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认知之苏州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空间认知

论文关键词:室外空间认知室内空间认知苏州博物馆新馆

论文摘要: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需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当唤醒水平达到适中(即环境刺激适中),才能达到最优绩效。那么对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部空间刺激,唤醒与绩效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首先从前后两个庭院看,游客首先从入口大门进入,在此空间开始收缩,到达前院空间时空间突然放大,当人们满怀热情准备接受环境的信息时,却看到是很空旷的一个院子,满目一个“简”字,院子里面就只有几颗树木和一片细沙铺地,环境信息量相当的少,给人的刺激只能引起人们广泛探索的欲望,所以前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激发人广泛探索的欲望,唤醒水平在入门的一刹那得到了提升……

0 引言

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新馆的空间处理上是如何进行与场地文脉的结合,如何丰富空间的层次,又是如何处理室内空间的呢?

1 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介绍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

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获得过荣誉有:1984年获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称号,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的美国国家艺术勋章称号,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的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新馆特色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

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院、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2 环境空间认知

3 外部空间认知

首先从前后两个庭院看,游客首先从入口大门进入,在此空间开始收缩,到达前院空间时空间突然放大,当人们满怀热情准备接受环境的信息时,却看到是很空旷的一个院子,满目一个“简”字,院子里面就只有几颗树木和一片细沙铺地,环境信息量相当的少,给人的刺激只能引起人们广泛探索的欲望,所以前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激发人广泛探索的欲望,唤醒水平在入门的一刹那得到了提升。当人们进入到正门时,空间又开始收缩,人们在门厅里可以稍作休息,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当游客从门厅达到后院时,空间此刻突然放大,使得人们的眼睛一亮,环境信息非常多如亭榭,水面,树木,小体量的山石等等,此刻边会引起人们的深度探索,而前院的易识别与后院空间的复杂性形成的对比,提高了唤醒水平,人们此刻对环境的偏爱程度也得到提高,故此环境的绩效也最优。其收尾的同时也在暗示了另一个开始:新馆与拙政园的补园做的既相互分隔,又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贝老运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构图手法,以补园的树木和白墙为背景,以山石为画,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在此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一条轴线的收尾,做到了既分又合的空间效果。

私密性与领域性私密性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从整体来看整个新馆这片空间属于一个有别外界的一个领域,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就要遵循里面的规则,如你在外面东大街上可以穿拖鞋,但是要想进入就必须衣着整洁,不允许穿着拖鞋进去,故其领域已有一定自己的行为模式。从建筑的本身来讲,其外部庭院为公共空间,而其大厅、展厅,紫藤园等为半私密空间,其厕所,办公等地方为私密空间,其空间层次丰富,室内与室外,室内与室内等过渡衔接的自然不突兀。再往细部地方分析,如看后院的这一空间,其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如折线的平桥),半私密空间(如亭榭),其半私密性的地方便易成为一片领域,但其领域可能不断更换它的人格,如一群熟悉的人在那里的时候,便会富于它笑声,而当他们走开另一群人占领时就有可能给予他聊天的私语声等。

4 内部空间认知

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术语。它的五要素为路径,节点,标志,区域,边界。而室内空间的定向则可以通过认知地图来实现。苏州博物馆整体室内空间组织结构清晰,三条轴线(与忠王府轴线相呼应)贯穿南北。我们选择的的边界为南与西边这两条边界,因为东边与北边的边界被大师做的既分又合的空间艺术效果。而室内空间的参观流线,办公人员流线等则为其路径,区域则是流线到达的展区,办公区,辅助区等地方,帮助人们空间定向的节点标志为紫藤园,景观楼梯等地方。人们在这里游览人们很容易进行空间定向,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接受新的环境信息,更好的进行参观或进行办公等。

空间体验主要从空间的开场感和博物馆疲劳两个方面分析。由于平面布局对园

林的借鉴,直接就导致空间序列的组合也和传统园林相近,新馆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通往展区空间墙安排了一个极小的长廊,视线得到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这样一收一方的对比,从而引起人们心理的振奋。除此还运用了借景的手法来丰富空间,增加起开敞感,如走道的六边形窗,大的落地玻璃幕墙等。也有通过以小衬大的,以低衬高的手法来显示空间的开敞感,如室内展区的高低等。

研究表明,混乱和难以探索的博物馆环境令人不满。如果由于无法找到而错过了要看的展品,或者发现自己为了寻找展品而不断走回头路或兜圈子,参观者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懊恼不已。博物馆的疲劳的原因有二:其一为人身体的疲劳,其二为人心理的疲劳。研究表明更主要是人心理的疲劳。那么苏州博物馆是如何解决在信息量大展区,解决人们心理上的疲劳的呢?首先新馆的内部空间并非完全是矩形,也有八边形的展区,不同形状的对比虽不如之前的强烈,但也丰富了空间,所以在功能允许的条件下做一些空间变化,破除空间本身的单调,借助对比使得空间富于变化,同时也通过了借景的手法,当人处展区出来时,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心理上面得到一定缓和,也避免了信息不断增多,导致信息量增大,游客的接受得到饱和,从而使得产生心理疲劳。趣味的光影变化达到一定的刺激,提高了人们的唤醒水平,缓解了人们心理的疲劳,如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5 结束语

在新馆中,特殊的城市环境因素是决定性的制约元素,也决定了新馆的空间形态。新馆布局上延续了江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这也反映出贝幸铭做设计设最大特点---对已有环境的延续,并从传统文脉中提取抽象的几何元素,加载到建筑装饰体系中,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在环境和空间的关系中,新馆通过群体建筑形象上的延续和对周边环境的延续,使得新馆的空间融入了周边的环境。在整体布局上也与东侧的忠王府格局避免冲突,都源自于贝幸铭对苏州园林布局内虚外实的借鉴。新馆在整体布局中借鉴了传统园林,但在建筑设计上仍然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语言。新馆中的庭院借鉴了苏州传统园林造园的元素,叠石、理水、亭、竹林。但在表现手法上是现代主义提倡的“少即多”的造景方式,树木的孤植及精心挑选、简约而写意的叠石风格,让人的感受却是日本枯山水的枯寂、平淡的禅意。新馆在内部空间序列组合上借鉴了传统园林的空间序列组合方式,营造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使新馆的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同时,用光线塑造空间是贝幸铭设计中另一种塑造空间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