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世界本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世界本源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讲到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
哲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但是古希腊文化并不是从哲学开始,而是从神话开始。在古希腊哲学开始时,荷马的神话诗篇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神创世界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广泛地存在。但是哲学与神话不同,哲学将自己的理论放在理性与经验的基础之上。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一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西方哲学工人的始祖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因为水可以滋润万物,而且古希腊四面环海,人们日常吃的喝的都来自大海,由此人们崇拜海。更加重要的是水满足产生世界的三条基本理论:
(1)是人生存的条件,是本原;
(2)原初性始基,能动性。泰勒斯是古希腊七贤之一,他们每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他的格言就是:
“水是最好的”。而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并认为火是最精纯或是稀薄化了的空气。但阿那克西美尼的学生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种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可以认为是唯物论的开始。也有些古代哲学家提出:
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例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数”本身并不是物质,可以说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种表示方法。他把任意地把非物质的、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说数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他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可感世界是生生灭灭、变动不定的;而理念世界是绝对的、永恒的。他在晚年求助于神学,提出:
造物主按照理念创造出宇宙万物。因此,一般认为柏拉图是早期唯心论的大师。
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他将“神”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是他的“神”,并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理性的“神”,“神”就是思想。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而提出实体论。实体论的思想接近于唯物论。
唯理论哲学的倡导人笛卡尔是信仰上帝的。他用他的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巴克莱论证了“精神实体”的存在,以及上帝的存在。他不排斥科学,但他认为接受自然科学是为了“赞美上帝”。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哲学的各流派,一般不再讨论世界本原问题,也不再争论唯物与唯心的问题。分析哲学的主要哲学家罗素认为:
以严格的逻辑语言来分析,所谓“物”与“心”的对立是不存在的。因此,唯物唯心之争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消解。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
现象就是事物本身,而现象又是意识的自我显现,并不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因此,唯物唯心之争,可以消除。其他许多哲学流派,也多数是回避或搁置唯物与唯心的争论。但是,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坚持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最高问题。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
其实自然科学所面对的世界和哲学所面对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所面临的世界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世界。而哲学所面对的世界也就是人所面临的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哲学探讨世界的本原应当是讨论人所面对的世界。一般人所面临的世界包含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那么物质和精神到底哪个是本原呢?
世界上的物质,可以分为自然物质与人为物质两大类。
1)自然物质世界是指自然界自身形成的,不是人力所创造的物质。包括宇宙界、地球界、生物界的各种物体。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物质。2)人为物质包括各种由人类生产、设计、制造的物质。当然,人类生产或制造这些物质都需要以自然物质为原料,并不是凭空可以生产或制造出来。例如各种农作物,它们由各种自然植物,经过人类许多年的改良而产生。
根据中外哲学史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阐述,可以将哲学中的所谓“精神”分为三类:
1)人格化的精神:
西方古代、近代哲学家所讲的“上帝”、或“神”,就是人格化的精神。奥古斯丁与阿奎说:
上帝创造一切。
2)人意识中的精神:
认为精神就是人的意识活动,包括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人的各种观念、理念等主观因素。因此,人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伦理道德、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都属于人的精神的范畴。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是有关的,它可以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基本正确或忠实的反映(如科学、哲学、文学等),它也可以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扭曲的反映(如宗教、迷信等)。
3)宇宙间的精神:
认为精神不在人的意识之中,而存在于宇宙之中。
由以上我们知道精神和物质是这个世界矛盾着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对立统一的,都反映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上,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者谁决定谁的问题,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