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原问题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01.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在哲学中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这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因为,自从人有自我意识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种倾向,即希望找到一个东西一劳永逸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世界。

于是,本体论就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自然物质。

比如,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

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

数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是心灵的抽象了。

到柏拉图提出“理念”之后,西方关于本体问题的探讨达到了最高峰。

正如怀特海所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转而兴起了反“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的浪潮,其实质就是要取消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0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上一个哲学问题的变种。

在西方的哲学家看来,惟有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其他则是“幻相”和“非存在”。

正因为此,西方的“本体论”也被称之为“存在论”。

对人而言,惟有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而感觉,面对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

存在是永恒的,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觉对非存在的把握则是意见。

真理会带我们进入征途,而意见则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比如,一个苹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眼睛看到的红色,鼻子闻到的香味,嘴巴尝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实的。

而惟有“苹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实的。

因为“苹果”的概念是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而现实中的“这个苹果”,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朱子之理内涵解读

朱子之理内涵解读

朱子理学内涵解读1、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二是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三是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程朱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建立了“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2、朱熹的中和新说主张先涵养后省察,而在涵养时不只是净静的涵养身心,而是同时兴明理,能明理,涵养才会有效果。

到事物来时,才可以察识。

所以持敬穷理是要互相配合的,不持敬涵养,心便不贞定,亦不能明理,不穷理,涵养亦无功效。

朱熹说:“为学要知得分晓。

”又说,“万事皆在穷理后。

理不明,无论怎样持守也是空。

”朱熹认为要先明理才能涵养,而明理的工夫在于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朱子著名的哲学思想。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格物工夫,才会对太极之理、对天理能有所了解。

格,是至的意思;物,即是事物。

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把握理的极处。

必须对天下之物作仔细的格,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久了,才会豁然贯通,明白天理。

3、朱熹所要格物而穷究的理,不是科学性的自然物理,而是哲学性的综摄一切的根本原理。

朱熹所要格的,是大头脑,是一,是太极,这是物的所以然的理,而这所以然,是超越的所以然,而不是现实的、经验的所以然。

这个理不是事物本身形构的理,而是超越的,不能被人看到、感触到的天理、太极。

4、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世界的本源

世界的本源
世界的本源
发展历程
对于世界本源的追问是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古 代哲学的核心问题。近代哲学也关注这个问题,但从 笛卡尔开始,世界本源问题已经不是哲学的核心问题 了。而现代哲学也已经不再关心世界本源问题了。
古代哲学
近代哲学 现代哲学
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时期 世界本源的发展历程
种子论 四根说 火 数 水、无定形、 无定形、 气 原子论 理念
上帝 实体
近代哲学
• 恩格斯对世界本源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 划分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现代哲学
• 最近以霍金为代表 的一些科学家,提 出了“依赖于模型 的实在论”、“依 赖于信念的实在论 ”等,明确表示科 学和哲学不再追究 世界本源,而是着 力于对世界加以较 为精确的描述。
古代哲学※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 与虚空。原子是一 种最后的不可分的 物质微粒。宇宙的 一切事物都是由在 虚空中运动着的原 子构成。 • 原子叫做存在,虚 空叫做非存在
古代哲学பைடு நூலகம்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理念论
• 在理念论中,柏拉图 把苏格拉底的善外化 为客观的世界本原。 至善即“理念”。把 事物中抽象出的一般 概念上升为万物的本 质和根源。 • 后期则主要把它看作 是事物的共相。把理 念理解成范畴。
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时期 世界本源的发展历程
种子论 四根说 火 数 水、无定形、 无定形、 气 原子论 理念
上帝 实体
古代哲学※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 水产生万物, 万物复归于水 • 他打破了神话 传统,以经验 观察为基础, 第一次提出世 界的统一性问 题。开启了一 个新的时代。

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是物质决定意识.在世界本质问题上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在历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中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某某主义哲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此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是意识决定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由于对意识的理解不同,唯心主义可以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在世界本质上的回答是错误的,但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马某某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基本形态,在当时自然科学(主要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发展的基础上,主要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克服了辩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某某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某某主义哲学的部分,它的所有观点都来自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填空题

自然辩证法填空题

1.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是: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2.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的特点是: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和辩证性。

3. 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4.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

5. 1687年,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建立起来了比较完善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6. 近代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7.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思想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9. 19世纪末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这就是当时用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光的波动理论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和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

10.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统一性。

11.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创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种形式:矩阵形式;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创建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形式:波动力学12.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13.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_、_信息_“三要素”14.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15. 根据目前科学所达到的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系统中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16.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X射线、放射线和电子1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20世纪的新发展是: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18.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____约维茨和凯莫伦__________、___冯·贝塔朗菲_____、___Ashby___________和_普利高津________等的提出,标志着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诞生19.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主要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1.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把科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概括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摘要: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哲学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一直以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对立的学派对“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争论不休,这种争论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呢?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

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

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完整word版)本原

(完整word版)本原

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希腊文为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

本原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

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

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既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

差别也是事物的本原,既形状,次序和位置。

逻各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

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

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道,即古希腊语中“逻各斯”(logos )。

什么是逻各斯?逻各斯似是“言”(Word),但也似是“非言”,即“无言之言”和“不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如是说。

世界的存在状态

世界的存在状态

1、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2、坚持联系的特殊性
坚持联系的特殊性
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 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宗教作为一种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与社会物质生产条件 距离最远,然而,它们 之间的联系才是最本质 的,不揭示这一点,就 揭露不出宗教的本质。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 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就个人来 说,则要坚持个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 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融入中华民族的振 兴和军队现代化建 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 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二、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 三、世界的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 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二、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 三、世界的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1、世界的整体性 2、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3、世界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世界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物质相互独立,各不相同,“你是你, 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世界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物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你 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联系形式与运动形式是同一个 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侧 面。
从过程看
某种关系的确立
相互 作用
从结果看
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 展
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 展 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意义

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意义

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意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米利都学派)提出的哲学命题。

泰勒斯用这样一个回答提出了第一个哲学问题——什么是世界本原?泰勒斯因此而被称为西方第一个哲学家。

本原这个概念不是泰勒斯第一次提出来的,第一次提出本原这个概念的是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

泰勒斯对于这个命题的原话是:“万物都从水中产生,而又复归于水。

”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命题是对这句话的提炼。

泰勒斯为水本原说提出两方面理由,一是用经验证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二是与远古推崇水的神话和习俗有关,埃及人认为大地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

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则不难推想出世界的原初状态只是水。

这种关于万物本原的说法是非常朴素的,甚至是非常幼稚的。

但哲学思维的可贵之处不但是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问题,而且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泰勒斯的断言虽可笑,但他为自己的结论所列举的证据和理由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他的结论虽过时,但他的问题和思维方式却表现出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

而且他是突破传统神话宇宙论,试图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

在他之前,古希腊人都求助于神的动因来解释万物之起源,他却断然地放弃了对神的依赖,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泰勒斯的伟大创见就在于此,他第一次摆脱了神话宇宙论的传统藩篱,试图于以非神话的方式,用某种自然物质(水)的性质来说明万物的根源。

正是在此意义上,他
被称为第一个哲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西哲考题

西哲考题

简答1.简述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论述。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本原问题有两对矛盾:一和多,变与不变。

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其中泰勒斯以水为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原始状态是永恒的活火)。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该学派将“数”作为本原,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并认为数字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爱利亚派认为本原是存在,存在是“不变的一”。

元素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其中恩培多克勒认为水火土气是组成万物的根;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

)。

这四个派别错综复杂的关系为西方哲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问题、角度和概念,为古希腊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2.简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

第一,对立面的统一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

第二,对立面的转化关系。

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肯定一个事物是如此这般时,他已经变化成另外一个事物。

第三,对立面的和谐关系。

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可以共存,产生和谐。

第四,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事物的性质因取舍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赫拉克利特推测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一致性,以及事物的生成、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辩证关系。

他对真理的认识和表述采取“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的辩证形式。

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矛盾、对立以及统一、和谐关系的论述充满辩证思想,他的辩证法是自发的,单内容丰富,具体生动。

3.简述巴门尼德对存在者的规定。

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概念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他认为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由理性思维和逻辑辩论来把握。

他对存在者的规定是:第一,巴门尼德证明存在不生不灭。

他假设存在是被生出来的,那么只可能“有生于有”或“有生于无”,然而前者导致无穷倒退,后者自相矛盾。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这犹 如河中的流水, 现象如同浮在 水面的泡沫, 本质则如底层 的深流。
(2)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 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 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 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 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 节。 ——列宁
3、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说明进行科 学研究的必要性。 如果事物的表现 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 直接合而为一,一切 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 了。 马克思
进化论的 创立者
元素周期律 的发现者
相对论的创 立者
联系的普遍性 从空间来说,都 以自身固有的的 广延性同其它事 物、现象之间发 生相邻的联系。 例:猫——田 鼠——土蜂—— 红三叶草
从时间来说,都 有产生、发展和 灭亡的过程,并 以自身的持续性 同过去、未来的 事物发生相继有 序的联系。例: 少年——青年— —中年——老年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 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 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 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 的趋势。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 性、上升性的运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 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 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例:“食物链”是生物界的内部联系,而 生物与周围气候、环境还发生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 掉到地上,这是苹 果与地球之间的必 然联系;但恰好掉 在某人的头上,则 是苹果与人的偶然 联系。
3、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打雷
闪电

世界的本原哲学观点

世界的本原哲学观点

世界的本原哲学观点经过几个世纪的哲学思考,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他们对“世界的本原”的不同看法。

根据他们的观点,“世界本原”可以被定义为世界的本质或基础,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恒久性,这些特性使它成为一个非常深远的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知识,他提出了“种子论”,认为每个东西都有可以追溯到其本质的种子,而这些种子都是可以被知识和真理所知晓的。

因此,他认为世界的基础是一种绝对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可以用来推断出所有客观事物的内涵。

17世纪的哲学大师尼采也曾经提出了自己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

他认为,它是欲望,这种欲望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欲望,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欲望,尼采称之为“超越欲望”,即一种可以超越物质的意识。

这种欲望可以指导人们实现他们最深刻的理想,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自然哲学家伽利略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间和时间的结合体。

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不可能分开的统一体,它可以把客观实体和时间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客观存在的本质和整体结构。

20世纪的美国哲学家鲁迪亚德杰弗逊认为,实际上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普遍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综合体,他提出的“实在论”认为,客观实体的基础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是由它们的有机关系构成的,所以实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世界本原的根本内涵。

哈耶克和谢尔曼也给我们提出了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他们认为本原不是一种客观实体,而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它代表着客观实体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综合体。

由此可见,“世界本原”是一个非常深远的概念,不同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

有些哲学家认为它是一种绝对的知识,有些认为它是一种欲望,有些认为它是空间和时间的结合体,有些认为它是一种普遍性和多变性的综合体,而另一些则认为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无论怎样,哲学家们都认为它是一个基本的客观存在,它包含着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基础认识。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关于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学说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元论和二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称之为二元论。

第二个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与宗教在历史上一直是冲突不断,但冲突的原因不在于二者的本质,而是很复杂的。

第四个问题: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中世纪哲学争论的重点就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其实归结起来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一部分经院哲学家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也就是说理性应该服从信仰,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

一部分认为信仰是绝对的。

第五个问题:哲学和神学的关系基督教神学与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

基督教接受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这些哲学都经过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性改造,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六个问题: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通过本体问题,西方哲学最终切入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看做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第七个问题:人性的善恶人性善恶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此消彼长,平分秋色。

第八个问题:经验和超验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哲学本体论所牵带出来的一个问题。

所谓的经验,就是我们感官所能感觉到的东西。

第九个问题:人的自由存在主义者把“自由”理解为了“自由的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字眼。

因为选择了就要承担。

第十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人生在世,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我们都是上帝的赐福”。

这一带有浓厚悲剧性的名言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多少悲观,因为西方人几乎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上帝概念。

【精品】大学马克思原理第一章【免费】

【精品】大学马克思原理第一章【免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如,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结论: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
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 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 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广延性和不可分 不可入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 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 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章
两种错误倾向
可 方 方 。 可 生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 方 不 死 人连一次也 可 , 不能踏进同一 , 方 方 死 条河流。 不 方 ——克鲁底诺 可 生 庄 方 ;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
第二章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广 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 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 —黑格尔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特德 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克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利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 利赫 界的本原; 特拉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 克 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

世界统一于存在

世界统一于存在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一、归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哲学依据: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以人为本)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

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于资本是否增长,增加,不变资本说明资本只能转移,没有新的价值生成,比如原材料和机器都是这样。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可以增加,可以有新的价值生成,主要是劳动力,因为劳动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和唯心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物质究竟是客观还是主观,也就是说,是先有想法,再有物质,还是先有物质,再根据物质反映在内心。显然,唯物本质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内心的想法只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反应,然而我们说说实践的本持,其实也就是人根据客观事物来做出的叛断行为,归根究底,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性,这符合唯物,唯心则认为,心里想什么,那么就有什么,这里面实践的本质是根据内心的反应,和不是根据客观事物。世界的本源问题过于空洞
唯物和唯心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物质究竟是客观还是主观,也就是说,是先有想法,再有物质,还是先有物质,再根据物质反映在内心。显然,唯物本质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内心的想法只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反应,然而我们说说实践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人根据客观事物来做出的判断行为,归根究底,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性,这符合唯物。唯心则认为,心里想什么,那么就有什么,这里面实践的本质是根据内心的反应,和不是根据客观事物。世界的本源问题过于空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