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合集下载

山师附中第07讲 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山师附中第07讲  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魏晋南北朝史总论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知识整合】一、魏晋时期的经济: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江南的开发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1. 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三)商业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南北朝政治历史PPT课件

南北朝政治历史PPT课件
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阳多杂姓, 伦之使长史范觊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觊之点〔宗〕 越为役门。……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元 嘉二十四年(447),启太祖(宋文帝)求复次门,移 户属冠军县,许之。
——《宋书》卷八三《宗越传》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鼎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前期
特点3: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 《宋书》卷四二《王弘传》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南朝灰陶牛车
南北政治大势

《廿二史札记》卷八《南朝多以 寒人掌机要》
武 帝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
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
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
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
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
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
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
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
南北政治大势
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 的西燕、代不在十六国之列。
南前北秦政(治35大1-势394)之统一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觉倚之为心膂”。
南北政治大势
前秦的统一(376) 淝水之战(383) 北魏的统一(439) 瓜步之战(450) 北周的统一(577) 平陈之战(589)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西东 魏魏
北北 周齐
隋 581-618
南北政治大势
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賨 汉
汉北夏后前后南南西前后后成前北西 ·凉 赵燕燕燕凉秦秦凉秦汉凉燕凉 前 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1张PPT)

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货殖列传》)
手工业:纺织、 矿冶、陶瓷、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船、造纸等有了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明显进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
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商业:长江沿岸
,覆衣天下。
最为活跃,外贸
——《宋书·列传第十四》)
重点3:民族融合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合称“十六国”。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典章制度等打乱原有族群布局,缩 小民族差异前秦一度统一,经淝水之战迅速崩溃。
重点3:民族融合
淝水之战 ( 383年)
草木 风声 投鞭 东山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 皆兵 鹤唳 断流 再起
西晋末年,晋元帝(司马睿)率 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后在 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
二、政治:偏安一隅
3、南朝的更替
420年,出身 低级士族的武将 刘裕篡夺皇位, 国号宋。此后 170年间,南方 先后经历了宋、 齐、梁、陈4个 王朝,合称“南 朝”。
四、政治:天下归一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265-316年)的短暂统一 司马氏代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年 )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 (291年—306年,历时16年) 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 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 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 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 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其时期涵盖了3个皇朝,长达220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件和政治思潮的变迁,来探讨这段时间的政治发展。

一、政治思潮的变迁1. 儒家思潮的盛行在东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思想强调尊重礼仪、道德和君臣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并被广泛的应用到国家的治理中。

当时的政府官员普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要受到儒家思想的规范和服从。

2. 道教和佛教的兴起道教和佛教的兴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思潮之一。

这两种宗教思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同时也改变了政治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生命和宗教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政府也将这种宗教文化转化为政治资源,来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权稳定。

3.名家思想的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想倡导自由思想和个性化的表达,主张做真实的自己,反对奉行权威。

名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历史事件的影响1.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变之一,它的爆发也标志着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危机的恶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对黄巾起义的影响深远。

除了直接导致了东汉朝的灭亡,还使得人民对于政府政治失信、不满充满了心中。

公元220年,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2.三国纷争三国纷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也是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该事件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它对于后来的时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非常不稳定,动荡的时期也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3.南北朝分裂公元420年,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和南方的刘宋朝廷分别建立。

第05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第05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
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D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B 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注意:人口迁徙、经济交流、民族交融是相互影响的。
三、人口迁移与民族交融
人口迁徙的概况
1.根据下列材料,分析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 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 军队。
影响: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极大的提高了南方的社会生产力, 从而有力地 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 为封建文化的更加繁荣准备了条件。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朝代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项目 关键词 政治 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三省制、州郡县、律令儒家化、
经济
思想 文化
区域大开发、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租调制、经济重心南移 佛教禅宗、道教、三教合一、玄学、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近五年高考考点
时间 2023
全国卷
2022 2021
【甲】45·孝文帝改革 【乙】25·古代中国的经 济重心南移 【乙】47·历史人物评 价——冯道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1、农业:
工具的进 步: 土地所有 制:


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自给 自足程度强化。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 要地位。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 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 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 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 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 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内容: 俸禄制、考核与任期挂钩制 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人民负担减轻 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课件--2024届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课件--2024届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
2.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 ①概况: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②代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书圣”。
3.绘画 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 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女史箴图 》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 展的历史时期。
政治: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大融 合的局面。
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 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经学和玄学兴起;儒家思 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科技文学艺术成果显著;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多姿多彩。
3、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职分田),离职时移 交后任官。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 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 下启唐代租庸调法。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1、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露 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 也称"倍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所受之田不准买卖, 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2、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 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 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 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宅田也属 世业。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命题角度 西汉郡级政区变化 魏晋以后官修史书
汉承秦制 汉代外戚干政 汉代地方吏治 “君权神授” 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 历史变迁 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的变化 和原因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
三级 体制
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 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
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
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 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 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 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其他一些 概况 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征辟制也在汉武 帝时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官府州郡 征聘两种。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 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1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NO. 3ITEM
NO. 2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NO.
4ITEM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知识点一制秦度朝的中形央成集权
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
选拔 产生
制等办法产生
知识点二
汉代和魏晋政治制 度的承袭与创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东汉 军阀割据
末年
朝廷内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社会底层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
军阀割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本课时空坐标:
北朝(439-581)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263--316)
(1)统一历程 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Hale Waihona Puke 史料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问题:阅读以上史料,试回答秦汉时期物资贫乏的江南到了宋 代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的财富根本?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以东南为主的南方地区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质量的统一”,你如何看待?
一、三国与西晋
3、 八王之乱与少数民族内迁
(1)八王之乱
释义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 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 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 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 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 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阅读课本28页第三段和学思之窗,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表背现景:: (农1业):自南然方环土境地:大江量南开自垦然,环农境作优物越品,种具增备加良,好产的量开提发高基。础 (手2工)业社:会纺环织境、:矿江冶南、战陶争瓷相、对造较船少、,造社纸会等秩行序业相都对有安明定显进步。 (商3业):劳商动业力海和外技贸术易因业素迅:速北发方展汉。人番南禺迁(,广带州来)先是进南的海生贸产易技的术大和港丰口富的劳动力资源
1、含义
门阀制度:魏晋形成——东晋兴盛——南朝衰落——隋唐逐渐瓦解
门阀政治——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
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门阀士族——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
2、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提供政治保障


西 十六国


蜀吴
(220-280) 266-316
东晋
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进攻东晋,最终被击败于淝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的状态,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 又加剧了。
北 东魏 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一、魏晋南北朝之乱象--(一)政权更迭频繁--北朝
—摘编自李凭《北魏政权中汉族士人研究》
彩绘耕地图壁画砖 魏晋
(骡驼城出土)
二、魏晋南北朝之生机--(二)江南区域开发
材料一:“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 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乘其敝, 乃遣使诣渔阳求亲。……二十三年,诣西河太守求 内附。”

第5讲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社会经济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第5讲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社会经济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探究】 据上述史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 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
【史论深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 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 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 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
【史论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03开放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 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 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史料二 北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 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 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 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进入中原,其结果和汉族同化 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02分析论证——魏晋时期的民族大交融 史料 319年,石勒建立后赵,采取“胡汉分治”的政策,实行“讳 胡之令”,以提高少数民族贵族的尊荣。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他对 兄死妻嫂这一胡族的普遍风习加以禁止,以适应汉人习惯。在职官设
置方面,大体依照晋制而有增设。农业方面,设置劝课农大夫、典农 使者等职务,“核定户籍”并“劝课农桑”,减轻每户所课租调。石 勒还很注重教育,并在襄国和地方设立学校。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背景及其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公元280年)至隋朝建立(公元589年)之间的时期。

此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等,南方则有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等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政治特点1. 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北对峙,互不相认。

2. 士族兴起:士族势力迅速崛起,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而皇权逐渐衰落。

3. 群雄割据:各地军阀林立,大小诸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

三、文化特点1. 文人墨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期,文人墨客才子辈出,他们以文学为乐趣,追求自由洒脱、儒雅自持的生活方式。

2. 文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代表作家有曹操、诸葛亮、陆机、左思、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3. 美学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意境美、韵味美,注重艺术表现力和个人感受,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

四、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在南方的江南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与商业渐渐兴起,手工业以丝织业和制瓷业最为发达,商业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社会特点1. 地主豪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的势力逐渐加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2. 农民矛盾:由于战乱频繁,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难,他们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

六、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对唐代的文学以及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 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明 ( ) ①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的游牧生活 ②当时内蒙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体现了北方民歌缠绵婉转的风格 ④属于一种新的乐府诗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③全面汉化
魏晋墓壁(砖)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 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作用: 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利于克服汉末以来豪强割据局面。 后期选拔标准变成仅重视门第出身,失去选 才意义。世家大族垄断选拔权,形成“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成为世族操纵政 权的工具。
(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调研)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
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比例 曹魏 26% 西晋 15% 东晋 4% 隋 唐 北宋 )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三、文化
4、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发展 东晋葛洪改造道教,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 仙体系。使之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2)佛教盛行 (3)反佛 范镇的《神灭论》从理论上打击佛教,北魏太 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灭佛。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深度思考
民族融合

【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因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民 族交融多以汉族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发生。
但民族交融建立在各民族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既包括少数民族对 汉文化的学习,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摘编自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三)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找出本课教材中与民族交融有关的表述,概括这一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
376年,前秦基本统一了北 方,因淝水之战失败,前 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
南北朝并立
420年,东晋灭亡,刘裕 建立宋朝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534年北魏分裂
时空变化——政权更迭
北朝 439-581
东北

十六国



东 汉
220
蜀 221
吴 229
(前秦统
西晋 一北方)

266- 淝水之战
西 魏
北 周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 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 永制。——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晋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2)八王之乱,使
国力衰弱,为内迁少数 民族夺权提供了机会。
东晋的建立(317)
永嘉之乱后,西 晋统治集团南迁, 史称“衣冠南渡”。
公 元 317 年 , 皇 族 司马睿重建晋朝, 定都建康(今南 京),史称东晋。
魏晋世家大族分布图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过去的100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国内的史学工作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日、美等国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不少成绩。

这些研究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

限于篇幅,这里只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扼要地介绍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意见。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介绍稍详;对于有定论的问题,则从简。

一、政治史对本时期政治史的研究,学术界素来颇为关注,成果甚丰。

在职官研究方面,阎步克的系列文章对本时期散官发展、官职位阶化、军号散阶化进行了探讨。

《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认为,曹魏末年创制的九品官品承继了汉代区分官位尊卑的朝位运用规则,官品中的官职前后排列形成一种等级排序,若干同类官职构成了不同的“位”,从而形成了繁多的“阶级”;“阶级”同时是官员所累积的个人官资,通常以秩满、朝廷不时开恩“普增位”等方式获得;官阶之外的勋阶大约主要来自军功,与将军号构成的军阶序列关系密切。

《魏晋南北朝的军号散阶化进程》考察了本时期军号散阶化历程,指出“将军”之号向将校以及各类官僚的普及滥授,使其虚衔化、位阶化的主要动因,军号的阶官化是以序列化为其内容。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考察了文散阶在南朝与北朝的不同进程,认为在北朝的迅速推进得益于军阶的拉动,向将士普授文散官,使其进化为位阶;南朝由于“文清武浊”观念使文散官的阶官化的进程相对迟缓。

这一时期先后建立过许多胡族政权,出现许多带有胡族色彩的官职,因此,对这一时期官制的研究较其它时期要更加复杂。

冯君实《十六国官制初探》分析了十六国政权中胡汉分治的情况,认为大单于和单于台的设置,是胡族落后的国家机构形式在中原的残留,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存在。

同时指出许多官职在这一时期的实际内涵发生了变化,如在许多政权的统治者未称王前,长史就不仅是一个属吏,而实际执行着尚书令仆的职责。

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

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

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的分裂、经济的繁荣与衰落、文化的交融与独立,都给这个时期的史学发展带来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政治与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环境极其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

这种动荡的局面为史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时期,史家们开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社会动荡等现实问题,将其记录在案,以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借鉴。

1、政治环境对史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和动荡直接影响了史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同政权对史学的需求各不相同。

例如,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更迭频繁,史家们通过对各个政权的兴衰更替进行详细记录,为后世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同时,这种动荡的局面也促使史家们更加现实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

2、政治因素对史学的促进尽管政治环境动荡不安,但各个政权都相当重视文化建设,力图通过史学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巩固统治。

例如,南朝梁武帝时期,出现了“五史”修史高潮,这些史书成为后世研究梁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北朝政权也注重修史,通过对南朝历史的研究,增强了对北方的统治力。

二、经济与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环境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大力开发,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而北方则因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然而,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都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契机。

1、经济繁荣对史学发展的推动在南朝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史家们开始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

例如,《宋书》中的《食货志》详细记载了南朝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世研究南朝经济提供了依据。

此外,由于海外贸易的兴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开始出现,这些研究为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经济危机对史学的影响然而,经济的衰落也为史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严重摧残,许多人流离失所,这对史学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述吴国的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的只要内容和意义?三国时吴国将领占有士兵的制度。

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

他们大都同时出任军队将领。

孙吴为了获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实行领兵制度。

将领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继领父兄兵马,形成世袭领兵。

如陆逊卒后,其子陆抗继领旧部众5000人;陆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机、云又分领其兵。

士兵也是世代相传,以兵为业。

形式上士兵属于政府,但实际上领兵的将领可以使用他们为自己服役。

孙吴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将领占有士兵的同时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孙吴政权内各世家大族对劳动力和田地的分配。

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

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如东吴政府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

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袭。

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二)、北被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利的社会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个人因素: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北魏立子杀母的影响:(四)府兵制的特点府兵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稱為折衝府,折衝一詞取於古語「折衝於樽俎之間」,有不戰而勝之意。

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種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

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

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

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減輕國家軍費開支,部分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也扩大了兵源。

府兵制過去說來被認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至唐朝后期,均田制被破坏,而且边患日深,机动性极强的北方骑兵入侵也要求唐朝军队作到兵将合一,能远征、能于边境长期驻防。

故府兵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終被取消。

近年研究成果發現,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壞同為唐代中央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戶口資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結果,兩者之間並非為簡單的因果關係。

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

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由十二卫将军分领。

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

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 633府(一作 634 府),军府遍布全国。

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

由于兵役繁重、均田制被破坏以及府兵地位低落等原因,府兵制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由募兵制所取代。

(五)试述唐代府兵制破坏乃至消亡的社会原因(400字左右)(六)解释一下三五一宗灭佛的含义、影响、原因含义:“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

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合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影响: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

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影响: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

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

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武宗灭佛影响:会昌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迟,无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的景象。

在江南地区,也是“刹宇颓废,积有年所”(《修龙宫寺碑》,《金石萃编》卷一○八)的状况。

其后不久,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对佛教又是一次冲击。

由于寺院经济被削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遭毁,经籍散佚,致使佛教宗派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

因此,佛教需要新的权势者的倡导,采取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

后周世宗灭佛影响:相传世宗下诏毁坏佛像时,镇州有一尊铜制观世音菩萨极为灵验,因此无人敢去毁损。

世宗乃亲自前往该寺,用斧头砍毁菩萨胸部。

显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发痈疽而身亡。

在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

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

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

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

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灭佛原因在《魏书·释老志》中列有:1.帝虽敬重佛教,但自幼已讽诵老庄。

2.专念成功。

3.相信道士寇谦之得仙之术。

4.信谋臣崔浩谄言,以佛教为虚诞。

5.发现沙门在寺中专横于酒6.发现寺中藏有弓、矢、矛、盾兵器和宝物。

7.发现寺内藏匿贵族妇女。

8.沙门众多,影响缩小了国家的税源兵源役源。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原因:据《广弘明集》中所载1.寺塔佛像无益治国安民,应当废除。

2.彻底改革佛教,寓佛教于国法世俗之中。

3.改变佛教贪婪腐化之风。

4.财政开支,佞佛已占三分之一。

5.佛教来自外域,不应供奉。

6.民众为逃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

7.认为僧尼是崇拜偶像,愚惑人民,自由地滥用公费。

唐武宗李炎灭佛原因:据《旧唐书》中分析1.阶级原因:“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

坏法言人,无愈此道”。

2.个人原因:唐武宗迷恋“长生”偏术;颇好道术修摄之事。

3.经济原因: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

4.受道士赵归真煽言:佛教“非中国之教”,属于“异俗”。

5.道士编造谶言: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登位理国。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原因据《旧五代史》中所载 1.周世宗的统治政策:崇儒教为主。

2.铜钱出现短缺。

3.寺院成了逃避赋税的避身所。

(七)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

自氐族人李特率流民于巴蜀起义,经匈奴刘渊举事,东莱豪族王弥起兵,历十余年混战长安、洛阳相继陷落,建立仅半个世纪的西晋就此灭亡。

司马氏父子兄弟数十年经营,可谓苦心;晋武帝一统华夏,可谓威武。

如此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令人叹息之余不禁生问:西晋为何而亡?是流民起义,士族背弃,胡族进攻还是自已内乱灭亡了西晋。

其中,士族背弃是其灭亡的主要因素。

(八)刘宋乃至南朝解决荆扬之争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派宗王出镇荆州【7】。

刘裕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

《宋书·临川王刘义庆传》亦载,“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规定必委派诸子及宗室镇荆州。

宋武帝逝世后,文帝遵而行之,以彭城王刘义康为荆州刺史,而“总录百揆,兼牧畿甸”,却由王弘。

二是分割荆州【1l】(p90~93)。

永初二年(421),刘裕下令限制州府将吏人数,一般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荆州府待遇虽特殊,置将亦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万人。

这种限制方法虽对荆州力量有所削弱,但作用并不十分大,荆州依然保持着强于他州的优势。

三然而,在中国南北分裂对峙的形势下,汉沔一线的阃寄功能其实是不能削弱的。

随着北方拓跋魏的兴起与强大,兵锋南指,南朝逐渐承受着北魏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

为了能有效地防御北朝的攻击,必须构筑新的中间地带,这个新中间地带的中心就是襄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