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10 ×2 名词 :4 ×5 简答题:6题×5
第一章 信息系统概论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通用性的描述术语,从领域工程的角度,规范化和形式化地定义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方法支持,其中过程性包括系统计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以及系统运行维护阶段。
系统开发方法学:提供对完成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活动的详细指导,包括模型、工具和技术等三个要素。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某些重要方面的形式化的表示,其本质是抽象。
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结果,描述系统需求而无需涉及其实现细节的模型,它面向用户、反映着系统“做什么”。
物理模型:是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用于定义系统解决方案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间关系的模型,它面向系统实施、反映着系统“如何做”。
第二章 相关概念、原理及技术基础
信息:是加工处理之后的数据、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系统:由一系列为实现一定目标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集合。
子系统:如果组成系统的一个元素本身具有系统的特征,那么这个元素就称为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是认知复杂系统的一种常用方法。
信息系统:是一种类型的系统,就是数据作为其输入、信息作为其输出的系统,是有关数据的收集、输入、处理、存储和信息输出以完成一个组织相关事务的若干相关元素的集合。
概念结构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诸如数据-实体关系图、类图等。
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模型转换成为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该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第三章 信息系统建设
结构化方法:从开发方法学的观点看,结构化方法是用结构化分析技术、结构化设计技术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去开发一个信息系统的方法。或者从开发过程性的角度,结构化方法是是分阶段实施、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开发方法,是一种从具体(现实世界的物理系统)到抽象(用逻辑模型表示的系统需求)、再由抽象(由逻辑模型转换得到的物理模型)到具体(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系统的(先整体后局部、由分析到综合)开发方法。
原型化方法: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地加以实现新系统的一个“原型”,随着用户和开发人员对系统理解的加深而不断地对这些需求进行补充和细化,系统的定义是在逐步发
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用户、开发人员和“原型”之间反复不断的交互、反馈、评价和修改的过程。
原型:用来形象地表示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一个的早期的可运行版本或模型。
面向对象方法:把应用软件系统看作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对象的集合,系统通过对这些对象的操作来完成指定任务。
UML:一种编制软件蓝图的标准化语言,提供一套描述软件系统模型的概念和图形表示法。
第四章 信息系统开发的若干组织和管理工作
项目:是一种组织单位,其中包括在固定预算以及固定时间内,为了达到某一明确的最终目的而临时组合在一起的一组资源。
项目管理:对项目的任务、资源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的过程,以期达到其既定的目标。
可行性论证: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其目标并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是确定所定义的问题是否有解和是否值得去解.
正确性:是软件质量因素的首要指标,指软件产品准确执行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全部功能的能力。
健壮性:指在异常情况下软件系统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
可维护性:指软件程序本身被阅读理解和错误修正的难易程度。
结构化预排: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结束之前都使用相关标准对该阶段产生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文档)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查。
测试:也称软件测试,就是用己知的输入在已知环境中动态地执行系统或系统的组成部件以发现其错误的过程。
文档:是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把“不可见的”内容转换成“可见的”结果形式。
第五章 系统分析的任务
系统分析:面向用户,获得与理解业务需求、并借助一定模型将所有需求及其相关方面加以定义和描述,系统分析的结果反映着系统“做什么”。
事件:是对在特定时刻和特定场合发生的由系统能够描述和值得处理的问题的抽象。
第九章 详细设计
系统设计:面向系统实现,组织与构造新系统解决方案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实施蓝图,系统设计的结果反映着系统“如何做”。
模块:组成系统的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基本单位。
模块结构图:一种表示系统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的图形模型,它不仅反映系统功能模块的层次分解关系,而且还反映了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及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传递关系。
模块调用:指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模块调用一个抽象层次较低的模块以完成特定功能的过程。
事务分析法:以事件列表或事件划分数据流程图为基础,基于事件而按一定规则构造出最顶层的模块结
构图,其中一般只给出主控模块和第一层被调用的模块。
变换分析法:以顶层模块结构图及分析模型中的片断数据流程图为基础,对顶层模块结构图每个事务模块,分析并发现分析模型中相应的片段数据流程图如何将输入的数据经过适当处理变换成相应的输出信息的过程。
模块耦合:对一个应用程序体系结构中两个不同模块之间联接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间的依赖程度越大,则其耦合程度也就越大;反之,模块间的依赖程度越小,则其耦合程度也就越小。
模块内聚:对一个模块内部各元素在功能上内在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一般说来,模块内聚性越高,则该模块的独立性就越强,与之相关的模块间的耦合性就越低。
第十章 系统实施、转换和维护
系统实施: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系统设计之后和系统移交给用户之前这期间发生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α版本:一个功能尚不完整、但即将要接受某种级别严格测试的软件系统。
β版本: 一个功能完整且足够稳定的能够接受终端用户测试的软件系统。
黑盒测试:把程序看成一个“黑盒子”,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只测试程序功能是否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黑盒测试又称为功能测试。
白盒测试: 把程序看成装在一个透明的“白盒子”里,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来测试程序,检查程序中的每条可能的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白盒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
1.“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元素有机组合而成”,这句话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特2.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支持半结构化决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
3.网络计算诸多模式中,客服/服务器计算模式的本质是将一个计算任务由网络环境下的多台计算机共同分担协作完成。
4.信息系统开发的三大技术支柱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
5. 结构化程序设计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组约定规程以提高程序质量,这里质量的具体含义从软件质量因素角度是指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6.一个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接收消息的对象、消息名/消息选择符以及参数列表。
7.软件工程中的瀑布模型典型地刻画了软件生存周期的阶段划分,列出一种与其最相适应的软件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
8.原型化方法中,把原型就称为一个系统,它是系统的早期的可执行版本。
9. 项目是一种组织单位,其中包括在固定预算以及固定时间内,为了达到某一明确的最终目的而临时组合在一起的一组资源。
10.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
性论证一般包括经济技术、时间及操作可行性等四个方面。经济SDLC中的关键活动也称之为“里程碑”,为确保项目进度计划,它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或提前完成。
11. 文档是IS开发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把“不可见的”内容变成“可见的”结果形式。
12.信息系统开发的经济可行性分析中,其成本主要包括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
13.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对软件开发成败影响最大的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
14.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及项目组人员组织等是SDLC中计划阶段的活动。
15.用于定义系统需求的两个关键概念是事件和事物。
16.在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数据流程图模型中,使用数据存储来表示ERD中的数据实体。
17.数据实体关系图中一般包括实体、实体属性以及实体间的关系等三方面的内容。
18.当大量的信息同时显现给一个人而导致其无法接受与理解的现象常称为信息过载,结构化方法构造DFD因此而采用72法则.
19.结构化方法开发的系统需求模型通常使用事件表和以下的四个图来进行记录:数据实体关联图、数据流程图、过程描述以及数据字典。
20. 代码是数据的组成部分,它能唯一标识处理对象,并便于分类和统计等处理。
21.在关系数据模型中,外码提供了一个表示关系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22.部门DEPT(Deptno, Name, Tel, Leader) 和职工EMP(Empno, Name, Sex, Address, Deptno) 实体集,若一个职工只能属于一个部门,部门负责人Leader是一个职工。关系DEPT和EMP的外码分别为Leader、Deptno。
23.模块内聚按其内聚性高低可分为多种类型,“关闭文件,保护现场信息,产生错误信息,进入故障处理程序”这一模块属于时间内聚.
24.模型内聚性的诸多等级中,功能内聚的内聚性最高,这样的模块也就越便于维护。
25.高质量的模块结构图中的模块应该具有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
26.程序测试中,驱动程序用来模拟一个尚未开发的程序模块的调用行为。
27.程序测试中,占位程序用来模拟一个尚未开发的被调用模块的行为。
28.软件测试的一般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
29.白盒测试法主要根据被测试对象的(内部)结构来设计测试用例。
30.黑盒测试法主要根据被测试对象的(外部)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
31.一个高效率的软件测试是指用尽可能多的测试用例,来发现尽可能多的测试错误。
32.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可分普通用户和系统用户,至少列出一项不属于普通用户活动范畴的功能数据转储与恢复等。
33.软件测试方法一般有两类,其中黑箱法是注重软件的功能,而白箱法注重软件的结构/内部结构。
34. 适应性维护则是为了扩充
软件的功能或提高原有软件的性能。
35.系统的需求模型也称为逻辑模型,它详细描述了系统需要做什么,而无需明确指出使用哪些实现技术。
36.结构化系统设计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使用的一个主要图形模型是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图,其中的矩形符号表示模块。
37.用于定义系统需求即创建系统需求模型的两个关键概念是事件和事物。
38.高质量的模块结构图应该是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
39.在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数据流程图模型中,使用数据存储来表示ERD中的数据实体。
40.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ERD转换成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41.数据定义和过程定义均是对数据流程图的进一步细化,其中数据定义的定义对象包括数据流、数据元素和数据存储等。
42.系统测试一般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或验收测试三个方面。
43.软件工程产生的背景是软件危机,它要求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和日益复杂的软件需求以及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44.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从开发角度,其三个主要阶段是分析、设计与实施。
45.管理活动一般对应于管理层次,中低层的管理通常是结构化决策一类的活动,而中高层的管理则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一类的活动。
46.企业的持续改进和企业业务过程重组往往是两个互补活动,后者与前者相比,其显著特征是根本性和巨大性。
47.系统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得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因此系统分析又称为逻辑设计。
48.在结构化分析中,人们需要了解系统需要储存的事物类型,这种数据的模型被称为是实体联系图,它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
49.软件维护可分多种类型,其中适应性是指使应用软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维护。
50.在系统需求分析的表述中,对于DFD最终不可分解的过程,其业务规则可借助于结构化英语、判断树或决策表来描述。
51. 模块结构图的构造一般采用事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两种方法。
52. 在关系数据模型中,外码提供了一个表示关系间联系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