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郑州地区黄河河流地貌与新构造活动关系初探
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分布特征与河湖变迁的关系
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分布特征与河湖变迁的关系李双权; 马玉凤; 郭仰山; 杜军; 王德甫【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9(038)006【总页数】6页(P171-176)【关键词】古聚落; 分布特征; 河湖变迁; 郑州地区【作者】李双权; 马玉凤; 郭仰山; 杜军; 王德甫【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 450052; 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郑州 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0 引言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及中华文明轴心区。
旧石器晚期以来,发育了灿烂的人类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演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
然而,自然环境演变决定了生命的演化过程,制约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2-3],尤其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学者对中原地区进行了聚落分布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21世纪初,杨瑞霞等针对中原地区典型区域开展了遥感环境考古、环境考古数据库、史前聚落空间及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数字环境考古研究[3-9]。
继而,研究者们以遗址空间分布为基础,开展了该地区史前人类遗址时空变化与地貌、河流、地质构造、气候等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10-13],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发现和成果。
中原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受到区域水系、湖泊演化的重大影响[14-16]。
而郑州地区是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孕育了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之黄河文明,集成为河洛文化[17],以此奠定了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之基石。
已有研究多利用GIS技术,通过计算史前聚落与现代水系的濒河性来探究先民与水源地的关系。
然而,河南省一些大河的支流和平原上的河流在全新世时才开始慢慢发育[18]。
这个时期,一方面黄河下游南北迁徙改道,另一方面河湖水网在不断变迁,并且黄淮水系格局不断变化,尤其是荥阳中东部、中原区南部丘陵水源形成的河流最为明显。
因此,利用现代水系来分析聚落的空间分布,有时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感受黄土、黄河、黄河文化——走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
文 、图l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感受黄土、黄河、黄河文化——走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这里以黄土、黄河、黄河文化为主题,你可以了解到黄河的“前世今生”,直观地看到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以及壮观的“地上悬河”。
在这里,你还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看到黄河、黄土、黄土高原、黄淮平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当置身于沙尘暴体验屋里,通过声、光、电技术,泛黄的天空中,一阵阵狂风呼啸而来,随后天昏地暗,状如尘灰的浓雾喷出,会让你觉得身临其境。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位于郑州北郊的邙山脚下,是广大游客了解和认识公园的窗口、当地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博物馆分为序厅、地球厅、黄土厅、风土人情厅、人文历史厅、黄淮厅、黄河厅、领导关怀厅、观光电梯厅及多媒体厅、生态苑、大河广场等,其主体建筑面积5829.3平方米,布展面积4114平方米,是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标本收藏、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以科普、互动、体验、参与为特点,集中展示地学知识,以黄河、黄土、黄河文化为主题,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黄河、黄土、黄土高原、黄淮平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目前,博物馆展板(解说牌)200余块;标本近80件,主要有稀有矿石如黄铁矿、辉锑矿石、孔雀石等20多种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矿石;硅化木化石、象牙化石、犀牛头骨化石、猛犸象腿骨化石等古生物化石;黄土标本如古土壤、粗陶土钙质结核等16种黄土分类;具有中原地区特色的民族服饰将近40件。
黄土与古土壤剖面◎ 猛犸象化石象的祖先出现于始新世,称始祖象,大小和猪相仿,过水陆两栖的生活,没有长鼻和巨大的门齿,臼齿原始,只有两个横脊。
后来,许多地方形成了茂密的森林,象的门齿逐渐增大,既是防御“武器”,也是在密林中穿行时披荆斩棘的“工具”;臼齿的齿脊数也不断加多,鼻子还渐加长,以便采食植物。
第四纪时,北半球曾经出现冰川,因而有一支演化成有长毛的象;森林消失了,两个巨大门齿开始弯卷起来。
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黄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和文化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其构造演化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地质时期的演化。
下文将从地质时期、构造演化、地貌特征、地质矿产等多个方面介绍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地质时期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始于古生代晚期,大约是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地壳板块的构造变动,海陆分界线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黄土岭、封丘和荥阳地区的地质构造体系。
在古生代末期,即侏罗纪晚期,黄河流域形成了一个深大的内陆海盆地——淮海盆地。
在这个时期,地球的板块运动和物质交换和作用,导致地壳上升,出现了一系列地震和火山活动。
在新生代,约3000万年前的始新世至14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形成了华北地块的地质构造,并且随着板块的运动,地壳上层的岩层相互挤压,导致了大规模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活动。
构造演化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地球的板块运动、地壳的上升下降、火山活动等多个因素。
总的来说,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早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地质构造尚未形成,还处于一个海陆分界线的地貌状态。
第三个时期是从古老的第四纪到现代。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逐渐升高,华北地块地质构造得到了稳定,但是也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此外,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
地貌特征在黄河流域,地貌特征复杂多变,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之一,它流经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面积超过半数。
黄河上游是全球最大的高寒草原,景色美丽,自然风光独特。
黄河中游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单一的地貌类型特征,土地要么干燥,要么湿润,形成了人类活动广泛的农业区。
而黄河下游则是平原,这个区域的田地相对肥沃,而且经济发达。
地质矿产黄河流域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其中地质矿产也相当丰富。
黄河上游河流地貌特征与河道演变趋势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河上游河流地貌特征与河道演变趋势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上游多山少水,河道蜿蜒,是黄河流域的主要集水区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黄
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已经逐渐枯竭,河道演变情况也愈发复杂。
因此,
对黄河上游河流地貌特征与河道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对于保护水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黄河上游河流地貌特征与河道演变趋势,通过野外
实地考察、实验室测试、地形图解释等多种方法,从河道形态、冰川地
貌和风化地貌等方面对黄河上游河流地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
河道演变过程中导致河道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如气候变化、水文变化、岩性及人类活动等)进行探讨,分析黄河上游河道演变的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黄河上游及周边地貌特征、小流域性质
和区域地貌演化史;
2.实验室测试,使用测试设备获取水文、地质、地形等相关数据;
3.利用空间遥感技术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工具进行地形图解
释和河道拓扑分析;
4.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数据,分析黄河上游河道演变趋势。
四、预期成果和研究价值
1.对黄河上游河流地貌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加深对该地区地貌特征
的认识,并且为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2.对黄河上游河道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可以为未来的水利规划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3.预期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地图和数据集等,有望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唐宋时期郑西地区河湖水利研究
唐宋时期鄭西地区河湖水利研究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在水利方面,河湖水利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鄭西地区是其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下面将针对该地区的河湖水利状况进行介绍。
一、河湖水利基本情况鄭西地区位于河南省,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同时也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区。
鄭西地区的河流主要由黄河及其支流和流入黄河的河流组成,主要有汜水河、洛河等。
鄭西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湖泊,如南湖、北湖等。
这些湖泊在鄭西地区的水利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唐宋时期的水利建设在唐宋时期,鄭西地区的河湖水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人们开始通过修建堤坝、挖深河道等手段来防洪、调节水流,保障农田灌溉。
在唐朝,康济桥的建设成为了当时鄭西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
这座桥的建设修建了堤坝,对河流的水流进行了调节,使得当时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在宋朝,汜水河的治理工程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宋代初期,当地政府先后修建了内外浚(即开凿新渠道)、中汜堤(即把原有的低堤加高)、谢庄堤(即新修建的一道大堤)等工程,使得流经鄭西地区的汜水河更加稳定,农田灌溉的效果也明显提高。
此外,唐宋时期,鄭西地区的一些湖泊也逐渐被开发,例如在南湖周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南湖成为了一块肥沃的农田。
三、水利工程的影响通过对鄭西地区河湖水利研究的了解可以发现,唐宋时期对于该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开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最大的贡献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河湖治理,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同时,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利用水力发电、开发渔业等。
这都可以证明河湖水利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保障农业,同时还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鄭西地区在唐宋时期河湖水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实践经验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黄河大堤的历史演变看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黄河大堤的历史演变看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第06期黄河下游北岸起自河南省的孟州市南曹坡,南岸起自郑州市保合寨,直至入海口都修筑有黄河防洪大堤。
黄河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大平原上,时而北流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淮入黄海,到处留下了它变迁的痕迹,黄河大堤就是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黄河大堤历史悠久,修筑考究,管理规范,作用极大,既是黄河下游防御洪水的堅强屏障,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水文化和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探索黄河大堤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水来土挡——黄河大堤文化的起源数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传说共工、鲧、禹都同黄河洪水进行过顽强的斗争,而以大禹最为有名,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世代相传,成为远古人民征服洪水的象征。
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由于处于游荡的渔猎生活时代,洪水一来,人们“择丘陵而处之”。
到了神农氏时代,氏族部落开始定居,人们“依水而居”,为了保卫生命财产安全,开始同洪水斗争,代表人物就是共工。
共工是人名,也是个氏族名,传说共工是神农氏的后裔,居住在黄河沿岸,一到洪水季节,河水泛滥,共工就带领人们把高处的泥土、石块搬下来,在离河一定的距离修筑简单的土石堤埂抵挡洪水的侵犯,这便是“水来土挡”的由来。
传说在尧帝时期,也是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曾召集部落首领,征召治水能手平息洪水,大家便推选鲧负责治水。
鲧仍沿用共工“水来土挡”的老办法,被称之为“鲧障洪水”,即用土打堤埂把居住区和耕地围护起来。
用这种“障洪水”的办法,很难保护居民的安全和生产,鲧终因治水失败而受到惩处。
舜继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主持治水。
禹在共工和鲧治水的基础上改革治水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即利用水自高处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势把壅高的水道疏通,把洪水引入已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用这种革新的治水方法,终于平治了洪水,成为治水英雄。
郑州市水系结构特征演变趋势分析
郑州市水系结构特征演变趋势分析作者:郭科王鸿翔郭文献王乃贺来源:《河南科技》2018年第05期摘要:通过遥感影像的处理,提取郑州近30年以来各典型时期河网水系图,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分析1992年、2002年、2007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6个不同时期的河网水系,选取河长、水域面积、河网密度和水面率这4个指标,对郑州城区近30年以来的河网水系结构特征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与1992年相比,2015年河流长度、水域面积、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减幅分别为9.4%,45%,10.6%和45.6%。
河长从496.22km减少至449.52km,水域面积从83.51km2减少到45.94km2,河网密度从0.47km/km2减少到0.42km/km2,水面率从0.079%减少到0.043%。
关键词:河网水系;结构特征;郑州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8)05-0080-04Analysis on Evolution Trend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System in Zheng Zhou CityGUO Ke WANG Hongxiang GUO Wenxian WANG Naihe(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Henan 450045)Abstract: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extraction of zhengzhou for almost 30 years since the period of typical river water system diagram, draw lessons from existing research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1992, 2002, 2007, 2010, 2013, 2015, six different periods of river water system, selection of long river, water area, drainage density and surface rate of these four indicators, the Zhengzhou city for nearly 30 years of river water system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chang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1992, the length of river, water area, river network density and water surface rate of 2015 are 9.4%, 45%, 10.6% and 45.6% respectively. The river length decreased from 496.22km to 449.52km, the water area decreased from 83.51km2 to 45.94km2, and the river network density decreased from 0.47km/km2 to 0.42km/km2, and the water surface rate decreased from 0.079% to 0.043%.Keywords: stream network;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Zhengzhou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利用的类型发生了剧烈变化,许多河道被淤积和填埋,改变了河网水系结构,破坏了原有河网的水生态平衡,导致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急剧退化,并引发了水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
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调查目的1.3 调查范围二、地质调查概况2.1 调查区域地理位置2.2 调查区域面积2.3 调查时间2.4 调查人员及装备三、地质背景分析3.1 地质构造3.2 气候环境3.3 植被状况3.4 水文地质条件四、地貌类型及特征4.1 平原地貌4.1.1 地貌起源4.1.2 地貌特征4.1.3 分布情况4.2 山地地貌4.2.1 地貌起源4.2.2 地貌特征4.2.3 分布情况4.3 河谷地貌4.3.1 地貌起源4.3.2 地貌特征4.3.3 分布情况五、地质灾害情况5.1 地震活动性5.1.1 历史地震事件 5.1.2 地震带分布5.1.3 震级评估5.2 滑坡和崩塌5.2.1 滑坡类型及特征5.2.2 滑坡分布情况5.2.3 预防措施5.3 地面沉降5.3.1 沉降原因5.3.2 沉降程度5.3.3 影响和防范措施六、资源潜力及利用6.1 矿产资源6.1.1 矿种分布6.1.2 储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6.1.3 探矿建议6.2 水资源6.2.1 水文地质概况6.2.2 水资源分布6.2.3 管理措施建议6.3 土地资源6.3.1 土地类型及利用情况6.3.2 土地开发潜力6.3.3 生态保护与恢复七、调查结论7.1地质地貌特征总结7.2地质灾害及预防建议7.3资源利用潜力评价附件:附件1:地质地貌调查区域地图附件2:调查原始数据统计表附件3:相关照片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地质构造:指地壳中地质结构、构造分布和演化过程的总称。
2、气候环境: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气候和环境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
3、植被状况:指某地区植物种类、分布范围和生长状态的描述。
4、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含量、质量和运移特征等地质条件。
5、地震活动性:指某地区地震的频繁程度和历史地震活动的特征。
6、历史地震事件:指某地区过去发生的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地震事件。
郑州地质地貌调查报告
郑州地质地貌调查报告郑州地质地貌调查报告1.简介本报告旨在对郑州市的地质地貌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提供有关地质地貌特征、地质灾害风险和资源潜力等方面的信息。
该调查对郑州市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区域2.1 郑州市概况2.2 研究区域划定3.地质概况3.1 地质历史3.2 地层组成3.3 地质构造特征3.4 地质资源潜力4.地貌特征4.1 地貌类型4.2 地貌发育过程4.3 地貌特征分析5.地质灾害风险评估5.1 地质灾害发生情况5.2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5.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及建议6.地质环境保护方案6.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6.2 土地利用规划6.3 地质环境监测与治理7.结论与建议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了郑州市的地质地貌特征、地质灾害风险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保障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________本报告附上了详细的地质地貌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土地利用规划图等相关附件,以供参考和进一步研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地质调查:________指对地球物质和地球体系进行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方法。
2.地质灾害:________指因自然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现象或事件。
3.地质资源潜力:________指某一地区地质资源的存在、分布和开发利用潜力。
4.地层:________指地球表面下具有一定厚度、某种程度上具有地层特征的岩石或岩石组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如果还有其他需要,欢迎提问。
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地理之再检讨——以河南省为例
历史地理第十四辑.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地理之再检讨——以河南省为例王妙发一、前言关于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地理的研究,笔者最早是在约十年以前开始的工作。
限于资料的可能性,当时是以整个黄河流域为对象的较为宏观的研究①(该文以下简称为《黄河》)。
史前聚落研究所依据的,主要是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包括正式报告和简报)所披露的与聚落地理相关的资料,当然,都只能限于已经公开发表了的田野考古资料。
这些资料,绝对数量相当可观,然而可供进行聚落地理方面研究的信息,相对而言,实在不算多。
因而,当时的研究,可以认为是比较初步的、探索性的。
近十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正式的田野考古报告(简报)当然数量不少,但大体上累积的速度仍和这以前差不多。
只是最元几年,以《中国文物地图集•血南分游%(以下简称为《河南》)②的出版为契机,被“公开发表*了的各地已经发掘或调查过的史前遗址(聚落〉的数量,急剧增长了许多倍,被披露亍药可资进行聚落地理角卑研究的资料也以跳跃式的速度增长。
不用拡,这实在是一件太好的事。
比方说前仰韶时期的聚落(遗址),到1984年底为止发表的数字是33处,其中河南省境内的为20处③,而《河南》一书中所披銘的为“七十多处”(《河南・概述》语,实际是77处,见下文及附表2)。
也就是说,仅在河南省境内,可供研究的前仰韶期聚落遗址数量,是1984年当时所能够得到的将近四倍。
其他如仰韶期、龙山期的遗址(聚落)数字,同样也是增加了好几倍。
这个新事实的发生,令笔者想到,对当时的研究结果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即研究对象的局部在数量上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以后,当时的结论是否还能够站得住脚?不用说这是笔者非常关心的事。
《河南》一书是文物普查的成果汇编。
笔者所谓新的被公开披露了的资料,是作为地图集的附录以《文物单位简介》的形式发表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其他各省的分册,笔者仅见到吉林分册,形式相同)。
就聚落地理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言,信息量有所不足,或者说很不足。
郑州地质地貌调查报告
郑州地质地貌调查报告概述本报告对郑州市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研究。
郑州市地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稳定,土壤肥沃。
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实验数据,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郑州地质地貌的信息,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貌景观。
地质特征郑州市地质构造主要为第四纪黄土和第三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壳稳定,地震活动较小。
在地质时代上,郑州属于平原型地区,其地质年代相对较新,主要分布有黄土、河流冲积物等地质层。
郑州市地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平原和河流地貌。
平原地貌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河流地貌则主要体现为黄河的冲积平原,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其水负荷巨大,经过漫长的冲刷沉积作用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地貌。
地貌景观郑州市地貌景观丰富多样,既有自然形成的地貌景观,也有人为修饰或开发的人工景观。
以下是郑州市的几个典型地貌景观。
黄河滩区黄河滩区是郑州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之一。
这里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是郑州市重要的农田集中地区。
黄河滩区的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景色壮美。
城市高楼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郑州市中心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这些高楼大厦在城市的地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给郑州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经济开发区郑州市的经济开发区是人为修饰或开发的人工景观之一。
这些开发区包括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是郑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些开发区地貌多样,包括厂房、道路、绿化景观等。
通过对郑州市地质地貌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郑州市具有平原地貌和河流地貌特点。
郑州市的平原地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河流地貌则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在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保护和利用郑州市的地质地貌资源,合理规划和开发地貌景观,让郑州市的地貌景观更加多样化和独特化。
也需要加强地质监测和灾害防范工作,保护地质环境和确保城市安全。
,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旨在增加对该地区地质地貌特征的了解,为地质保护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推动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郑州市郑东新区地层年代划分探讨
②粉细砂:灰黄色,以石英和长石为主,云母片等暗色矿物少 量,砂呈粒状,磨圆度较差,级配一般,分选性一般,饱和,密实。
③粉质粘土:浅褐 黄 色,棕 红 色,含 少 量 铁 锰 质 斑 点 和 条 纹, 可见浅灰色斑块和钙质结核,可塑。
④粉质粘土:灰黄 色,浅 褐 黄 色,可 见 浅 灰 色 斑 块,含 少 量 钙 质结核和铁锰质斑点,可塑 ~硬塑。
⑤粉砂:灰黄 色,以 石 英 和 长 石 为 主,云 母 片 等 暗 色 矿 物 少 量,砂呈粒状,磨圆度较差,级配一般,分选性一般,饱和,密实。
⑥粉 质 粘 土:褐 红 色,褐 黄 色,含 少 量 钙 质 结 核,直 径 为 3cm~6cm,夹少量粉质粘土薄层,可塑 ~硬塑。
⑦细砂岩:浅褐黄 色,成 分 以 石 英 和 长 石 为 主,泥 质 胶 结,呈 短柱状。
⑧粉 质 粘 土:褐 黄 色,褐 红 色,含 少 量 钙 质 结 核,直 径 为 1cm~4cm,夹少量粉土和粉砂薄层,硬塑 ~坚硬。
⑨粘土:灰白色,灰绿色,含少量钙质结核,直 径 为 1cm~ 3cm,局部粉质较高,局部姜石富集,呈半胶结状,切面光滑,有油 脂光泽,硬塑 ~坚硬。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地层划分是一个地质人员在从事具体地质工作中最基本的 工作,也是进行下 一 步 工 作 的 基 础。近 年 来,发 现 许 多 岩 土 工 程 勘察报告中对 同 一 区 域 场 地 地 层 年 代 的 划 分 差 异 很 大,比 较 随 意,相邻场地报告 时 常 出 现 矛 盾 的 现 象。为 了 统 一 认 识,本 文 结 合郑州市东区地震小区划项目中一标准地质钻孔 DLZK16的地质 资料,通过岩芯描述、室内试验及孢粉试验等方法采集原始资料, 分别根据岩性、岩 相 特 征 进 行 岩 石 地 层 划 分,然 后 根 据 孢 粉 试 验 进行生物地层划 分,最 后 两 者 进 行 对 比 分 析,给 出 一 地 层 划 分 标 准,进而建立郑州市东区地层年代地层顺序表。
黄河冲积扇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环境[1]
质营力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 各期冲积扇体主河道相粗 粒相带的空间展布有明显的变化。
! # ! 中更新世晚期冲积扇
中更新世晚期发育而残留下来的古冲积扇, 其范围较小, 西起孟津宁嘴, 北靠太行山南麓, 南接嵩山北麓黄土塬, 粗粒带
冲积—洪积扇相; 黄河冲积相及河道带相; 剥蚀区; * ’ $ ’ + ’ 扇前 (间) 洼地相; 河道间带相; 河间洼地相; ) ’ % ’ ! ’ 沼泽洼地相 , ’ 图# 黄河冲积扇全新世岩相
! ’ " 扇区浅层地下水的富水性
浅层地下水位埋深, 冲积扇上部在$ 黄河背河 ! )# 之间, 洼地仅* 。部分地区因受人工开采影响已形成大小不等 ! $# 的区域性降落漏斗。地下水的富集受制于含水介质和水动力 场, 大致以开封、 濮阳一线为界, 以西为冲积扇上部粗粒带, 颗 粒粗、 分异小、 厚度大, 岩性相对单一; 以东则为冲积扇下部, 河 道带与河间带沉积物相间分布。受含水介质结构的差异控制, 从上部粗粒带到下部河间带, 浅层地下水富水性由强变弱。粗 冲积—洪积扇相; 黄河冲积相及河道带相; 剥蚀区; * ’ $ ’ + ’ 扇前 (间) 洼地相; 河道间带相及扇上洼地相; ) ’ % ’ 黄土状土堆积; 沼泽洼地相 ! ’ , ’ 图!河 ・$ $ " "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及山麓洪积冲积相和湖沼相的沉积物, 地层平均厚度达 ! " 岩性以粉细砂、 中细砂为主, 次为粘质砂土和砂质粘 # 左右, 土, 冲积扇轴部和顶部地区的沉积物较粗, 前缘地区逐渐变细。 砂层透镜体是黄河古河道沉积的河床相, 条带状的砂质粘土多 数是漫滩相或泛滥沉积相, 在太行山前和冲积扇前缘地区还有 山麓冲洪积粗颗粒的砂砾层和淤泥湖沼相。晚更新世是黄河 冲积扇发育的鼎盛时期, 粗粒相带前缘在濮阳、 长垣、 太康以西 (图$ ) 。中部沉积速率每年达% 含砂比都大于 ! & ! ’ %# #, " (, 超过了) 以致埋藏冲积扇区广泛沉积了厚度较大 " (的临界值, 的砂层, 成为冲积扇轴部和上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徐海亮黄河的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归根结底是一个地质环境问题。
本文在历史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河床形态、堆积形态及黄土与环境的研究,采用历史学、地理学、水利学方法,并吸取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历史事实,以及河道变迁的历史事实,认为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曾经有过数个躁动期,有多次的水沙剧烈振动(两汉、宋金、元明、明清),相应地,中下游河道进入躁动期。
来水来沙的突出变异,下游河道河床变形的加剧,导致河道迁徙、改道事件频频发生。
唐宋以来环境恶化及这一相关变化趋势加强,明清尤剧。
从历史长河看,环境演变对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研究今人对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做过各种研究,影响较大的诸如对决口改道的各种研究。
近年在本课题中,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各阶段的具体变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考证。
从这些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决溢、变迁,河床堆积形态的探讨,认为应从黄河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意义来认识黄河变迁,记载中的1500多次决溢事件以及人类重大的治河活动,可以从更为深刻的含义上去理解。
从而在各种历史年表和笔者自己研究的河患事件中,筛选出38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黄河下游重大河患与变迁事件。
筛选的根本原则是:这些事件正处于黄河历史变迁时间序列的转折点上,或者处于变迁的高发阶段,它们客观地又非常突出地反映出河道变迁中一系列重大的控制性变异,或反映出阶段性变异的某种后效;其中包括黄河来水来沙的变化,在下游河道的上段所显示出的沿程淤积效应,同时也考虑到河口段的变化和溯源反馈。
这些事件以自然变迁为主,同时也涉及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
这样,客观地显示出流域自然环境变迁、水沙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在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和河道变迁的结果。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变迁的重大事件,从宏观现象上披露了黄河河床堆积与河道游荡性加强的实质。
钱宁根据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沙资料,提出游荡性指标表达式1:Θ=(ΔQ/0.5TQπ)×(Q max–Q min/Q max+ Q min)0.6 (J/D35) 0.6 (B/h) 0.45 (W/B) 0.3其中第三因式显示了河床物质的相对可变动性,隐含了河流来沙状况和冲淤变化的幅度,第二因式突出了径流变幅对河流游荡性的影响。
郑州市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郑州市地区地质实习报告一、引言本文是关于郑州市地区地质实的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实期间的实际工作和经验。
在实过程中,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和了解郑州市地区的地质状况,对该地区的地质形态、岩层特征以及地质灾害进行了初步调研。
以下是详细的实报告内容:二、地质形态和岩层特征在实期间,我对郑州市地区的地质形态和岩层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郑州市地区地势起伏,主要由黄土、河流沉积层和古老的地层构成。
其中,黄土层是郑州市地区特有的地质特征,其色泽呈黄褐色,质地疏松,具有一定的水分保持能力。
此外,郑州市地区还存在着一些特殊地质现象,比如断陷和地下水位变化。
断陷是由于地壳震动等因素引起的地面下沉或裂缝的现象。
地下水位变化是由于降雨、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
三、地质灾害调研在实期间,我还对郑州市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调研。
郑州市地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滑坡和地震等。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坍塌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陷现象。
滑坡是由于土壤侵蚀、地震等原因导致山体坡面发生滑动的现象。
四、实心得与建议通过参与地质实,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实过程中,我研究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为了使地质工作更加科学和高效,我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减少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加强对地质形态和岩层特征的研究和监测,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不断研究和更新地质知识。
五、结论通过地质实,我对郑州市地区的地质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了解到地质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研究,将来能在地质领域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为郑州市地区地质实的报告,希望本报告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郑州地区湖泊水系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
郑州地区湖泊水系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原创2016-06-14于革等赛博古郑州地区除了人造水库外,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湖泊。
然而,历史史籍提供了大量不同时期的湖泊记录。
《禹贡》是一部经典地理著作,荥泽就是《禹贡》记载的在郑州地区历史湖泊之一。
尽管它早在三千年前已经因干涸而消失,还是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常常提到“荥泽”,隋文帝时在郑州地区还设立过以该湖为名的荥泽县。
除荥泽外,这个地区历史上还有著名的圃田泽、大陆泽等古湖泊的记录。
这些历史记录的古湖泊引发了人们对古湖的兴趣。
郦道元《水经注》时代郑州地区水系示意图近年来,在郑州一些地区深4~12米处发现了有1~2 层灰黑色黏土层,具有湖沼相沉积特征。
在郑州西部的荥阳地区,该湖沼层为灰黑色—灰褐色黏土、粉砂质黏土,在郑州东部的圃田地区,湖沼层为灰黑—黑色黏土、淤泥质黏土亚黏土。
这些层位中含有的植物的花粉,如香蒲属、莕菜属、狐尾藻属、黑三棱科、眼子菜属等水生植物,泽泻属、蓼属、莎草科等湿生、沼生植物花粉。
这些事实和证据是否能够验证历史上的古湖记录?荥阳安庄村剖面中两层深黑色沉积层郑州地区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河流具有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
然而,从地质钻孔调查,发现该区域的古河流水系在晚更新世以来,受到郑州西部新构造抬升和黄河三角洲地貌发展的影响,古河流水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历史时期,历代对于发源于黄河北太行山、王屋山麓的济水,得以穿越黄河,经由郑州地区,东北而下独立入海,有种种猜测。
伴随着大黄河三角洲—华北平原的塑造过程,郑州地区的黄河水系是怎样转型为淮河水系的?区域文明的发育与古水系的发生、发展有什么重大联系?晚更新世末黄河北诸“穿越”黄河机理示意图郑州地区的地理地貌以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众多的河流冲积平原是定居社会先民生活栖息的绝佳场所。
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绝大多数都分布于这些大大小小的河谷地区,尤其是河流两岸及丘陵间的河旁台地上。
黄河郑州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郑州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郭恒亮;赫晓慧;石姗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12(034)003
【摘要】以黄河下游郑州段多时段的遥感影像及水文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对黄河郑州段河道的淤积与演变及其与水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郑州段河道岸线、河道宽度、曲流位置和角度都有变化,且年际变化大;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控制了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造成河道的摆动幅度减小,但弯曲长度增加,横河、斜河呈发展趋势;河道冲淤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流量变化.
【总页数】2页(P4-5)
【作者】郭恒亮;赫晓慧;石姗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TV882.1
【相关文献】
1.滨海港防波堤对废黄河三角洲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J], 杨肖迪
2.废黄河地涵对上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 [J], 傅朝康;胡国安
3.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 [J],
4.黄河河口段河道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冲淤变化 [J], 李小娟;王光涛;高洁
5.黄河河口段河道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冲淤变化 [J], 李小娟;王光涛;高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桃 花 峪 以 上 区 域 的 河 流 地 貌
近2 0年 来 , 一 些 论 文 与 著 述 试 图 提 出 考 古 时 有 期 黄河在 河南境 桃 花 峪 冲积 扇 上 存 在 的变 迁 问题 , 突 破 了历 史 时 期 黄 河 变 迁 的 时 空 . 些 文 献 设 想 的 这 变迁 区域 均在桃 花峪 以下 . 笔者在 3 0多 年 前 , 返 于 豫 东 与 郑 州 两 地 , 往 路 过 扶 沟 县 、 氏县 、 郑 县 的 条 带 砂 岗 和 颍 水 部 分 支 尉 新 流 的岸 壑 , 觉 得 这 一 带 有 黄 河 洪 水 的 塑 造 外 营 力 总 作用 . 2 但 0世 纪 5 0年 代 治 理 淮 河 初 期 , 近 之 老 先 徐 生 关 于 淮 河 流 域 特 别 是 淮 北 地 文 的 论 文 中指 出 那 不 是 黄 河 所 为 , 是 风 沙 塑 造 , 些 人 也 认 为 此 系 风 沙 而 一 所 为 . 来 在 郑 州 , 者 奇 怪 市 区 西 部 以 台 地 形 式 的 后 笔
第 3 卷 第 6期 1
21 0 0年 1 月 2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V0 . No 6 1 31 .
De . 2 0 e 01
J ur lo o na fNorh Chna I siue o ae n e v nc nd Hyd o l crc Po r t i n t t fW trCo s ra y a t r ee ti we
世 末 至 全 新 世 初 , 河 一 条 支 津 可 能 从 今 天 郑 州 市 黄 的 荥 阳 西 北 部 东 南 而 下 , 越 该 市 俗 称 的 “ 郊 ” 穿 西 , 南 郊 十 八 里 河 、 曹 以南 , 牟 张 庄 、 官 庙 , 氏大 南 中 三 尉 营 , 南 沿 大 约 靠 尖 岗 , 郭 店 、 店 , 尉 氏县 岗 其 过 薛 至
演 变 的 论 述 甚 少 , 识 还 非 常 粗 浅 . 中 试 就 黄河 下 游 演 变 意 义 上 至 关 重 要 的郑 州 大 区 和 史 前 黄 河 在 桃 花 峪 认 文 以上 特 定 地 域 的 河 流 地 貌 、 道 演 变 与 新 构 造 活 动 的 某 些 关 联 问 题 以及 郑 州 西 部 构 造 地 貌 对 于 河 湖 水 系 演 河
南 省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队 联 袂 研 究 郑 州 地 区 的 古 环 境 问 题 , 到地 质学 、 貌学 、 感 等研 究理 论和 方法 . 运 地 遥 对 于 古 籍 文 献 中谈 到 的 郑 州 市 周 围 的 河 、 重 新 做 实 湖 地 查 勘 、 证 、 析 、 释 . 过 航 片 、 片 的 遥 感 解 考 分 解 通 卫
地 势渐 次抬 升 景 观 , 竟 反 映什 么 问题 ? 想 过 黄 究 设 河 曾在 什么 时候从桃 花峪 以上 的汜 水河 口进入 郑州 西 部 的荥 阳和郑 州 西南郊 , 向尉 氏 、 沟人颍 . 流 扶 近年 , 黄河 水 利委 员 会 、 南 省地 理 研 究 所 、 河 河
译 、 外考察 和钻 井 资 料分 析 , 者 认 为 , 晚 更新 野 笔 在
收 稿 日期 :01 2 0—0 8—2 4
南部 嵩 山属 第二 级 地貌 台 阶前缘 , 部黄 淮 平 原 为 东 第三 级地貌 台 阶后 部 , 地 与平 原 之 间 的低 山 丘 陵 山
地 带 构 成 第 二 级 地 貌 台 阶 向第 三 级 地 貌 台 阶过 渡 地
区 , 阳就 处 于 此. 州 西 部 的 黄 河 南 岸 荥 阳市 地 荥 郑
貌 、 质 究 竟 如 何 ? 中 国 科 学 院 地 玉 昌 等 先 生 倡 导 下 , 期 研 究 黄 河 下 游 河 流 地 长 貌 问 题 ,0世 纪 8 至 9 2 0 0年 代 , 们 在 其 综 合 成 果 他 《 河 下 游 河 流 地 貌 》 书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 荥 阳 广 黄 一 ① 武 区 域 地 貌 为 黄 河 阶 地 面 上 长 条 状 的 夹 槽 ; 条 状 ②
李, 下人 扶 沟县境 . 其支 分 出河 的地 点 当然 不可 能是
广 武 山 ( 俗 称 邙 山 ) 麓 与 东 头 , 是 在 沿 黄 亡 岭 今 北 而 B 的 一 个 缺 口 , 汜 水 口 , 从 汜 水 口 以 下 某 黄 土 峪 即 或 口 , 从 牛 口峪 分 河 南 下 的 可 能 性 较 大 . 荥 阳 市 中 即 今 部 与东部 地 区可能 是 该减 水 河 流 经 的关 键 区域 , 目 前 已 在 该 区 域 地 下 数 米 发 现 l0~2 0 k 的 湖 沼 0 0 i n 相沉 积地层 , 能是 黄河支 津与 嵩渚 山麓众 水汇 聚 、 可 滞 留 , 河 湖相 问沉积 所形 成. 或 郑 州 市 横 跨 中 国第 二 级 和 第 三 级 地 貌 台 阶 . 西
摘
要 : 然历 史时 期 黄 河 在 郑 州 地 区 与桃 花 峪 冲积 扇 上 的 变 迁 已有 较 为 系 统 的研 究 , 是 由 于 上 古 文 字 资 虽 但
料 的 欠 缺 , 关 研 究 的不 足 , 于 史 前 时 期 黄 河 在 大 郑 州 地 区 的 河 流 地 貌 特 征 、 道 在 黄 河 下 游 冲 积 扇 上 部 相 关 河
文 章 编 号 :0 2—5 3 2 1 0 10 6 4( 0 0) 6—0 0 1 1—0 6
史 前 郑 州 地 区 黄 , 流 地 貌 与 新 构 造 活 动 关 系 初 探 3 p
徐 海 亮 ,王 朝 栋
( .中 国水 利 学 会 水 利 史 研 究 会 , 京 1 0 5 1 北 0 0 3;2 河 南 省 区域地 质调 查 队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5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