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探讨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海外扩张政策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海外扩张政策中国历史上,郑和的下西洋之行是一段备受瞩目的历史。
这位明代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率领的强大舰队帆向远方,征服了大洋的浩瀚与未知。
郑和的下西洋之行不仅是一次商业活动,更是中国海外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探讨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扩张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郑和的下西洋之行展示了中国在航海技术上的强大实力。
郑和所率领的舰队数量庞大,船只巨大,装备精良。
这使得中国在15世纪初期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海洋国家之一。
当时,欧洲国家只是刚刚开始探索海洋的奥秘,而中国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航海技术。
郑和的航海活动证明了中国在航海方面的强大实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海洋实力。
其次,郑和的下西洋之行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达过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文化、贸易和友谊。
这些交流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还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
通过海外扩张,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更加牢固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这对中国的海外利益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郑和的下西洋之行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在郑和的统治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和中东等地的贸易繁荣起来。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成为世界各地的宠儿,也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
与此同时,中国也从其他国家引进了许多珍贵的物品和文化。
这些贸易和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货币和资源,还为中国带来了更广泛的视野和文化的开放性。
然而,郑和的下西洋之行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外扩张的浪费,而不是自我保护的必要措施。
他们认为,郑和的航海活动对国内的发展和经济进行了不必要的消耗。
此外,他们还表示中国应该更加关注国内的问题,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国际地位”。
这些质疑和争议体现了不同人对于海外扩张政策的看法和立场。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的海外扩张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航海活动展示了中国在航海技术上的实力,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方式也有独特之处。
尤其是明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当时中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航海技术、贸易与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朝初期,由于内外战乱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然而,随着国家逐渐安定下来,明朝开始注重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贸易。
这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期的航海技术。
郑和是明朝时期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他带领的船队多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的贸易通道。
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如航海仪器、航行图谱等,这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地确定航线和位置,确保航行的安全性。
同时,郑和还带去了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医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期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桥梁。
郑和的船队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与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换回了外国的香料、珍宝、动植物等物品。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商品市场,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在郑和的船队中,还有许多外国人,他们与中国人相互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性。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的通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种贸易往来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贸易,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它为中国树立了崇高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明朝的海外航海与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海外航海与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辉煌而且独特的海外航海时代。
郑和作为明朝时期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带领中国船队多次下西洋,开拓了新的航线,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海外航海以及郑和的贡献。
一、明朝的海外航海背景明朝自洪武时期开始,就重视扩张海外贸易和外交活动。
洪武帝朱元璋曾下令修建大型海防建筑,以保护中国沿海地区免受外敌的侵袭。
此后,明朝政府相继发布了多项政策,鼓励商人驱逐外国商人,扩展海外贸易。
二、明朝船队的组成明朝海上船队由多种类型的船只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宝船”。
宝船是明朝建造的大型船只,通常超过4000吨,可以搭载大量货物和船员。
除了宝船,还有运输船、护卫舰和军舰等。
这些船只的存在为海上贸易和航海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郑和下西洋的背景郑和是明朝时期最著名和最引人注目的航海家之一。
他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到达了亚洲、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郑和的航海活动旨在拓展海外贸易和加强中国的外交关系。
他的船队携带着大量的中国货物,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贸易。
四、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国的影响力,维护海上贸易,并确保航线的安全。
他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此外,郑和的航海活动还帮助中国掌握了航海技术和海洋知识,对中国的航海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郑和的航海成就郑和作为明朝时期最杰出的航海家之一,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文化。
他的航海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郑和的贡献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事业之一。
六、郑和航海的影响郑和的航海活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赢得了重要的地位。
其次,郑和的航海活动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最后,郑和的航海活动对中国本土的航海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后来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明朝的制度与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制度与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盛的王朝,其制度安排和海外航海事业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其中,郑和下西洋则成为了明朝海外交流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海外航海事业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朝的制度与郑和下西洋之间的关系。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建立后,以崇尚农业为基础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明太祖朱元璋倡导法制治国,修订了大量法典,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官员行使权力要受到法律制约。
朱元璋还设立了六部、三司等中央机构,规范了国家的行政管理。
这样的政治制度对于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二、明朝的经济制度明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也发展了一定程度的手工业和商业。
朱元璋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限制商业资本对农民的榨取,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此外,他还推行均田制和丁口调查法,加强了土地管理,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海外航海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郑和作为明朝的伟大航海家,带领中国舰队多次下西洋,开拓了海外交流与贸易。
他的下西洋活动打破了欧洲殖民者的垄断,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海外航行的终点包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非洲等地,他不仅将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带到海外,还带回了香料、珍宝、高级工艺品等物品。
在海外航行过程中,郑和并非仅仅追求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明朝政权的威望和实力,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水平。
他建立的友好关系和贸易网络使得明朝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后来的海外贸易打下了基础。
总结:明朝的制度安排对于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和法制以及经济上的农田管理和商业监管,为海上贸易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而郑和下西洋则将明朝的制度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的制度和海外航海事业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后世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建立与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建立与郑和下西洋明朝的建立与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郑和下西洋则展现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和海洋实力。
本文将从明朝的建立与郑和下西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明朝的建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崇祯二十三年(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
此前,元朝统治了中国近100年,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朱元璋在起义中以明神宗的名义发动农民,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实行了改革政策,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重建了社会秩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设立了太学,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精英。
朱元璋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积极征服其他土地,扩大了明朝的版图。
二、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军事将领,他通过多次下西洋的航行,展示了明朝强大的海洋力量,积极维护了中国的海外利益。
郑和的下西洋航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大盛事。
郑和的下西洋航行开始于明成祖洪武年间,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到访过南海、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地。
在这些地区,郑和与当地的政府官员进行贸易交流,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文化。
他还曾四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南海岸的大航海。
郑和的下西洋对明朝的国际地位和海洋实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航行展示了明朝的海洋实力和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加强了明朝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明朝的建立与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郑和下西洋展现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和海洋实力。
这两个事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汉、唐、宋、元时期,我国的航海事业不断进步。
明朝初期,我国的航海事业又有新的突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那时,西洋主要是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405~1433年,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
提问: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它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何不同?1、目的:(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即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①宣扬国威,即宣传明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经过:①时间:1405~1433,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②次数:7。
③规模: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B、船数:每次200多艘;C、人数:每次2.7~2.8万。
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提问: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提问: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其影响和后果有何不同?3、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提问: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即一是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另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航海。
)对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当时中外交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二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反映出的明清对外政策差异
郑和下西洋反映出的明清对外政策差异作者:吴剑鸣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我们发现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中国海洋航海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通过对明代、清代的历史分析,我们发现明朝和清朝的最后时期具备了很多相似地方,但明清两朝在对外政策上却大相径庭。
本文以郑和下西洋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的差异与影响。
关键词:明朝;郑和下西洋;对外政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15世纪早期这段历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航海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实力。
从对世界航海历史的分析看,早在西方国家开始远涉重洋的前半个世纪,中国明代皇帝已经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海外航行,最为著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时期的“永乐之治”作为明朝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中华文明就开始远播海外,郑和下西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新局面。
但是明朝后期受思想、国力等因素的影响,明朝航海事业并没有在一条主线上延续。
因此,本文分析了明朝以来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什么原因使明清政府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发展航海事业,而只是消极防守,导致近代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脉络郑和下西洋发生在15世纪,当时世界格局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东方国家的发展明显领先于西方国家,中国处在世界舞台的主要位置。
明代永乐年间,国家强盛,政治文明程度较高,明朝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与海外国家的关系,多次开展一系列的外交与外贸活动,为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条件。
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政府的一种外交战略,前三次远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包括东南亚、南亚国家间的和平局面,并为后期向更远的地方航行打下基础。
后四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向南亚以西的国家航行,开辟属于明朝政府的新航路,与更多海外国家取得交往。
二、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分析明朝郑和下西洋,首先能够向世界展示明朝前期中国雄厚的综合国力,中国海军驰骋西洋,开创了万国朝贡的局面。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世界上对其外交政策也有越来越高的关注度。
然而,很少有人提到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助力。
郑和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他率领着中国的船队,于15世纪初走出了中国的领海,远征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
这个航海征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使中国不再孤立于东亚,而变得连通于世界。
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始终是关键的外交管道之一,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它只是一个陆地贸易路线,仅限于亚欧大陆。
郑和的航海远征打破了这种地理局限。
中国开始向海洋方向拓展,开拓新的外交关系,并建立了与社会不同群体的和谐关系。
这次航海征服让中国的贵族、官员甚至是帝王们更加自信。
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文化底蕴。
通过郑和下西洋,中国与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贸易和外交关系加深了互动。
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甚至是非洲和欧洲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种远洋征服使中国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大国。
郑和的航海征服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外交能手,这样的国家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具备了对多个文明和国家的认识和适应。
在现代世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成就,但是中国依然缺乏一个明确的外交政策而导致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和他们的民众中颇具争议和不受欢迎。
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可以发展出来,中国将有可能扮演全球领袖的角色。
郑和下西洋始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这次航海征服使中国重新开始取得和国际接轨的经验。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外交政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而郑和的航海征服表示了寻求对地球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借鉴,以便在现今的世界中更为活跃和显著出现。
现今,中国可以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传达出一些新的信息和信心,以帮助中国向着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方向迈进。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朝的外交政策01
目录:第一章: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社会背景及当时明朝的外交政策第二章:”郑和“名字的由来第三章: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内容及其在当时对明朝的社会影响第四章: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以上全部内容,我的观点【摘要】:本文第一章所写的是朝时郑和下西洋的社会背景及当时明朝的外交政策。
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对明朝和世界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从一个程度从而推动了明朝航海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第二章:”郑和“名字的由来。
和第三章: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内容及其在当时对明朝的社会影响;还有就是,第四章: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
最后一章所讲的内容为本文的核心内容,讲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对明朝内政外交的影响。
【关键词】:朝郑和郑和下西洋内政外交世界影响序言放眼世界,回顾明朝历史。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朝的外交政策;郑和下西洋【③震惊世界的壮举】之盛举为世人所瞩目,郑和下西洋在精神与思想上的可取之处有二,其一,勇气惊人,充满了进取性、开拓性与大无畏的首创精神,这对于一贯重视陆路、轻视海权的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来说,郑和七下西洋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与弥足珍贵;其二,纯粹王道的理想值得颂扬。
郑和下西洋自始至终坚守和平、和睦、平等、自律的原则,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具有鲜明的中国外交风格与和平王道精神,这与后来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唯利是图、掠夺性、残暴性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
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充分体现了纯粹王道的特征,即亲仁善邻、以德行仁、以大事小、协和万邦、悦近来远。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郑和下西洋及其纯粹王道的历史局限性,而应全面与辨证地正视历史。
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纯粹王道外交具有以下不足之处:其一,郑和下西洋以对外宣扬明朝的和平友好精神为主要使命,重义而轻利,厚往而薄来,对维护国家现实利益的考量有所不足。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明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国内经济和海上贸易。
其中,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是两个对于明朝海上贸易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一、郑和下西洋:展示国威与扩展影响力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军事将领,他领导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远征,将中国的影响力拓展至印度洋、非洲东海岸以及阿拉伯半岛。
这一系列远航活动,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威,还为中国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贸易和外交机会。
郑和下西洋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贸易行为,更是一种对外交往的方式。
在他的船队中,除了货物外,还有儒家经典和其他文化物品,用以向其他国家展示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这一交流方式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资源。
二、海禁政策:保护国内经济与加强控制尽管郑和下西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明朝政府在之后的年代实施了海禁政策,严格限制了国内的海上贸易活动。
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经济,防止贵金属和其他宝贵资源流失至国外,并且避免外来文化的侵蚀。
为了实施海禁政策,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明令禁止私人船只进行海上贸易活动,只允许官方船只执行国家任务。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监管力度,增设了岸防和检查站,严查私自从事海贸的行为,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海禁政策虽然对于明朝保护国内经济和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限制的过度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衰退,错失了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获取外来资源的机会。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海禁政策下私自从事海贸的行为也增加了海上治理的难度。
总结: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是明朝海上贸易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国威和扩展了中国的贸易和外交范围,而海禁政策则为国内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了一定保护。
然而,海禁政策的过度限制也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减少。
明朝的外交政策与西方的交锋与合作
明朝的外交政策与西方的交锋与合作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它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多杰出的成就。
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西方世界的交锋与合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朝的外交政策,并分析其与西方国家在交锋与合作方面的关系和影响。
一、明朝的外交政策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确定了“海禁”政策,即禁止私人贸易与海外往来。
这一政策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防止内乱的考虑,但同时也使得明朝与西方世界的直接接触非常有限。
然而,明朝后期,特别是明成祖朱棣以后,外交政策发生了一定的调整。
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明朝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
他派遣郑和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拓展了明朝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
这对于明朝的外交政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得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国家之一。
在明代中后期,明朝与欧洲国家开始有了更多的接触。
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传教士、商人纷纷来到中国。
明朝政府对外交政策做出了新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外来的西方人。
明朝政府了解到西方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并与他们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交往。
二、西方国家与明朝的交锋随着西方国家逐渐掌握了大航海时代的技术,他们开始向东方扩张,并与明朝产生了直接冲突。
最著名的事件是明朝与葡萄牙在澳门的交锋。
葡萄牙人在澳门设立了贸易站,并试图控制对华贸易。
明朝政府不愿意接受葡萄牙的控制,于是多次派军队驱逐葡萄牙人,这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此外,西班牙也试图通过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来扩大其势力范围。
然而,由于宗教和政治上的意见分歧,明朝与西班牙的交流并不顺利。
明朝对西班牙传教士的活动进行了限制,并对西班牙人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三、明朝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尽管明朝与西方国家存在交锋,但在某些方面他们也进行了合作。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当时世界上非常有价值的商品,西方国家渴望获取这些商品以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
明朝的海上贸易与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海上贸易与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和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重要事件。
明朝开启了一段辉煌的海上贸易时代,而郑和则以其领导下的船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海上贸易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高度繁荣的时期,而海上贸易则成为了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自从明朝开创了“一夫一船、一家一猪”的海禁政策以来,明朝的海上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
然而,海禁政策对于中国的海外贸易来说却是一种限制,因此明朝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开始了积极的海外贸易。
为了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明朝派遣了郑和领导的船队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曾七次率领船队出使亚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岛等地,开拓了丝绸之路的海上通道。
郑和的船队不仅仅是贸易使团,更是中国政府的代表,通过与各国的交往,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维护了中国的外交利益。
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的海上贸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船队远渡重洋,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商品带到了遥远的国度。
与此同时,他也带回了外国的特产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郑和的船队在每次出使的过程中,还与当地居民展开了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也对明朝的国内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船队带回了丰厚的商贸利润,明朝在海上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这些财富不仅用于国家建设,而且也为明朝的内政和军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郑和船队的活动也推动了国内的商业发展,激励了国内企业家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提升了明朝的经济实力。
然而,郑和下西洋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随着船队远航的次数增多,一些不负责任的地方官员开始腐败和滥用权力,导致财政浪费和国家资源的浪费。
同时,由于明朝对海禁的限制,海上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总体来说,明朝的海上贸易和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历史事件。
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的新纪元,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中心之一。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下西洋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明初社会究竟出现什么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郑和下西洋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大事?这一重大事件对中外友谊和世界文明的发展,究竟产生什么影响?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各个方面考证和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到来之际,继续探讨一些尚有争论的问题是必要的。
本文对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的内在联系,作些初步的分析和论述。
一、明初对外友好关系的发展国家是一个完整的肌体。
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是这个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互配合和彼此协调的。
外交是内政的继续。
明初国内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延续了将近七十年;对外同样需要保持一个和平友好的关系,以利于国内的政治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⑴,有利于国内加快发展经济。
如果不解决乱后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稳定,明朝国家就不可能得到巩固,就要像元朝一样迅速瓦解。
朱元璋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正是由于他在决定政策上,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民群众长期从事农、林、牧、副、渔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和积累的生产技术知识,加上地大物博的优越条件和充裕的劳动力,使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能够波浪式地前进。
在历史上,我国农业生产既有衰退时期,也有兴旺时期。
经过元末大乱之后,明初面临着生产衰退的局面,农业人口、农业产量和耕地面积,都有所减退。
但是,当国家一旦采取安定人心,调整生产关系,以及一系列养民恤民的政策,顺天时,尽地利,把广大农民引向精耕细作、开辟荒地、疏通水利的生产轨道上去,农业经济就有可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像明朝这样一个大国,要解决乱后人民的吃穿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世界提供什么物质援助,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更没有必要通过对外军事扩张或武力征服的手段,来达到掠夺别国的财富。
郑和下西洋探索与外交
郑和下西洋探索与外交郑和,即马海明,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外交家。
他率领的船队多次远航西洋,不仅探索了新的海路,还积极发展了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他的探索与外交活动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郑和的航海探索郑和在明朝宣德年间(1405年-1433年)担任明成祖朱棣的航海队队长,率领船队进行了7次西洋远航。
这些远航所到之处十分广泛,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东海岸等地。
在这些远航过程中,他们探索了新的航海路线,开辟了中外贸易的新渠道。
郑和的航海活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地理资料和航海经验。
他的下西洋船队船只庞大,船上装载了大量的商品,并且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在航行中,他发挥了航海家和外交家的双重身份,与当地各国进行了友好交流和贸易往来。
二、郑和的外交使命郑和的航行远比“探险”更多地具有外交性质。
他的航海队总体目标是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而非征服和殖民。
他们在各地建立了贸易联系和友好关系,使中国在当时的东方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郑和不仅仅是一名航海家,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外交家。
他与当地王公贵族建立了互利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他还带回了很多外国官员,与他们在中国进行了友好的外交交流。
这些外交使命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促进了国内对外文化和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郑和的影响郑和的航海探索和外交使命在当时和后来的历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的航海活动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影响力。
其次,他的外交使命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此外,郑和的航海探索还对地理学、天文学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航海活动促进了地理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并为后来的航海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郑和下西洋探索与外交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他的航海探索和外交使命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诸多成果和影响,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明朝的海洋探险与外交政策
明朝的海洋探险与外交政策明朝时期,中国的海洋探险与外交政策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明朝虽然一度实现了统一,但是在海洋、外交领域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为了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和实力,明朝展开了一系列的海洋探险和外交活动,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国际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一、大航海时代与郑和的七次远航14世纪初期,欧洲掀起了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通过海洋探险,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和贸易网络。
而在中国,郑和便成为了海洋探险的代表人物。
他共进行了七次远航,走访了亚洲、非洲、阿拉伯等地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通过这些远航,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树立了中国的好形象,为中国的外交奠定了基础。
二、明朝的海防建设与海洋政策明朝时期,海洋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
由于海上方面的困扰和外敌入侵等因素,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扩大海防建设,加强了对外国的掌握和对外贸易的监督。
同时,明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政策,规定了外贸的时期和地点,限制了商船数量和船只的种类等等,为海洋贸易的稳定加强了保障。
三、西洋航海技术介绍至中国明朝时期,外国航海技术的引入至关重要。
中国自己的航海技术相对落后,需要借助外国的优秀经验来发展自己的航海技术。
因此,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吸取外国技术,介绍新式的船舶、航行仪器和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明朝也重视精通外语的航海人才,聘请了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来中国传授外语咨询。
这些技术对于中国发展海洋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朝与外国的贸易关系明朝时期,贸易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为了扩大交流、获取财富和尊重,明朝同众多国家进行了贸易交流。
明朝着眼于打通中西贸易的通道,与留法商人和西班牙等国家签订了多项贸易协定,扩大了海外贸易额。
明朝也采取了一些内部政策,比如贵族禁止在海外开发贸易,以加强对外贸易的控制。
明朝在海洋探险和外交政策领域上,具有十分丰硕的收获。
通过郑和的航海活动,引进外国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贸易接触,明朝在国际体系中提高的海外形象和对外交往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明代的海外航海与郑和下西洋
明代的海外航海与郑和下西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海洋航海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而郑和则是当时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性。
一、明代海外航海活动的背景明代初期,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对海外贸易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明朝政府积极推动航海事业的发展。
同时,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也纷纷展开了对亚洲的贸易活动,使得中国必须积极参与海外贸易和海上军事制衡。
二、明代海外航海活动的重要性1.拓展中国的贸易网络:明代的航海活动使得中国能够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联系,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的贸易网络,增加了财富和资源的流动。
2.传播中国的文化及科技:随着中国航海活动的推进,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随之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例如,明代的瓷器和绘画艺术在亚洲和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性郑和是明代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他带领中国船队多次下西洋,对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扩大中国的影响力:郑和下西洋期间,他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和外交联系,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同样,他也带回了很多有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和文化。
2.维护中国的海上安全: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仅是贸易活动,还是一次维护中国的海上安全的行动。
他的船队在下西洋的过程中积极应对外患,保护了中国的航海利益。
3.促进亚非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期间,他与许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亚非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这对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和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这一时期的航海活动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财富和资源,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郑和作为明代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更是对中国的海外航海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维护了中国的海上安全,并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明朝遗产海外航行与郑和下西洋
明朝遗产海外航行与郑和下西洋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以其强大的海洋力量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闻名于世。
在明朝时期,海外航行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一时期的海外航行和郑和航海活动对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文化交流与互相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明朝航海活动的背景明朝初期,中国明朝政府意识到了海洋贸易和航海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发展远洋航海。
在这一时期,明朝的国力日益强大,内外部形势相对稳定,这为海外航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明朝政府提倡商贸活动,鼓励对外贸易,欢迎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这一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明朝海外航行的发展。
二、郑和下西洋的功绩郑和是明朝时期最出名的航海家之一,他率领中国船队多次下西洋,成就卓著。
郑和的航程包括印度洋、红海、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
他率领的船队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考察,还进行了多次外交任务、海上巡视和文化交流。
郑和航海活动的最大功绩是在致力于维护和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方面。
他通过体现中国的强大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国争得了尊重,并为明朝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发展。
郑和带去了中国的商品,带回了外国的物产,丰富了中国的市场。
同时,中国商品也通过这次航海活动走向了世界各地,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这一活动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与当地人民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最后,这次航海活动也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形象,在国际上提高了中国的声誉和地位。
四、明朝航海活动的结束虽然明朝在海外航行和郑和航海活动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了这次航海活动的结束。
其中,一方面是郑和去世后,明朝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重视程度下降,不再继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海外航行。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毫无疑问是中国和世界古代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航海活动。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扩大了明初的海外贸易。
当时的海外贸易形式分成三种: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互市贸易。
在明太祖即位之时,对外实行“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多次遣使海外。
结果,东南亚和印度半岛上的许多国家都先后遣使来华报聘,入贡方物。
当时政府在江苏太仓黄渡、宁波、泉州和广州设立市舶司,对朝贡贸易实行严格管理,不许沿海豪民私自下海通番经商,而只许外国使节来华进行朝贡贸易。
明朝廷以“厚往薄来可也”的原则对来华朝贡的诸番实行优厚的贸易政策。
甚至还准许外国使臣携带私货与民间互市,且给予优惠。
鉴于明政府实行优惠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利可图,再者当时东南亚各国社会生产力已有相当发展,商业日趋繁荣,故海外诸国纷纷遣使来华,“假进贡之名,行贸易之实”。
这种形式的“朝贡贸易”,在洪武初、中期一度形成高潮。
但是其实洪武时期对贡朝、贡道、贡品和入贡使团人数有着种种限制。
例如,除对“叛服不顺”的日本规定“十年一贡”和素来“恭顺”的琉球实行“任其时至入贡”外,对其余诸番频频入贡不堪其烦,由“岁一贡献”改为“三年一朝”。
这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朝贡贸易的兴起滋生了流逋、海盗等问题,致“商旅阻遏,诸国之意不通”。
再加上明廷的诸多禁忌,从洪武中期以后至洪武末年,原来与明朝建立朝贡的诸番多半停止入贡,朝贡贸易乃至中外关系走进低潮。
此时段朝贡贸易由盛转衰表面原因如上。
但从根本上看,可归结余下:由于明太祖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国内经济和巩固边海防,无暇顾及其他。
从根本上来看,明廷受“重本抑末”思想影响,仅仅将朝贡贸易作为“怀柔远人”的一种经济手段,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还有闭关有余,开放不足,如罢废市舶司、实行严厉的海禁。
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吸取洪武朝教训,改变策略。
除遵祖训继续坚持“防”的政策,如下令不许沿海军民私自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和政治活动,在对外关系上,“遣使四出”向海外诸番发起连年的强大攻势,积极营造和平宽松的环境,“宣德化而柔远人”,最大限度上实行开放,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探讨作者:张锋来源:《海峡科学》2010年第02期[摘要]明朝为恢复建国初期国内残破的社会经济,对外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争取与海外国家和平共处,以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明朝实行的睦邻友好政策主要表现在与海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欢迎他们入明进贡,对进贡使者放宽限制,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
因此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不仅使国内经济建设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倭寇的侵掠。
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期间,忠实地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成为明朝永乐年间对外友好政策的执行者。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对外政策明朝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在十五世纪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率众七下西洋,往返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活动内容包括:政治宣传、睦邻邦交、经贸活动、文化交流和宗教祭祀等。
本文试对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的内在关系作初步探讨。
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明朝是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明初,由于战争破坏,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社会经济处于严重凋敝的局面。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制定了一套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开发农业和城镇手工业,实行屯田制,兴修水利,鼓励商品贸易。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城乡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相结合的三元经济结构体。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农业产出增长较快,城镇手工业明显聚集,商业日趋于繁荣。
据《明史》记载:洪武年,明太祖致力于农耕田开发,耕地面积数倍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棉麻加工、纺织、制瓷、造船等手工业发展兴旺,商业繁荣。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奉行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怀柔政策,创造了国内数倍于往时的盛大国力。
由此可知,明初社会经济虽然经历了元末战争的破坏而处于凋敝状态,但经过统治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繁荣。
同时,明太祖为了构建新帝制下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国家运行体制,通过频繁的削藩、封爵等措施,削弱政权中不稳定因素,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外交是内政的继续。
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要想国内安定的局面能得到维持,必须还要有连续的、稳定的国际环境。
明初面对北方强大的元蒙势力及东南沿海倭寇与逃亡沿海各地的反明人士勾结,明太祖认为,海外贸易存在诸多不安定的因素,商船出入大洋通贩诸国时,国内外反明分子一旦与倭寇勾结,会酿成事端,唯有厉行海禁,切断国内外反明势力与倭寇间的联络,才能杜绝这些危险因素。
为此,明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
但这里禁止的是民间私人贸易,而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并没有就此停止,只是被朝贡贸易所垄断。
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对北方宿敌蒙古严加防范的同时,又根据历史经验,制定了与海外各国和平交往的方针。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遣沈秩出使渤泥国时,就对渤泥国王马哈沙谟明确表示,明朝“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于王?但欲王之称番,一视无外耳[1]”。
洪武四年,明朝重申对外不施用武力的政策,反对穷兵黩武。
《实录》记载,朱元璋对大臣们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为后世讥。
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辟在一隅。
彼不以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由此可知,明朝政府愿望是要同邻国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并无物质上的要求。
朱元璋还曾多次强调和平外交政策的重大意义,并用假设的方法说:“朕若效前代帝王,并吞边夷,务行势术,则耽罗之变起于朝夕,岂非因小掠而构大祸者乎?”同时,还将自己的和平外交思想记入“皇明祖训”中,作为后代子孙的重要治国原则。
这一系列和平政策奠定了以后明统治者处理海外各国关系的基本思想,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为后来历史所证明。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继续遵循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方针,对内实行“休养安息”政策,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对外以“怀柔”、“抚绥”为宗旨,果断地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从永乐元年(1403)起,朱棣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派出了众多使臣到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家,向这些国家表达了承袭祖训的决心。
朱棣对礼部大臣们说:“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待之以诚。
其以土物来易者,悉听其便。
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
”这些表明朱棣真心实意地要开拓朱元璋奠定的对外友好政策,发展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关系。
2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政策关系2.1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极致,并恢复、发展了因元朝灭亡而中断的宗藩关系,完善了封贡体系,使其手续更加缜密,组织管理更为严格。
但“洪武末年,多数海外国家已久不来贡,与明廷十分疏远了[2]”。
因此,为了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地位,他对封贡体系更是情有独钟,“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仍是…锐意通四夷‟,广招海外国家前来朝贡[3]”。
明初,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
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
朱棣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提高自己的威望。
明成祖派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下西洋,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政治、外交和贸易多重任务的船队。
其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其一,政治目的。
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是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
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其二,外交目的。
郑和七下西洋中,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池,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以夸耀自己的“发现”,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扩张成鲜明的对比,就此而言,郑和船队完全是典型的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他们每到达一地,即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在有些地方还树碑以示友好,如永乐七年(1409),郑和在锡兰以金银供器、彩粧、织金宝幡布施佛寺,并建立石碑,碑上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
可以看出郑和在七下西洋中充当的是明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和平使者。
其三,对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载运许多中国的陶瓷、丝绸、钱币等货品到海外。
在返程中,郑和船队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
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
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
只是由于朱元璋“海禁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
朱棣取消“海禁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表明中国愿意恢复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
海外各国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2.2 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初年明成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方针的产物,是在贯彻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它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郑和下西洋推行明代和平外交的政策,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郑和船队没有恃强凌弱,在国际的活动中相互尊重,诚信相待,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整个世界对当时明朝的认同,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在贸易活动当中,采取了厚往薄来的做法,赢得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第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他航程经过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使得中华文明在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他不仅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世界上很有影响的产品带到其他国家,同时还把中国的度量衡、历法、礼仪、农业技术、医学,包括生产工具等带到了沿途国家。
这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
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七下西洋对于海上的探索和了解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航海实践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15世纪的航海事业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结语在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看清郑和下西洋的两面性,然后总结历史,开拓未来。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内外政策的范围内活动,为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所左右,受到时代的局限,有其值得讴歌、充分肯定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不足取的一面。
既要将它置于具体的历史时代,看到它的丰功伟绩、深远影响,又要将它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看到它没有经济动力一面,吸取它不重经济效益的教训;既要看到它世界航海壮举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毕竟没有开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1] 明•宋濂.勃尼国人贡记.宋学士文集(卷五五).[2] 冯天瑜.中华开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3]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