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教学设计
The etymology of "the lake and the lake" -- fro m Chen Pingyuan's dream of a knight errant o f ancient literati 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 Zhu angzi
“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咬文嚼字指在词句上斟酌推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研究。
本教案根据对中文“咬文嚼字“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当代大陆学者的著作,我若非翻两页就看不下去,便是划上许多否定-性杠杠,以备一旦需要撰文批评,查找证据方便。
然而陈平原先生所-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我不仅一口气读完,还划了不少肯定性杠杠-。
此书胜义颇多,如论侠客为何必佩剑、侠骨为何香如许,均予人启-发。
妙句也不少,如“‘山林’少烟火味,而‘江湖’多血腥气”;-“‘山林’主要属于隐士,‘绿林’主要属于强盗,真正属于侠客的-,只能是‘江湖’”;“中国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只可惜此书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言必称“江湖”,却未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词源。
一
此书第七章《笑傲江湖》开篇曰:“谈武侠小说,无论如何绕不开‘-江湖’……‘江湖’属于‘侠客’;或者反过来说,‘侠客’只能生-活在‘江湖’之中。
这种近乎常识的判断,其实
大有深意。
只是人们-很少深入探究为什么‘侠客’非与‘江湖’
连在一起不可。
”随后对-“江湖”一词进行了词源学探索。
陈平原对“江湖”一词的释义是:“‘江湖’原指长江与洞
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
”这一浮泛释义的症结在于,他找到
的最早出处是-秦以后的《史记》:“《史记•货殖列传》述范蠡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他显然知道,这不可能是“江湖”的
词源,于是又自己加以-否定:“其中的‘江湖’即指五湖。
故
《国语•越语下》又称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
终极。
’”
由于没能找到“江湖”一词的源头,陈平原的以下解说就不
得要领了-:“有感于范蠡的超然避世,后人再谈‘江湖’,很可
能就不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三江五湖,高适诗‘天地庄生马,
江湖范蠡舟’,杜-甫诗‘欲寄江湖客,提携日月长’,杜牧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其中的‘江湖’,就隐
然有与朝廷相对之意,即隐士-与平民所处之‘人世间’。
‘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
从并非“江湖”一词之源头的西汉《史记》(尽管所述的是
春秋末年-的范蠡),一下子跳到八百年后唐代诗人高适、杜甫、
杜牧带有“江-湖”字眼的诗句,再跳到三百年后北宋范仲淹关于“江湖”的名言,-时间跨度千载以上,陈平原依然没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词源,因为-他找错了方向。
他应该到《史记》以前去
找,而不是到《史记》以后-去找。
所有元素型的文化观念都必须
到先秦典籍中找到源头才算数,-这应该成为学界的基本常识。
先
秦之所以被称为轴心时代,就因为它-提供了后轴心时代的一切文
化元素。
由于找错了方向,又实在无计可施,陈平原只好把“江湖”
的词源问-题悄悄搁过一边,回到“笑傲江湖”本题:“《史记》
为游侠作传,-没有使用‘江湖’这个词……唐人重新把侠客置于
江湖之中,这一点-很了不起,基本上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发展路向。
……唐代豪侠小说中-已出现‘江湖’这个词,并把‘江湖’
作为侠客活动的背景。
”〔2-〕由此一路向下,一直论到二十世
纪的新派武侠小说,论到金庸小说-《笑傲江湖》。
由于对“江湖”的词源语焉不详,陈平原就给了读者-一个错觉,似乎“江湖”一
词是迟至唐代豪侠小说才正式出现的。
二
“江”、“湖”两字分开使用时单独成词,作为专名固然特
指长江和-洞庭湖,作为共名固然泛指三江和五湖,然而“江湖”
一词既不是“-江”、“湖”两个专名分开解释后的简单相加,也
与“三江”、“五-湖”的共名无关。
在中国文化中,“江湖”是
一个意义特殊的专名,-“江”、“湖”两字仅仅是词素,不能单
独成词,也不能分开释义。
-更重要的是,“江湖”这一专名的特
殊意义,决非从唐代豪侠小说到-当代武侠小说对此词的事后追加,而是唐代以前的先秦时代早就有的-:民间社会的江湖文化与专制
朝廷的庙堂政治相对。
因此并非先有“-侠客”,后有“江湖”,
而是先有意义特殊的“江湖”,后有纵横笑-傲的“侠客”。
这是
因为,此词的真正词源出自始终不被儒家中国承-认为正式经典的
中国文化第一元典《庄子》。
在《十三经》和所有先-秦典籍中,
都没有出现过“江湖”一词——不过说有易,说无难,海-内外硕
学博闻者若有异议,切盼教正。
《庄子》全书使用“江湖”一词凡七处,是汉语中最早出现
的“江湖-”,按顺序依次如下: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
无所容?-(《内篇•逍遥游第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内篇•大宗师第六》,重言又见《外篇•天运第十四》)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内篇•大宗师第六》)
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
(《外篇•至-乐第十八》,重言之异文又见《外篇•达生第十九》)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
罔罗机辟之-患。
(《外篇•山木第二十》)
以上五条(两条略)中哪条是“江湖”的原始出处?容我偷
懒抄一段-拙著中的旧文:
庄子与韩非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两个先秦思想家,尽管
庄子死后-数年韩非才出生。
但他们两个人的巨大天才,造成了中
国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两种力量:庄子左右了江湖文化,韩非主宰了庙堂政治。
—-—顺便一提,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一词,也源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的这个大葫芦寓言。
被人视为″江湖″一词出处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倒是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两个“江湖”虽然语意相近,毕竟还是第一个更符合后世通用的“江-湖”。
〔3〕
拙著《寓言的密码》之所以仅引两条,因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本人-亲撰,外篇为亲炙弟子据庄子遗稿与闻见整理编纂,杂篇为再传弟子-与庄门后学所发挥。
而且只有第一条直接论人(惠施),后四条(加-重言二条)皆以物(鱼、鸟、狐、豹)喻人。
所以我认为首条出现最-早,是“江湖”一词的真正词源。
江湖中国的通天教主庄子,无可争-议地拥有“江湖”一词的知识产权。
三
陈平原说:“‘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实际-上是把伪经当成了真经。
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语,固然是关于“庙堂”、“江湖”的最-大名言,但它不仅不可能是“江湖”的词源,而且范仲淹的儒家立场-使他更不可能把“江湖”的文化意义解释清楚,而是一定会对“江湖-”的真正文化意义进行歪曲和篡改。
儒家庙堂所推销的政治人格是忠君牧民的“君子”,道家江湖所弘扬-的文化人格是傲视王侯的“真人”。
“江湖”的文化意
义,与范仲淹-的儒家思想根本无法兼容,所以范仲淹对“江湖”
的解释完全不足为-据。
范仲淹笔下的“江湖”并非文化中国的真
江湖,而是政治中国的-伪江湖——这个政治中国的伪江湖立意要
消灭的才是文化中国的真江-湖。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揭
示的只是因失意而暂处江湖的真-儒家的卑琐政治人格,却远未揭
示那些安居江湖、乐处江湖、傲立江-湖的真道家的伟岸文化人格。
那些“每饭不忘君恩”的儒家,即使因不被帝王接纳或失宠
于帝王而-暂处江湖,也不是真道家,充其量是伪道家,所以时刻
想着钻营夤缘-进入庙堂。
真正的道家不可能“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而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庄子•杂篇•让王
第二十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