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的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的名词解释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的一种单位权益关系。
在古代农村社会中,农田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村庄或社群。
每个农户根据自己的人口数量,在整个农田中分得一定的土地,这就是“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这一称谓中的“丁”,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人口单位,一般以成年男子为标准,而女性、老人和儿童的丁数则按比例折算。
而“亩”则是古代中国农业中的计量单位,用来度量土地的面积。
摊丁入亩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土地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基础。
首先,摊丁入亩确保了土地分配的公平性。
由于土地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社群,每个农户在分得土地时并没有自主权,以免发生个人占有过多土地而使其他家庭生计困难的情况。
其次,摊丁入亩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由于每个家庭在摊丁入亩中分得的土地会根据家庭人数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个家庭都有适量的土地可供耕种,同时也避免了劳动力的过剩或不足。
然而,摊丁入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有些家庭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土地,从而导致生计困难。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和流转权利。
由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无法流转,这就限制了农民在种植作物和经营农业上的自由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摊丁入亩逐渐在中国的农村社会中失去了实际意义。
现代农业生产已经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大规模、机械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从集体变为个人所有。
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已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然而,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一环,摊丁入亩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而言,摊丁入亩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农民分田的一种制度。
通过摊丁入亩,可以实现农田权益的公平分配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失去实际意义。
摊丁入亩的计算方法
摊丁入亩的计算方法摊丁入亩啊,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呢!咱先来说说,啥叫摊丁入亩。
简单来讲,就是把以前按人头征税的方式,改成按照土地的多少来征税啦。
那这计算方法是咋回事儿呢?咱就拿个例子来说吧。
比如说有个大地主,他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那他就得按照这片土地的面积来交税。
那要是个小农民,只有一点点地,那他交的税自然就少些。
这就好比吃饭,能吃得多的人就得多付饭钱,吃得少的人就少付点呗,多公平呀!再具体点说呢,就是要先统计出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哦!得仔细丈量,不能有一点马虎。
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来确定税率。
就像不同的菜有不同的价格一样,好地自然税率高些,差地就低些。
这当中还得考虑人口因素呢!虽然不再按人头直接征税了,但家里人口多,需要的土地也就多呀,那相应的交税也会多一些。
这就好像家里人多,吃饭也得多做一些不是?而且啊,这摊丁入亩可不是一下子就能算清楚的。
得慢慢来,一点点地搞清楚每块地的情况,每个人家的状况。
这就跟织毛衣似的,得一针一线慢慢来,才能织出好看又暖和的毛衣。
想想看,要是没有个好的计算方法,那不是乱套了嘛!大家都不知道该交多少税,那还得了。
所以啊,这摊丁入亩的计算方法可重要了,就像我们走路得有个方向一样,不然不就迷路啦?在实行摊丁入亩的过程中,那也是有不少故事呢!有些地主不愿意交那么多税,就想着法子隐瞒土地数量。
可这哪能逃过官府的眼睛呀,一旦被发现,那可就得受罚咯!这就跟考试作弊一样,被抓到了肯定没好果子吃。
而对于那些普通农民来说,摊丁入亩有时候也能带来一些好处呢。
不用再因为家里人口多而交很多人头税了,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这就像本来背着很重的包袱,现在包袱变轻了,走路都能轻快些。
总之啊,摊丁入亩的计算方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它可是关系到国家的税收和百姓的生活呢!我们得好好了解了解,这样才能知道咱老祖宗的智慧有多厉害呀!你说是不是呢?。
论摊丁入亩
探究清朝赋税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一、何谓“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政策是清朝初年重要的财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摊丁入地”、“丁随地起”,它是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一条鞭法”的一种赋役制度,据说将应出徭役之数折成银两平均摊入土地之中,与田赋一同缴纳。
它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
不再另外征收人头税,简化了税收的程序、减轻了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同时对国家税收的保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中国的赋役制度又前进了一步。
二、“摊丁入亩”的发展(一)源于“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没有颁布之前,缴税都是米、牲畜等等,在它之后统一用货币税替代实物税,结束了历代以来以实物为主的国家税收方式,废除了限制农民人身自由的赋役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该法的推行反映了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明朝中叶以后逐渐推广并实施的赋役制度,主要是劳役方面法律政策的改革,但也涉及赋税。
明代原来的徭役是分别为三等九则,作为征劳役的依据。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是以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广泛稳定存在为条件的。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贵族大地主所侵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承受不了沉重的劳役而逃亡。
而导致明朝当时严重的统治危机,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编征劳役的中心由户丁转向田亩的改革措施。
主要是将一部分户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减轻户丁征派,加重土地负担,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在地主制经济高度发展的明清时期,土地绝大部分在地主手里,户丁绝大多数在农民一边。
把户丁银转入土地摊派,也就由农民一边转移到了地主方面。
清初赋役制度基本上根据明末的一条鞭法征收地银、丁银两项。
一条鞭法已实行了部分的摊丁人亩,为清初完全的摊丁人地奠定了基础。
对摊丁入亩的评价
对摊丁入亩的评价一、什么是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
它是指将一块农田按户口数均匀划分给农户,每户按照分得的土地面积进行耕种和管理。
摊丁入亩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确保土地的公平利用和高效利用。
二、摊丁入亩的优点摊丁入亩作为一种传统的土地分配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公平合理摊丁入亩能够确保土地的公平分配。
每户农户根据户口数均分土地,避免了土地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农户都能够有一定的土地面积进行耕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减轻了贫困农民的生活压力。
2. 提高土地利用率摊丁入亩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每户农户都有一定的土地面积进行耕种,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同时,摊丁入亩还可以促进土地流转,使得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管理。
3. 便于管理和监督摊丁入亩使得土地的管理和监督更加方便。
每户农户都有自己的土地面积,可以更好地进行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摊丁入亩还可以方便政府对土地的监督,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促进农业发展摊丁入亩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通过摊丁入亩,农户可以更好地进行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摊丁入亩的缺点尽管摊丁入亩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1. 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摊丁入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摊丁入亩的土地分配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现代农业需要更大规模的土地和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摊丁入亩难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2. 土地流转困难摊丁入亩使得土地流转变得困难。
由于每户农户都有一定的土地面积,土地流转需要经过各方协商和同意,手续繁琐。
这导致了土地流转的效率低下,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转。
3. 不利于农业专业化摊丁入亩不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发展。
每户农户根据户口数均分土地,导致农户往往种植多种作物,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带你解读“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带你解读“摊丁入亩”
摊丁入地,又称作摊丁入亩或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大体完成于中国清朝雍正帝统治时的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中国自秦汉以来即有人头税的传统,对于一个家庭中的人口,尤其是丁男加以课税,此外,丁男多必须服行差役。
摊丁入亩
明代后期实行的一条鞭法是摊丁入亩的最初阶段,规定免行差役,以现金代替,并与田赋一起征收,使税赋征收更为简便,同时也减少了无田地者的负担,部分地区亦有摊丁入亩的举措,在当时称为随粮派丁、田代丁编或丁随田办。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颁布了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使得丁税的数量成为定额,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负担丁税。
至雍正年间开始,则正式将丁税废除,将康熙末年已经固定的丁银数目,分摊入田赋,使得没有田产的人可以不纳赋税。
但这个政策
在各地区实行先后不一,最早如广东在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即开始实行,大多数省分在雍正四年至七年之间实行,少数边区省分如贵州、台湾、山西则到乾隆以后才实行,最晚的吉林在光绪八年(1883年)才完成了摊丁入地。
影响
清朝这个政策的实行,一方面清朝皇帝希望藉减少赋税而展现“仁政”,一方面是清初人口大量增加,户口难以掌握,造成按人口税收计算增加困难,因此采行此方式以减少征收所需成本。
摊丁入地的实施,使得无产者没有纳税负担,而地主的负担增加,对于清朝人口的持续增加、减缓土地兼并、以及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摊丁入亩是指把一块土地平均分成若干分,每份都称为“亩”,然后把每块土地的“摊丁”(即平均分成的若干部分)分配给各个农户,让他们在自己的“亩”上自主耕种,收成由自己独立负责。
摊丁入亩从形式上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的荫庇关系,实现了土地的均分,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摊丁入亩是中国法制史上重要的一环,它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日常生活等方面历史变迁的重要体现。
其实践过程亦为历代法制奠定了一些基本原则,如土地定居、贡赋制度、民情匡正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制的进步演变过程。
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重视人、物与自然的关联和平衡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政府、领袖和人民在古代,为了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人口增长,通过制度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在土地上劳动生产、享受创造的成果与自然、家族与社会的关系不断调和。
简述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简述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摊丁入亩》是印度古老的经典文学作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这部古老的作品被认为是印度最重要的古典文学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许多国家都对它进行了翻译。
这部作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古老的摊丁入亩”,包括18个故事,其中描述了18个勇敢的穷人如何用勤劳、勇气和智慧来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
其中一个故事,例如,讲述了一个叫做“古老的摊丁入亩”的男孩如何用他的勇敢和智慧来击败一个恶龙,继而拯救了他的村庄。
第二部分包含印度传统的诗歌,描述了古老的瑞恩王、他的出色的勇士们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
《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是印度传统的古典故事,其中体现出社会价值观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故事要点是说明贫穷也不能压制勇敢和智慧,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止人们追求成功的梦想。
它教导人们要勤奋,坚持不懈,绝不放弃梦想,勇敢面对挑战。
从审美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充满印度的文化气息,故事情节悬念曲折,表现手法多样,独特的民族风格,富有哲学深度,且具有宗教信仰色彩,在故事中传达出自信、勇敢、智慧、穷人不屈服的精神。
总体而言,《摊丁入亩》是一部历史悠久的古典文学作品,它包含了传统印度的社会价值观,弥漫着历史的热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值得推崇和学习。
摊丁入亩的内容
摊丁入亩的内容摊丁入亩是指通过治理土地,达到提高农田产量的一种农业技术。
其具体做法是将一亩地通过排水、翻耕、施肥等方法,分为数个小块,每个小块按照固定的面积比例种植不同的作物,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摊丁入亩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到了唐宋时期,摊丁入亩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究其原因,首先是通过把一块土地分成多个小块,可以使得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每个小块都有不同的作物,就可以避免因为点击作物导致土地疲劳,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此外,摊丁入亩还可以避免农作物生长周期的重叠,从而避免对土地造成过度压力,降低损耗率。
而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摊丁入亩技术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比较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稻田、果园、菜地等。
在稻田中,摊丁入亩可以通过对稻田的科学管理,提高稻谷的单产和亩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果园中,通过摊丁入亩可以将不同的果树进行分块,并有计划地进行施肥,从而提高果树早熟期的果实品质和产量。
在菜地中,通过摊丁入亩可以提高菜地的单产、亩产和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同时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
但是也要注意到,摊丁入亩的技术也并不是银弹,它既有其适用的范围,也有其限制。
比如,在坡度较大的地形上,摊丁入亩技术就很难实现,不仅难以保证施肥、灌溉等工作,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茎、叶植物被风吹垮等问题。
此外,在粮食生产上,摊丁入亩相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来说,成本较高,劳动强度大,综合利益难以达到最大化。
综上所述,摊丁入亩技术是一项古老而又重要的农业技术。
在传统农田管理方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手段。
但面对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农村地区,传统的摊丁入亩技术需要与现代科学化农业相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将其潜力发挥到极致,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实际的贡献。
论清代“摊丁入亩”赋役制度改革
关键 词 摊 丁入 亩 赋役制 度 中 图分类 号: 99 D 2
制度 改革
文献标 识码 : A
清朝初年 的“ 丁入亩” 摊 的赋役改革 , 在地 丁征收 方法上 作某
些改 变 目的是缓和 阶级 矛盾 , 保证丁 银 的征收 , 于改 良性质 。 属
L g l y t m dS cey e a S s e An o it
{ 占▲ I 毒金 } I J
21年 月 中 00 7 ( )
论 清代 “ 摊丁入亩” 赋役制度 改革
常 隆 陆小 明 王江 明
摘 要 ‘ 【 摊丁入亩” 政策是清朝初年重要的财税制度, 又称地丁合一 , “ 是 两税法” “ 和 一条鞭法” 的基础上 实行的一种赋役 制度, 即将应 出徭役之数折成银两, 平均摊入土地之 中, 与田赋一 同缴纳。它取消了人头税 , 减轻了人 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
统一 折银 征收 。 分地把 丁银 摊入地 部 康 熙年间 , 实施“ 盛世 人丁 , 不』赋 ” 永 J 的政 策, 明代 一条鞭 鞭 法是 将 田赋余 徭役 合并 , u 与 而摊 丁 入亩 却是把 丁银 完全 摊入 地亩 中 , 据地 征收 。两者 法 比较 , 然是 一个进 步 , 虽 但是 并不 能消 除赋役 不均 的现象 。如 亩 中 , 就 制度 本身而 论 , 规定 滋生 的 l 6岁人丁 , 顶补 年过 6 O岁 的免役 基本 精神 相 同, 就是摊 丁入 亩: 同的是 征收原 则, 不 一条鞭 法实施 和 死亡人 丁纳 丁税 这种 顶补 办法 , 产生三 种情 况 : , 将 一是 一 甲 摊, 负担 较轻 ; 是一 甲之 内, 生人丁 不多者 , 补后 丁税平 均 二 滋 顶 丁多 者” 抵补 , 其负担 丁税轻 重, 视前两 种情 况为转移 ; 以“ 甲 若 同 时 , 丁和 丁税 不固定 , 人 年年 不 同, 因而不 可能完 全彻底地 将丁银 两项 上 。 凡 土地肥 沃 的地 区 , 役多 从地起 派而 以丁 为辅 。 大 差 土 时, 丁数 和丁 税额 早在 康 熙盛世 人丁 永不 加赋 时就 固定 了下 来 , 之 内滋 生人丁 多者 , 除项 补外 , 尚有 余丁 , 再按 丁税 原额 , 均分 滩入地 亩 中 , 能是根 据丁数 和 田粮摊派 , 平 只 即把差 役摊派于 丁 、 田 负担 较重 ; 是一 甲内滋 生人丁 少的人 户 , 补不足 , 以“ 族 地 贫 瘠 的州县 , 三 顶 若 亲 差役 多论 丁起 派 , 以田亩 为辅 。而摊 丁入亩 施行 粮多 者” 来顶补 , 势必 出现 以粮计 丁情况 , 丁税 的客体便 由人丁 转 在 征 收上 有可 能把 丁银 摊入 地亩 , 使地 丁完 全彻底 的合 而为 一。 移到 地税 , 丁税 的形式 尚保 留, 而 于是产 生 了丁税 的形式 与 内容 史 称 : 自后 丁徭和 地赋 合而 为一 , “ 民纳 地丁 之外 , 别无徭役 矣” 。 的矛盾 , 给丁税 的征 收带 困难 。在实施 的过程 中, 方行 政基层 “ 条鞭 之 法 , 益简 明 ” 。 由此 可见摊 丁 入亩是 明代 一条鞭 法 地 视 愈 组织为 了把滋 生的 1 岁人 丁 , 6 顶补 年过 6 O岁免役 和死亡 人丁纳 丁税 , 需要编 制“ 实征册 ” 尚余丁 口, , 另编入 “ 世滋 生册 ”仍 旧 盛 ,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是一个中文俗语,意思是把一件事情或一种情况分解成很多细小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个俗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以便更好地处理。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他可能会把这个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发音等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然后一个一个地学习,这样就可以摊丁入亩地学习这种语言了。
"摊丁入亩"这个俗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生活。
在古代,农民会把一块大地分成许多小块,每块都称为一个"亩"。
然后他们会把种子播在这些小块土地上,每种种子都会被分成许多小粒,每粒都叫做"丁"。
当农民要种植一种作物时,他们会把这种作物的种子摊在一块土地上,就像把丁粒摊在亩地上一样。
这样,"摊丁入亩"就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用来表示把一件事情或一种情况分解成许多小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从摊丁入亩看我国税制改革
从摊丁入亩看我国税制改革摊丁入亩是清王朝实行的一项财政改革措施,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盛行。
“摊丁入亩”即“地丁合一”,这种赋役制度将本应出的徭役数折成银两,平均摊入土地之中,与田赋一并缴纳。
通过改革,延续中国历史千百年的“人头税”终于彻底被取消。
实行摊丁入亩,究其原因是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为了逃避赋税,人口的数量大量减少,作为当时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税收难以稳定,危及了清王朝的统治,统治者为了挽救本已经走向没落的封建王朝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救之术,但是这样依旧是避免不了清王朝逐步走向崩溃的命运。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点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
它是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传承的经济形式,其安分守己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自耕农对土地有极强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再加上人头税的征收,无疑是极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于是造成了人口的大量逃亡,人口急剧减少、内忧外患严重、贪官污吏盛行无疑对清王朝的垮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可以说,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施这一政策,使“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人头税一直是束缚人丁、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可以说通过“摊丁入亩”,国家减轻了对无地农民的直接控制,同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逐渐在减弱,农民的自由迁徙使得无地农民可以有足够的机会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去从事手工劳动和商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潮,可结局还是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可以看出,摊丁入亩并没有撼动封建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此政策还是为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而服务的。
摊丁入亩的改革是以拥有土地数量的多寡为征税的依据的,首先,拥有土地数量较多的地主就要承担较高的税负,在严格的征收政策下,地主阶级的特权被取消,面对巨额的税收负担,地主可能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减少了对于土地兼并的数量。
论“摊丁入亩”二
论“摊丁入亩”(二)(四)实行“滋长人丁永不加赋”清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地”之前,第一对旧有的户丁编征制度进行了改革,这确实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发布的“滋长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
这年二月,康熙帝在给大学士和九卿等有关官员的渝旨中说:“朕览各省督抚奏,编审人丁数量,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报。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假设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出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其自后所生人丁,没必要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
”又说:“直隶、各省督抚及有司官编审人丁时,不将所生实数开明具报者,特恐加征钱粮,是以隐匿不据实奏闻,岂知朕并非为加赋,止欲知其数耳。
”①“滋长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尽管说明了不加征丁银的原那么,可是要具体推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是时刻的断限,即以何年为准开始实行。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诏令确实是为此作补充的,“嗣后编审增益人丁,止将滋长实数奏闻。
其征收办粮,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②。
第二是如何解决人丁生老病死的变更问题。
五十一年(1712年)的诏谕中说,“将见今钱粮册内出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所谓“册内出名丁数,勿增勿减”,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为了纠正疏漏,五十五年(1716年)经户部复准,规定:“新增人丁,钦奉皇恩,永不加赋,今以新增人丁补足旧缺额数。
除向系照地派丁外,其注释:①《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②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三,《户部》,《户口》,《编审》。
按人派丁者,如一户之内,开除一丁,新增一丁,即以所增抵补所除。
傥开除二、三丁,本户抵补不足,即以亲族之丁多者抵补,又不足,即以同甲同图之粮多者顶补,其余人丁归入滋长册内造报。
”①自实行“滋长人丁永不加赋”后,原先所制订的有关编审考成的规定,也不适用了,必需作相应变更。
摊丁入亩的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的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土地计量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农民按照土地的产出能力,将田地分为大小不等的若干块,这些块称为“丁”,每丁的面积是不同的。
而在计算税赋或租金时,则按照每块田地的实际产出,来确定其缴纳的费用数额,这种计算方式称为“入亩”。
在历史上,中国的土地计量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些地租计算的方法,如“以农时为租”、“以口为租”等。
而到了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以土地作为计算单位的方法,如“武功制”、“六分制”等。
但是,在唐代之前,还没有出现“摊丁入亩”的计量方式。
直到唐代永徽年间(652-656年),才有了“摊丁入亩”的正式启用。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兼顾土地的大小和产出能力,使得农民的负担更加公平、合理。
总体来说,“摊丁入亩”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土地计量方式,其对于农村税收、土地分配、土地估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析清代“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与启示
浅析清代“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与启示王心悦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中学摘要:中国历史上清朝雍正皇帝关于赋税制度改革所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长期以来封建赋税制度中的“人头税”,纵使未能完全实现赋役的平均化和公平化,但却对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渊影响。
关键词:清朝;雍正;摊丁入亩;税收;土地一、“摊丁入亩”制度实施的背景早在康熙时期,清朝已经实行“盛世人丁,永不加赋”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与明朝的“一条鞭法”相比,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终究存在一定程度的赋役不均的现象。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的实行,忽略了现实实际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
制度本身也是有很多缺陷的,如,对于60岁以上人免除赋役的规定,通常有是那种情况:首先,在一甲之内如果存在很多人丁,尤其是在顶补外尚且存在很多余丁的情况下,要根据丁税的原额,实现平均配置,这种情况下的人们的赋税负担较轻;第二,在一甲之内如果人丁很少,如果进行顶补后,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赋税负担较重;第三,在一甲之内如果人丁很少,在进行顶补后,如果用亲族的人丁进行顶补,那么赋税负担的轻重,要根据前两种的情况综合考虑;如果用同甲内粮食最多的人进行顶补,那么就容易出现“以粮计丁”的现象,赋税对象就由人转变为土地了,然而,丁税的形式是依然存在的,因此,就出现了丁税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了征税的障碍。
在实践过程中,地方行政基层组织如果想要将16岁的人丁,顶补年过60岁的人丁,就需要编制“实征册”以便进行统计,如果还有剩余的人丁,则编入“盛世滋生册”,当然也是要对人丁进行编审的,并且要实行负担丁税的平均计算。
然而,这种情况极易导致里书胥吏在编审程序中谋取个人利益,并且里书胥吏与地主沆瀣一气,对赋税进行改换截派,将赋税负担最终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
所以,“盛世人丁,永不加赋”的赋税制度不仅没有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反而将问题加重了。
摊丁入亩到底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到底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用今天的语言讲就是,从法令实行开始国家只收土地税不再收人口税了,老百姓再生孩子也永远不收财税了,而且税收的标准按照上一年的数字不再增加。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摊丁入亩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雍正时期开始实行。
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摊丁入亩内容
摊丁入亩内容以下是 7 条关于“摊丁入亩”的内容:1. 你知道摊丁入亩吗?这就好比是给农民卸下了一个沉重的担子呀!原来按人头交税,那穷苦人家可真遭罪。
但摊丁入亩后呢,按土地交税,这不就合理多了嘛!就像张三家里地多,那就多交点;李四家里地少,那就少交点呗。
这可是大好事啊,能让百姓日子更好过些。
2. 咱说说摊丁入亩哈,它可真是个厉害的办法呢!以前交税可能会逼得人没法活,现在好了,跟土地挂钩了。
这就好比是对症下药,一下就解决了大问题呀!王五他家就那么点地,以前人头税压得他喘不过气,现在呢,他能轻松不少了。
3. 摊丁入亩啊,那可不是一般的变革!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百姓的心田。
赵六以前总愁交税的事,现在就没那么大压力了。
这不是给大家松绑嘛,让大家能更有余力去生活,去发展。
它的好处那是明摆着的呀,谁能不认可呢?4. 你想啊,摊丁入亩为啥这么重要?就好比是给百姓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孙七原来为了交税吃不好睡不好,现在能安心种地了。
这不是让生活有了盼头嘛,这种改变太关键了,真是太好啦!5. 讲讲摊丁入亩哈,这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百姓的路!刘八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有了摊丁入亩,他能更踏实地劳作了。
这就带来了活力呀,大家都有干劲了,那日子能过不好吗?简直太棒了!6. 摊丁入亩可不得了哇!就像是给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钱九以前交税困难,现在感觉轻松多了。
这种改变多让人开心呀,没有它可真不行呢!7. 摊丁入亩,绝对是个英明的举措呀!就好像给社会这辆大车加了油,跑得更快更稳了。
郑十现在不怕交税的事,能一门心思搞生产,这对大家都好呀。
所以说,摊丁入亩那是大大的好呀!我觉得摊丁入亩意义重大,是一项对百姓非常有益的改革举措,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法律发展历程。
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农业法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代中国,摊丁入亩是指将土地按照田块的大小和产出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和管理的制度。
摊丁即指将耕地按照一定面积划分成田块,每个田块的大小根据土地质量和农户的实力来确定。
入亩则是指将每个田块的土地利用率进行统一,确保每个田块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的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摊丁入亩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障了土地的公平分配,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在这个制度下,土地的使用权和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农民可以更加稳定地耕种土地,提高产量和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摊丁入亩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通过摊丁入亩制度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剥削。
而在现代中国,摊丁入亩制度已经被废除,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农村法制。
总而言之,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农业法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中国法制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分配和管理土地资源,
摊丁入亩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重视,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和土地分配方式。
它源自于秦代的统一度量衡制度,用于衡量农田的面积。
下面是对摊丁入亩的具体解释:摊丁:摊丁是指将田地划分成小块的行为。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增加,需要对田地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摊丁制就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将田地分割成一块块的小块,每块都有自己的耕种户籍。
入亩:入亩是指将小块的土地面积统一计算成亩的数量。
亩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中的一个面积单位,它代表了固定的土地面积,可以作为衡量田地的标准。
将小块土地的面积累加起来,就形成了整个地区或村庄的总面积,同时也方便进行土地分配和管理。
摊丁入亩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1. 划定田地边界:首先需要划定每块土地的边界,将整块农田分割成小块。
通常使用天然的永久性地标(如山、河等)或人工确定的地标(如界碑、路线等)作为边界。
2. 校正土地大小:对每块小块土地进行测量,确保其面积准确无误。
通常采用传统的农业工具如“土尺”等进行测量,以保证每块土地的面积基本统一。
3. 记录户籍:将每块小块土地的耕种户籍进行注册和记录。
每个农户将被分到一块或多块土地,并在户籍中明确记录,包括土地面积、使用权、产出等信息。
4. 统计面积:最后将每块小块土地的面积进行累加,计算整个地区或村庄的总面积。
这样可以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进行税收等相关工作。
通过摊丁入亩的方式,可以实现公平合理的土地分配和优化利用。
它将土地分割成小块,确保每个农户都能得到一定面积的土地,避免了土地集中占有和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同时,摊丁入亩也为统计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了方便,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考研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考研摊丁入亩,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其实就是历史上一个特别的。
想象一下,在古代,农民辛辛苦苦耕地,除了要交粮食,还得交税,简直是压力山大。
于是呢,相关部门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人头税和土地税合在一起。
这就叫“摊丁入亩”。
说白了,就是把每个人的税负平均分摊到每一亩地上。
这样一来,农民们就不再像以前那么愁眉苦脸了,税收也变得简单了,简直是个双赢的局面,哈哈。
你看,古时候的税制就像一场游戏,谁玩得不好,谁就得受罚。
而“摊丁入亩”就像是游戏规则的改良,让大家都能在公平的基础上一起玩耍。
想想看,那些农民如果为了交税不得不剥削自己的土地,真是苦不堪言。
现在好了,大家只需要把土地的税分摊一下,压力就小多了。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耕种,甚至可以留点闲钱去买点好东西,生活过得比以前滋润多了,简直就像过年一样。
摊丁入亩这个实施之后,相关部门也能更稳定地收税,不用担心农民们的反感和抵触。
毕竟,大家都希望能有个好日子过。
就像我们现在喜欢的团购,大家一起买,价格自然便宜,这个道理其实差不多。
农民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生产效率自然提高,粮食丰收,经济也跟着蒸蒸日上。
这一波操作,简直是“出奇制胜”啊。
再说了,摊丁入亩这事儿还真是有点历史感。
这个在不同朝代都有类似的形式,仿佛是历史的回声,时而轻柔,时而激烈。
这种调节方法其实在现代社会也能看到影子,像是税收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古人聪明得很,早就意识到,只有让大家一起分享负担,才能换来共同的繁荣。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古代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
这个也不是没有争议。
总有一些人觉得不公平,特别是那些土地少的农民,觉得自己吃亏了。
不过,相关部门在设计这些的时候也是费尽心思,尽量平衡各方利益。
就像你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最后AA制,虽然有时候总觉得那一份不算多,但大家都心里明白,公平最重要。
就这样,摊丁入亩也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清朝赋税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一、何谓“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政策是清朝初年重要的财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摊丁入地”、“丁随地起”,它是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一条鞭法”的一种赋役制度,据说将应出徭役之数折成银两平均摊入土地之中,与田赋一同缴纳。
它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
不再另外征收人头税,简化了税收的程序、减轻了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同时对国家税收的保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中国的赋役制度又前进了一步。
二、“摊丁入亩”的发展(一)源于“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没有颁布之前,缴税都是米、牲畜等等,在它之后统一用货币税替代实物税,结束了历代以来以实物为主的国家税收方式,废除了限制农民人身自由的赋役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该法的推行反映了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明朝中叶以后逐渐推广并实施的赋役制度,主要是劳役方面法律政策的改革,但也涉及赋税。
明代原来的徭役是分别为三等九则,作为征劳役的依据。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是以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广泛稳定存在为条件的。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贵族大地主所侵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承受不了沉重的劳役而逃亡。
而导致明朝当时严重的统治危机,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编征劳役的中心由户丁转向田亩的改革措施。
主要是将一部分户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减轻户丁征派,加重土地负担,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在地主制经济高度发展的明清时期,土地绝大部分在地主手里,户丁绝大多数在农民一边。
把户丁银转入土地摊派,也就由农民一边转移到了地主方面。
清初赋役制度基本上根据明末的一条鞭法征收地银、丁银两项。
一条鞭法已实行了部分的摊丁人亩,为清初完全的摊丁人地奠定了基础。
(二)、康熙盛世的“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分两步完成:第一步, 清政府于康熙五十年(1712 年) 宣布,以康熙五十年(1711 年) 全国的丁银额为准, 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 称“盛世兹生人丁, 永不加赋。
”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更重要的是,它为“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创造了可行性。
通过“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实施,使得丁银定额化,不再随人丁的增减而变化,完全可以随地征收,而随地征收则更为便利。
皇帝,率先提出了在全国实行“摊丁人亩”。
他说:“续生人丁永不加赋,皇上较念民生高厚之恩,真有加无已。
但现在人丁尚多偏苦,各省丁制亦有不同”。
“现在人丁之累也,朋后既不增额,则有定数可稽”。
请求“行令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
”对此当时朝廷意见颇多。
康熙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一方面下户部议,以“不便更张而止”,另一方面却默许在广东、四川两省先行之。
准许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
在四川省,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公私称便。
“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与明“一条鞭法”相比,虽是一个进步,但却不能消除赋役不均的现象。
其规定“滋生 16 岁人丁,顶补年过 6 0 岁的免役和死亡人丁纳丁税,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族丁多者补,又不足以同甲粮多者补。
”这样一来,赋役不均的现象不仅不能消除,反而更加严重起来。
“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者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结果在沉重的赋役压迫下, 广大农民被迫农民为此常常隐匿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最后导致丁银难收。
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清政府的统治。
首先,“以田为经,以丁为纬”征收赋役影响政府收入。
“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其次,劳役负担沉重地压在农民身上, 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化,康熙四十年(1701)宁波府“黠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
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再度被提上议程。
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展开激烈的争论。
御史董之燧提出了“摊丁入亩”。
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摊丁入亩”既能保证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能巩固封建统治。
雍正元年(1723)清廷颁发诏令,全国推行。
(三)、雍正正式推行“摊丁入亩”1、雍正帝时期“摊丁入亩”法律制度的背景赋役不均,是清朝入关以后长期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及发展的严重问题。
清初的赋役制度沿袭明代,继续实行将人丁摊入地亩,并一律折征银两的“一条鞭法”。
但经过明末社会动乱,各地的人口生死、迁徙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清政府为此对“一条鞭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重新编审户籍人口,并规定了增审人丁的考成办法,以尽量增加在册人丁数额和赋役收入。
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官吏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增审人丁,结果出现了税额与现有人丁数严重不实的问题,户丁的编审也成为贫困农民的一项沉重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士绅为了逃避编审丁役,与地方官员勾结,把负担转嫁给普通百姓,赋役的摊派不均使大批贫困农民无力承担繁重的丁银,被迫逃亡异乡。
2、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的过程雍正帝即位后,1723年6月,山东巡抚黄炳曾疏请“将山东省丁银援照浙江省之例,摊人地亩输纳”,并请“通伤五省一体遵行”,未准。
7月,直隶巡抚李维钧疏言:“顺天、保定、河南、永平、宣化五州府,地多旗圈,下银留为民累,请自雍正二年(1724年)始,摊入通省地亩内,按地输丁。
”《清史列传》卷十三雍正帝命户部议复。
九月,户部议准,请于雍正二年为始,造册征收。
每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李维钧在直隶实行“摊丁入亩”后,福建巡抚黄国材亦奏准自雍正二年实行“摊丁入亩”,田赋一两,摊丁银五分二厘七毫三《纪丁随地起》。
山东、河南、云南、陕西、浙江、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等十二省和广东、西川未“摊丁入亩”的州县,也在雍正五年至七年间先后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内征收。
摊入科则各地不同,有的全省通筹均摊,有的是各州县分别均摊,甘肃则分河东、河西各自均派。
山西省在雍正二年即由布政使高成龄奏请“照直隶新例,将丁银并入地粮”《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但遭到各州县官的反对,迟迟不能实行。
盛京、吉林因大量八旗丁壮和家属迁进关内,又有大批汉人移居关外,户籍无定,仍照旧制地税丁银分征。
各地摊丁银时还有“摊人地亩”、“摊人地粮”和“以粮载丁”、“以田载丁”等形式的差别。
所谓“摊人地亩”就是按土地的亩数摊丁银。
如云南省,丁银摊人全省成熟田地内按亩摊征。
“摊入地粮”即是按地粮数量摊征丁银。
“以粮载丁”、“以田载丁”即是平均若干税粮或若干田亩承担一口丁银,如四川省新繁县,“每粮一石一斗二升六合三匀八抄二撮四圭五粒二粟载丁一丁,每丁征银二钱九分七厘。
3、雍正帝对“摊丁入亩”的政策实施力度摊丁入亩,绝不只是个赋税征收的方式的简单改变。
背后的关键所在是税负分担者的重新摊派。
对人征税为只对土地征税,使税负与土地占有多寡挂钩,田少则税负少,田多则税负多。
因此,拥有大部分田产财富以及仆佣佃户的豪强富户无疑成为这种新制度最直接的目标,土地少的农民相对以前负担较少,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大地主阶级的反对。
一些士大夫还多次与地方政府周旋, 要求缓行,还有一些代表大地主利益的知识分子撰文批评“摊丁入亩”,如李光波言“富者虽田连阡陌, 不过一身贫者虽粮无升合, 亦有一身。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食毛输税, 赋既无容偏枯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均履后土且戴皇天, 富有者则急其从公, 贫者必尽镯其手足之烈, 除其公旬之义, 则役非偏枯乎”,[12] 不仅如此, 江南地方还出现过更为严重的抗拒行为, 一些大地产所有者唆使他人聚众闹事。
对此, 文献记载“浙省向有丁归粮办一事, 业经均摊将妥, 乃有田多丁少之土棍, 蛊惑百余人,齐集巡抚衙门喊叫, 拦阻摊丁”。
因此,要减小阻力,就必须适度安抚富人。
所以,清廷在政策实施的力度上似已预留余地。
如,清朝向例是对官户、儒户、绅衿贡监等实行优免,实行摊丁入亩后,他们仍然享有此种特权。
据《清史稿·志食货》记载:“雍正四年,四川巡抚罗殷泰疏言,川省各属以粮载丁。
请将绅衿贡监优免之例禁革,部议驳之。
复下九卿议定,绅衿止免本身,其子孙族户冒滥及私立儒户、官户者罪之。
”4、雍正帝对征收税银官员的严格要求摊丁入亩的意义:雍正在他继位一开始就向各省督、抚、司、道及府州县各官分别发布谕令,要他们把钱粮收来放在所负责的首位,不得任意苛求。
而对直接征收钱粮的州县官谕令非常严苛,指出:“州牧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
至于钱粮,关系尤重,丝毫颗粒皆百姓之脂膏。
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
前面有请暂加火耗抵补亏空帑项者,皇考示谕在廷,不允其请,尔诸臣共闻之矣。
今州县火耗任意增加,视为成例,民何以堪乎?嗣后断宜禁止,或被上司察劾,或被科道纠参,必从重治罪,决不宽贷。
”说明了雍正帝对摊丁入亩的正确落实极其重视,从而希望得到预期的效果。
5、摊丁入亩的实施后成效摊丁入亩制度是丁役银摊入田赋银中统一征收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说明性,所以缴纳地丁银的土地所有者不需亲自服力役来避免妨碍农业生产。
摊丁入亩实施之前,人头税与财产税始终并存,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由税负失衡造成的社会不公平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摊丁人亩进一步简化了税收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官吏的贪污舞弊,同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相对减少限制了一些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活动,从而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
摊丁入亩原则上以土地的多寡为标准确定交纳地丁钱粮的数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阶层的赋役负担,基本上取消了地主阶级优免丁银的特权,削减自耕农和无地贫民的赋役负担,相比之前的赋役制度更为公平。
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热情,缓和了阶级矛盾的冲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
丁役是封建国家束缚人民、强化其人身依附关系的重要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丁役制度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的地步。
摊丁人亩在一条鞭法部分废除丁役的基础上,彻底地将田赋和丁役合而为一,从而松动了劳动人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特别是对城镇工商业者免除丁银的政策在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将来。
三、摊丁入亩的重大借鉴意义这是一项轰动的赋税改革。
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再以地亩多少核定纳税数目。
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是谓“摊丁入亩”,一举取消了人头税。
它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
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实行的也比较坚决。
中国的人头税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以人丁论税额,沿习成疾:凡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依律缴纳人头税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