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合集下载

语文即生活

语文即生活

语文即生活,不错的,从大语文的角度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

所以,生活就是语文的资源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意从生活中挖掘资源。

其一,利用生活的点滴。

比如,我设置了课前一分钟演讲,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经历的事情。

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从学生的发言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如果碰到一些有意义的节日,比如母亲节,我会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也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其二,从文学作品中积累资料。

我自己很爱读书,如果在看报刊杂志的过程中看到好的文章和事迹我就会用各种方式积累下来,或摘抄或剪辑或记梗概,如果教学的时候用到了,就会很方便。

其三,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如果在教学中备好课后,发现现有的资源不够用,我就会利用网络来查找,经过整合后为我所用。

其四,利用教学反思积累资源。

对一些课堂中出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我会整理在笔记本上,充分利用。

当然,在积累资源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一些教学的设计中想要得资源,不一定都能找到,比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中,我想找一些视频资料分别展现“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的场景,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可是,查了很长时间,只找到了,第一个场景的视频,后两个找不到,就只好用图片来代替,效果就不如用视频好。

我想如果咱们教育系统有一个统一的资料库,把这些可贵的资源都保存下来让全国的教师共享,可以省去不少时间,也可以让大家有更多的资源。

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呀!
总之,我觉得只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收集到最好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理解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理解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理解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句话强调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

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应该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需要使用语文来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表达自己。

因此,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够拓展人生道路。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将语文和生活深度融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让语文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情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课堂的合作探究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有利于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下,学生才愿意和老师对话。

如果课堂上一味地命令、压制、训斥,学生也会排斥老师,最终排斥课程,讨厌学习。

我在我的班级中一直实行“家文化”项目: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老师既是家长,又是朋友;班中每个学生都是兄弟姐妹。

这样的项目开展,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相互分享彼此的思想。

课堂上再也不是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讲,而是主动愉快地分享。

二、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处处皆学问,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于生活中多想到语文,这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习作素材积累大有益处。

如:在每周升旗时,国旗下演讲总能给我们分享好的文章,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这就是今后我们习作的好素材。

再如:同学之间的一问一答总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校园中的趣闻总能让我们想起《最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件有趣的事》等文章;看报刊总能让我们收获语言的魅力;闻到食物的香味总能让我们想起妈妈的爱……这不就是生活成了语文,语文变成了生活吗?。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都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这生活还是教授语文知识的大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时刻把握生活着的脉搏,让学生觉得生活处处有语文,从而不自觉的在生活中去探究,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己的能力。

记得刚过去不久的半期考试中,语文试题中的阅读语段内容我觉得很好。

其中一篇是写景的,描绘冬天,另一篇是诉说是成长的故事。

这两篇文章不仅言辞优美,而且感人至深。

可是学生却答得一塌糊涂。

究其原因,才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正的有待提高,而且没有认真的去读,更没有认真的讲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第一个语段中友这样的一个问题:“冬天的大树卸下了自己沉重而又甜蜜的负担”那请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谈谈这沉重的负担、甜蜜的负担分别指代的是什么内容?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在前面的内容一听分别提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对于冬天的大树来说,刚刚走过盛装载重的秋天,过了这个收获的季节,树上累累的果实已经没有了,这累累果实其实就是它沉重的负担。

但大树就应该符合开花结果的自然规律,那么这累累的果实也是它甜蜜的负担。

这时我就开始举例子:那同学们,其实父母之于我们子女就像是大树之于果实。

父母辛苦挣钱,抚养我们这很不容易,我们就成了他们在人生路上沉重的负担,为了背负这个负担,他们的脊背弯曲了,双手磨起老茧了,皱纹出现了,白发也长起来了。

但是他们甘愿如此,因为我们是他们误会的选择,所以我们便成为了他们甜蜜的负担。

所以,同学们是不是应该接手这种甜蜜帮助父母分担这份负担呢?这样结合生活,引文如理,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老师又顺势进行了感恩教育。

语文即生活

语文即生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最重要的课题。

语文又是一门得天独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

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

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的听说读写可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融而为,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丰富自我和完善自我。

也只有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オ能发展个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仅仅是为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

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应以生活为基点,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

语文教师更应注意从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

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周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遵含知识。

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再将课堂引向生活,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中,而是要开放、搞活,让他们既能走进课本,又能走进生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语文学习的内涵。

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多悟,通过全面打大视野,进而多方面培养能力。

我不努力设计一些独出心裁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强化兴趣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他们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

努力让学生摆脱東缚,冲破车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语文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开创新时明、新形势、新环境中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生活即语文

生活即语文

生活即语文
生活就像一本厚重的语文书,里面充满了各种故事和情节,每一个人都在书中
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而我们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都是在这本书中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语文的一部分。

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书中编
织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篇篇文章,每一个人都是这本书中的作者。

在这本生活的语文书中,我们需要用心去体味每一个字句,每一个段落。

我们
需要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和感动。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本书中的文字,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这本书中的故事。

我们需要用心去读懂每一个人的故事,去理解每一个人的心情。

生活即语文,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语文。

我们需要用心去书写自己的故事,用心去阅读别人的故事。

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成功,每一次感动,都是这本书中的一页。

我们
需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铭记,用心去书写。

生活即语文,让我们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书写,用心去阅读。

让我们的生活成
为一本精彩纷呈的语文书,让我们的文字永远流传。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学反思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学反思今天早上第二节课之前的课间,我与一同事在办公室闲谈,一位刚从办公室出去的老师A把七(1)班XX学生连拎带推的拎了进来(老师高大,学生瘦小,老师右手拉着学生衣领),并说了句:“踢嘛,继续踢!”另一个从外面进来的老师B也附和说:“他们班不只他一个踢,还有好几个的!”语句里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出极端的怨恨。

这个学生站稳脚跟后抬头看到我也在办公室,有些胆怯的说:“是老师教我们踢的!”A老师怀疑的问:“是你们老师教你踢的,是XXX 老师?”学生则更加的胆怯的“嗯”了声,低着头不敢声张了。

A老师好像是有些想求证学生说话的真实性的样子说:“好嘛,是你们老师教踢的,那就站好等好了!”说完转身走了。

B老师也在他后面走了,留下学生站在办公室里。

和我谈话的同事C看了学生一眼,问了一声:“下节课是哪样课?”学生简短的说:“语文!”C又转头看我说:“你的课?”我以为A与B出去,是找教学生踢墙壁的XXX老师去了,他们会立即给学生一个公正的结果,我只好无奈的笑笑,无语。

一直坐在办公室微机前的.D老师,眼看快要上第二节课了,还没等到A、B老师的到来,上第二节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知道我与C 是无力给面前站着的学生什么帮助,(补充一句:A、B、D老师都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我与C是普通教师)就站了起来走到学生身连推带哄的安慰着说:“好了,去上课去了!”原来,该班教室前的栏杆内墙壁脱落了几块瓷砖,为了安全起见,学校总务主任教该班主任组织学生自行处理,班主任安排好工作后就有事走了,让学生自行处理,被不明原因的A、B老师遇上,认为是学生有意破坏学校公物,事后我才得知。

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当我走进教室,这个学生则伏在书桌上轻声啜泣,全班学生的目光一会看他一会看我,没有人发出任何声响,似乎在等待我什么,我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才能宽慰他,尽量小心的说些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别把小问题想得严重的话,好让他转移注意力,但却适得其反,他哭的更伤心。

语文即生活———《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语文即生活———《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案例分析新课程NEW CURRICULUM小语姓“小”,但我们语文老师却应有“大语文观”。

在今天的《孔子拜师》教学中,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来自生活的语文更能让孩子们学好语文,结合生活的语文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用好语文。

片段一:生1:从“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我仿佛看见了孔子在路上,饿了就啃两口冷冰冰的馒头,渴了就喝小河沟里的水。

生2:他的馒头吃完了就只好去挖野菜来吃。

生3:野菜还要煮,他没有火,他应该是去摘野果子吃。

生4:他没有吃的了,可能会到别人家里去要一点儿来吃,电视上经常这样演。

师:你们想象得很好,而且能把自己平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一些场景,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语言表达中,真好!从“日夜兼程”这个词,你又仿佛看见孔子在路途中是个怎样的情景呢?生1:我仿佛看见孔子在白天不停地赶路,晚上也还在不停地赶路。

生2:白天,太阳很大,晒得孔子汗流浃背,可是他用他的长袖子擦擦汗,又继续赶路。

晚上,路很黑,孔子为了早点走到洛阳,他就打着电筒赶路。

生3:不是电筒,是火把,古时候的人没有电筒,《武工队》里面那些人晚上赶路都还要用火把。

师:请为邱××和隆××两位同学鼓掌,邱××想象得具体,表达得也具体,而隆××同学则用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场景纠正了邱××同学表达中的小小错误。

孩子们,会学习的人无论是在大街上、游戏中,还是大人常常禁止我们看的电视节目中都能学到东西。

有一句话叫“生活处处皆语文”,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

接下来,这个话题更能让你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你能用“终于”一词说说自己或别人某一方面经过怎样的努力后取得成功的事吗?生1:我做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把作业做好了。

师:做的时间长,不容易。

生2:整整一个下午,我一会儿翻书本,一会儿上网查资料,终于把芙蓉花为什么会变颜色搞明白了。

师:哎呀,你的成功更不容易了,不但花了很多时间,还花了很多的精力。

语文即生活,阅读即作文

语文即生活,阅读即作文

语文即生活,阅读即作文语文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但对我来说,它其实就是生活里那些最平常不过的事儿。

我还记得有一年夏天,热得要命。

我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的顶楼,那太阳一晒,屋里就跟蒸笼似的。

我每天就盼着太阳快点下山,好让热气散一散。

有一天下午,我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就跑到小区的花园里乘凉。

花园里有几棵大树,枝叶繁茂,形成了一片片阴凉。

我找了个石凳坐下,眯着眼,感受着偶尔吹来的一丝微风。

就在这时,我听到旁边传来一阵争吵声。

原来是两个老头在下象棋,因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

一个说:“你这步走得不对,耍赖!”另一个梗着脖子回道:“我咋耍赖了?我这是策略!”我在旁边看着,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场景多有意思啊,这不就是语文里的人物描写嘛。

两个老头的神态、动作、语言,活灵活现的,要是写进作文里,那得多生动。

我继续在花园里溜达,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学骑自行车。

她的腿还不够长,只能斜着身子,歪歪扭扭地蹬着踏板。

她的妈妈在后面扶着车座,一边跑一边喊:“宝贝,别怕,眼睛看前面!”小女孩咬着牙,一脸倔强,汗水顺着她的额头流下来。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学骑车的经历,摔了不知道多少跤,膝盖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这就是生活中的坚持和成长啊,要是能把这种感受写出来,也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我往花园深处走去,发现了一个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不太干净,但有几条小鱼在欢快地游着。

水面上还飘着几片荷叶,有一朵荷花正含苞待放。

我蹲在池塘边,盯着那些小鱼看了好久。

它们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散开,自由自在的。

我心想,这小鱼的世界多简单啊,没有烦恼,没有压力。

这池塘,这小鱼,这荷花,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吗?用文字把它描绘出来,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从花园回到家,我感觉心里满满的。

那些在花园里看到的场景,就像一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我突然明白了,语文不是书本上那些生硬的知识,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阅读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从别人的文字里感受生活的多彩。

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无论是书本上的文字,还是日常交流中
的语言,都是语文的体现。

生活处处皆语文,意味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使用、感受语文的力量。

在家庭中,语文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家长用语文来教育、关爱、引
导孩子成长,而孩子则通过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家庭中的语文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

在学校里,语文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授的媒介。

老师用语文来讲解知识、
布置作业、与学生交流,而学生则通过语文来学习、表达和交流。

学校里的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启蒙。

在社会中,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

人们通过语文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语文的力量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处处皆语文,意味着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

无论是学生还
是社会人士,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文思维,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意味着我们要珍惜语文传统,弘扬语文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传统,我们要珍惜这些传统,传承这些文化,让语文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活处处皆语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重视语文教育,更加珍惜语文传统,让语文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我们用语文来传递爱,用语文来传播知识,用语文来沟通交流,让生活处处充满着语文的魅力。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思想·NEW WRITING《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所以,语文、生活、教育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每年高三开学初,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看似一个抽象而广泛的概念,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却是具体可感的,有学生诗意地认为语文是一泓泓清泉,是一篇篇华美的乐章,有学生苦恼地认为语文就是一道道阅读理解,一篇篇作文,一张张试卷。

我告诉他们,语文即生活,是人生的“交通工具”,要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来发现语文的乐趣。

在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三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让每一知识板块都尽量从生活中寻求答案,获得灵感。

一、关注生活,适时教育,语文的功能从大语文的角度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体生活。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气息。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注意从生活中挖掘资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大多很优越,他们的独立自强意识比较薄弱,生存能力方面更是不敢想象。

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我组织了一次“面对突发事件”的演讲会,学生们慷慨激昂,畅所欲言,不仅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安全常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当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这样关注生活,挖掘资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了必要的常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也使语文学习获得了提升。

二、关注生活,人格教育,语文的梦想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阅读是提高写作的途径。

2012年,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与庆贺的一年,我们实现了太多的梦想。

作家莫言为我们实现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这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

当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立即在班级组织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走近莫言”研讨活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地被激发,主动购买图书,上网查找资料,一个个俨然成了“莫言迷”。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篇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走进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

活动名称:走进端午节参加人员:班全体学生、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主要活动:搜集资料,分析整理,完成作品,演示作品,总结交流活动时间:用两周时间,学生课外分组搜集整理资料,课内小组交流并全班展示。

[活动过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可是这个时候却是同学们学业最繁忙之际。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学习之余的快乐,同时也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我决定在班上开展以“走进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端午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端午节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前两周的语文课上我对我班的学生说:“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粽子、挂鸭蛋、叙亲情、享欢乐。

可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重视这一天吗?想不想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围绕这个节日人们都用那些方式庆祝呢?你们已经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我们就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去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再把了解到的情况以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方式向同学和老师汇报,好不好?”具体要求是: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最少搜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2.中华民族为什么重视端午节这一天?3.调查人们用那些方式庆祝端午节;(国家庆祝中秋节举行了什么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那些?)4.搜集关于描写端午佳节的文章或优美诗句;5.写出自己的活动总结报告;6.设计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汇报方式;(歌舞、文章、书画等形式不限)7.在全班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

陶行知的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

陶行知的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

陶行知的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说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这一理念,我就想起了前段时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决定去菜市场转转,打算为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

刚走进菜市场,那股子热闹劲儿就扑面而来。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鸡鸭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场生活的交响乐。

我穿梭在人群中,眼睛不停地打量着各个摊位上的食材。

在一个卖蔬菜的摊位前,我停下了脚步。

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

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青菜,还有带着泥土芬芳的胡萝卜。

我拿起一根胡萝卜,仔细地端详着。

大妈见状,立刻热情地说道:“姑娘,这胡萝卜可新鲜了,早上刚从地里拔出来的,你拿回去炒着吃,甜着呢!”我笑着问:“大妈,这胡萝卜怎么卖呀?”大妈伸出三根手指,说:“三块钱一斤。

”我心里嘀咕着,好像有点贵了。

于是,我试着跟大妈砍价:“大妈,能便宜点不?我多买几根。

”大妈皱了皱眉头,犹豫了一下说:“行吧,看你这姑娘挺实诚的,两块五卖给你。

”我心里一喜,赶忙挑了好几根。

在称重量的时候,大妈的动作熟练又麻利。

她一边称,一边还跟我唠嗑:“姑娘,一看你就是会过日子的人,这胡萝卜营养好,多吃对身体好。

”我笑着回应:“是呀,大妈,我就想着给家里人做点好吃的。

”付完钱,我继续在菜市场里逛着。

走到卖鱼的摊位前,我被那活蹦乱跳的鱼儿吸引住了。

摊主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手法娴熟地捞起一条鱼,问我:“姐,要这条不?这鱼可新鲜了,刚刚才运过来的。

”我看了看那鱼,问道:“这鱼多少钱一斤啊?”小伙子回答说:“十五块一斤。

”我想了想,说:“给我来一条吧。

”小伙子称好鱼,开始帮我处理。

只见他手起刀落,几下子就把鱼鳞刮得干干净净,然后把鱼肚子里的内脏清理出来。

买完鱼,我又去买了些肉和水果。

在水果摊前,我和摊主因为挑选水果的技巧聊了好一会儿。

摊主告诉我怎么挑到又甜又多汁的水果,我听得津津有味。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启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启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启示(一)“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哦!在某店的招牌上,语文也藏在里面。

店主如果希望生意做得红火,在店名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想让店名有个好寓意,语文就在这儿派上用场了。

某商品的广告词,幽默又有趣。

比如眼镜的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给窗户装上玻璃吧!”这也引用了语文的智慧,使语文增添了几分情调。

生活中也处处彰显着语文的魅力,人们都酷爱这些“小语文”:“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这既是一句顺口溜儿,又是一句谜语,妙极了!正是这些有趣的“小语文”,引发了人们对语文的兴趣,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所在。

名人名言、四书五经、古诗词句中都有人们在学习语文中得到的启示、感悟。

《弟子规》中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三字经》中让我们了解了世间万物、人之本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学习和做人的态度。

语文个人类的启示也不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人以学习上的启示。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对求知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不懂的问题就要向老师请教,懂了的也要反复地记熟,这样才能学得更好!广告词也给了我启示:广告词的创作者,往往在阅读过书籍后,有了思维新颖的素材,才能创作出耳目一新、吸引消费者的广告词。

所以,想让创作的东西新颖,必须与语文交朋友,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去。

生活中确实处处有语文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初一:陈洋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启示(二)【教材分析】《漫游语文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也是进入课程改革后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课。

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看,是要让学生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从探究自己名字的来历、寓意等入手。

延伸至探究名人的名字的寓意,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语文知识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人名的艺术魅力,受到一次人名美学的熏陶。

7-生活即语文

7-生活即语文

寒假作文生活即语文沙市实验中学七七班潘郭华生活即语文,就是说生活中离不开语文。

那么语文又是什么呢?俗话说:“口中说出来的是语言,书写出来的是文字”,把“语言”和“文字”简称起来就是“语文”。

据考证,最早推广使用语文一词的,当属上世纪20年代的教育家叶圣陶、思想家鲁迅和学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

我们知道,语言是形成文字的最初条件,如果没有最初的语言,就不可能形成最终的文字。

如果人类社会没有语言,那将是怎样一种状况:人们交流只能靠眼神、表情和肢体来比比划划;如果出行还要一手拿一卷绳子,一手提一袋豆子,用来结绳记事,那将是多麽的无奈啊。

当人类学会了语言,仓颉创造了文字,人类社会开始走向文明。

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就是依靠语言和文字代代传承,流传至今。

语文真是功不可没。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语文功力的高低,更是知识水平的外在表现。

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那些口若悬河、才思敏捷的人,哪一个不是知识渊博、学富五车。

纵观历史,从伟人到大师,莫不如此。

然而,现实生活偶尔也会开玩笑,给人留下一些茶余饭后的笑柄。

记得我爸曾经讲过的故事:“某K县长为了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性,兴致勃勃的引用毛泽东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送瘟神》里的精彩词句。

当K县长拿出讲话稿,神情庄重、嗓音浑厚的朗诵出“万户萧条鬼唱歌”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惊讶,在我还算清晰的记忆里,这句词应该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紧接着,K县长意犹未尽的讲起了毛主席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毛主席闻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妇孺皆知的《七律•送瘟神》。

当K县长再次朗诵出“万户萧条(应是萧疏)鬼唱歌”、“纸船明烛朝(应是照,读成朝chao 二声)天烧”的词句时,我已经惊诧的目瞪口呆了……”“陈力就列,不能则止”,我相信稍微读过几句书的人都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说K 县长,第一次朗诵出现口误,那么,在数分钟内频繁出现的口误,那一定就不是口误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的好方法1、快乐语文语文是什么呢?通俗地讲,就是语言和文字。

而对于小学而言,语文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这一点,必须要让孩子从小意识到。

并形成一种念头深深刻在脑海中: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您可能会说,若是这样的话,那语文是不是就不用上课了,直接在外面活动就行了。

错!这里所讲的语文即生活,指的是语文素养也好,语文技能也罢,都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

只不过,生活是行行色色,五花八门的,而主语文呢,需要用读或说或者写的形式来将这种生活表现出来。

譬如作文,它的写作素材就来源于生活,一个不懂得生活的孩子,一个不会生活的孩子,其语文水平不会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所以,一定要从小给孩子传递一种理念,语文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须热爱生活,热爱语文,只有这样,才能够快乐地学语文。

2、博览群书无论是哪个朝代,读书都是最为重要的。

那么我想您可能最想知道的是,如何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

其实,打小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传递书籍的魅力。

我想孩子们,都是爱听故事的,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什么疑问。

比如说,您可以这么做,给孩子讲个很有吸引力的故事,讲到一半呢,戛然而止。

然后告诉孩子,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某某书即可。

或许讲完一个故事的版本后,告诉孩子,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吗,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一个恰当的法子,在符合孩子心理的情况下,充分地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与信心,这样一来,持久下去,阅读这种出色的习惯一定会伴随孩子一生的。

3、重视传统文化可能一提到传统文化,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国学,其实呢,国学只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它的面太广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打小呢,多带孩子参与到一些有传统味道的活动或节日当中,这样呢,在享受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受到了无形的熏陶。

久而久之,一颗无形的种子就在孩子的心里发芽了。

再有,我们家长只是口头上喊不行,还要付出行动,要知道孩子呢,就是你的一个缩影。

世事皆学问 生活即语文

世事皆学问 生活即语文

世事皆学问生活即语文摘要: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再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发现与现在的新课程理念是息息相通的。

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已不再是几个教材、教参的问题了,而是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一种大语文观正在我们手中实践着,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广博,更多的是师生视野的开阔和心胸的宽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即语文陶行知先生在《新旧时代之学生》一文中称“旧时代之学生之成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而“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了书,所不同的,他是用活书,用书活,活用书”。

“活书”指的是什么?先生认为,“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

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

”在实际生活中,“活书”满目皆是。

如何活用“活书”,“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追求之目标。

笔者就结合学习陶行知思想的体会,谈谈对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一、在生活中学语文,体现语文的实践性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较多的关注语文课程内部,比较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其实在生活环境里,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教师或学生是否有这种意识,学生课堂之外都在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概括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师即课程语文即生活

教师即课程语文即生活

教师即课程语文即生活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作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因此语文学习也是母语的必须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这些个体生命是要融入社会的个体,我们语文老师是根的事业,给孩子从小播种真善美、播种积极、努力、向上、温馨、幸福、和谐的画面;教会他们如何说话、如何与人交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生活。

多年的语文教学,一路的摸爬滚打对从教的语文学科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想法,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一、注重专业成长,提升语文素养。

正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什么?每一篇教材我们要给学生传递什么,渗透什么方向很重要。

山西运城周灵梅老师执教的《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这是教材的内容。

古诗教学应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1)创作背景(2)分析与理解(3)欣赏与体验(4)朗读与背诵。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体现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对文本的二次开发,照本宣科的教教材就是一种低效语文。

古诗《乞巧》是这样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周老师上课由近期的清明节人们踏青、扫墓、祭拜故人,到出示古人清明节、上巳节等图片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节日需要仪式(渗透“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魂的体现,教育学生沿着古人的足迹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2、在学生明白了七夕的意义在于乞巧:女孩祈盼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是教材的内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练习(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练习(1)

我的语文生活(1)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冰心奶奶曾说过:语文是科目之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

生活处处有语文,不信,你看!街道上,随便都能看见语文,能听见语文,能感受语文。

她能纳百川化作空气,一点点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书本上、电视上、报纸上满是汉字。

街上的广告,寓居的门对,全都充斥着乡土气息、语文气息。

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提高我。

1.综合性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留心生活,随时都会有许多收获。

某校七年级二班开展“学习语文,关注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活动形式: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年度热词盘点(2)活动心得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表感言:“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生活是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请参与活动的你也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吧(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仿照下面句式,在后面的横线上再写两个比喻句。

学习语文,不仅在课堂上,还在课外生活中。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有人说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语文是流向生活的河流”,语文是 . 语文是2.综合学习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今天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感受语文世界的奇妙。

(1)(活动设计)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

示例:举办“爱语文爱生活”的主题班会(2)(巧对对联)上联: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下联:画亦精,字亦精,(3)(明辨是非)在街头巷尾、荧屏报刊中常会出现“错别字”,如默默无蚊(蚊香广告)、食全食美(饭店广告)。

请就部分商家随意改动成语制作广告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示例,完成下面仿句。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生活即语文

生活即语文

生活即语文
生活就像一本巨大的语文书,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阅读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的文字,每一个经历都是我们的句子,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读者。

在这本生活的语文书中,我们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

我们学会了用爱去书写,用坚强去表达,用理解去阅读。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语文,我们的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都是一道难题,每一个困难都是一篇作文。

我们需要用智
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用毅力和耐心去书写篇章。

我们需要用信心和希望去面对困难,用勇敢和坚持去书写人生。

在这本生活的语文书中,我们要学会用感恩去书写,用善良去表达,用努力去
创造。

我们要学会用宽容去阅读,用理解去表达,用包容去书写。

我们要学会用真诚去书写友谊,用坚定去书写爱情,用奋斗去书写事业。

生活即语文,每一个人都是这本书中的主角,每一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让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的意义,用笔去书写美好的篇章,让生活成为一本精彩纷呈的语文书,让我们成为这本书中最动人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作者刘德章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邮编401329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语文学习的意义的。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型,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因此,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

一、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的含义
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绝不偏废于一方。

它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并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封闭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乃至教学效果上具有开放性与无限发展性。

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语文课程应打破“知识中心论”的拘囿,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其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向来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

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多效。

”美国教育家杜威亦曾说过:“离开了语言的自然的目的,难怪语言教学成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结构的构想
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过程是学生生活实践性学习过程。

这一过程在于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内容。

初中学生心理需求包含爱的需求、友情需求、成熟需求等;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包含独立自尊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等;社会发展需求包含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民主合作的意识、科技环保的意识等。

1、语文教学选文贴近中学生生活,充满其内在需求与发展需求的构想。

可分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直接的心理需求;第二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的需求;第三个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知识积累与能力目标的构想。

分设三个阶段(与教材及活动项目构建三阶段相对应):第一阶段是初步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

整体感受选文与活动的能力、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日记的习惯养成;第二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具体深入的分析选文,较深刻的感受活动的能力。

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描述自我成长的能力;第三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

较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感受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能力。

综合表达能力,描述社会想象与发表观点的能力。

3、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具体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构想。

一是整体感知,其手段有默读训练、朗读训练、背诵与默写训练,媒体手段等,其中应加强媒体手段的使用;二是具体分析,方式有导读、提纲、讨论、质疑、自读才、评价、练习与测试等。

其中应重点探索“讨论、质疑、评价”等方式的采用;三是归纳升华,包括知识类归纳升华、技能类归纳升华、思想类归纳升华等,其中应高度重视“思想类归纳升华”;四是活动体验,包括课堂表演实践、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其中应重点探索“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五是扩展阅读,包括知识类扩展阅读、技能类扩展阅读、情感与思想类扩展阅读等;六是表达
训练,包括口语训练、书面语训练、课内材料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其中应以口语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为探索重点。

三、以课程资源利用促进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

”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这就说明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

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

教师可在教学中试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与社会。

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瓶瓶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

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

以上这些,信手拈来,皆可成文。

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

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

学生呢,优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欢;低劣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贱;或有的孤芳自赏,自怜自爱,性格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或深沉或直率;细细道来,多如牛毛。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琐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

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明确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指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分析表明:语文教学课堂学习资源有:课本、教辅资料、教学挂图、卡片、工具书、电子版材料、网络材料、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电影、电视、广播)等;语文教学课外学习资源有:报刊杂志、书籍、各种标牌广告、布告栏、报廊、网络等;语文教学学习活动资源有: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课文剧表演、展览、参观等;语文教学社区资源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家庭生活、国内外重要事件、各种教育基地。

语文教学增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一方面能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实践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作文教学。

我们常教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才会感人”,“真实是成功的一半”。

而学生呢,却在编作文:写家庭的作文,“家丑不可外扬”,父母性格中的懦弱或粗暴或蛮横或恣肆,这些性格一般是见不到的。

写学校题材的作文,学生心中有杆秤,“宁愿编,不可得罪老师”。

老师家访好不好、惩罚学生对不对、处理某事公不公,学生不敢写,丰富的学校生活变得乏味,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事物有两面性,阳面、阴面,薄如蝉翼的纸亦是如此,正是阳光下的镜子,明亮而耀眼,可另一面,暗多了。

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那么暗面就不是真事、就不是生活了吗?只写一面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圆滑世故,虚伪自私的性格。

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是一种独断、专制的模式,在让学生说真话时,恰恰鼓励他们讲假话,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要提高作文水平真是天方夜谭。

因此,要改变这种柴米堆积却无米下锅的现状,老师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挥主导作用,取消学生的思想顾虑,对他们以鼓励、抚慰、支持,而不是嘲笑、挖苦、打击,要敢于对学生说,家丑也可扬一扬,短也可揭一揭,暗面也可曝曝光,使学生敢讲真话,敢写实事、真事,真正的实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