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储藏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米储藏相关知识

编辑:grain17

发布于:2012/10/31 14:36:53 【生活娱乐】

来源:转载

大米储藏,是粮食流通领域的收购、调运、加工、储藏、销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市场需要将稻谷加工成大米,一般是边加工、边销售。但是在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大米的常年供应,要有一定数量的大米作周转之用,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合理库存。同时农村城镇为了返还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留在农村作饲料、燃料之用,以及减少运量以节约运输的费用和劳力,也往往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后运往城市。因此在大、中城市大米的储藏不仅数量多,而且储藏时间长,并有一定数量的大米要储藏渡夏。

大米是粮食中较难安全储藏的粮种,特别是储藏渡夏难度较大。为了保持大米的安全储藏,保持大米渡夏后应有的食用品质,近年来,大米的储藏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50年代初期,对高水分的大米曾进行了烘干和曝晒降水的方法,但均发生

了大米曝腰粒增多,影响了大米的食用品质。

60年代,采用塑料薄膜密封粮堆,采取自然缺氧、充氮、充二氧化碳等方法,以气控降低粮堆的氧含量,抑制大米和霉菌的呼吸,确保大米渡夏储藏中不发热、不生霉、改变了50年代被动护粮局面,使大米安全渡夏有了保证。

70年代,一些大、中城市应用温控技术,低温、准低温仓的发展,使大米

不仅可以安全渡夏,而且基本可以保鲜。

在大米的气控、温控储藏技术发展中,各地又按照不同情况,采用各种储藏技术的优点,进行了方法的组合,开展了三低(低氧、低药、低温),或者双低(低氧、低药)的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大米储藏技术,使大米储藏应用先进技术得到发展。

储藏特性:

1)含水量高的大米难以人工降水

大米含水量高低,是决定能否安全储藏的重要因素。大米含水量高低取决于未加工的原粮,籼稻成熟期在夏季,高温散湿快,一般含水量低,易于安全储

藏。晚粳稻成熟期在秋季,气温低,光照弱,一般含水量较高。粳稻加工成大米后不能采取人工降水。如采取烘干日晒的方法,大米在急速降水、米粒内外层干燥速率不一,体积收缩程度不同会发生爆腰。腹面组织疏松,爆裂最易发生。粮温越高,爆裂越多。

大米含水量高难以安全储藏, 采取人工降水又易产生爆腰。爆腰的大米蒸煮后的米粒破碎粘稠,食用品质下降。

2)大米容易发热

大米由于失去外壳保护,米粒直接与空气接触,对外界温湿的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吸湿生霉,害虫也容易危害。在高温条件下,水分超过安全标准的大米,吸湿发热的情况就容易发生。同时大米中的糠粉、碎米增加了吸湿面,又阻塞了湿热的扩散,粮堆湿热的积累,使大米粮温升高。大米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又可使大米发热生霉,大米的营养成分的分解,降低了食用品质。

3)大米容易陈化

大米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在外界温湿度的影响下,食味下降。脂肪酸增加使大米发酸,胶体物质的衰老变性,大米粘性下降,吸水量减少,排水力减退使米质陈化。陈化的大米米色变暗,而且有陈腐异味

4)易受害虫为害

大米没有外壳、种皮保护,组织松软,水分较高,极易感染害虫。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几乎所有的储粮害虫都能侵蚀,其中以玉米象、螨类等害虫危害最严重。

储藏品质变化:大米不像稻谷有颖壳和种皮的保护,大米的营养物质直接和外界接触。在储藏中品质比稻谷更易发生变化。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储藏后,尽管在储藏期间并未发生发热、霉变、生芽或其它危害,也会由于自然劣变和氧化作用导致米质变脆,粘性降低,酸度增加,色泽不良,食味不好,失去新鲜感和固有的香气,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陈米味,发生“陈化”。

大米陈化的速度,对于不同种类、不同水分、不同储藏条件,即在不同温度、不同大气环境条件下储藏的大米是不相同的。水分、温度、都较低时,大米陈化速度慢,相反,则陈化速度快。在储藏中除应积极努力创造良好的储藏条件(如低温干燥、合理通风密闭、严防虫害等)延缓大米的陈化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

大米的常规储藏应注意和做好以下几点。

A.掌握大米的安全水分

大米能否安全渡夏,含水量高低是重要因素,渡夏储藏的大米在常规储藏中必

须是安全水分标准内。

下表列出了大米渡夏安全储藏水分标准,若在其他季节大米的安全水分可放宽0.5%~1%,但应注意水分标准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即温度越低、大米的精度和

净度越高, 相对安全水分可以略高。

B. 临界温度:

在常规储藏中,除大米含水量外,粮温的高低与安全储藏密切相关,大米在不

安全变化时大体上有一个临界温度线。(见下表)

不同水分的大米发热临界温度线

3

3

2

2

C.通风降水

粮堆孔隙度的存在使之有气体交换的可能,即可以利用自然干燥的空气对流,

采用合理通风的方法可以降低大米水分和温度。晚稻米入库正是气温下降季节,外界温度低而仓内温度高,通过内外温差或风压作用,把仓内的湿热空气交换出去,形成自然通风,降低仓内的粮温,达到适时合理通风的要求。当粮温高于气温,外界湿度低于70%时,通风是有利的。通过一个冬季通风,粮温一般可下降到5℃或10℃以下,增加了大米储藏的稳定性。

D.重视防潮隔热

按照粮食的吸湿平衡的原理,南方地区气候比较湿热,粮堆从周围环境中吸湿是经常性的。粮堆吸温虽然多出现于粮堆表层,深度有限,但吸湿可能性较多,影响面积大。除阴雨天外,仓内湿度一般离地面2米以内较高,向上则逐步降低,所以粮堆下部一般是吸湿多,散湿少。因此,储藏渡夏的大米除入库时应做好防潮隔热外,在气温回升前还应做好粮堆四周的防潮隔湿工作。防潮隔湿的材料一般用草袋片或麻袋片,将粮垛下层向上2米处包围起来,用竹扦加以固定。围囤或散存的大米粮面同时用上述材料压盖。对门窗也应做好防潮隔热工作,材料可就地取材,通过粮堆的防潮隔热和门窗密闭后(除留一门备检查人员进出)夏季的粮温可比未做防潮隔热的大米仓粮温低3-5℃,延缓了粮质变化。但渡夏后外温下降,外温低于仓温时,则应开启门窗进行通风,以免发生温差大米结露。E.大米发热前的预兆

常规储藏的大米在发热前都有预兆,通过粮情检查从感观上可以察觉。

异味:大米原有色香气味减退,并有轻度异味,这是大米发热霉变的先兆。

出汗:由于大米与微生物、糠粉的强度呼吸,局部水分聚积,米粒表面微亮潮润,通常叫“出汗”。

发软:出汗部位米粒吸湿,水分增加,硬度降低。

起毛:大米吸附的糠粉,或米粒上未碾尽的糠皮浮起,通称为“起毛”。

起筋:米粒的背面与沟纹呈白色、灰白色。通风散热后愈加明显。此时米的光泽减退发暗。

大米发热的早期现象一般在粮温15℃以上就可出现,粮温在25℃以上,中温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持续时间可能只有3--5天,即会转入大米发热,主要是粳米。籼米一般不会发热,但渡夏后在粮堆表层不超过5厘米处也会生霉。

大米陈化。大米储藏时间的延长,特别是渡夏以后在常规储藏中会产生陈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