始和质朴。
桂枝去皮,历来有争议,因《伤寒论》里的内容被历代医家增补,修改,及部分遗失。
此药效果好的部分就是桂树的嫩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的桂枝了,皮里面的木头是几乎没有疗效的。
2 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炙甘草是蜜烘制的甘草,是将蜂蜜放置锅内炼制,并加生甘草片均匀翻炒而成。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为红褐色或者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为黄色至深黄色,性温、味甘。
炙甘草补中最速,并非为今日多见的中和之用。
3 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 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对偶方证归纳
伤寒论对偶方证归纳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对偶方证的归纳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伤寒论对偶方证的归纳总结:
1.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的变方,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的病症。
桂枝汤则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型的病症。
两者的区别在于桂枝加芍药汤中加入了芍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2.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是治疗伤寒表里同病的方剂,小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表邪重、里证轻微的病情,而大青龙汤则主要用于治疗里证较重、表邪轻微的病情。
两者的区别在于小青龙汤中的药物配伍较为轻灵,而大青龙汤中的药物则较为厚重。
3. 葛根汤与葛根芩连汤:葛根汤是治疗表证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葛根芩连汤则是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黄芩、黄连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病邪内盛的病情。
两者的区别在于葛根汤以解表为主,而葛根芩连汤则以清热为主。
4. 附子汤与真武汤:附子汤是治疗里寒证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四肢冰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真武汤则是在附子汤的基础上加入了茯苓、白术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脾肾阳虚的病情。
两者的区别在于附子汤
以温里为主,而真武汤则以温阳为主。
总之,伤寒论对偶方证的归纳总结为医生在临床应用方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后来的医家研究和发展方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一、桂枝汤方证: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僵痛、汗出;太阳病,发热汗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常自汗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阳明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宜发汗;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和解其外)。
二、麻黄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胸满;阳明病,脉浮、无汗、喘。
三、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四、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汗出。
五、小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
六、大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
七、桃核承气汤方证: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八、抵当汤(丸)方证:脉沉、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黄)。
九、桂枝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十、桂加白术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
十一、甘草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有微肿。
十二、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汗多、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汗出、喘、无大热;(桂枝证误下)汗出、喘、无大热。
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脉微弱、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十五、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形似疟一日再发。
十六、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伤寒若吐若下后)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阳明病,口干舌燥渴欲饮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仲景 伤寒论 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
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一、主题介绍仲景,古代医学家,他所著述的《伤寒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以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专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教育领域。
在《伤寒论》中,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机,分类了多个病证,并据此给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这些方剂是从古代医书中汇总而来,通过广泛的实践应用,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按照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及的方证相应经方,进行详细的汇总和评述。
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1. 太阳证(表证)太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初期表现为寒邪束表、脉浮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阳证包括伤寒初起、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喜温喜按等特点。
对于太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
2. 阳明证(实证)阳明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实热、便秘、口干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阳明证主要包括伤寒二三日、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小便少等症状。
对于阳明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大承气汤、大黄甘遂汤等。
3. 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少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初期表现为半表半里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少阳证主要包括伤寒初起、寒热不食、苔黄、胁痛等症状。
对于少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柴胡汤。
4. 太阴证(寒证)太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寒邪郁于里、体寒、脉沉等寒证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三五日、脉沉紧、身寒而无汗、苔白等症状。
对于太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白通汤、大建中汤等。
5. 厥阴证(食证)厥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胃寒、腹胀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厥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五七日、脉微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微满等症状。
对于厥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小建中汤。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伤寒论方证总汇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中医】伤寒论112方证总结
【中医】伤寒论112⽅证总结特别提⽰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禁⽌⾮医护⼈员采⽤,若因私⾃采⽤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关。
《伤寒论》112⽅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营弱”;风邪乘虚⽽⼊,在腠理,故⽈“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和不渴,脉浮缓(阳浮⽽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应⽤: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汗等证可⽤此⽅。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于治疗过敏性⿐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疹,⽪肤瘙痒症,肩凝症,⽆脉症,妊娠反应,⼈⼯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姜6g 炙⽢草3g ⼤枣4枚应⽤:⿇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此⽅。
注:原书中有⿇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黄。
3.汤证:桂枝加附⼦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兼见因阳虚⽽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汗,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炮附⼦3~4.5g应⽤:治阳虚⾃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上冲胸,胸满⽽微闷,苔薄⽩,⼨⼝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桂枝6g 炙⽢草4.5g ⽣姜6g ⼤枣4枚应⽤:本⽅加味可⽤于冠⼼病⼼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为桂枝⽢草汤加姜枣⽽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22)病机:太阳病,⾥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致。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优.选)
桂枝加桂汤方证
寒邪引发之奔豚气
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
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散寒降逆
桂枝15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
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
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葛根12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
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4
栝楼桂枝汤方证
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
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
黄芪补虚实表。另加苦酒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汗多以致于渴者。
不渴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渴者,宜本方。
7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
本方证适用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的血痹
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风湿病等引起的神经麻痹症,脑动脉硬化,脑栓塞后遗症。臂无力,双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6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更是黄汗的特征。由于其人渴,津液亡失已甚,故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症见口渴,汗出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
辨证要点: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益气祛湿,和营泻热;主治黄汗。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二.少阳阳明类方证1 大柴胡汤方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少阳阳明)2 柴胡加芒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少阳阳明)3 柴胡龙骨牡蛎汤方证:小柴胡汤证见气上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太阳少阳阳明)三.正阳阳明病类方1 瓜蒂散方证:胸脘满闷,欲吐不能吐者(阳明病)2 一物瓜蒂散方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阳明)3 白虎汤方证: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注:汗出身热烦躁)(阳明病)4 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阳明太阴)5 调胃承气汤方证: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阳明病)6 小承气汤方证:阳明病,大便硬而无潮热者(阳明病)7大承气汤方证:里实热大便难者。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濈然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吴太阳证者。
5)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6)发热者,手足辄辄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7)不大便五六日,饶肚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8)病人打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得解,腹满痛者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13)少阴病,传为阳明,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14)少阴病,传为阳明,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15)下利,脉滑数或脉坚而滑,不欲食者。
8 厚朴三物汤方证:胸腹胀满明显,大便闭结者(阳明)9 大黄甘草汤方证: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
(阳明)10 麻子仁丸方证: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阳明)11 下瘀血汤方证:少腹硬满,大便干结者(阳明)12 桃核承气汤方证: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太阳阳明)13 大黄牡丹皮汤方证: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阳明)14 抵当汤方证: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伤寒论的方证
纪念胡希恕先生 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
一 方证概念
1、方证是《伤》独特的基础理论概念 方证是《 有桂枝证( 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 赵开美本以下同)、 《伤》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 柴胡证( 104条 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实际《 共有260方都是 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方都是“ 实际《伤》共有260方都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⑵ 的内容,这便是《 的主要构成。凡读过《 的内容,这便是《伤》的主要构成。凡读过《伤》 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 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 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 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的 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 特点,也即构成《 特点,也即构成《伤》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 点。
乌头:味辛,温。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 乌头:味辛, 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 寒湿痹。 寒湿痹。 匮腹满寒疝宿食》 17条 腹痛,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第17条:腹痛,脉弦而 ……即为寒疝 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 即为寒疝, 紧,……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手足 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 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 百合洗方证、文蛤散证、狼牙汤证、大猪胆汁方证、 百合洗方证、文蛤散证、狼牙汤证、大猪胆汁方证、 红蓝花酒证、雄黄熏方证、蛇床子散方证、 红蓝花酒证、雄黄熏方证、蛇床子散方证、诃梨勒 散方证、鸡屎白散方证、蜜煎导方证、烧裈散方证、 散方证、鸡屎白散方证、蜜煎导方证、烧裈散方证、 甘草汤方证 保有很多单方方证, 《伤》保有很多单方方证,说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标准化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伤寒论方证六经病提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辨表里先后六经病辨证选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阳明病外证与主脉少阳病主脉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厥阴的表现及病机霍乱病辩证要点汤方证桂枝汤类方证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筋脉失养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胸阳被遏,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水气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1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受损,心失所养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麻黄汤类方证葛根汤类方证栀子汤类方证五苓散类方证泻心汤类方证陷胸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11.理中汤类方证12. 四逆汤类方证13.白头翁汤类方证14.黄连阿胶汤证15.少阴咽痛类方证16.瓜蒂散证17.烧裈(kūn)散六经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113方总汇
《伤寒论》113方总汇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证总汇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太阳太阴)25.茯苓泽泻汤方证: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逆者。
(太阳太阴阳明)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眩晕着。
(太阳太阴)27.五苓散方证: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见眩晕,口渴者(太阳太阴阳明)28.防己茯苓方证:表虚之外邪内饮见四肢浮肿,聂聂动者。
(太阳太阴)29.蜘蛛散方证:自复性疝气,多见小儿。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证:气上冲,心下痞塞,胸胁苦闷者。
(太阳阳明)31.桂枝茯苓丸方证:久有淤血,腹痛胁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下血者(太阳太阴阳明)32.半夏散及汤方针: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太阳太阴)33.炙甘草汤方证: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太阳阳明)二,麻黄汤方证: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太阳)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汗出而喘者2)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4)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务必衄者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2,葛根汤方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太阳)3,甘草麻黄汤方证:浮肿表实无汗者(太阳)4千金麻黄醇酒汤方证:黄疸,见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者(太阳)太阳湿热于表郁而成黄,黄疸已久,里证明显,加茵陈或五苓散。
5 半夏麻黄丸方证:表实见心下悸者(太阳)6 葛根加半夏汤方证:葛根汤方证兼见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太阳太阴)7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证见湿痹烦痛者(太阳太阴)8 射干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候中痰鸣明显者(太阳阳明)9 牡蛎汤方证: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痛,胸腹悸动有痰饮者(太阳太阴阳明)10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常见于感冒发烧病后期,慢性病复感外邪,主痒解表(太阳)11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
(太阳)12 小青龙汤: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白色泡沫痰(太阳太阴)13 千金三黄汤证: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者(太阴阳明)14 续命汤方证:肢体偏格,拘急不能转侧见外邪里热者(太阳太阴阳明)三其他解表类方1 防己黄芪汤方证: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半身以下肿重者(太阳太阴)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外邪内饮见身热头痛,胃腹痛,小便不利者(太阳太阴)3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证:下利,汗出,不恶寒,寸脉独浮者(太阳阳明)4 升麻鳖甲汤方证:急性瘟疫见红肿痈脓或咽喉肿痛(太阳阳明)5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证:急性咽喉肿痛表证不明显而里热重者(阳明)6 半夏厚朴汤方证:外邪内饮致胸闷,胸痛,恶寒,咽堵,咳逆者(太阳太阴)7 旋复花汤方证:胸闷,胸痛而无热象者(太阳太阴)少阴病类方证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副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1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2 麻黄附子汤方证: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少阴)3 白通汤方证:少阴病表证明显而又见下利者(少阴太阴)4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5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少阴太阴)6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少阴太阴阳明)7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微急者(少阴)8 乌头汤方证: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少阴)9 乌头桂枝汤方证:乌头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腹痛里寒重外证也明显者(少阴)10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证:桂枝去芍汤方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少阴)11 桂枝附子汤方证: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少阴)12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小便自利,大便便干者(少阴太阴)13 甘草附子汤方证:表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14 天雄散方证: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15 真武汤方证: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少阴太阴)阳明类方证主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辅纲:1)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娥热也。
2)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3)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一.太阳阳明病类方证1,大青龙汤方证:麻黄汤方证,越婢汤方证并见者,见于各种急慢性病的感染发烧而见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
(太阳阳明)2 麻黄杏仁薏米甘草汤方证: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太阳阳明)3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方证: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太阳阳明)4 越婢汤方证: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太阳阳明)5 越婢加术汤方证:越婢汤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疼痛者(太阳阳明)6 越婢加半夏汤方证:越婢汤方证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太阳阳明太阴)7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浮肿患者表现出桂枝汤方证明显,而感觉烦躁口干者(太阳阳明)8 文蛤散方证:麻杏石甘汤证合越婢汤证,口渴不欲饮而烦躁明显者(太阳阳明)9 小青龙加石膏方证: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太阳太阴阳明)10 风引汤方证:凡热性脑病惊风,抽搐,惊痫现太阳阳明合病者(太阳阳明)1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表实无汗而里热明显,或身身黄,目黄或身痒者(太阳阳明)12 白虎加桂枝汤方证:桂枝汤证见白虎汤证者(太阳阳明)13 竹皮大丸方证:产后呕逆心烦,大便不难者(太阳阳明)14 木防已汤方证: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太阳阳明太阴)15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证:木防已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太阳阳明太阴)16 厚朴七物汤方证:发热,脉浮,腹满,大便干结者(太阳阳明)17 厚朴麻黄汤方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见胸满短气者(太阳阳明太阴)18 土瓜根散方证: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太阳阳明)19 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太阳阳明)20 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腹痛,大便不通里实者(太阳阳明)21 防已地黄汤方证:血虚里热重而表热轻者,太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血淤证(太阳阳明)22 茵陈五苓散方证|:黄疸病兼见头痛,汗出,小便不利,同时里热明显者(太阳阳明太阴)二.少阳阳明类方证1 大柴胡汤方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少阳阳明)2 柴胡加芒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少阳阳明)3 柴胡龙骨牡蛎汤方证:小柴胡汤证见气上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太阳少阳阳明)三.正阳阳明病类方1 瓜蒂散方证:胸脘满闷,欲吐不能吐者(阳明病)2 一物瓜蒂散方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阳明)3 白虎汤方证: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注:汗出身热烦躁)(阳明病)4 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阳明太阴)5 调胃承气汤方证: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阳明病)6 小承气汤方证:阳明病,大便硬而无潮热者(阳明病)7大承气汤方证:里实热大便难者。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濈然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吴太阳证者。
5)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6)发热者,手足辄辄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7)不大便五六日,饶肚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8)病人打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得解,腹满痛者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13)少阴病,传为阳明,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14)少阴病,传为阳明,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15)下利,脉滑数或脉坚而滑,不欲食者。
8 厚朴三物汤方证:胸腹胀满明显,大便闭结者(阳明)9 大黄甘草汤方证: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
(阳明)10 麻子仁丸方证: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阳明)11 下瘀血汤方证:少腹硬满,大便干结者(阳明)12 桃核承气汤方证: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太阳阳明)13 大黄牡丹皮汤方证: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阳明)14 抵当汤方证: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阳明)15 抵当丸方证:抵当汤较轻者(阳明)16 大黄螫虫丸方证:虚劳证见面目黯黑,瘀斑,肌肤甲错者(阳明)17 大陷胸汤方证: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阳明)18 大陷胸丸方证: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阳明)19 十枣汤方证: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阳明)20 干遂半夏汤方证:心下坚满,腹部挛急者,多见于腹水证心下坚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