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病的研究进展

克雅病的研究进展
克雅病的研究进展

克雅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Alex Shi

摘要克雅病是人类最常见的海绵状脑病,属于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克雅病被广泛接受的致病机制是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但新的研究认为克雅病的发病与Prp sc的沉积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无Prp sc条件下,Prp c本身亦可致病;散发型克雅病的发病率最高而变异型克雅病的发病年龄最早;Prp sc蛋白错误折叠循环扩增法和纳米共振器等技术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为朊粒的检测提供了新的选择;随着克雅病监测工作的深入,输血与血制品对克雅病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 Creutzfeldt—Jakob 病,Prp sc,UPS,输血,单克隆抗体

朊粒体病是一类侵犯人类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朊粒体病相同的病理为:中枢神经中致病性朊蛋白(Prp sc)的累积以及神经元空泡变性、缺失、神经胶质增生,淀粉样蛋白沉积及脑海绵状改变等。人朊粒体病包括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遗传性杰茨曼-斯脱司勒一史茵克综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库鲁病(kuru)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 —nia,FFI)等4种,其中克雅病(CJD)最常见。CJD是发生在人类由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引起的以海绵样变性为病理特征的亚急性或慢性海绵样脑病。按病因CJD可分为变异型克雅病(vCJD)、散发型(sCJD)、遗传型(gCJD)及传染型[1]。虽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O.4—0.8,但近年却有持续上升的趋势[2,3],在CJD中散发型朊粒体病最为多见,约占总发病率的90%。遗传性朊毒体病约占9%。传染性朊毒体病临床发病率低,约1%。本文仅就近年来克雅病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1 克雅病的致病机理

朊粒(Prion)的致病机制,已被广泛接受的是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4]。此假说认为Prp sc (prion protein,Pip)进入正常细胞后,可迫使Prp c或其前体转化为Prp 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也可能是因为Prp sc是1种对蛋白酶水解有一定抗性、高度不溶的蛋白质,故而沉积在脑内形成淀粉样斑块,并导致神经元功能改变,最终导致神经元变性,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海绵状变性。但Piceardo[5]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克雅病的发病与Prp sc的沉积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少数有临床症状表现的克雅病患者脑中并没有检测到Prp sc,提出Prp sc在体内没有直接的神经毒性。例如:①把Prp sc接种至

移除Prp基因(PRNP)的小鼠上,虽然Prp sc在胞质沉积并形成不溶性聚集物,但不产生神

经毒性,说明Prp sc本身无神经毒性;②具有部分PRNP(缺少蛋白进入内质网所需的信号

肽序列)的转基因鼠,高水平表达变异的Prp.引起小脑颗粒层神经元大量丢失;③过度

表达Prp的野生型转基因鼠随着年龄增大自发产生神经退行性病变;④过度表达Prp但尚

未出现症状的转基因鼠在PRNP沉默后可阻止正常Prp形成Prp sc,预防神经变性症状的发

生;⑤感染Prp sc的小鼠脑组织中Prp sc的水平与神经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相关[6]。以上现象

均说明Prp sc诱导的神经变性改变并非单纯由Prp sc在胞内沉积引起,在无Prp sc条件下

Prp c本身亦可致病。故有学者提出这样一种假说:神经退行性变不以Prp sc沉积作为初始

事件,而由异常的Prp c在胞质积聚引起,所以Prp致神经毒性的关键因素似为首先出现

胞质形式的Prp c。胞质形式Prp c可由于突变、折叠异常、生成过多或转运障碍等代谢改

变或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功能障碍引起,其中UPS功能障碍使Prp c在胞内持续堆积。

某些情况下,外源性Prp sc,可激发Prp c在胞内堆积,使Prp c发生构象改变形成Prp sc。

UPS能选择性识别并降解胞内折叠异常或损伤的蛋白质,保护细胞免受这些蛋白堆

积所造成的损伤。近年来UP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作用受到了人们重视。UPS功能异常可

能为朊蛋白致神经退行性变的一个胞内机制。研究发现:UPS功能障碍可引起Prp sc在胞

内积聚.导致神经元凋亡[7]。

。Prp受UPS的调节,在内质网折叠异常的Prp将被逆转运到胞质被蛋白酶体降解。如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将引起内源性Prp在胞质堆积,且Prp在沉积过程中

可发生构象改变形成Prp sc,进而Prp sc恶性增殖使沉积物无法被UPS逆转,最终导致Prp sc

在胞内大量沉积,诱发神经退行性改变。另一方面,朊粒体病中产生的异常蛋白Prp反

过来又可抑制UPS的功能。Kristiansen等[8]研究发现,感染了Prp sc的神经元及成神经瘤

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下降,神经元清除功能降低。然而,当胞内Prp恢复正常构象后,

神经元也就恢复了对蛋白的降解能力。Prp sc对UPS的抑制是通过抑制20S蛋白酶体β亚基

的催化功能来实现的。目前尚不清楚多大体积的Prp sc聚集物才能抑制蛋白酶体对多肽的

降解功能,现认为位于蛋白酶体19S调节亚单位上的ATP酶环可能为Prp寡聚物的结合位

点[9]。正常情况下,要降解的目标蛋白首先与ATP酶结合,由ATP酶将其折叠结构展开,

然后再易位到20S蛋白酶体,然而Prp sc异常稳定,其折叠结构不能被ATP酶打开.且Prp sc

形成的颗粒聚集体体积太大.不能通过ATP酶环以及更窄的20S蛋白酶体的门控通道,就

像个弹性软木塞,与19S调节亚基结合后阻碍了其他蛋白底物进入20S蛋白酶体进行降

解。

2 克雅病的流行病学

由于疯牛病的流行,英国于1990年开始监测人朊粒病,建立了克雅病监测机构

(NCJDSU)。截止到2010年3月1日,英国共报道可疑人朊粒病2592例[10],确诊或疑似克雅

病的死亡病例1462例,其中变异型克雅病168例。在死亡的168例变异型克雅病中,确诊

117例,可疑变异型克雅病(无病理学资料)5l例,而存活病例仅4例。从2004年英国报道了2例可能经输血感染的变异型克雅病病例后,输血及血制品能否传播克雅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有两个主要的因素影响vCJD经血制品传播:①血浆中存在多少感染因子,取决于vCJD在供血人群的频率以及扩展至血液的感染因子在血液分离血浆后尚留存多少;②制作程序或浓缩过程中血浆中的感染因子被破坏多少。[11]英国供血部和NCJDSU合作开展了1项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2],发现在确诊或基本确诊的147例变异型克雅病患者中有27名曾经献过血,追踪其中16例献血者发现输注了他们提供的57份成份血受血者中,先后有2人被确诊为变异型克雅病,其中1人6年前输注了红细胞,于2003年出现了变异型克雅病症状,但死前无临床诊断。该红细胞供者在献血3年半后出现变异型克雅病表现。另1名受血者死于其他无关疾病,尽管生前无变异型克雅病的神经表现,但由于5年前曾接受过红细胞输血,而该供血者在其献血后18个月死于变异型克雅病,对该受血者尸检的结果证明,死者脾脏和淋巴结中检测到Prp sc,证实这是1例输血后亚临床感染的变异型克雅病,也足历史上首次诊断的亚临床变异型克雅病病例。

3 克雅病的临床分型特点

(1)sCJD: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拥有相同基因的小鼠感染Prp sc后临床表现不一.sCJD 及家族型致死性失眠症(fatalfamilial isomnia。FFI)患者都存在睡眠障碍,但前者缺乏海马病变.而后者海马神经元大量缺失[13],以上现象说明朊粒体感染可导致不同的病理特征和大脑受损区域等,致使疾病潜伏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产生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朊粒体不同的分子类型具有不同的折叠和聚集方式,且可沉积于脑中不同部位而导致不同的临床亚型。Gambetti等将Prp sc分为l型和2型,该两种类型的不同点为经蛋白酶K处理后分别在82位和97位氨基酸处断裂,分别产生21 ku和19 ku不同的蛋白酶抗性核心片段。

根据朊粒体129位单倍体型(蛋氨酸M或缬氨酸V)及蛋白酶抗性片段大小将sCJD分为MMl、MM2、MVl、MV2、VVl、VV2等6种亚型。sCJD发病年龄平均为68岁(20一95岁),其中MMI亚型患者的年龄最大,平均为67.8岁;VVl亚型年龄最轻,平均为47.2岁;MM2亚型为60.3岁,MVl亚型为65.5岁,MV2亚型为63.6岁,VV2亚型为66.3岁。

sCJD的病程平均为5个月,约65%的患者于半年内死亡,少数(约14%)可延长至1年或以上。病程大于2年者甚少(5%)。分型不同者病程也有所不同,其中MM2最长,平均为12.5个月;MV2其次,平均为12个月;MMl最短,平均为4个月[14]。

(2)vCJD:vCJD的发病年龄比sCJD早,平均为28(12—74)岁。sCJD往往呈现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症状,而vCJD往往表现为精神症状,且进展相对较慢,随着病情发展,平均约6个月神经性症状开始出现。首先出现的是共济失调,接着是某些不自主运动,包括舞蹈症和肌张力障碍(扭转、扮鬼脸);最后,临床表现为老年痴呆症伴随多种神经症状(包括肌阵挛),在患者死亡前已处于缄默状态[14]。vCJD的病程长于sCJD,平均为14个月

[14]。

(3)gCJD:gCJD包括家族型CJD、格斯综合征(GSS)、FFI,该类疾病都与PRNP突变有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基因突变和其他因素影响下,这些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gCJD 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家族史,临床表现非常类似sCJD。建立疾病遗传性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家族史调查或者基因测试。gCJD相对于sCJD发病年龄更轻,病程更长,一些gCJD病程特别长(甚至数十年)。GSS倾向于最早出现进展性共济失调。在FFI中以睡眠障碍和其他临床症状为主[14]。

(4)iCJD:iCJD通过医源性途径获得。包括神经外科手术(包括脑电图的深部电极植入术)、角膜移植术、植入人体硬脑膜、输血、使用尸源性生长激素(cadavefic—derived humangrowth hormon)和脑垂体激素等。本型非常罕见,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使用尸源性生长激素或者人硬膜移植所造成[14]。

4 克雅病的实验室诊断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无特殊意义。14-3-3蛋白、微管相关蛋白tau、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对于sCJD诊断敏感性较高的为14-3-3及tau蛋白。88.1%sCJD患者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结果呈阳性。在各分型中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结果阳性率也存在差异:MM型为89.1%,MV型为77%,VV型为93.9%[15]。研究显示:在sCJD MM2亚型中最敏感的诊断实验为S-100蛋白和14-3-3蛋白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1%[16] 。

已经使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免疫组化技术可直接显示脑、淋巴网状组织等处Prp sc的存在;蛋白印迹法简便、快速,能在病理学结果阴性或含糊的情况下检出Prp sc,还能显示其电泳分离图谱,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快速、可定量、自动化等特点,非常适合大批量标本的普查筛选工作;Prp sc蛋白错误折叠循环扩增法是新建立的一种检测微量Prp sc的技术,在概念上类似PCR扩增。即在体外将组织匀浆或生物体液与过量的Prp c 孵育,如有Prp sc存在,则会以之为模板,诱导Prp c变构为Prp sc,并形成水溶性凝聚物。凝聚物在超声作用后会产生多个小的结构单位,这些小单位可继续作为形成新Prp sc的模板,最终形成大量的Prp sc对组织和体液中用其他方法无法检测到的Prp sc,可用这种循环扩增的方法检测,诊断家族性的朊粒病。Craighead等发明了一种纳米共振器,这种小的设备功能犹如音叉,它们的共振频率随着其上附着质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将共振器涂上l层可粘附牛朊粒的抗体,之后放进含有朊粒的盐溶液,这一新方法一旦得到完善,就能提供即时的检测结果,且灵敏度有望达到2 mg/ml[17]。

5 克雅病的治疗

迄今对朊粒体病尚缺乏特效治疗,主要措施为对症、支持治疗。试用抗病毒剂阿糖

胞苷、阿糖腺苷及干扰素等治疗朊粒体病,但显效甚微。实验发现,具有三环结构和中间1个芳香族侧链的吖啶和酚噻嗪及其一些衍生物,如抗疟疾药阿的平及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可阻止Prp c向Prp sc转化。最新抗疟药奎纳克林使用的临床试验显示,干预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长[18]。在小鼠实验中应用朊粒体的抗体可产生积极的抗朊粒体感染的效果[19]。动物实验显示,朊粒体单克隆抗体ICSMl8及ICSM35亦能抑制朊毒体复制[20],接受ICSMl8及ICSM35被动免疫治疗的小鼠健康生长达500 d以上.且未出现自身免疫反应等不良反应;而未接受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对照组小鼠平均存活期仅为197 d左右。研究表明,ICSMl8及1CSM35与Prp c有高亲和力.通过识别Prp的抗原决定簇即第146-159位氨基酸(该序列在朊毒体复制中起重要作用)防止Prp sc进入复制状态,但其仅在朊毒体复制开始及Prp sc积聚高峰期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出现临床症状后治疗不佳,这可能是因为抗体

不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所致。

参考文献

[1]范学工,易露藩.朊毒体病.见:范学丁.主编.新发传染病学.第l版.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8-20.

[2]Glatzel M,Ott PM,Linder T,et a1.Human pfion diseases:epidemiology

and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Lancet Neurol,2003,2:757-763.

[3]Knight R.Creutzfeldt-Jakob disease:a rare cause of dementia in elderly

persons.Clin Infect Dis,2006,43:340-346.

[4]Chakraborty C,Nandi S,Jane S.Prion disease:a deadly disease for protein

misfolding.Curt Pharm Biotechno.2008。6:l 67·177.

[5]Piccardo P.Mansen J C,King D,et al.Accumulation of prion protein in

the brain that is not associated with transmissibh disease.Proc Nail Acad Sci USA.2007,104:4712.

[6]Fornai F,Ferrucci M,Gesi M,et al.A hypothesis on prion disordels:are

infectious,inherited,and sporadic causes so distinct?[J].Brain Res Bull,2006,69(2):95-100.

[7]Ma J,Lindquist S.Wild-type PrP and a mutant associated with prion disease

are subject to retrograde transport and proteasome degradation[J].Proc Nail Acad Sci USA,2001,98(26):14955-14960.

[8]Kristiansen M.Deriziotis P,Dimcheff DE,et al.Diseaseassociated prion

protein oligomers inhibit the 26S proteasome[J].Mol Cell,2007,26(2):1 75-1 88.

[9]Goldberg AL.On prions,proteasomes,and mad cows[J].N Eusl J Med,2007,

357(11):1 150一I 152.

[10]NCJDSU.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Surveillance.http://www.cjd.ed.

ac.uk/

[11]刘泽霖;输血与输注血制品与克一雅病;临床急诊杂志2002.3.2

[12]Hewitt PE.vCJD and blood transfusion:How real is the risk joint ASH and

AABB Educational Session Hematology.Am Soc Hematol Edue Program,2004,457-459.

[13]Landoll HP。Glatzei M,Blattler T,et a1.Sleep—wake disturbances in 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J].Neurology,2006,66(9):1418-1424.[14]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linical features[EB/OL].http:

//www.cjd.ed.ac.uk/clinfeat.htm

[15] Sanchez-Juan P,Green A,Ladogana A,et al.CSF test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J].Neurology,2006,67(4):637-643.[16]Collins SJ,Sanchez-Juan P,Masters CL,et al.Determinants of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 sensitivities across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J].Brain.2009.129 Pt 9:2278-2287.

[17]Varshney M,Waggoner PS,Tan CP,et al.Prion Protein Detection Using

Nanomeehanical Resonator Arrays and Secondary Mass Labeling.Anal Chem,2008,80.2141·2148.

[18]Collinge J,Gorham M,Hudson F,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quinacrine

in human prion disease(PRION-l study):a patient—preferencetrial[J].Lancet Neurol,2009,8(4):334—344.

[19]Tayebi M ,Collinge J,Hawke S.Unswitched immunoglobulin M response prolongs

mouse survival in prion disease[J].J Gen Virol,2009,90 Pt 3:777—782.[20]May BC.Govaerts C,Cohen FE.Developing therapeutics for the diseases of

protein misfolding[J].Neurology,2006,66(2 Suppl 11:118—122.

白塞病的治疗方案以及原则介绍

白塞病的治疗方案以及原则介绍 *导读:白塞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疾病,起发病后主要体现症状为:口腔溃疡,眼炎等症状居多,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疾病,起发病后主要体现症状为:口腔溃疡,眼炎等症状居多,白塞病的患者还需要在饮食上面加以注意,在生活方面要有规律,注意自身卫生习惯,避免长期加班等,那么,白塞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呢? 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办法。多种药物均有效,但停药后大多易复发。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现有症状,防治重要脏器损害,减缓疾病进展。 *1、家庭治疗 1)外敷:选干地龙10条,吴茱萸1.8克,共研末,和面粉少许,用醋调成糊状,敷两足心包扎,日两次。 2)蛋液:鸡蛋壳10克,延胡荣3克,共研细末。日2次,每次3克。 3)足部按摩:区双足肺区、肾区、下焦区。用平疚平泻法,每日一次。 *2、一般治疗:重症病例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外阴、皮肤、眼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

*3、局部用药:①口腔溃疡:龙胆紫或锡类散等,如四环素250mg(1片)溶于水中,含漱2 分钟后咽下;0.02%~0.2%洗必泰液、1%硼酸液含漱。②阴部溃疡:抗生素软膏,如0.1%醋酸氟羟泼尼松软膏、四环素软膏局部涂药;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③眼结合膜炎: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如0.5%醋酸氢化可的松滴眼液滴眼。 *4、全身治疗 ⑴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发热、关节炎、结节红斑,如布洛芬、消炎痛、阿司匹林、奈普生、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等。 ⑵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①严重的眼部病变;②伴有中枢神经病变急性发作;③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④大动脉炎; ⑤严重口腔、外阴溃疡,关节症状;方法:泼尼松30~60mg/d,神经白塞病为60~100mg/d,病情控制后减量,用10mg/d维持量。 ⑶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疗效差或重症白塞病时加用,如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累时。①秋水仙碱:对有关节病变及结节性红斑者可能有效,有时对口腔溃疡者也有一定疗效;②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静脉滴注;③苯丁酸氮芥:50~100mg/d口服,病情缓解后递减至2~4mg/d维持。④环孢菌素A和-干扰素。 ⑷抗凝剂:用于合并血栓病变,如链激酶、尿激酶、阿司匹林及潘生丁等。

(完整版)亨廷顿病诊疗指南

亨廷顿病诊疗指南 概述 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又称亨廷顿病,是一种隐匿起病,以舞蹈样不自主运动、精神障碍和痴呆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致病是由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的亨廷顿基因IT15(interesting transcript 15)上的CAG三核苷酸异常扩增突变所致。 病因和流行病学 H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T15基因(也称为HD基因或HHT基因)的表达产物为大小约3144个氨基酸的多肽亨廷顿(HTT)蛋白。突变的亨廷顿蛋白含有扩增的谷氨酰胺残基链,病理改变主要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尾状核和壳核(新纹状体)萎缩最为突出。虽然目前认为HD的发病与突变HTT蛋白的毒性相关,但该病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 全世界HD的患病率约为2.7/100 000,发病率约为每年0.38/100 000。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的患病率约为5.7/100 000,亚洲的患病率约为0.4/100 000。 临床表现 HD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和认知障碍三联征,通常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发病年龄从儿童期至79岁不等,最常见于30~50岁,20岁前诊断为此病的患者被称为青年型HD或Westphal变异型HD,但其所占比例不足全部HD的10%。 HD运动障碍的早期表现为舞蹈症,即累及面部、躯干和肢体的快速,不自主,无节律运动;早期异常动作轻微,患者可能难以意识到舞蹈症状的存在,或将舞蹈样动作整合到随意运动中,使得正常动作的控制出现困难或偏差;随着疾病的进展,舞蹈症的范围和程度常逐渐加重,甚至影响膈肌、咽和喉部肌肉,从而产生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不自主发声;疾病晚期舞蹈症常消失,代之以僵直、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风险分析 1、疫病概述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1.1流行病学 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皱褶内。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1.2临床症状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3病原特性 目前分类学上公认棘球绦虫属有四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头棘球绦虫(E.oligarthrus)、伏尔格利棘球绦虫(E.vogeli)。后两种很少感染动物。这四个种的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上都不相同。而且,许多种间、种内变种己有报道,特别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惟一可靠的鉴定基础是DNA分析。 ?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虫在家犬和大量有蹄动物中传播,犬/羊循环最重要,森棘动物的中间和终末宿主也能感染细粒棘球蚴,例如狼和鹿。成虫长2~7mm,一般有3~4个节片,很少有6个节片的,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的中后方。最后一个节片(孕卵节片)的长度通常比整个成

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0620798.html, 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玥胡纯翼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 摘要:实验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克罗恩病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有化学诱导炎症模型、免疫学模型和基因模型等。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动物模型 克罗恩病是一种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1],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约l0%的结肠炎尚不能分类[2],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尚未解决的难题,故需采用动物模型来帮助进行研究。主要模型建立方法有化学诱导、基因工程、细胞移植和自发性动物模型。本文就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作一综述。 一、化学法诱导的动物模型 (一)碘乙酰胺 碘乙酰胺是一种巯基化合物的阻滞剂。在动物结肠内滴注巯基化合物的阻滞剂减少巯基化合物时,肠黏膜就会发生炎症性损伤,症状主要包括腹泻、体重减轻、结肠粘连扩张和黏膜损伤等。这种模型常被用于研究吸烟对于结肠炎的影响,因为人们发现,尼古丁对UC有改善作用,对CD则会加重其症状[3]。 (二)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能够诱发啮齿类动物近似人类CD的结肠炎,并显示出剂量依赖性[4]。将吲哚美辛用无水乙醇完全溶解,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与饲料一同给予未经禁食的动物即可。该法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是抑制了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的合成导致,加之肠道菌群促进了炎症的产生。该模型的优点在于方便制备,对于急性慢性结肠炎都适用,缺点则是病变范围较小,仅集中于小肠中段,并不会累及回肠。 (三)乙酸 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可对小肠上皮层造成特异性损伤,从而由肠内细菌感染发生炎症反应。造模方法用硅胶软管向禁食大鼠肛门内8cm处注入1ml的乙酸(浓度4%~10%),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这种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的急性肠炎,简便且成本较低,缺点在于自愈性强,不能满足IBD慢性、复发性的特点。 二、免疫法诱导的动物模型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动物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其次是肺部,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1.病原体: 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 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超声在克罗恩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4) 论文正文:超声在克罗恩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6) 前言 (6) 1 超声在CD诊断中的应用 (7) 2 超声在CD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 (7) 3 超声在CD并发症中的应用 (10) 4 超声在CD治疗疗效中的应用 (12) 5 超声在CD随访中的应用 (13) 6 鉴别诊断 (14) 7 小结 (16) 附图及说明 (18)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9) 万方数据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 AUC Area under curve 曲线下面积 CD Crohn's disease 克罗恩病 CDAI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克罗恩病活动指数 CDFI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EUS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超声造影 EDV End diastolic velocity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HBI Harvey-Bradshaw Index Harvey-Bradshaw 指数HS Hydrocolonic sonography 结肠灌注超声检查 PCD Perianal Crohn's disease 克罗恩病肛周病变 CDPI Color Doppler power imaging 彩色多普勒能量成像 PSIL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PSV Peak systolic velocity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I Peak intensity 峰值强度 RI Resistance index 阻力指数 ROC Region of interest 感兴趣区域 RTE Real-time elastography 实时弹性成像 SLIC The sonographic lesion index for CD 超声损伤指数 SMA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肠系膜上动脉 TPUS Transperineal perineal ultrasound 经会阴超声 TTP Time to peak 达峰时间 UC Ulcerative colitis 溃疡性结肠炎 1 万方数据

克罗恩病

主要的几点: 生冷辛辣食物、奶制品、酒、碳酸饮料、肥肉,长纤维食物少吃这个病个体差异很大,要自己感受,上面以外的食物如果吃了感觉不好就不要吃了此病以现在的医学条件是无法治愈的,要长期吃药控制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尚未确定。近年来的研究趋向认为本病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多种外源性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易感性 (1)遗传因素:大量资料表明,Crohn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单卵发育的孪生子之间患Crohn病的一致性比率明显升高,为67%,而双合子的孪生子,其一致性比率仅为8%。同时发现Crohn病患者与配偶之间表现为不一致性,且与普通人群无差别。以上表明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另有报道,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相比,犹太人家族中此病的发病率高,并发现主要是那些阿斯肯纳兹(Ash Kenazi)人种。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阿斯肯纳兹人的调查,其Crohn 病的发病率高于那些同一地区居住的非阿斯肯纳兹人的居民,可能阿斯肯纳兹犹太人代表着人类中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有报道表明,Crohn病患者多与HLA-DR4型血清抗原有关。遗传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本病的发生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遗传基因决定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遗传因素决定其对一些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具有过强的免疫应答反应。 (2)易感性的改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rohn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对肠道内多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异常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患者固有膜的T细胞激活增强,包括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表达增加,T细胞细胞活素生成增加,以及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加。这种T细胞激活的增加导致了效应细胞(如中性白细胞)的聚集。并随后合成破坏性物质(如蛋白酶和反应性氧代谢产物),由此造成Crohn病肠损伤。T细胞激活的触发机制尚不清楚。过去曾有人坚信是慢性分枝杆菌感染所致,但无可靠证据。目前认为可能不是单一的,更可能由一些广为存在的触发物质所激活。 Crohn病的根本缺陷导致了T细胞永久处于激活状态,这种缺陷是目前探索的课题,它可能是外源的抗原、增加的抗原传递(肠渗透性增加)以及有遗传倾向的黏膜免疫障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研究表明,关于本病曾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尚无可信的证据表明存在有直接与任何自身抗原(这种抗原可引起Crohn病中所观察到的炎症过程)相关的免疫应答。 2、外源性因素 (1)感染因素:早年因Crohn病的病理表现与非钙化的结核病变相似,曾怀疑本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但用各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此病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从Crohn 病切除的肠段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培养出Kansasii分枝杆菌或与结核杆菌类似的分枝杆菌的报道。研究发现,这些分枝杆菌接种于小鼠腹腔中可在其肝、脾中发生肉芽肿并出现抗酸杆菌。再把这些抗酸杆菌给乳羊口服,数月后羊的回肠末端可发生非干酪性肉芽肿。从而认为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章家新 傅玉才 (汕头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广东 汕头 515031) 提要 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的比较理想的途径。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份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仅就囊性包虫病近年来的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预防;细粒棘球蚴;疫苗;包虫病中图分类号 R18 R53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16(2002)02-0118-03 收稿日期:2002-03-01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710) 作者简介:章家新(1974-),男,安徽省全椒县人,在读硕 士生。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由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性包虫 病(囊性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分布广,可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病变。另外,伏氏棘球绦虫偶尔可在人体内引起多囊性棘球蚴病,少节棘球绦虫尚无人体内感染的确切报道。在我国只有前2种,而绝大多数流行区以囊性包虫病为主。 1 流行病学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已证实[1]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感染病例。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陕西和西藏流行严重[2],其中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虫株[3]。黑龙江、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已发现有原发包虫病人,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宠物(犬)和经济动物(狐狸)养殖数量增加,包虫病已从我国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由畜牧地区向农业地区逐渐蔓延。目前我国包虫病患者约100万,受威胁人口几千万。 2 疫苗预防的必要性 我国是包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控制包虫病的流行主要是通过切断棘球绦虫生活发育环 节,预防中间宿主(人,畜)对棘球蚴的感染,预防或驱虫治疗终宿主(犬),阻断虫卵的播散。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驱虫治犬和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在感染流行的重点省份,制定防治规划,查治病人,捕杀野犬,对试点区实行 月月驱虫,犬犬投药 ,使棘球蚴病得以很好的控制[5] 。但就西北牧区而言,那里的经济发展落后,大多牧区处在山区或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牧民多以游牧为 主,他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俗及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增加了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难度,使各实验地区的综合防治经验未能持续推广下去[6] 。由于许多相邻国家和地区有棘球蚴病流行,在边界地区防治工作又相对较弱,是已控制地区容易输入新的传染源而使棘球蚴病难以获得持久控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清除传染源才能巩固防治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研制各种疫苗的条件已经成熟。与现行的控制模式相比,采用疫苗预防不仅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也能彻底控制包虫病在我国牧区的流行。 3 疫苗的研究 制备疫苗的抗原主要有原头蚴或六钩蚴人工培养时的代谢产物和射线照射致弱的活虫。 3 1 中间宿主(羊)的保护性疫苗 国外在控制包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排泄或分泌产物作成抗原,给绵羊接种可获得抗细粒棘球绦虫卵的高度免疫力[7],已证明[8]六钩蚴能产生所有的宿主保护性抗原。目前主要是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9,10]。研究[9,10]发现经EG95重组蛋白疫苗免疫的中间宿主(羊),可以抵抗不同的细粒棘球蚴株(新西兰株、澳大利亚株和阿根廷株)感染,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96%~98%)。EG95免疫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针对天然六钩蚴抗原和所用免疫原中近23kDa 的抗原组分的。序列分析说明EG95cD -NA 是715bp 的插入片段,编码分子量为16 592kDa 118 第15卷 第2期 2002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 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Vol 15 No 2 2002

克罗恩病的护理查房

时间:1.20 地点:护士站 内容:护理查房 主持人:护士长 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是共同学习一下克罗恩病的治疗护理。 下面由责任护士汇报病例:7床陶宪武男84岁,主因粘液便伴发热半天来诊,12:27以“克罗恩病”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余年,克罗恩病史7年。入院后应用头孢哌酮,地塞米松,左氧氟沙星治疗。1.7患者鲜血便500g,加用生长抑素3mg静滴,1.10大便颜色正常,1.14停用,1.8给予红细胞2u静滴,给予甲泼尼龙 80mg静滴,1.15减量至60mg,1.17减至40mg,现患者大便正常,应用泮托拉唑,木糖醇,静滴。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名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粘膜的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的炎症反应有关,下面由xx说相关因素。 护士a:克罗恩病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系统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相关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了解相关因素,下面由董珊珊说一下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腹胀、恶心、呕吐、血便等。约80%以上的病人以腹痛为起始病症,发病较急,一般腹痛位于脐周和右下腹,为间歇性的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约80%的病例有腹泻,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常带有恶臭,但少有脓血便。但在急性期,小肠病变广泛或结肠有溃疡性病变时可出现明显的血便,甚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休克。 2.全身症状多数病人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的低热,少数急性期的病例和并发急性穿孔者可出现高热;由于长时期的腹痛、腹泻、肠道功能减退,病人可有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可有发育迟缓等。 由护士b说一下治疗: 1.原则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无并发症时,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可缓解有关症状。活动期宜卧床休息,给高营养、低渣饮食。严重病例宜暂禁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采用肠内或肠外高营养支持。

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文章编号:1001-5949(2005)08-0510-03?论 著?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 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王 健,赵嘉庆,王娅娜,丁淑琴,赵 巍 [摘要]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EF-1基因片段进行分 子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细粒棘球蚴EF-1基因 片段,与p GE M-T载体重组并转化E.C oli JM109,经筛选扩增获得重组基因克隆,再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EF-1/p GE M-T/JM109克隆体系,测序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93bp,与已发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 比,同源性为99%,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结论 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可能为细粒棘球蚴(E.granu2 losus)翻译延伸因子EF-1基因片段。 [关键词] 棘球蚴病;基因,结构;克隆,分子;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32.32 [文献标识码] A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zing of the EF-1gene from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of m ankind WANG Jian,ZH AO Jia-qing,WANG Ya-na,et al.(Ningxia Med.C oll.,Y inchuan7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obtain and analyze sequence EF-1gene,and lay bases for screening candidate antige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Methods T 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protoscoles of cysts from humam.The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published nucletid sequence in the genbank database.The EF-1gen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p GE M-T vector for sequencing and analyzing.R esults A cDNA sequence with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693bp has been amplified success fully by RT-PCR.C omparision of the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deduced from cDNA with the published EF-1gene sequenc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2 sus in the genbank revealed99%identity samely.Conclusion Because the EF-1play an importante role in energy metabolism of E.granulo2 sus,EF-1gene gained from protoscoles can be used as candidate antigene gene to develope vaccine and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studying. K ey w ords Echinococcosis;G enes structural;Cloning molecular;Sequencing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有包虫病的流行,西北五省区为主要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 4.5%之间1。目前包虫病治疗主要以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由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存在复发率高等缺点,使得包虫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积极开展对寄生虫疫苗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3。本研究旨在获得E.gran2 ulosus EF-1基因片段对其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同源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的重组抗原研制工作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收集:从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包虫病患者手术摘除的完整包囊,无菌条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260105)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作者简介]王健,男(1965-),宁夏籍,汉族,主管药师,从事分子疫苗研究。下抽取囊液,分离原头蚴,经P BS(pH7.2)3次洗涤后,-85℃保存。 1.1.2 质粒与菌种:p GE M-T质粒载体购自Promega 公司。E.coli JM109由本室保存。 1.1.3 酶与试剂:限制性内切酶BamHI、NotI、X-gal、IPTG、RNA提取试剂盒、RT-PCR试剂盒均购自Promega公司,DNA回收试剂盒、200bpDNA和Lamb2 daDNA/hindⅢMarker购自北京华美公司。 1.1.4 RT-PCR引物:通过互连网G eneBank中检索的细粒棘球蚴EF-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PrimerI:5’ATGG ATCCATGG AGTCGG CGTACATG CG3’ PrimerⅡ:5’GTG CGG CCG CTTACAGTTTGTTAAAGG AAG3’为了便于亚克隆,在引物1和引物2的两端分别引入了一个BamHI和Not I酶切位点。引物由北京三泰兴隆科技公司合成。 1.1.5 仪器设备:PCR仪(美国BI O RAD),超低温冰柜,超净工作台,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纯水仪,电子分析天平,高速匀浆器,热压消毒器,恒温干燥箱。

白塞病的基本概念

白塞病的基本概念 管剑龙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疾病。1937年土耳其Beh?et医师描述了一组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本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主要集中在东亚、中东、地中海各国,与古丝绸之路地域巧合,故有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病。据资料报道其发病率:土耳其为420/10万,日本为13.6/10万,美国为6.6/10万,我国黑龙江为0.11%,宁夏回族自治区为0.12%,但国内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中国,白塞病是全葡萄球膜炎的首要病因,失明致残率较高;另一些患者消化道溃疡发生率较高,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肠瘘、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患者多数起病缓慢,主要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除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外,还可累及皮肤、关节、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系统。各系统症状出现先后不一,出现首发症状至符合诊断标准,往往延迟6~7年。无疑对白塞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造成困难。 白塞病缺乏特异性实验室化验和检查,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分类标准繁多,患者和医师困惑。目前广泛采用1990年国际分类标准和1987年日本修订分类标准。 1990年国际分类标准,包括:(1)反复口腔溃疡;(2)外生殖器溃疡;(3)眼部病变;(4)皮肤损害;(5)皮肤针刺反应阳性。具有反复口腔溃疡外加4项中2项及可诊断。 国际无统一治疗指南,部分药物应用缺乏循征依据。治疗总原则:1.仅有皮肤黏膜受累,可局部用药;2.眼部病变尤其是后(全)葡萄球膜炎,视网膜炎、黄斑变性需球旁注射激素和(或)全身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3.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重要器官受累需应用全身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可联合生物制剂。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手术治疗。 皮肤黏膜病变

关于疯牛病的综述 (1)

疯牛病分析综述 11级动物科学(1)班邱碧琼2011084541 摘要: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人畜共患神经退行性疾病.1986年11月将该病定名为BSE,首次在英国报刊上报道。这种病波及世界很多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国等。根据近年来国际上有关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疯牛病的病原症状、种间和人群中传播、防疫策略等方面做以综述。 关键词:疯牛病、基因突变、人群、地域 1 引言: 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瘙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症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 2 疯牛病的病原和症状 医学家研究证实,牛患BSE,是痒病传到牛身上所致。痒病是绵羊所患的一种致命的慢性神经性机能病。其实痒病的发生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不过,医学界至今未能找到导致痒病的根源,因此,疯牛病的病原也就难以确定。 医学家们发现BSE的病程一般为14~90天,潜伏期长达4~6年。这种病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状不尽相同,多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变化,行为反常,烦躁不安,对声音和触摸,尤其是对头部触摸过分敏感,步态不稳,经常乱踢以至摔倒、抽搐。发病初期无上述症状,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粪便坚硬,两耳对称性活动困难,心搏缓慢(平均50次/分),呼吸频率增快,体重下降,极度消瘦,以至死亡。经解剖发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灰质部分形成海绵状空泡,脑干灰质两侧呈对称性病变,神经纤维网有中等数量的不连续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经细胞肿胀成气球状,细胞质变窄。另外,还有明显的神经细胞变性及坏死。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精)

克罗恩病 第一章概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rohn 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黏膜至浆膜,贯穿肠壁,病变多呈节段性、非连续性分布,可累及胃肠道,甚至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最为常见。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回肠型、回-结肠型和结肠型。该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远高于亚洲国家,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发病女性高于男性,表现为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腹部包块及皮肤和关节病变等肠外表现,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 第二章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一节现代医学的认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极其活跃,目前认为本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因素等。 (一)遗传因素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近来在西方人群中发现与 CD 易感性一致的在染色体 16q12 NOD2/CARD15 基因的三种不同编码区,然而在日本、南韩、中国多种研究中均未发现如此一致性,提示 CD 的基因背景有所不同。本病有遗传易感性,但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像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分裂症等可能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二)感染因素 长期对于微生物感染与本病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病灶常多发生于细菌接触最多的部位,在本病患者肠粘膜中已检测出副结核分歧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麻疹病毒等及其产物,致病菌在肠道中异常增殖,改变肠道正常内环境,特别是菌群失调,经细菌及其毒素产物等反复作用下,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引起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使肠粘膜持续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三)环境因素 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吸烟与发病密切相关。口服避孕药者患病危险性增高,与用药时间呈正比。阑尾切除者和母乳喂养者患病危险性降低。流行病学统计亚洲人群移民至高发病率地区后发病率增高,我国近年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可能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四)免疫因素 本病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肠粘膜固有层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浸润,免疫激活主要限于胃肠道,且处于反应持续状态。同时有T细胞效应功能明显增强,表现为一种Th1活性增加,产生INF-γ和IL-2,介导细胞免疫,非干酪性样肉芽肿是细胞免疫的结果。由于参与免疫炎症过程中因子和介质相当多,相互作用间重要的致病因子和信息传递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病理 病变可涉及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但少见。病理变化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和瘘管形成期(穿孔期)。镜下肠段呈节段分布,与正常肠段界限清晰,呈跳跃状。急性期以肠壁水肿炎变为主;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受累肠管外形呈管状,其上端肠管扩张。 粘膜面典型病变有: ①溃疡:早期浅小溃疡,后成纵行或横行的溃疡,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即形成较为典型的裂沟,沿肠系膜侧分布。肠壁可有脓肿。 ②卵石状结节:由于粘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突起,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化

细粒棘球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细粒棘球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细粒棘球蚴病主要见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感染率与职业、生活习惯、居住条件、小区气候、自然条件及家畜检疫水平等都有密切关系。本病不仅见于人类,也可在绵羊、猪、山羊、骆驼、水牛和马等动物中发病,这些自然中间宿主在人类细粒棘球蚴病流行区同样有很高的发病率。细粒棘球蚴绦虫最常见的家畜循环是犬/羊,人类感染主要来源于犬,人与人或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互不传染。 二病因1.传染源 传染源是是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其中卵对温度耐受性好,适合于在牧区传播。 2.传播途径 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3.易感人群 患者以青壮年农民与牧民为多,大多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 三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的大小、部位、发育阶段、是否失去活性及有无并发症等。无并发症的肝棘球蚴囊肿通常处于临床潜伏期而无症状,常在感染多年后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偶然被发现。也有患者自己发现肝脏肿大或出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而就诊。有些无并发症的肝棘球蚴囊肿患者可终身无症状,而囊肿直径每年增长1~2cm。但成人感染本病时临床症状出现迅速,表现为右上腹钝痛、腹胀及肝肿大等。儿童巨大肝棘球蚴囊肿可出现棘球蚴病恶病质,可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治疗后能很快好转。在肿大的肝表面可触及囊性感的包块,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若囊内有棘球蚴囊沙,叩诊时可出现棘球蚴震颤现象。很少出现肝功能不全,有血浆白蛋白减低而球蛋白增高的倾向。 四检查1.影像学诊断 (1)X线检查对无并发症肝棘球蚴囊肿的诊断价值有限。胸部X线平片可见右侧膈肌抬高,有胸膜炎征象。典型者衰老的肝棘球蚴囊肿有钙化。 (2)B超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B超可证实囊肿病变的性质,若在母囊内见到子囊即可确诊。(3)CT主要用于肝棘球蚴囊肿精确定位,同时还可明确腹腔内有无棘球蚴囊肿。

棘球蚴介绍和研究进展(2017.3.18)

棘球蚴病 一、棘球蚴病概况: 棘球蚴,也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为 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由隶属于带科(Taeniidae)棘球属(Echinococcu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或称包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两种,我国以前者较为常见。棘球蚴病史 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侵犯肝脏,其次是肺,其他部位也可受罹。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1.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它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 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hydatidosis)。 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随着世界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散,现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 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 1.1 成虫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虫体非常小(2~22 mm),由头节(1个)和节片(2~7 个)组成。头节上有两圈小钩、4个吸盘及一个顶突。其中,吻钩的数量变化较大,顶突上还具有若干个腺体,称为顶突腺。雌、雄生殖器官均存在于成熟节片中,其中雄 茎囊呈梨状,睾丸共25~50个,卵巢分为左右两瓣,约有12~15对,内含大量虫卵, 节片侧缘有生殖孔。 1.2 幼虫细粒棘球蚴(中绦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常常因为其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 所变化,它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肝脏和肺部,偶尔也寄生于骨骼肌、眼部或其他器官。囊体一般近似球形,内含囊液,为一单室囊肿。它的囊壁分成两层:外层是角质层,内层是胚层(又叫生发层),具丰富的细胞结构,这些细胞在空泡化之后所形 成的结构称之为小囊。囊腔芽生出有囊腔的子囊和数量不等的原头蚴,这种小囊又称 为生发囊或者育囊。母囊与小囊的生发层在脱落后游离于囊液,这种包含育囊、子囊 以及原头蚴的结构统称为棘球砂。在人体内部,细粒棘球蚴的包囊能够不断生长, 甚至可以达到数公升的体积。 1.3 生活史棘球绦虫必须依赖两种哺乳动物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经过虫卵,棘 球蚴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的小肠内,孕节片或虫卵随粪 便排出;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由有蹄动物中间宿主食入虫卵,从而发育成棘球蚴,随 后棘球蚴在肝、肺和其他脏器中发育生长,直到棘球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发 育为成虫。人感染棘球蚴后可在肝、肺等器官形成占位性病灶。

克罗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克罗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导读: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 病因尚未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因素似较有关。 (一)免疫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以及补体C2,C4的升高。利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发现杭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组织培养时,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切除病变的肠段,细胞毒作用亦随之消失。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亦呈异常反应,说明有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反应低下;二硝基氯苯(DNCB)试验常为阴性,均支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来还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如 II-1,2,4,6,8,10,y干扰素和a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有关。说明CD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 (二)感染应用特异性的DNA探针以PCR方法发现2/3CD患者组织中有副结核分枝杆菌(MP);用CD组织匀浆接种金黄地鼠,半数出现肉芽肿性炎症,40%为MPPCR阳性;CD组织中可找到麻疹病毒包涵体;在无菌环境下,实验动物不能诱发肠道炎症;另外甲硝唑

对CD有一定疗效。所有这些均提示感染在CD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三)遗传本病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就发病率而言,白种人高于黑人,单卵双生高于双卵双生;CD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10%一15%;研究发现本病存在某些基因缺陷。以上提示本病存在遗传倾向。

基于细粒棘球蚴病不同时期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Asian Case Report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亚洲兽医病例研究, 2020, 9(3), 25-31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0620798.html,/journal/acrpv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110620798.html,/10.12677/acrpvm.2020.93004 Research Progress of Diagnostic Antigens Based on Echinococcosis granulosus at Different Stages Yingying Ding1, Yanhu Wang1, Tianxiang Chen2, Yipeng Wu2, Mingyi Du1, Zhichuan Ma1, Kejie Yu1, Xiaoyu Sang1, Ying Feng1, Ran Chen1, Na Yang1* 1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in Zoige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Received: May 26th, 2020; accepted: Jun. 9th, 2020; published: Jun. 16th, 2020 Abstract Cystic echinoccosis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parasitic disease of humans and animals caused by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disease, so effective di-agnostic method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stag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in the intermediate host, the diagnostic antigens can be divided into: oncosphere stage antigen, protoscoleces stage antigen and cystic fluid stage antig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diagnostic antigen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antigens used in immunodiagnosis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 Keywords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Diagnostic Antigen, Recombinant Antigen 基于细粒棘球蚴病不同时期诊断抗原的 研究进展 丁莹莹1,王彦虎1,陈天祥2,吴毅鹏2,杜铭怡1,马知川1,于克杰1,桑晓宇1,冯颖1, 陈冉1,杨娜1* 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2四川省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