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肝胆胰影像学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 多为均匀强回声、少数为低回声肿块。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块影;
多期增强扫描:早期周边开始强化,逐渐向中央
扩
展,并接近同层面内大血管密度;
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肝实质呈等、或稍高密度,
周边开始强化
巨块型
癌栓
结节型
弥漫型
原发性肝癌超声、CT表现
超声为混杂回声,邻近 血管受压、推挤
平扫
小肝癌: 增强扫描“快进快出”
增强动脉期 门静脉期
MRI表现
平扫:肝癌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肿块( 肿瘤出血、脂肪、坏死 或
囊变可有相应信号表现);DWI可为高信号; 多期增强:采用Gd-DTPA对比剂,同CT “快进快出”、后期见假包膜; 应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如钆塞酸二钠)多期增强:三期同Gd-DTPA
疾病的鉴别或早期癌灶的检查与诊断 (1)平扫:多种成像序列,用于获得更多的信息 (2)增强:多期增强,使用Gd-DTPA. (3)使用特殊对比剂:2类:超顺磁性氧化铁,被肝内网状内皮系
统的Küpffer细胞吞噬,据此可推断病变内是否有此种细胞。 另一类为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如钆塞酸二钠),被肝细胞摄 取、转运,可用于肝细胞癌检出。
超声:肝萎缩,表面凹凸不平,回声粗糙;脾大、腹水、门静脉增粗。 CT 大小及形状异常:
肝脏 萎缩
少数全肝萎缩 多数尾叶、左叶外侧段增大,右叶萎缩 也有右肝增大,尾叶、左叶萎缩
肝叶比例失调, 肝缘凹凸不平, 肝门、肝裂增宽
肝密度:不均匀(脂肪变,纤维组织增生,硬化结节); 其他异常:脾大、腹水、静脉迂曲扩张等门脉高压征;胆囊异常。
肝胆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42
43
44
45
MRI
46
GI
47
GI
48
GI
49
食道钡餐
50
食道钡餐
51
影像使用需知
• 无创伤检查:B超、CT、MR、X线、GI 等
• 有创检查:血管造影、PTC、 ERCP等 • 特殊:T管造影——手术后
52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53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54
16
第二肝门层面
17
18
纵裂层面
纵裂层面
20
第一肝门层面
21
第一肝门层面
22
胆囊层面
23
胰腺层面
24
胰头层面
25
右肝、钩突层面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其它相关影像
35
X线平片
胃泡 膈顶
36
37
38
MRI
39
MRI
40
肝动脉造影
41
门静脉造影
43
44
45
MRI
46
GI
47
GI
48
GI
49
食道钡餐
50
食道钡餐
51
影像使用需知
• 无创伤检查:B超、CT、MR、X线、GI 等
• 有创检查:血管造影、PTC、 ERCP等 • 特殊:T管造影——手术后
52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53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54
16
第二肝门层面
17
18
纵裂层面
纵裂层面
20
第一肝门层面
21
第一肝门层面
22
胆囊层面
23
胰腺层面
24
胰头层面
25
右肝、钩突层面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其它相关影像
35
X线平片
胃泡 膈顶
36
37
38
MRI
39
MRI
40
肝动脉造影
41
门静脉造影
肝胆影像学诊断
T管造影
左支
T管造影
胆总管结石
T管
ERCP
C针
PTC
胆总管下端结石
PTC
PTCD造影
肝胆CT影像
正常肝脏CT影像特点
• 肝脏密度均匀,形态自然 • 胆道不显影 • 肝门部有大血管影 • 胆囊呈低密度,囊内密度均匀 • 无创伤
膈顶层面
第二肝门层面
纵裂层面
纵裂层面
第一肝门层面
第一肝门层面
胆囊层面
胰腺层面Leabharlann 胰头层面右肝、钩突层面
其它相关影像
X线平片
胃泡 膈顶
MRI
MRI
肝动脉造影
门静脉造影
MRI
GI
GI
GI
食道钡餐
食道钡餐
影像使用需知
• 无创伤检查:B超、CT、MR、X线、GI 等
• 有创检查:血管造影、PTC、 ERCP等 • 特殊:T管造影——手术后
肝胆疾病影像学诊断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 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正常肝脏形态
下腔静脉
胆囊
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正常胆道形态
肝上下腔静脉
胆囊
肝固有动脉 门静脉 胆总管
正常胆道特点
• 胆道逐级增粗(胆树结构),在进入十 二指肠的地方缩窄
• 形态自然柔和 • 胆道内无异常结构 • 胆囊位于胆道旁
右前支
右后支 T管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T1均匀性稍低信号,T2随回波时间 (TE)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
T1W
T2W
肝血管瘤 MRI
肝脏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实质其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玉米 花 状染色,出现早,消失晚,无肿瘤血管和动静 脉短路。
肝脏疾病的CT表现
原发性肝癌
平扫大多数呈低密度,部分可为等密度 或高密度;肿瘤可为单发、多发也可 为巨块形,较大肿瘤中心可坏死呈低 密度,也可发生出血呈高密度。肿瘤 边缘可以不清楚,也可边缘清楚包膜 完整
肝脏MR检查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人 物 3.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4.MRI造影剂有关的禁忌证 并发症 MRI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
肝脏正常MRI表现
横断面解剖同CT 肝实质信号均匀,强度中等,略低于 脾脏和背部肌肉 肝外和肝内静脉信号流孔,显示良好
Extra cellular Imaging
Portal phase
Equilibrium phase
Arterial perfusion Portal systemc Liver veins Liver parenchyma
Presurgical topography information
& vessel assessment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总管结石
胆石症 – 胆囊、胆管结石
右中上腹钙化影鉴别
胆囊结石
腹腔淋巴结钙化 输尿管结石
胆囊炎
急性:胆囊常不显影 慢性:
1. 胆囊不显影 2. 显影淡、延迟、轮廓不清 3. 收缩功能不良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超声诊断学肝胆胰脾(ppt)
肝静脉变异。
第二节 肝脏扫查方法和正常声像图 P201页 肝脏超声扫查方法
操作手法 体位:
平卧位:常用体检,适合于显示左、右各 叶大部分区域,但对右后叶、右后上段、 右膈顶区等处显示不满意。
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用以详 细观察右叶最外区、后区、右肝、肾区、 右膈顶部、右肝PV长支等重要部位。
肝内血管
肝静脉
肝分为LHV、MHV、RHV三支。 通过肝右V单独汇入FV,肝左V和肝
中V分别汇入下腔V,亦可在汇入 前先汇合成 ,然后汇入下腔V 位于隔肌下方约1cm处,称“第二 肝门”。
门静脉
门静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 成,汇合处在胰颈背侧,由此形成主门脉。
门脉在十二指肠第二段的上部后方斜向右上, 走行于十二指肠韧带中,居胆总管和肝动 脉之后,至第一肝门处分成左右两支进行 肝脏。门静脉右支较短,约1.5cm左右, 也分成两支,即前叶支及后叶支。前叶支 分右前上段支及右前下段支。后叶支分为 右后上段支和右后下段支。
经腹主动脉矢状切面图: 在腹正中线或左正中旁1cm处矢状切,
可显示: ①左肝 LH ② 胃 ST ③胰体头P等结构 除以上四个基本矢状切面以外,如继续
向左,在左胸骨旁线矢状切,可显示: 左肝LH和胃ST部。
肝脏基本横断面
高位肝脏横断面以放射状排列的肝靜脉为特征。 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汇合于下腔静脉。
一般不容易同时显示肝静脉左、中、右三支肝 V(LHV、MHV、RHV),但易显示LHV、 MHV。 肝中静脉位于肝中裂内,为左肝和右肝的分界。
附加: 肝脏超声切面显像的大致分叶
肝叶名称声像标志和血管关系;左叶和右叶肝中 V分肝为右半肝和左半肝,肝右V和肝左V分流 经其内下腔V窝和胆束窝分隔成为左右叶。右前 叶和右后叶肝右静脉是右肝前叶与后叶的分界 标志。肝中静脉是肝右前叶与左内叶的分界志。 门静脉的右前支和右后支分别流经右肝的前后 叶。左内叶和左外叶肝圆韧带和门静脉左肢的 矢状部是左肝内外叶界标。肝中静脉是肝左内 叶与右前叶的分界标志。门静脉左内支流经左 内叶,门静脉的左外上支和左外下支流经左外 叶。
第二节 肝脏扫查方法和正常声像图 P201页 肝脏超声扫查方法
操作手法 体位:
平卧位:常用体检,适合于显示左、右各 叶大部分区域,但对右后叶、右后上段、 右膈顶区等处显示不满意。
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用以详 细观察右叶最外区、后区、右肝、肾区、 右膈顶部、右肝PV长支等重要部位。
肝内血管
肝静脉
肝分为LHV、MHV、RHV三支。 通过肝右V单独汇入FV,肝左V和肝
中V分别汇入下腔V,亦可在汇入 前先汇合成 ,然后汇入下腔V 位于隔肌下方约1cm处,称“第二 肝门”。
门静脉
门静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 成,汇合处在胰颈背侧,由此形成主门脉。
门脉在十二指肠第二段的上部后方斜向右上, 走行于十二指肠韧带中,居胆总管和肝动 脉之后,至第一肝门处分成左右两支进行 肝脏。门静脉右支较短,约1.5cm左右, 也分成两支,即前叶支及后叶支。前叶支 分右前上段支及右前下段支。后叶支分为 右后上段支和右后下段支。
经腹主动脉矢状切面图: 在腹正中线或左正中旁1cm处矢状切,
可显示: ①左肝 LH ② 胃 ST ③胰体头P等结构 除以上四个基本矢状切面以外,如继续
向左,在左胸骨旁线矢状切,可显示: 左肝LH和胃ST部。
肝脏基本横断面
高位肝脏横断面以放射状排列的肝靜脉为特征。 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汇合于下腔静脉。
一般不容易同时显示肝静脉左、中、右三支肝 V(LHV、MHV、RHV),但易显示LHV、 MHV。 肝中静脉位于肝中裂内,为左肝和右肝的分界。
附加: 肝脏超声切面显像的大致分叶
肝叶名称声像标志和血管关系;左叶和右叶肝中 V分肝为右半肝和左半肝,肝右V和肝左V分流 经其内下腔V窝和胆束窝分隔成为左右叶。右前 叶和右后叶肝右静脉是右肝前叶与后叶的分界 标志。肝中静脉是肝右前叶与左内叶的分界志。 门静脉的右前支和右后支分别流经右肝的前后 叶。左内叶和左外叶肝圆韧带和门静脉左肢的 矢状部是左肝内外叶界标。肝中静脉是肝左内 叶与右前叶的分界标志。门静脉左内支流经左 内叶,门静脉的左外上支和左外下支流经左外 叶。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29/47
胆汁淤积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30/47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常表现为胆囊增大,胆囊壁弥漫增厚,呈双轨
征,胆囊内充盈细小或粗大斑点,为胆囊蓄脓表现,可见结石嵌镶于
胆囊颈部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31/47
坏疽性胆囊炎 •轮廓显示不完整 •内回声增多散乱 •周围可有炎性块
发生穿孔时,可显示胆囊壁局部膨 出或缺损,以及胆囊周围限局性积 液。
4/47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轮廓:规则、光滑、 清楚包膜呈线状。
角度:左<45 右<75 内部:均匀中低细小点
状回声
5/47
肝静脉 肝左静脉较细,内径0.5cm左右;肝中静脉 及肝右静脉内径均在1cm左右
肝右肋缘下斜切图:显示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肝静脉清楚自然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轮廓清楚、实质回声均匀、
44/47
壁厚型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隆起型
45/47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46/47
团块型肿块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47/47
35/47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36/47
充满型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不经典声像图 •胆囊结石呈弧形光带 •后方声影及后壁不清 •胆囊腔变小甚至闭合 •即WES征(W—wall E—echo S—shadow)
37/47
泥沙样结石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不经典声像图 •成堆或成排粗大颗粒、 碎小强回声 •后方一串平行声影
22/47
卵巢、结肠、胃及泌 尿系恶性肿瘤肝转移灶多 为强回声结节。
淋巴瘤、肉瘤肝转移 灶表现为回声减弱区。
胆汁淤积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30/47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常表现为胆囊增大,胆囊壁弥漫增厚,呈双轨
征,胆囊内充盈细小或粗大斑点,为胆囊蓄脓表现,可见结石嵌镶于
胆囊颈部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31/47
坏疽性胆囊炎 •轮廓显示不完整 •内回声增多散乱 •周围可有炎性块
发生穿孔时,可显示胆囊壁局部膨 出或缺损,以及胆囊周围限局性积 液。
4/47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轮廓:规则、光滑、 清楚包膜呈线状。
角度:左<45 右<75 内部:均匀中低细小点
状回声
5/47
肝静脉 肝左静脉较细,内径0.5cm左右;肝中静脉 及肝右静脉内径均在1cm左右
肝右肋缘下斜切图:显示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肝静脉清楚自然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轮廓清楚、实质回声均匀、
44/47
壁厚型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隆起型
45/47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46/47
团块型肿块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47/47
35/47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36/47
充满型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不经典声像图 •胆囊结石呈弧形光带 •后方声影及后壁不清 •胆囊腔变小甚至闭合 •即WES征(W—wall E—echo S—shadow)
37/47
泥沙样结石
影像B超图谱肝胆超声诊断学
不经典声像图 •成堆或成排粗大颗粒、 碎小强回声 •后方一串平行声影
22/47
卵巢、结肠、胃及泌 尿系恶性肿瘤肝转移灶多 为强回声结节。
淋巴瘤、肉瘤肝转移 灶表现为回声减弱区。
肝胆胰腺影像学诊断影像诊断【143页】
• 多发肝 脓肿
单发肝脓肿
• 脓肿内 见气液 平
胆系疾病影像学诊断
• 检查方法:
• (1) X线平片:可显示胆系阳性结石。
• (2) 口服胆囊造影
• (3) 静脉胆道造影
• (4) T管造影:了解胆道取石术后胆道是否通畅,胆道内是否有
•
残留 结石。
• (5) ERCP
• (6) PTC
• (7) B超
• 单发肝囊 肿
多 发 肝 囊 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肝囊肿
肝脓肿
• CT表现: (1)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 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边界清晰或不清晰, 中心液化坏死区呈更低密度,少数病灶内内 可出现气液平
• (2)增强时可出现典型的脓肿三层结构, 即中心液化坏死区,中间为肉芽组织形成的 脓肿壁,外围为脓肿壁周围的水肿带
胃左A发出肝左A副支
肠系膜上A发出肝右A副支
肝动脉完全从肠系膜上动脉 上发出。
门静脉:
☻ 肝外部分
脾 V 和 肠 系 膜 上 V 汇 合 , 在肝门处分为左、右两 支,分支与主干成“Y” 型
尾 状 叶 可 由 左 或 右 门 脉 主干的细小分支供血。
☻ 门脉肝内段很少变异,定位 诊断的依据。
• 肝硬 化静
脉曲 张
•肝 硬 化 平 扫 加 增 强: 食 管 下 端 静 脉 曲 张
•肝 硬 化 腹 水、
静 脉 曲 张
肝 硬 化 门 脉 高 压
肝癌
• 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80%左右的患 者合并肝硬化。
• 肿瘤呈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可有包膜;易侵犯门 静脉、肝静脉形成门脉瘤栓和动静脉短路;以血行 转移为主,其次为淋巴转移。
普外科肝胆病影像诊断共91页
普外科肝胆病影像诊断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Hale Waihona Puke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Hale Waihona Puke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放射科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03
提高对放射科在肝胆疾病诊 断中重要性的认识
放射科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放射科通过X线、CT、MRI等影像技术,能够准确地显示肝胆疾病的 形态、结构和病变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放射科不仅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还能通过影像学表现评估病变的严重 程度和范围,辅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放射科技术能够动态地监测肝胆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并 处理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开展科研和教学
放射科在肝胆疾病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探索 新的影像技术和方法,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02
放射科常用检查技术
X线检查
01
腹部平片
用于初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 和位置,对肝胆疾病的诊断有
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和调整
放射科检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变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放射科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具体位置 和范围,从而指导手术路径和方式的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放射科检查可以实时监测病变的变化情况,为治疗方案的 调整提供依据。
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一定价值。
通过口服或注射造影剂,使胆道 显影,观察胆道形态和结石情况
。
02
胆道造影
CT检查
01
平扫CT02ຫໍສະໝຸດ 增强CT快速、准确地显示肝胆区域的结构和病变,对肿瘤、结石等病变有较 高的诊断价值。
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病变的强化程度和方式,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 性。
MRI检查
常规MRI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获得高 分辨率的肝胆区域图像,对软组 织病变显示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2 明显高信号,看不出囊壁
部分外伤性或寄生虫性脾囊肿,其内可有出血、
机化、钙化,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I对囊壁或囊内钙化显示不如CT明显 GD-DTPA囊内成分无强化,囊壁可见增厚,增强
晚期有时可见囊壁强化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小儿为毛细血管 瘤,成人为海绵 状血管瘤
临床表现
上腹痛、肿块、 压迫感、恶心、 呕吐等
平片:可见点状、 星芒状、条纹状 钙化
胃肠造影与脾囊 肿相似
CT
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
影,边界清。内部有出 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 匀
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
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 逐渐向中心扩展,3-4 分钟后,全部增强,呈 等密度状态
血管造影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 一直可见斑点、棉絮 状造影剂贮留,无动 静脉短路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 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 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 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多有原发灶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 体重减轻 左上腹包块
平片 脾大,诊断价值
不大
血管造影 可见邻近
血管分支受压、移位、 包绕征相,并见不规 则肿瘤血管、不同程 度肿瘤染色
弥漫的细小结节型 多发肿块型 单发巨大的肿块型
脾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 患者感觉左上腹疼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
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脾恶性淋巴瘤
平片 脾脏增大 血管造影 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动脉可
见浸润狭窄、充盈缺损脾内单发 Nhomakorabea多发肿块型
T1表现为等或等低混合信号 未治疗的淋巴瘤很少发生囊变和纤维化 T2肿块信号可略高于或低于脾实质信号,且不均匀
GD-DTPA早期病变显示不清,60秒后由于脾 实质增强,病灶仅轻度强化,故病变呈低信号, 边缘强化不明显。典型淋巴瘤增强后呈“地图样” 分布
多发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CT
平扫为多发低密度病变,形态较规则,大 的病灶内可见坏死
增强扫描可见不同强化效果 有的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 个别的转移瘤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 可见腹膜(腹水或结节块阴影)、肝及其
他脏器有转移灶
MRI
多发脾转移瘤可见脾呈轻到中度增大
T1 病灶可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轮廓不清 T2 实质为主的表现为轻度高信号
脾脏囊肿(Spleen cyst)
可分三类
真性脾囊肿: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 假性脾囊肿: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多数由于外伤
脾内血肿、梗死或脓肿吸收所致,多见,占脾囊肿 的80%左右 脾包虫囊肿:常与肝或肺包虫囊肿同时存在,多见 于牧区
临床表现
❖ 多不引起症状,但囊肿较大时 可表现为腹痛和腹部包块
脾恶性淋巴瘤 CT
脾脏增大 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增强扫描 病变显示清(病变稍强化,而周围
脾实质强化显著)
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弥漫性脾内浸润结节影密度不均 可见增强效应
脾门处及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脾恶性淋巴瘤 MRI
弥漫型淋巴瘤,病灶较小,无法显示,表现为脾弥 漫型肿大
出现脾梗死
病理学
❖ 贫血性梗死.在脾
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 灶周围有出血带
❖ 梗死的病灶常为 多发
❖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
门的楔状分布
❖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 发脾内出血
临床表现
可以无临床症状 亦可以引起左上 腹痛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
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症状:剧烈患部疼痛,严重者多以失血性休 克、腹部膨隆为首发症状
平片和透视
较肝挫裂伤更为常见,出血首先聚积在脾的周围使其肿 大
X线透视或照片会见到脾影增大,密度增加, 脾周缘模糊
邻近的脏器因脾的肿大受推压移位
左隔上升尤其是外侧的上升 胃膈间距的增宽及胃气泡下内移 脾曲结肠受推压下移
相应的肋腹壁的软组织挫伤肿胀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 主A,或肠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 渐变均匀,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等为特异征相。 血管造影
动脉期可见脾内有一限局无血管区,边缘粗糙,可见 血管拉直、移位,有时可见小动脉瘤
实质期呈边缘不规则、模糊的充盈缺损区
CT
MRI
平扫呈限局性低密度影,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不均,边缘欠规则。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 壁,脓肿可单房也可多
脓腔内可见气-液平面
房
增强扫描:可明确区别 T2 均匀性高信号
脾破裂腹腔积血
非外伤性脾破裂(影像改变同前)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病 血管性疾病 其它……….
脾自发性破裂
脾自发性破裂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 常见疾病常为
二尖瓣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 动脉炎 脾动脉瘤 动脉硬化等疾病 当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
❖ 包虫性脾囊肿可有嗜酸粒细胞增 多
影像学表现
平片 可见偏大,或偶见钙化
胃肠造影 胃、结肠受压移位
CT 境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
值接近0
合并出血感染时,密度可出现不均改变 囊壁有时可见条形钙化 增强时,无强化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盈
缺损
MRI
T1 为单发或多发低信号病灶,信号均匀, 轮廓清晰
缺损
CT 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无强化。CT值
15- 33Hu
MRI
T1脾不均匀性增大,肿瘤T1为低、等信号且 不均匀。T2为不均匀高信号。
GD-DTPA淋巴管瘤边缘可见轻度强化。 延迟扫描有时可见中央的纤维分隔,中央囊
性区无强化。 大部分淋巴管瘤表现为多房性,MR可显示其
囊壁和分隔。
脾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
楚,可有钙化,囊变。增强显示不规则、不 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号,由于病变内含脂肪(对 定性帮助较大)或出血,T1内可出现高信号,需 做脂肪抑制序列以区别
T2 不均匀高信号且境界清,内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GD-DTPA 早期病变显示不清,以后边缘首先 强化,逐渐向中心发展。
脾
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 可提示脾大小,形态、位置及邻近器
官状态等,可显示钙化灶
胃肠道造影 可显示脾肿大和异位而引起的受压
移位
CT 脾的大小、形态、先天异常、肿瘤、炎症,
外伤清楚显示
血管造影 诊断脾动脉血栓,动脉瘤、脾梗塞、
脾脓肿,脾肿瘤、囊肿、脾破裂
脾的生理
人体最大的周围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 破血 滤血 免疫等多种功能
头尾长度超过15cm,脾大于5个类单 元
先天性脾疾患
游走脾、额外脾、多脾
游走脾 (异位脾migration of spleen)
症状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 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
又称脾结节增生,脾腺瘤、纤维瘤等, 少见良性肿瘤,多种正常组织异常混 合形成。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小------无症状 大------疼痛、左上腹包块 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如;贫血、血小板减
少等。
影像学表现
平片:脾大,有时可见星芒状钙化。 胃肠造影;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属富血供肿瘤。 CT:比脾实质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缘锐利清
脾淋巴管瘤(splenic ) lymphangioma
属真性囊肿之一
单纯状 海绵状 囊肿状
淋巴管发育畸形,淋巴回流受阻导致淋巴液 积聚并呈囊性扩张,非真正肿瘤
临床表现
压迫左上腹不适 疼痛
影像学表现
平片 脾大,内无钙化 胃肠造影 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盈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度强化
脾恶性肿瘤
脾恶性淋巴瘤
(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
❖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 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 前者较为多见
❖ 病理学上,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均可 累及脾脏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
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脾梗塞
脾梗塞
脾的弥漫性病变
脾大
平片 脾影增大 胃肠造影 压迫移位征相 血管造影 有助于鉴别脾大原因,主
动性门脉高压还是被动性门脉高压 CT: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
MRI
3cm以上血管瘤常引起脾轮廓的改变---局限性突
出
T1
境界清晰的低信号区,园或椭圆形。较大血管瘤中央
可见更低信号区,提示瘢痕形成
T2
呈高信号,一般较均匀。中央瘢痕表现卫星芒状等或低
信号
GD-DTPA 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节结状。逐渐向中央
填充。延迟扫描可见完全填充,与脾实质信号相等
脾血管瘤
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 个以上占3%
部分外伤性或寄生虫性脾囊肿,其内可有出血、
机化、钙化,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I对囊壁或囊内钙化显示不如CT明显 GD-DTPA囊内成分无强化,囊壁可见增厚,增强
晚期有时可见囊壁强化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小儿为毛细血管 瘤,成人为海绵 状血管瘤
临床表现
上腹痛、肿块、 压迫感、恶心、 呕吐等
平片:可见点状、 星芒状、条纹状 钙化
胃肠造影与脾囊 肿相似
CT
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
影,边界清。内部有出 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 匀
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
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 逐渐向中心扩展,3-4 分钟后,全部增强,呈 等密度状态
血管造影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 一直可见斑点、棉絮 状造影剂贮留,无动 静脉短路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 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 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 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多有原发灶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 体重减轻 左上腹包块
平片 脾大,诊断价值
不大
血管造影 可见邻近
血管分支受压、移位、 包绕征相,并见不规 则肿瘤血管、不同程 度肿瘤染色
弥漫的细小结节型 多发肿块型 单发巨大的肿块型
脾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 患者感觉左上腹疼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
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脾恶性淋巴瘤
平片 脾脏增大 血管造影 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动脉可
见浸润狭窄、充盈缺损脾内单发 Nhomakorabea多发肿块型
T1表现为等或等低混合信号 未治疗的淋巴瘤很少发生囊变和纤维化 T2肿块信号可略高于或低于脾实质信号,且不均匀
GD-DTPA早期病变显示不清,60秒后由于脾 实质增强,病灶仅轻度强化,故病变呈低信号, 边缘强化不明显。典型淋巴瘤增强后呈“地图样” 分布
多发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CT
平扫为多发低密度病变,形态较规则,大 的病灶内可见坏死
增强扫描可见不同强化效果 有的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 个别的转移瘤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 可见腹膜(腹水或结节块阴影)、肝及其
他脏器有转移灶
MRI
多发脾转移瘤可见脾呈轻到中度增大
T1 病灶可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轮廓不清 T2 实质为主的表现为轻度高信号
脾脏囊肿(Spleen cyst)
可分三类
真性脾囊肿: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 假性脾囊肿: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多数由于外伤
脾内血肿、梗死或脓肿吸收所致,多见,占脾囊肿 的80%左右 脾包虫囊肿:常与肝或肺包虫囊肿同时存在,多见 于牧区
临床表现
❖ 多不引起症状,但囊肿较大时 可表现为腹痛和腹部包块
脾恶性淋巴瘤 CT
脾脏增大 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增强扫描 病变显示清(病变稍强化,而周围
脾实质强化显著)
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弥漫性脾内浸润结节影密度不均 可见增强效应
脾门处及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脾恶性淋巴瘤 MRI
弥漫型淋巴瘤,病灶较小,无法显示,表现为脾弥 漫型肿大
出现脾梗死
病理学
❖ 贫血性梗死.在脾
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 灶周围有出血带
❖ 梗死的病灶常为 多发
❖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
门的楔状分布
❖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 发脾内出血
临床表现
可以无临床症状 亦可以引起左上 腹痛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
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症状:剧烈患部疼痛,严重者多以失血性休 克、腹部膨隆为首发症状
平片和透视
较肝挫裂伤更为常见,出血首先聚积在脾的周围使其肿 大
X线透视或照片会见到脾影增大,密度增加, 脾周缘模糊
邻近的脏器因脾的肿大受推压移位
左隔上升尤其是外侧的上升 胃膈间距的增宽及胃气泡下内移 脾曲结肠受推压下移
相应的肋腹壁的软组织挫伤肿胀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 主A,或肠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 渐变均匀,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等为特异征相。 血管造影
动脉期可见脾内有一限局无血管区,边缘粗糙,可见 血管拉直、移位,有时可见小动脉瘤
实质期呈边缘不规则、模糊的充盈缺损区
CT
MRI
平扫呈限局性低密度影,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不均,边缘欠规则。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 壁,脓肿可单房也可多
脓腔内可见气-液平面
房
增强扫描:可明确区别 T2 均匀性高信号
脾破裂腹腔积血
非外伤性脾破裂(影像改变同前)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病 血管性疾病 其它……….
脾自发性破裂
脾自发性破裂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 常见疾病常为
二尖瓣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 动脉炎 脾动脉瘤 动脉硬化等疾病 当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
❖ 包虫性脾囊肿可有嗜酸粒细胞增 多
影像学表现
平片 可见偏大,或偶见钙化
胃肠造影 胃、结肠受压移位
CT 境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
值接近0
合并出血感染时,密度可出现不均改变 囊壁有时可见条形钙化 增强时,无强化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盈
缺损
MRI
T1 为单发或多发低信号病灶,信号均匀, 轮廓清晰
缺损
CT 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无强化。CT值
15- 33Hu
MRI
T1脾不均匀性增大,肿瘤T1为低、等信号且 不均匀。T2为不均匀高信号。
GD-DTPA淋巴管瘤边缘可见轻度强化。 延迟扫描有时可见中央的纤维分隔,中央囊
性区无强化。 大部分淋巴管瘤表现为多房性,MR可显示其
囊壁和分隔。
脾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
楚,可有钙化,囊变。增强显示不规则、不 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号,由于病变内含脂肪(对 定性帮助较大)或出血,T1内可出现高信号,需 做脂肪抑制序列以区别
T2 不均匀高信号且境界清,内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GD-DTPA 早期病变显示不清,以后边缘首先 强化,逐渐向中心发展。
脾
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 可提示脾大小,形态、位置及邻近器
官状态等,可显示钙化灶
胃肠道造影 可显示脾肿大和异位而引起的受压
移位
CT 脾的大小、形态、先天异常、肿瘤、炎症,
外伤清楚显示
血管造影 诊断脾动脉血栓,动脉瘤、脾梗塞、
脾脓肿,脾肿瘤、囊肿、脾破裂
脾的生理
人体最大的周围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 破血 滤血 免疫等多种功能
头尾长度超过15cm,脾大于5个类单 元
先天性脾疾患
游走脾、额外脾、多脾
游走脾 (异位脾migration of spleen)
症状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 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
又称脾结节增生,脾腺瘤、纤维瘤等, 少见良性肿瘤,多种正常组织异常混 合形成。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小------无症状 大------疼痛、左上腹包块 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如;贫血、血小板减
少等。
影像学表现
平片:脾大,有时可见星芒状钙化。 胃肠造影;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属富血供肿瘤。 CT:比脾实质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缘锐利清
脾淋巴管瘤(splenic ) lymphangioma
属真性囊肿之一
单纯状 海绵状 囊肿状
淋巴管发育畸形,淋巴回流受阻导致淋巴液 积聚并呈囊性扩张,非真正肿瘤
临床表现
压迫左上腹不适 疼痛
影像学表现
平片 脾大,内无钙化 胃肠造影 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盈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度强化
脾恶性肿瘤
脾恶性淋巴瘤
(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
❖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 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 前者较为多见
❖ 病理学上,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均可 累及脾脏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
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脾梗塞
脾梗塞
脾的弥漫性病变
脾大
平片 脾影增大 胃肠造影 压迫移位征相 血管造影 有助于鉴别脾大原因,主
动性门脉高压还是被动性门脉高压 CT: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
MRI
3cm以上血管瘤常引起脾轮廓的改变---局限性突
出
T1
境界清晰的低信号区,园或椭圆形。较大血管瘤中央
可见更低信号区,提示瘢痕形成
T2
呈高信号,一般较均匀。中央瘢痕表现卫星芒状等或低
信号
GD-DTPA 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节结状。逐渐向中央
填充。延迟扫描可见完全填充,与脾实质信号相等
脾血管瘤
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 个以上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