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性
7. 可疑 再 用 阴性 药 反 未做或不 应 可判断
单用该药ALT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T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T升高 仍在正常范围 其他状况
单用该药ALP或TB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P或TB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P或TB升高 仍在正常范围 其他状况
+3 +1
-2 0
α活性
治疗
药物治疗
(2)他汀类降脂药物
不明原因转氨酶持续升高和NAFLD患者可安全应用
他汀所致孤立性无症状转氨酶轻度升高(< 120U/L) 无需停用
合 并 慢 性 活 动 性 肝 炎 以 及 不 明 原 因 转 氨 酶 升 高 和 NAFLD的高脂血症患者亦可在保肝药物基础上应用常 规剂量
肝内胆汁淤积
胆管硬化 肝静脉血栓 静脉闭塞性疾病 紫癜性肝病
有机砷、氯丙嗪
氟去氧尿苷、福尔马林 甾体类避孕药 吡咯双烷生物碱、乌拉坦 同化激素、甾体类避孕药
血管病变
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
肿瘤
化疗药、免疫抑制剂、无机砷
甾体类避孕药
发病机制
可预测性: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致,毒性与剂量成正 比,自暴露于药物到出现肝损伤之间潜伏期通常较短, 诊断相对容易 不可预测性:大多数药物肝损伤为不可预测性,与剂量 无关,潜伏期不定,诊断较为困难
初次治疗 提示 可疑 可疑 5-90天 <5天或 >90天 ≤15天 后续治疗 1-15天 >15天 ≤15天
无法计算服药至发病时间
初次治疗 5-90天 <5天或 >90天 ≤30天 后续治疗 1-90天 >90天 ≤30天
无法评价
从服药 开始 从停药 开始
+2 +1 +1
诊断பைடு நூலகம்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临床表现
急性药物性肝病
急性胆汁淤积性损伤
通常不发生肝衰竭,急性期预后良好 单纯性胆汁淤积:主要病变为胆管损伤,临床表现为黄疸 明显和瘙痒,转氨酶轻度升高(低于5倍ULN),ALP升 高(不超过2倍ULN),胆固醇水平正常 炎症性胆汁淤积:主要病变为毛细胆管损伤,转氨酶升高 (不超过8倍ULN),ALP升高(超过3倍ULN),胆固 醇升高
临床表现
急性药物性肝病
混合性损伤:主要是肝细胞性损伤伴胆汁淤积,在药物 撤除后,部分胆汁淤积性损伤可持续1年之久,偶可发生
胆管消失综合征
亚临床肝损伤:仅表现为血清肝酶升高,转氨酶和ALP
轻微升高(小于3倍ULN),通常不会进展或在继续服药
情况下自行缓解
临床表现
急性药物性肝病
全身表现
变态反应: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假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增生、淋巴细胞增多和异型淋巴细胞 抗核抗体 抗微粒体抗体
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宋志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定义
药物性肝病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 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发病率1-10/10万人 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损伤,可进展为肝硬化,
所有原因,包括(1)和(2)完全排除 (1)中5个原因排除 (1)中4个原因排除 (1)中少于4个原因被排除 非药物原因高度可能性 +2 +1 0 -2 -3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肝细胞型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药物反应在产品介绍中已标明 6. 药物既往肝 损伤的报道 曾有报道但未标明 未报道过有反应 评价 +2 +1 0
肝窦内皮细胞受损,可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
临床表现
急性药物性肝病
急性肝细胞性损伤
病理表现为坏死、脂肪变或两者均有
生化表现为ALT和AST升高(8-200倍ULN),ALP轻度
升高(低于3倍ULN),胆固醇正常或降低
临床表现为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和黄疸,严重者表现 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深度黄疸、出血倾向、腹水、 昏迷等)
他汀类降脂药、抗氧化和抗炎制剂等
胆石症 Cholelithiasis
胆道系统解剖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及Oddi括约肌等 胆囊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胆道系统生理
分泌、贮存、浓缩与输送胆汁
胆石症定义
胆石症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
胆石症分型
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治疗
甘草酸二铵 作用机理: 在化学结构上与醛固酮的类固醇环相似,可阻碍可的松 与醛固酮的灭活,从而发挥类固醇样作用,有较强的抗 炎、保护肝细胞膜与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150mg,每日3次 静脉:每日150mg
治疗
多烯磷脂酰胆碱 作用机理:
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促进肝细胞膜再生;增加磷脂依赖 性酶类的活性;提供能量;分泌入胆汁,改善胆汁中胆固 醇和磷脂的比例,增加胆汁成分的水溶性 常用剂量:
肝细胞损害和/或胆汁淤积的生化特征
停药后肝损害减轻 排除其他病因
必要时肝活检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肝细胞型
不相关 1. 服 药 至 发 病 时 间 反应前已开始服药或停药后 超过15天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反应前已开始服药或停药后 超过30天
评价
无相关性
未知
无法计算服药至发病时间
0
-1 -2
有证据支持伴随药物致肝损伤(如再用药反应等)
-3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肝细胞型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评价
5. 除 外 其 他 原 因
(1)近期有HAV感染(抗HAV-IgM)、HBV感染(抗HBc-IgM)或HCV 感染(抗HCV);有非甲非乙肝炎感染背景的证据;胆道梗阻(B超); 酗酒(AST/ALT≥2);近期有急性高血压史(特别有重要的心脏疾病)。 (2)重要疾病并发症:临床和/或实验室提示CMV、EBV或疱疹病毒感染。
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
伤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
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分型
临床分型 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Fatty Liver)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胆囊结石
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
治疗
非药物性基础治疗 饮食控制 加强运动 防治原发病或相关危险因素 避免加重肝脏损害因素 减肥
治疗
药物治疗
(1)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二甲双胍):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调节糖代谢,减轻体重,抑制TNF-α,减少肝脏 脂肪沉积
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减少游离脂肪酸的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及TNF-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500-1000mg,每日2次 静脉:每日500-1000mg
知识要点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 临床分型:急性、亚急性、慢性 急性药物性肝病最常见,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混合性、
亚临床性
诊断要点:用药史,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积,停药后肝损害减轻 诊断困难时,可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国际标准 最主要治疗措施是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同时予对症支持治疗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流行病学
引起NAFLD的常见的危险因素
疾病 肥胖症 高脂血症 2 型糖尿病 在相关疾病患者中NAFLD 的患病率(%) 30~98 21~60 21~78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肝损伤相关表现 大多数无症状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肝区或右上腹部不适
肝细胞型 ALT峰值与ALT正常上限 之间差值 高度提示 提示 2. 病 程 停药后 可疑 无结论 与药物作 用相反 药物仍 在使用 无结论 8天内降低>50% 30天内降低≥50% 在30天后不适用 没有相关资料或在30天后 下降≥50%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ALP或TB峰值与正常上限 之间差值 不适用 180天内下降≥50% 180天内下降<50% 不变、上升或没有资料 +3 +2 +1 0 评价
口服:每次456mg,每日3次 静脉:每日465-930mg
治疗
熊去氧胆酸 作用机理: 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胆固醇在肠道内的重吸收和降低胆 固醇向胆汁中的分泌,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250mg,每日3次
治疗
腺苷蛋氨酸 作用机理: 是人体普遍存在的活性分子,作为甲基供体参与体内重 要的生化反应,在肝内有助于防止胆汁淤积
30天后下降<50%或再升高
所有情况
不适用
所有情况
-2
0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肝细胞型
酒精 3. 危 险 因 素 有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酒精或怀孕
评价
+1
无
年龄≥55岁 年龄<55岁
0
+1 0
4. 伴 随 用 药
无或伴随用药至发病时间不合适
伴随用药至发病时间合适或提示 伴随用药已知有肝毒性且至发病时间合适或提示
代谢特异体质:与个体细胞色素P450酶遗传多态性密切相关 过敏特异体质: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病理表现
局灶性边界较为明显的坏死和脂肪变性 汇管区炎症程度较轻,可有胆管破坏性改变 多数为嗜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可见类上皮肉芽肿形成
微泡性脂肪变和脂肪性肝炎
治疗
药物治疗 (3)抗氧化及抗炎治疗 维生素E或维生素C 还原型谷光甘肽等 熊去氧胆酸 针对TNF-α的药物 益生元和益生菌
知识要点
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 可导致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等 与肥胖症、高脂血症、2 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腹部超声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控制饮食、减体重、防治相关疾病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罗格列酮)、
最后判断:>8 非常可能;6-8 很可能;3-5 可能;1-2 不像;≤0 无关
治疗
最主要措施: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和可疑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 严密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衰竭征象
治疗
非特异解毒剂:还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水飞 蓟宾制剂等
肝细胞损伤为主者:甘草酸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等
胆汁淤积为主者: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糖皮质激素:谨慎用于有明显过敏特异质征象或肝内胆汁
淤积者
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
作用机理:
通过巯基与体内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结合,对抗氧化剂对 巯基的破坏,保护细胞中含巯基的蛋白和酶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400mg,每日3次 静脉:每日1200-1800mg
甚至肝癌
分类
分类 肝细胞性损伤 急性 胆汁淤积性损伤 混合性损伤 相关药物举例 氟烷、对乙酰氨基酚、四环素 同化激素、甾体类避孕药、氯霉素、红霉素酯 异烟肼、环氟拉嗪
亚急性
慢性肝炎 肝实质损伤 脂肪变性 磷脂沉积症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慢性 胆汁淤积
辛可芬、异烟肼、甲基多巴
甲基多巴、磺胺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丙基戊酸 胺碘酮、己烷雌酚胺 甲氨蝶呤
造血系统损伤: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
其他脏器损伤
临床表现
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亚急性肝坏死综合征的特点是严 重的进行性肝损害,伴深度黄疸和肝硬化表现 慢性药物性肝病:包括肝实质损伤、胆汁淤积、血管病 变、肿瘤、肉芽肿性病变和间质病变等
诊断
明确的用药史(用药后发病)
临床表现
原发疾病的表现 肥胖 糖耐量异常/T2DM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微量白蛋白尿 高尿酸血症/痛风
辅助检查
人体学指标
身高、体重、腰围、血压
肝功能、HBV、HCV 、血糖、血脂、尿酸、24小时尿蛋白 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 肝活检
临床诊断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2. 除外病毒性、药物性、全胃肠外营养等可致脂肪肝的疾病 3. 肝脏影象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象学诊断标准 4. 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肝酶持续异常 5. 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6. 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 压等代谢综合征 具备上述第1-2项和第3及第4项中任一项可能为NAFLD 具备上述第1项+第2项+第5项者可确诊为NAF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