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类实验指导书(下)蛋白酶产生菌活力测定及果酒酵母分离纯化

微生物学类实验指导书(下)蛋白酶产生菌活力测定及果酒酵母分离纯化

实验一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选育酶是生物体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生物体中已发现的酶有2500多种。

由于酶促反应的特异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无毒,环境污染少,在洗涤剂、皮革、纺织、造纸、诊断、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目前,能由工业生产的50多种酶制剂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异构酶等,这些酶大部分是由霉菌、细菌、链霉菌和酵母菌产生的.通过本实验项目,使学生学会从自然界中分离产酶微生物的方法,菌种的纯化技术及其高产菌的选育技术。

2。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2。

1 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并纯化.2。

2 实验原理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或其他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作初筛.也可直接将细菌或霉菌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2.3 实验仪器与材料土壤样品或其他富含蛋白质的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酪蛋白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等。

2。

4 实验方法与步骤2。

4.1 分离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制备1:10土壤悬液;2)取1:10土壤悬液5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管放入75—80 ℃水浴中热处理10 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 μL,涂布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将平板倒置,于30-32 ℃培养24-48 h;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2。

4。

2 筛选1)从判定为芽孢杆菌的菌落处,分别挑取少许菌苔,先接种含酪蛋白的斜面培养基,再点接于含酪蛋白的平板,30-32 ℃培养24—48 h,测定平板上菌苔直径和水解圈直径.2)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那个菌株对应的斜面培养物,可作为进行诱变选育或酶发酵、酶活力测定菌株。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

微⽣物实验指导书-教材微⽣物学实验指导书⽬录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 (3)实验⼆培养基的配制 (8)实验三从⼟壤中分离微⽣物及纯化 (11)实验四微⽣物的接种技术 (14)试验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态观察 (17)实验六细菌的简单染⾊和⾰兰⽒染⾊ (20)实验七⼤肠杆菌⽣长曲线的测定 (23)实验⼋实验室环境和⼈体表⾯微⽣物的检查 (25)实验九乳酸菌的检测 (28)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棉塞制作的⽬的、原理及⽅法;2. 学习并掌握玻璃器⽫清洗及包扎⽅法;3.掌握⾼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法。

4.了解其它常⽤消毒灭菌技术原理及技术【基本原理】棉塞的作⽤有⼆:⼀是防⽌杂菌污染,⼆是保证通⽓良好。

因此,棉塞质量的优劣对实验的结果有较⼤的影响。

微⽣物学实验所⽤的器⽫,⼤多数要进⾏清洗、消毒、灭菌,才能⽤来培养微⽣物。

玻璃器⽫的包扎⽅法正确合理,在使⽤过程中才能有效防⽌杂菌的污染。

玻璃器⽫包扎好后,⼀般⽤⾼压蒸⽓灭菌法进⾏灭菌。

⾼压蒸⽓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沸腾⽽产⽣蒸⽓。

待⽔蒸⽓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从排⽓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不能溢出,⽽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从⽽使沸点增⾼,得到100℃以上的⾼温,导致菌体蛋⽩质凝固变性⽽达到灭菌的⽬的。

此外,常见灭菌⽅法还有⼲热灭菌、灼烧灭菌、紫外线灭菌、过滤除菌等。

对空间灭菌常使⽤甲醛加⾼锰酸钾熏蒸、喷洒消毒灭菌药剂等消毒灭菌⽅法。

【实验⽤品】棉花,试管,培养⽫,纱布,三⾓瓶,棉线,量筒,⽜⽪纸(或旧报纸),LDZX-50KBS ⽴式⾼压蒸⽓灭菌锅,常⽤灭菌⽤具、药剂等等。

【⽅法步骤】⼀、棉塞的制作正确的棉塞要求形状,⼤⼩,松紧与试管⼝(或三⾓瓶⼝)完全适合,过紧妨碍空⽓流通,操作不便;过松则达不到滤菌的⽬的。

制作过程见图1,包括取棉花、整理、折⾓、卷紧、成形、塞试管等步骤。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三、培养基的贮藏
商品化培养基应根据使用说明书上的要 求进行储存。
所采用的保藏和运输条件应使培养基最 低限度失去水分并提供机械保护。
自配培养基应标记培养基的名称、批号、 配置日期并在验证的条件下储存。
1、不得储藏在高压菌器中。
2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 避光的环境。
3 、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可防止水分流失 以延长保存时间。
试验结果的判断
一、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⑴活微生物 ⑵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1、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全面的评 价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内容
⑴实验室环境 ⑵抽样区的防护条件 ⑶样品本身对微生物是否具毒性 ⑷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如果依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试验
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有错误,可判实 验结果无效,如果需要,重新抽样复试.
谢谢,再见!
4、培养基的有效期-是指已通过促生长 试验的培养基在整个有效期内均需符合 这些相应的标准。
5、对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作详细的记录。
常用菌种管理和保存
菌种的保存
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菌株可能是最 敏感的,因为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特性依 赖于合适的试验操作和贮藏条件。
菌种的保存和处理
1、实验室菌种的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应标 准化,使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 的改变。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影响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1、实验人员在取样或试验过程中污染微生 微。
2 、生物学分析方法本身的误差。 3 、样品中或环境中微生物分布不均匀等因
素在药品检验中,为保证微生物试验数据 的可靠性和重现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必 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按良好的实验 室规范指导试验。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湖南农大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湖南农大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生物秀—专心做生物!www.bbioo.com易生物-领先的生物医药商务平台www.ebioe.com生物秀论坛-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互助社区www.bbioo.com/bbs/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8月目录实验一细菌染色技术 (2)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和鞭毛染色 (6)实验三植物病源真菌的形态观察 (7)实验四植物病原细菌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观察 (13)实验五接合菌门真菌基本形态及所致病害观察 (17)实验六担子菌门真菌的基本形态及所致病害的观察 (22)实验七有丝分裂孢子真菌的基本形态及所致病害的观察 (27)实验八病原物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28)实验九植物的抗病性和病原菌的生理分化 (29)实验一细菌染色技术细菌个体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直接观察,故常用染色技术使细菌细胞着色。

包括细菌单染技术、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技术、细菌的芽孢染色技术、细菌的荚膜染色技术和细菌的鞭毛染色技术Ⅰ、细菌的单染技术简单染色通常只用一种染色剂,使细菌整个细胞染上颜色。

但看不清结构。

所以只便于检查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等。

【实验目的】1、掌握单染色的操作技术2、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实验原理】单染色即用单纯的种染料进行染色,多数采用美蓝、结晶紫或石碳酸复红等碱性染料。

此法仅能显示细胞的外部形态,而不能辨别其内部结构。

染色前必须将细胞固定,其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它粘附在载玻片上。

此外,还可以增加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

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

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尽量使细菌维持原有的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实验材料、药品及器具】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 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染色液石炭酸品红染色或结晶紫染色液(Stining Solutions)3、无菌水4、洗瓶装蒸馏水5、洗净的载玻片(Slicle)5片6、显微镜、香柏油、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实验步骤】1、涂片:取一片干净无油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无菌水,然后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方法取少许培养好的大肠杆菌,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涂匀,注意菌量不宜过多,否则,不易看清单个菌体。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0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要性。

0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0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学概述01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守则、危险标识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

02实验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后清理等注意事项。

03生物安全阐述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级别的划分及相应防护措施。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介绍显微镜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显微镜介绍离心机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离心机阐述培养箱和摇床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箱与摇床包括分光光度计、电泳仪、PCR 仪等设备的简要介绍和使用方法。

其他常用设备常用仪器与设备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作者、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的撰写要求。

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介绍数据处理的方法、图表的制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报告提交与评审说明实验报告的提交方式、评审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03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如营养琼脂、马丁氏琼脂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成分,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热溶解后调整pH 值。

配制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培养皿等容器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培养基分装与灭菌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接种前准备准备好无菌操作台、无菌接种环、酒精灯等接种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接种采用划线法、倾注法等方法将待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设置好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观察前准备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观察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记录并描述观察结果。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ICROBIOLOGYEXPERIMENT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微生物学实验共20页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ICROBIOLOGYEXPERIMENT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微生物学实验共20页
带病原菌培养物的器皿:先高压蒸汽灭菌,倒去培养物后再 洗涤 (2洗)净玻后璃的吸试管管:倒吸置管于尖试端管对筐着内水,流三,角反瓶复倒冲置洗于洗涤架上,培养 入皿盛的有皿吸自 底过来 和血水 皿液的 盖、容 分血器开清中,、浸依糖泡次溶,压液实着或验皿染后边料集排溶中列液冲倒等洗扣的。在玻桌璃上吸,管晾:干立. 即投
干热灭菌的原理
•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 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 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 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 量越少,凝固缓慢。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 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 的试验。
• 三角瓶:
100mL、250mL、500mL和1000 mL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 烧杯:
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 用来配制培养基与各种溶液等。
• 玻璃吸管: 0.2mL、0.5mL、 1mL、 5mL、10mL
脱脂棉),目的是避免将外界或嘴中杂菌吹入管内,或不慎 将菌液吸出管外。
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
1、新玻璃器皿的洗涤 在2%的盐酸溶液中浸泡数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旧玻璃器皿的洗涤 (1)试管、培养皿、三角瓶:洗衣粉和去污粉洗刷,自来水冲洗
洗涤装后有,固若体内培壁养的基水:均刮匀掉分,布洗成涤一薄层,表示完全洗净,若还 挂有水珠,则需用洗涤液浸泡数小时,然后再用自来水冲洗。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MICROBIOLOGYEXPERIMENT微生物学
实验指导微生物学实验
时间反复无常,鼓着翅膀飞逝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选修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掌握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2.学习细菌制片和单染色技术;3.观察几种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内容熟悉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及油镜的使用方法。

掌握几种微生物(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单细胞藻、原生动物等)的形态。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1.原理: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构造。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科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培养基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

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荷,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

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和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即仅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

此法虽操作简便,但一般只能显示其形态,不能辨别其构造。

染色前必须先固定细菌。

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

固定时应尽量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采用集中授课形式。

五、实验条件(1)菌种: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原生动物:盾纤毛虫单细胞藻类:盐生杜氏藻(2)仪器:显微镜。

(3)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或石炭酸复红。

(4)材料:载玻片,擦镜纸.二甲苯.香柏油和玻片搁架等。

六、实验步骤1 涂片在洁净无油腻的玻片中央放一小滴水(或用接种环桃1—2环水),用无菌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微生物实验指导

微生物实验指导

二零零六年十月目录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3实验二细菌形态的观察-------------------------------------------------------------4实验三细菌简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5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7实验五细菌的芽胞染色 ------------------------------------------------------------8实验六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 ---------------------------------------------- 10实验七霉菌的形态观察----------------------------------------------------------- 12实验八细菌大小的测定----------------------------------------------------------- 14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血球板计数) ------------------------------ 16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 19实验十一消毒与灭菌--------------------------------------------------------------- 21实验十二稀释平板计数及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观察 -------------- 27实验十三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30实验十四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 30实验十五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 31实验十六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附划线分离法)33实验十七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 35实验十八土壤中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 36实验十九纤维素分解试验----------------------------------------------------------- 37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目的: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内容: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2、用油镜观察细菌三型和放线菌染色装片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细菌三型、放线菌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是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遗传特性,探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的常见内容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1. 常见(1)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将微生物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环境因素使其生长繁殖。

利用孵育箱或培养皿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孢子、菌丝和菌落等形态特征,通过分离与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利用培养皿或发酵罐等装置,监测微生物在不同时间内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上的不同阶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包括潜时期、对数期、平稳期和死亡期等。

(3)微生物的代谢分析:通过测定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酸、气体、酶等,分析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生物工艺和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4)微生物的遗传分析:通过构建基因工程菌株或利用遗传标记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基因表达、突变和遗传传递等现象。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2. 微生物学实验方法(1)杀菌与消毒: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器材、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杀菌和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源菌的污染。

常用的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酒精喷雾消毒和过滤器材消毒等。

(2)无菌技术:在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时,需要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无菌技术包括细菌装液的操作在无菌台上进行,采用无菌培养皿、培养基和工具,以及穿戴无菌手套等措施。

(3)微量液体处理:有些微生物实验需要处理微量的液体,如微生物菌液的接种、稀释和移液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微量吸管、微量移液器和微量离心机等微量操作工具,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统计分析:微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处理,以确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显著性差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皖南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研室2006年5月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课是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讲课内容的明白得和体会,并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并把握微生物学的差不多操作技术,培养独立摸索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成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每次实验前作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操作中注意点及其理论依据,幸免或减少错误发生。

二、在实验过程中,应持严肃认确实科学态度,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刻。

三、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四、实验结果须真实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应探讨缘故,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实验完成后,要写出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微生物学实验的对象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因此必须严格贯彻“无菌观念”,防止实验中自身感染和环境污染是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最重要原则。

一、尽量不带个人一辈子活、学习用品入实验室,必要的用具带入后,应放在远离操作的位置。

二、进入实验室后穿上工作衣,离室时脱下反叠带走。

在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整洁、有秩序,不得高声谈笑,随便走动或拆卸仪器、搬弄标本。

三、实验室内严禁吸烟、进食、饮水,严禁用嘴吸移液及润湿标签,尽量不要用手触摸头面部及躯体其他暴露部位。

四、如遇不慎而打破菌种管或使有菌材料污染皮肤、衣物、桌面等情形,应赶忙报告指导教师,切勿隐瞒或自行处理。

五、被污染过且需要回收的吸管、滴管、试管、玻片等物应用完后赶忙投入已预备的消毒液中,不得放在桌面上或水槽内。

六、爱护公物,节约试剂材料,不得将实验室任何物品私自带走。

如遇仪器、用品损坏,应报告指导教师并按规定予以赔偿。

七、实验完毕,整理桌面,值日生打扫室内卫生,最后离开的同学应注意关好水电、门窗,洗手后离室。

实验一自然界与人体的微生物检查实验目的:了解微生物在空气、物体表面及正常机体表面的分布,增强消毒及无菌操作的观念。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温度低于饱和蒸气的温度。灭菌锅内留有不同分量空气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见(表 2—3)
温度/℃
时间/h
干热
4
130-140
湿热 105.3
3
表 2-2 干热温热穿透力及灭菌效果比较
透过布层的温度/℃
灭菌
20 层
10 层
100 层
86
72
70.5
不完全
101
101
101
完全
表 2—3 灭菌锅留有不同分量空气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
自控高压蒸气灭菌锅(autoclave)的使用可参照厂家说明书。
图 2—2A 卧式灭菌锅
图 2—2B 手提式灭菌锅
1. 安全阀; 2.压力表; 3.放气阀; 4.软管; 5.紧固螺栓; 6.灭菌桶; 7. 筛架; 8.水
(三)器材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皿(6 套一包),手提式高压蒸气灭菌锅等。 (四)操作步骤 1.首先将内层锅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 切勿忘记加水,同时水量不可过少,以防灭菌锅烧干而引起炸裂事故。 2.放回内层锅,并装入待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气流通而影响灭 菌效果。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锅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 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 4.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待冷空气 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气压力增加到逐渐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 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本实验用 0.1Mpa,121.5℃,20min 灭菌。 灭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不是压力。因此锅内冷空气必须完全排尽后,才能关上排气阀, 维持所需压力。 5.灭菌所需时间到后,切断电源或关闭煤气,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 压力降至“0”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 压力一定要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否则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 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 污染,甚至灼伤操作者。 6.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需摆斜面的则摆成斜面,然后放入 37℃温箱培养 24h,经检 查若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 (五)实验报告 l.结果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以及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一)了解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二)观察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三)掌握压滴法制作标本的方法。

(四)通过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

二、实验仪器、材料光学显微镜,目测微计、物测微计,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细菌、示范片,活性污泥混合液等。

三、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其操作方法(一)显微镜的结构(图1)和光学原理显微镜分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

1.机械装置(1)镜筒: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接转换器。

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

单筒有直立式(长度为160 mm)和后倾斜式(倾斜45º)。

双筒全是倾斜式的,其中一个筒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两眼视力不同者调节使用。

两筒之间可调距离,以适应两眼宽度不同者调节使用。

(2)转换器:转换器装在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或5个孔。

不同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3)载物台:载物台为方形(多数)和圆形的平台,中央有一光孔,孔的两侧各装1个夹片,载物台上还有移动器(其上有刻度标尺),可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动器的作用是夹住和移动标本用。

(4)镜臂:镜臂支撑镜筒、载物台、聚光器和调节器。

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可改变倾斜度)两种。

(5)镜座:镜座为马蹄形,支撑整台显微镜,其上有反光镜。

(6)调节器:调节器包括大、小螺旋调节器(调焦距)各一个。

可调节物镜和所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调节器有装在镜臂上方或下方的两种,装在镜臂上方的是通过升降镜臂来调焦距,装在镜臂下方的是通过升降载物台来调焦距,新式显微镜多半装在镜臂的下方。

2.光学系统及其光学原理1图1 显微镜的结构(1)目镜:每台显微镜备有3个不同规格的目镜,例如,5倍(5×)、10倍(10×)和15倍(15×),高级显微镜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20倍(20×)的。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2009.7一、《微生物学检验》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并掌握比较全面的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2.在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建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程序和方法。

4.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室意外处理方法1.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由于微生物学实验是以病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引起实验人员的自身感染或实验室和周围环境的污染。

因此,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

(1)试验前须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发生错误,提高实验效率。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必要时还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非必需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应远离操作区,放在指定的区域。

(4)实验室内不准大声喧哗、嬉戏,应保持实验室的安静、整洁和有序。

不准在实验室内吸烟、饮水和进食,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头、面部,防止感染,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

(5)实验中注意节约试剂,爱护仪器,避免有菌材料的污染,如有传染性材料污染桌面、地面、手、衣服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应立即报告老师及时作适当处理。

(6)用过的污染物品应放到指定的地点,经专人消毒灭菌之后再进行清洗,切勿乱丢或冲入水池中。

禁止将本实验室的物品带出实验室外。

需送温箱培养的物品,应标记清楚后送到指定地点。

(7)实验完毕后应将桌面整理清洁,试剂、仪器放回原处,并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打扫卫生,关好水、电、门窗。

(8)离室前脱下工作服,反折放在指定的地方;双手在2%来苏液中浸泡5min左右,再用肥皂、清水洗净,方可离开实验室。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本实验以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为主线,综合包括了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等内容,在给定的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完成。

包括以下知识内容。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不能照抄袭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过程,在别人看完你的实验报告后,能够知道你是怎样做的,能够重复你的实验过程。

一、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学习、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稀释分离、划线分离等技术.4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5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及霉等种类的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二、原理培养基是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各种营养基质。

其中除含有水分、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无机盐类。

此外,微生物还必须在最合适的酸碱度范围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将培养基制成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三种形式。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2%的琼脂作凝固剂,半固体培养基则加入0.5~0.8%的琼脂.有时为了特殊目的,也可用明胶或硅胶等作为凝固剂。

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不同,应提供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在分离、培养异样微生物时,对一般细菌常用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对放线菌常用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霉菌则用麦芽汁或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有时也常用马丁培养基分离霉菌。

马丁培养基除含有霉菌所含需的各种营养物外,还有孟加拉红染料,能抑制放线菌和细菌,链霉素可杀死或抑制细菌,但对霉菌均无害,所以这种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

灭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加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

在每平方厘米为一个大气压(即15磅/时2)的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持续15~20分钟后,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由于加压蒸汽灭菌是通过提高蒸汽压力而使其升高温度以杀死微生物的,所以,该法只有当灭菌锅内的空气完全排尽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编写组淮阴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淮安 2004目录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 (1)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实验 1 培养基的配制 (3)实验 2 消毒和灭菌 (7)实验 3 土壤的稀释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 (10)实验 4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14)实验 5 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17)实验 6 细菌形态的观察 (21)实验7 细菌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24)实验8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7)实验9 细菌鞭毛染色及其运动的观察 (29)实验10 细菌芽孢、荚膜的染色及观察 (32)实验11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观察 (34)实验12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36)实验13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39)实验14 霉菌的形态观察 (42)实验15 细菌大小的测定 (45)实验16 细菌数目的测定 (48)实验17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V.P.反应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糖发酵试验) (52)第二部分应用性实验部分实验18 酒精发酵及糯米甜酒的酿制 (56)实验19 抗生素抗菌谱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58)实验20 微生物菌种保藏 (61)第三部分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验21 食用菌的抑菌实验 (66)实验22 酸乳的制作和酸乳生产菌的分离实验 (68)实验23 泡菜的制作以及乳酸菌的分离 (69)实验24 表面活性剂的降解菌的筛选 (72)实验25 蛋白酶生产菌的筛选与鉴定 (74)实验26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纯系分离 (76)实验27 PDA培养基的微波灭菌研究 (78)实验28 蛋白酶生产菌的产酶条件研究 (80)实验29 松菇母种培养基的研究 (82)第四部分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测评基本实验技能的检测 (84)实验设计及实施能力的测评 (86)后记 (88)《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学时46学分 2.5课程性质必修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微生物学的教学而开设的。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生物技术教学部初立业编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2003年12月30日前言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

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与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1.教学要求1)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克服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基础的倾向;2)实验课前要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与基本步骤;3)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4)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包括学生与老师、班与班、组与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密配合。

2.教学方法1)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2)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它们学会分析结果,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3)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思;4)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示范,强调其要点学生自己练。

三. 教学学时分配与安排本课程按每周3学时安排,共6个实验,总学时18。

目录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3)实验二根霉、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4)实验三培养基制备 (6)实验四灭菌与消毒 (9)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12)实验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14)实验七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9)实验八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21)实验九细菌的芽胞染色 (22)实验十微生物菌种保藏 (24)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目的: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遗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1)革兰氏染色法(2)芽孢染色法(3)抗酸染色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无菌操作技术(2)接种与分离技术(3)纯培养的鉴定与保存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平板计数法(3)生长曲线的测定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1)碳源利用实验(2)氮源利用实验(3)维生素需求实验(4)酶活性实验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DNA提取与纯化(2)PCR扩增技术(3)基因克隆与表达三、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课时)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4课时)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6课时)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4课时)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6课时)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6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设施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2.实验室:配备光学显微镜、PCR仪、电泳仪、恒温培养箱等实验设备。

3.试剂与耗材:提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株,以及实验所需试剂和耗材。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实验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效果与反馈1.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所属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学时、学分:32 学时1学分一、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操作、能够真正认识各种不同的微生物,从而有利于对微生物学中其它生物学规律的学习掌握,而且能熟练掌握不同微生物的制片染色及观察方法及微生物其它生物学规律中研究中所用的技术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教学要求每人一台显微镜机,独立或协作工作,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一)要求任课老师认真讲解实验课理论部分内容,认真重复演示实验课中的实际操作部分;(二)要求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设计,能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

四、实验考核方式考查,考查成绩=考勤成绩+课堂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五、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常用器皿的洗涤(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了解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器皿的种类及其洗涤方法;(4)主要仪器:各种微生物培养所需要的器皿等。

实验项目(二): 细菌三形片的观察(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熟练使用显微镜,尤特别是油镜得使用2. 观察细菌常见的三种形态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4)主要仪器:双目光学显微镜、装片实验项目(三):培养基的制备(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以及培养基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功能;2. 掌握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高氏Ⅰ号培养基的制备和PDA培养基的制备。

(4)主要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鼓风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电磁炉、电炉、紫外照射灯、培养基分装器等。

实验项目(四):消毒与灭菌(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了解几种主要的加热灭菌方法;2.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微生物工程实验指导

微生物工程实验指导

微生物工程实验指导适用生物技术专业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08.1实验一 发酵实验用玻璃器皿灭菌前的包扎方法一、目的:学习发酵实验用玻璃器皿在灭菌前的包扎工作,并了解灭菌后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为保持发酵实验用玻璃器皿灭菌后的无菌状态,需要对它们灭菌前进行包扎,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如操作不当或不按操作规程去做,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三、材料和设备5ml吸管30只,9cm培养皿 10套,120*12mm试管 120只,250ml三角瓶30个,脱脂棉0.5斤,天然棉0.5斤,8层纱布30块,线绳。

四、方法1、洗涤1 新器皿应用2﹪盐酸浸泡数小时再洗涤。

2 琼脂块不能倒入下水道。

3 含菌培养基一般先煮再洗。

4 洗涤后玻璃器皿上水应均匀湿润而无条纹和水珠。

2、包扎① 平皿的包扎:10个一包。

前9个方向一致,最后一个反放,用纸卷成卷,也可放在特制铁桶中灭菌。

② 吸管的包扎:在吸管尾部塞入少许脱脂棉,脱脂棉长约1cm,距管口约0.5cm,以防止在使用时造成污染。

脱脂棉松紧适当,多余的棉花可用火焰烧掉。

每支吸管用约6cm宽纸条,吸管头部包衬双层纸,以30-45º卷起,吸管尾部用剩余纸条打成一结,防止散开,标上容量。

使用时,从吸管中间凝断包扎纸带,抽出吸管。

③ 试管的包扎:用天然棉做成棉塞,紧贴管臂,松紧适宜,棉塞要实,2/3塞进管口。

也可用硅胶塞。

十只一把,外加牛皮纸,扎好。

脱脂棉易吸水,可能造成染菌。

④三角摇瓶的包扎:用8层纱布(大小适宜),塞入瓶口2/3,瓶外部分揪成一团,再用一层牛皮纸或两层报纸把纱布遮严(以免打湿),包扎,用绳子系成活扣。

使用时,去掉包扎纸,拿去纱布,接种后,将纱布塞进瓶口,纱布四角拉下,用绳子系成活扣。

五、作业体会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实验二 灭菌技术及其应用一、目的:掌握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

二、原理:灭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使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灭菌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实验一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一、实验原理: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使基因发生突变,丧失合成某一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的能力,因而它们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必须补充某些物质才能生长。

这样从野生型经诱变筛选得到的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营养缺陷型菌株不仅在生产中可直接作发酵生产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间产物的生产菌,而且在科学实验中也是研究代谢途径的好材料和研究杂交、转化、转导、原生质融合等遗传规律必不可少的遗传标记菌种。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与鉴定涉及下列几种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符号为[-])是指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符号为[+])是指可满足某种微生物的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符号为[A]或[B]等)是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该营养物质缺陷型菌株生长需求的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

现分述如下:第一步,诱变剂处理:诱变剂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突变频率,它分为物理和化学的二类。

物理诱变剂常用的有X射线、紫外线、快中子、γ射线等诱变处理首先是选择诱变剂,微生物诱变中最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是紫外线。

诱变剂所处理的微生物,一般要求呈单核的单细胞或单孢子的悬浮液,分布均匀,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不纯的菌落。

用于诱变处理的微生物一般处于对数生长期,那时的细菌对诱变剂的反应最灵敏。

诱变处理必须选择合适的剂量,剂量的表示有二种,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

绝对剂量的单位以尔格/cm2表示,一般用相对剂量。

相对剂量与三个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是:诱变源和处理微生物的距离,诱变源(紫外灯)的功率,以及处理的时间。

前二个因素是固定的,所以通过处理时间控制诱变剂量。

各种微生物的处理最适剂量是不同的,须经预备实验确定。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

通过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

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等数种。

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细菌。

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从而引起膜的损伤,也是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菌或霉菌。

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野生型生长被杀死,营养缺陷型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而被保留下来。

菌丝过滤法: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

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

通过过滤就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保留下营养缺陷型。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

用一个培养皿即可检出的,有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充培养法;在不同培养皿上分别进行对照和检出的,有逐个检出法和影印接种法。

可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室具体条件加以选用。

现分别介绍如下:夹层培养法:先在培养皿底部倒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待凝,添加一层混有经诱变剂处理菌液的基本培养基,其上再浇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经培养后,对首次出现的菌落用记号笔一一标在皿底。

然后再加一层完全培养基,培养后新出现的小菌落多数都是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限量补充培养法:把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接种在含有微量(<0.01%)蛋白胨的基本培养基平板上,野生型细胞就迅速长成较大的菌落,而营养缺陷型则缓慢生长成小菌落。

若需获得某一特定营养缺陷型,可再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微量的相应物质。

逐个检出法:把经诱变处理的细胞群涂布在完全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待长成单个菌落后,用接种针或灭过菌的牙签把这些单个菌落逐个整齐地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平板和另一完全培养基平板上,使两个平板上的菌落位置严格对应。

经培养后,如果在完全培养基平板的某一部位上长出菌落,而在基本培养基的相应位置上却不长,说明此乃营养缺陷型。

影印平板法:将诱变剂处理后的细胞群涂布在一完全培养基平板上,经培养长出许多菌落。

用特殊工具——“印章”把此平板上的全部菌落转印到另一基本培养基平板上。

经培养后,比较前后两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

如果发现在前一培养基平板上的某一部位长有菌落,而在后一平板上的相应部位却呈空白,说明这就是一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第四步,鉴定缺陷型:可借生长谱法进行。

生长谱法是指在混有供试菌的平板表面点加微量营养物,视某营养物的周围有否长菌来确定该供试菌的营养要求的一种快速、直观的方法。

用此法鉴定营养缺陷型的操作是:把生长在完全培养液里的营养缺陷型细胞经离心和无菌水清洗后,配成适当浓度的悬液(如107~108个/ml),取0.1ml与基本培养基均匀混合后,倾注在培养皿内,待凝固、表面干燥后,在皿背划几个区,然后在平板上按区加上微量待鉴定缺陷型所需的营养物粉末(用滤纸片法也可),例如氨基酸、维生素、嘌呤或嘧啶碱基等。

经培养后,如发现某一营养物的周围有生长圈,就说明此菌就是该营养物的缺陷型突变株。

用类似方法还可测定双重或多重营养缺陷型。

本实验是用紫外线来诱发突变,并用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最后经生长谱法鉴定细菌的营养缺陷型。

二、实验材料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i)。

三、实验器具和药品1.用具:灭菌培养皿(9厘米),灭菌三角烧瓶(250毫升),灭菌吸管(1.0毫升),灭菌离心管。

2.培养基:(1)细菌完全培养基(肉汤液体培养基,CM):牛肉膏0.5克,蛋白胨1克,NaCl 0.5克,蒸馏水100毫升,pH7.2,高压灭菌15磅/英寸2 15分钟。

(2)加倍肉汤液体培养基(ZE):牛肉膏0.5克,蛋白胨1克,NaCl 0.5克,蒸馏水50毫升,pH 7.2,高压灭菌15磅/英寸2 15分钟。

(3)基本液体培养基(MM):K2HPO4 0.4克,KH2PO40.6克,柠檬酸钠·3H2O 0.1克,MgSO4·7H2O 0.02克,葡萄糖0.5克,(NH4)2SO4 0.2 克,蒸馏水100毫升,pH 7.0,高压灭菌8磅/英寸2 30分钟。

(4)基本固体培养基:琼脂2克,基本液体培养基100毫升,pH 7.0,高压灭菌8磅/英寸2 30分钟。

(5)无N基本液体培养基:在细菌基本培养基中不加(NH4)2SO4。

(6)2N基本液体培养基:在细菌基本培养基中加入2倍量的(NH4)2SO4。

(7)限制培养基(SM):向配制好的液体基本培养基中加入0.1%-0.5%的完全培养基,加入2%的琼脂。

(8)混合氨基酸和混合维生素及核苷酸的配制:氨基酸(包括核苷酸)分7组(I—Ⅶ),其中6组(I—VI)每组有6种氨基酸(包括核苷酸),每种氨基酸(包括核苷酸)等量研细充分混合。

第7组是脯氨酸,因为这种氨基酸容易潮解,所以单独成一组。

把维生素B1、B2、B6,泛酸,对氨基苯甲酸(BAPA),烟碱酸及生物素等量研细,充分混合,配成混合维生素。

3.生理盐水:NaCl 0.85克,蒸馏水100毫升,高压灭菌15磅/英寸215分钟*。

五、实验步骤1.菌液制备:(l)挑取一环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于盛有5—20毫升肉汤培养液的三角瓶中,置30℃培养过夜。

(2)第二天取1ml培养好的肉汤培养液,转接到另一只装有20ml完全培养基的三角瓶中,30℃培养6~8小时。

(3)取10ml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离心(3500转/分)10分钟,收集菌体。

用无菌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次,最后加入11ml生理盐水制成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08~109个/ml,并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细胞总数。

2.诱变处理:(1)吸上述菌液3毫升于培养皿内,将培养皿放在15W的紫外灯下。

距离25~30厘米。

(2)处理前先开紫外灯稳定30分钟,将待处理的培养皿连盖放在灯下灭菌1分钟,然后开盖处理1分钟。

照射毕先盖上皿盖,再关紫外灯。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细胞总数。

(3)中间培养:吸3毫升加倍肉汤培养液加入到上述处理后的培养皿中。

置37℃温箱内,避光培养12小时以上。

3.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饥饿培养:(1)吸5毫升处理过的菌液予已灭菌的离心管,离心(3500转/分)10分钟。

(2)倒去上清液,打匀沉淀,加入生理盐水,离心洗涤三次,加生理盐水到原体积。

(3)吸取经离心洗涤的菌液0.1毫升于10毫升无N基本培养液,30℃培养6~12小时。

抗生素处理:(4)培养6~12小时后,按1∶1加入2N基本培养液10毫升,称取青霉素钠盐,使青霉素在菌液中的最终浓度约为1.000单位/毫升,再放入30℃温箱中培养5~6小时。

(5)取10ml菌液,离心收集菌体,并用生理盐水洗涤一次后,加入10ml 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

4.缺陷型的检出:(1)取0.1ml菌悬液,涂布于6~10个限制培养基平板上,30℃培养24~48小时,菌落较大者为野生型,菌落较小者可能为缺陷型。

(2)点接法检出营养缺陷型:用无菌牙签挑取菌落较小的菌株,分别点种在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平板上,标记号码和方位。

30℃培养24~48小时,凡是在完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而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不生长的,可能为营养缺陷型。

实验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生长谱法鉴定5.生长谱鉴定:(1)将可能是缺陷型的菌落接种于盛有5毫升肉汤培养液的试管中,30℃培养14—16小时。

(2)培养16小时后,离心(3500转/分)10分钟,倒去上清液,打匀沉淀,然后离心洗涤三次,最后加生理盐水到原体积。

(3)吸取经离心洗涤的菌液1毫升于一灭菌的培养皿中,然后倒入融化后冷却至40—50℃的基本培养基,摇匀放平,待凝,共做两皿。

(4)将2只培养皿的皿底等分8格,依次放入混合氨基酸(包括核苷酸),混合维生素和脯氨酸(加量要很少,否则会抑制菌的生长),然后放30℃温箱培养24—48小时,观察生长圈,并确定是哪种营养缺陷型(见图13-1)。

六、实验结果记录1. 计算诱变处理的致死率。

2. 生长谱鉴定的结果:3.你所鉴定的缺陷型生长圈在哪个区,是哪种缺陷型?七、思考题:1、谈谈你完成本次实验后的心得。

2、营养缺陷型在生产及科研中有哪些用途?实验三、酸奶生产菌的分离纯化及应用一、实验目的和内容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特性,学习乳酸发酵和制作乳酸菌饮料的方法。

内容包括:1. 从新鲜酸乳中进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2. 乳酸菌饮料制作;3. 自制乳酸饮料质量的品尝。

二、原理酸奶是采用优质纯鲜牛奶加入白糖均质,经超高温灭菌后接入乳酸菌发酵后制成的一种发酵型乳制品,具备鲜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乳糖酶和活性乳酸菌等。

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