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的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而中国文字的最美在文言。的确,文言文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的精华、文学的经典、文化的精品。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与学,我想绝大部分老师和我有同感,那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不用说别的,想想我们自己上学时学习文言文的经历就足以说明。学习方式非常简单,无非是课前预习读熟;课上老师逐字逐句讲解,我们则是全神贯注洗耳恭听加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书本上那真是密密麻麻,恐怕连只蚊子立足的地儿都没有;课下整理,原文一行(蓝笔),译文一行(红笔),字对字词对词,工工整整,认认真真;交上作业,老师再逐句批改,回想当年作业本上老师的圈点勾画,真的很感谢和佩服老师的严谨治学与一丝不苟;翻译完了,就背诵、检查,须人人过关方可结束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一些重点课文,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一般要用四课时。这种文言文的教学模式有人称之为“煲稀米粥式”教法,这种方法的确让我们的文言文学得很扎实,但是也很累,老师累学生更累。更重要的是,在反反复复“这个词是什么用法,那是个什么句式,该怎么翻译……”的讲解中,老师硬将活生生的美文肢解成了七零八碎的知识点,如同一件美丽的衣裳被撕成了零散的布条,一篇丰富灵动的经典古文在我们学生的眼里缩小为一棵知识树,上面长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实词等青涩的果实,文言文的魅力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已荡然无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自然也随风而逝。文言文的学习真的成了我们语文学习过程中难以迈过的坎。

现在,对于我们所教的90后学生来说,虽然说教材所选文言文是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的代表,但是舒缓的文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有些不合拍,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又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再加上索然无味的教学,“讲者口若悬河,学者呆若木鸡。说来有源,记去无情。诲尔谆谆,听我藐藐。”①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不过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做起来事半功倍,如果没有兴趣又何止功倍事半,简直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这样想想,再像原来“煲稀米粥式”的教法逼我们的学生学文言文也真够可怜的了!谁来拯救他们呢?我们语文老师自然义不容辞!那么如何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呢?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我觉得文言文教学要以“读”提趣、以“问”激趣、以“意”生趣、以“活动”续趣。

一、以“读”提趣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将朗读实行到底。平时我们总舍不得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总想自己多讲讲。其实“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十二三岁的孩子喜欢读、喜欢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言要学得非常熟,能够脱口而出”。②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读得熟稔,也就是读得准确流畅——如出己手、如出己心。正如清代大学问家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能够有得尔。”③这里老师能够先范读,明确字音句读、抑扬顿挫。学生再自由朗读,同位前后位互读等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准。其次,要读得细腻,读出美感。美的东西谁都喜欢,学生更是如此。中国的语言文字

是美的,文言文更是其精粹,教师要通过朗读发掘学生对美欣赏与喜爱潜意识。像《小石潭记》一文线条丰美、文笔秀美、心境凄美,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清纯,景物清幽,描画清丽。怎能不让学生心生向往?“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全文多用短句,尤其是四字句,读起来如泉水叮咚作响,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充满韵律美和节奏感。如此优美得就像玲珑雅致的盆景的文章,学生怎会不喜欢用自己清朗的声音传达美好,在诗情画意中弹奏心灵的乐章?

另外,要想通过朗读提起兴趣,还要有竞争与激励机制。如师生比读,学生能够挑战老师,一对一、多对一都行,学生也能够给老师挑毛病提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采纳;小组赛读,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与合作学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赛读,用口用心读出情味。现代的孩子有谁肯自甘落后呢?竞赛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解是死的,如同实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文言文教学呼唤朗读。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④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体味,身临其境,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又解决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问题(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等),使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水到渠成。

二、以“问”激趣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交流讨论。在这里,老师最好预设一或几个“贴”进学生的主问题,也就是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思考和把握的问题。如《三峡》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能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三峡美景令人神往,如果你有机会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季节?会看到什么景色?结合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怎会不设身处地如临其境地积极思考?这个问题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

但有时学生的很多问题或奇思妙想是老师难以预想和企及的,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激情。在学习《木兰诗》一文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花木兰是位巾帼英雄,驰骋沙场、英勇善战,为什么本文相关战争的描写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提出疑问,“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作者为什么这样介绍刘子骥?这个问题顿时激起了学生讨论的兴致,最终明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不管是不守信用的人也好,品德高尚的人也好,都找不到桃花源,说明桃花源是现实世界中没有的,是作者虚构的。在此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由一个个问号碰撞出一串串思想的火花,在揣摩思考中学会了品味和欣赏,受到了文化和情感的陶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激活了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涟漪,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体会了感情,文言文何愁学不好呢?

三、以“意”生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