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契机、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契机、方向

作者:顾佳滨

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

摘要: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标杆,但纵观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其在优质校建设的目标中,还存在着很多痛点亟需解决。但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无异于给民办高职院校以新的发展契机。在此契机下,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找准方向:明确定位,走内涵发展之路;错位竞争,打造自己的特色;铸造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力;“二元”培养,提升人才竞争力,才能够在优质校创建过程中卓有成效。

关键词:优质校创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3-3

作者简介:顾佳滨(1982),浙江临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黄金期,办学质量显著提高。随后,教育部编制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这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的大环境下,又一次与公办高职院校同台竞争。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讲既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在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能否直面痛点,寻求契机,找准方向,不仅关系着能否跻身高职教育的“名校”之列,更是事关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优质校创建,直击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

《行动计划》对于优质校创建已明确指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可见,办学定位方向、专业特色建设、社会服务水平、技能人才的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是民办高职院校在创建优质校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偏差,民辦高职院校发展首要之痛

优质校创建,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基本要素之一是必须先定好位。对某些在定位上有模糊认识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做到科学、准确、精细化的定位至关重要。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定位”不是一个特殊概念,而是普遍概念。因为任何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要素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1] 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偏差。有的办学者对学校定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认真的理性思考。个别举办者存在定位误区,似乎把学校定位提得越高、越大、越全就越能表明有自身的水平。相当多的学校定位不准。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目标定位偏高。有的学校办学时间不太长,就把办学目标定位为东方的斯坦福、哈佛或喊出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等口号,办学目标定位太高。二是办学规模规划过大。没有充分考虑学校所处区域的特点和专业适应性,盲目提出办万人大学等。三是办学门类定位求全。不顾及自身师资水平、基础设施、实训条件等现状,就贸然提出办综合性院校。然而,定位一旦不准,会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办学重点不突出,学校办学的风险会很大。因此,在优质校创建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问题屹然成为发展的首要痛点。

(二)专业建设滞后,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亟解之痛

由于办学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建设大众化。尤其是对刚起步的民办院校,往往会参照其他高校的专业布局,“照葫芦画瓢”,没有从自身办学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可以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导致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这样的结果就是永远跟着别人的脚步。二是专业经费紧张、缺少投入。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下,加强专业建设,必须配套资金投入。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对于公办高职院校在经费投入上,国家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要求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而民办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国家拨款,经费多数来自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而支出也都是从学费里面支出,可以说收入单一,支出全面。另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经费宽裕,普遍存在经费用不完或者没地方用的状况。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直接影响其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只有少数专业能获取足够建设经费,导致专业建设滞后,与市场脱节。三是师资队伍与专业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建设最主要的为师资队伍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建设亟需的是既有理论学习能力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引进也加大了力度,但受传统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偏见,民办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非常困难,甚至一些院校把教师入职的标准都降低到了本科。而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普遍要求为博士研究生。可想而知,既缺乏实践能力又缺乏理论研究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很难与其他公办院校的博士师资们竞争。同时,高职院校对于企业高层次人才也有相当的需求,而对于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民办高职院校仅仅通过基本持平的薪资吸引,没有了编制的吸引力,很难从企业引进高技能师资,引进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师资就更不要说了。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优质师资流失严重,高职称教师跳槽现象严重,主要流向还是公办院校。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师资流失非常可惜,但甚是普遍。综上可见,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滞后问题,已成其发展的亟待解决的痛点。

(三)社会服务能力薄弱,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普遍之痛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大职能,《行动计划》对于优质高职院校的部分描述是“社会服务能力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也强调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积极促进社会的转型升级,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和方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变,为新城镇化建设及劳动力培训,为劳动者的就业与转移而服务。但民办高职院校相较于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而言社会服务能力薄弱,这其中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自身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大都依托企业办学,生存下去是其基本任务,做任何事必然要考虑经费收支和精力投入问题,有限的经费与精力大都用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实验设备完善及校园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了,很难有充足的条件为地方经济、为行业企业服务了。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以及社会服务经验不足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做好社会服务的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外部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自身长期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联系有脱节现象,得不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在寻找智力支持和技能支撑时,社会多是与公办院校合作,与民办院校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了民办院校进行社会服务时缺乏机会与平台。以上两个方面就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的处境,且按照当前的模式发展下去只会愈演愈烈,必然求变才能解决。

(四)人才“进出口”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无奈之痛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做好人才“进出口”工作事关其发展的生命线,要做好这项工作,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是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没有标准,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的目标过高,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社会接轨。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言,如果教育是生长,这种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现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更适合于应付后来的要求。[2]事实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存在一个从新手到专家不断升级的过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定切合其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3]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更为谨慎地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以致与社会脱节,要培养有特色的,“即插即用”的,具备基本技能的,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能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才“出口”工作。但现实却是,在人才“进出口”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均处于劣势。首先“进口”方面,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教育本就处在高考招生的最后批次。而民办高职院校往往是这个批次的分数最后面的学生。随着高考扩招,录取率年年提升,以浙江省为例,2017年录取率将近95%。如果民办高职院校自身没有特色,没有品牌影响力,就会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直接决定其生存。其次是“出口”方面,因招生难的现象存在,民办高职院校不断降低招生标准,培养的学生起点相对较低,培养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很难得到学生自身和社会的认可,不能解决学生就业和社会对人次的需求,就会导致学生及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较低,也会进一步影响人才的就业以及“进口”,形成恶性循环。故人才“进出口”问题,成为了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无奈之痛。

二、优质校创建,寻求民辦高职院校发展的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