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哲学论文集

合集下载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东西方思想,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二、人性观的差异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追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成功。

三、知识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和体验。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和经验的积累,追求智慧和内在的领悟。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追求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现代化和进步。

四、时间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长期的发展和持久的价值,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强调人生的循环和无常,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短期的效益和即时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成功。

西方哲学强调人生的线性和有限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进步。

五、社会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想在价值观、人性观、知识观、时间观和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

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

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

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

”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

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

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

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前言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与价值的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哲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中、西方在哲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以比较的角度,试图探究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在或存在的学科。

在中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哲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实在”或“存在”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本质,即存在就是实在。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是一种状态。

比如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男女老少、善恶美丑,都是万物中的不同状态。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与行为的学科。

在中西方伦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人普遍认为,伦理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可用推理证明。

而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例如,孔子倡导“人性善,而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人性本善,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道德修养。

人性观中西哲学在人性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持有一个天赋性和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而无仁不可以为人。

”认为人的基本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善良是有规律,可培养和发展的。

相反的,西方哲学中较坚信人性本恶或者说人性持有原罪论的观点。

亚当斁子史崔认为人本性邪恶,需要受到外界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

总体来说,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伦理学和人性观方面存在很大的根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很多的根本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将分别从自由、知识和正义探讨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

自由西方哲学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选择能力。

已成立的成立的十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都生来是自由的,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人的这种自由。

这个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哲学家借用。

二十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对自由进行了广泛、深入而有分寸的探讨。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哲学是一种对人类生命、世界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是文化的核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西方古代哲学是指自古希腊以来,直到中世纪的哲学学派,包括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斯多伊哲学等等,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是指自先秦时期以来,直到晚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等。

本文将探讨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1. 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它关注的是实在的存在、本体、本质等问题。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柏拉图哲学强调的是超越世界的理念世界,他认为世界是带有形而上学的“表象”,而理念世界则是真正的实在。

因此他断言,希腊神话中的神都来源于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哲学则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包含在具有形式和物质的实体中,这些实体通过内在的形式和感性经验的理解来达到对它们的理解和描述。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世界的表象和内在构造的关系。

儒家的“天人合一”、“性”论,认为人性和天性相通,也是世界的内在原理。

而道家则关注的是“道”,即世界的本质,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在道的支配下而存在。

在本体论上,中国哲学着重强调的是“道”,而西方古代哲学则相对强调理念和实体。

2. 伦理学伦理学是对人类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的探究,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并取得幸福。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柏拉图哲学认为美、善和真是终极目标,而人必须追求这种理念世界的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哲学则将幸福视为理性行为的最终目标,将德性和自我实现作为人类幸福的本质。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则强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问题。

儒家的义、礼、仁等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人际关系的规范。

道家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反对权力和暴力的运用。

因此,在伦理学上,中西方哲学强调的方向和内容有所不同。

3.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探究存在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非物质的实体、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小编提供的仅供参考哦!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篇二从中西方哲学比较中浅析“禅”的意境摘要:西方的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与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相一致,其形而上学的智慧,是即体即用,即刹那即永恒。

既超越又内在的,并不是要人们去执著于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实体或逻辑的上帝,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化神奇于平淡,寓平淡于神奇。

关键词:禅;形而上;形而下康德曾经把人类的哲学探索划分为三大问题:(1)我可以认识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能够希望什么?[1]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的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

西方哲学对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追问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里,无论表述方式是多么不同,他们都坚持终极世界与现实世界两界之殊异。

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把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日益引向脱离现实事物,超越于人自身的存在。

如果以西方那种以纯粹概念表达的超验性质的形而上学为标准,中国哲学并不存在那种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讲的都是人自己的活动。

《周易•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导出的形上与形下、道与器(气)的争辩虽然在文字上是最接近西方哲学的形上本体,而且在后来的演变中,特别是宋明理学中,也确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形上、形下之义,但归其要,形上形下之辩和道器之辩的“形上”和“道”从来都不是纯粹和抽象的概念和超验的存在,不是在概念中被把握的东西,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或说了悟到的。

形上与形下合而为一,是一体之两面,道与器相互涵摄,道以器显,器得道而成。

[2]?西方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篇一[摘要]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前者以个人为核心,强调理性与斗争;后者以社会、家庭为中心,强调整体与和谐。

当今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加速,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在科学道德、文学艺术、中医西医、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中国的现代化,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将其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传统;生态文艺学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是学术界对当今世界的描述。

其意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有两个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问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正在走向“一个世界”。

我们真的是在走向“一个世界”吗?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先生认为:“可能存在两种‘一体化’:一是由某一个超级大国凭借实力和霸权垄断世界的经济和政治。

一是靠民族宽容、文化沟通促成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

”[1](P266)我们认为,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传统和现实)不同,虽然不一定会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爆发“文明的冲突”,但激烈的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一、文化的两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许这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结课论文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结课论文

中西方哲学理性差异之我见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存在,来源于文化的差异。

就中西方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较多,通俗讲就是跟着感觉走,个性较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的较多,认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较张扬。

分析中西方哲学差异,可以从理性主义方面着手,其异趣也集中表现在理性精神的差异上。

一、纯粹理性的差异纯粹理性,指人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如康德所讲,纯粹理性主要包括本体论问题、事物起源、思维形式、存在意义等抽象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人由三部分组成:理性、灵魂、肉体,其中理性是三者中最高贵的、不朽的部分。

古希腊的哲学,理性即“爱智慧”,是对知识的追求,毕达哥拉斯的数、欧几里得的几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都是对世界本原的追究。

这种思辨探索,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完美和绝对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西方理性具有明确的实证性和严谨性。

例如,有名的“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则证明了“所有非黑的事物都不是乌鸦”的正确性,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

纯粹理性中包含着的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对同一种问题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往往这两种看法都有其理论依据支撑。

西方哲学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常常出现悖论。

例如:张三昨天偷了李四家里的东西,在第二天李四状告张三时,张三诡辩说:“时间是流动的,昨天偷东西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你要去状告过去的我”。

这样就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扩大到整个社会后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说法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其实不是没有存在漏洞的。

身处“现在”这个时间点,必定在过去或从前有一个开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始元”。

开端点前面必有一个时段无时间,经历了变化才出现了时间。

正因为此,虽然时间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事件具有延续性,一个时间所带来的祸患将延续到下一时间。

上述事例就是把无限超越的极限化的典型,是狭隘肤浅与形而上学的结体。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间”上,无法在我们思考的问题上解决,这是不合逻辑的。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篇一摘要: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哲学基本特征、哲学思维方式以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分析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万物理性的综合体。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哲学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深层次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

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是不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生长在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因而,中国哲学与伦理密切联系。

此外,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和人生。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哲学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即: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共3篇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共3篇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共3篇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1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更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交流时更加得心应手。

中西文化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点,这一点可以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看出。

中国以孔孟之道、道家、墨家、儒家等哲学思想为代表,强调“天人合一”、“中和之道”、“仁义礼智信”等重要价值观。

而西方哲学由古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基督教神学、启蒙哲学等思想体系构成,强调人性、自由、民主、平等等。

两者不同的哲学思想基础,决定了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学注重阐发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从整体出发看待世界和自己,呼吁人们尽力营造和谐的社会。

西方哲学则注重人性本质的探讨,推崇个体自由、民主和人类理性。

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两种文化在问题解决上的思路是不同的。

其次,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文化哲学的差异更为显著。

中华文化注重人际关系、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等,强调中庸之道、人际平衡、公平正义。

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体自由、人权意识,追求平等、公正、博爱并重。

两者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使得两种文化在对待问题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上有所差异。

但是,尽管中西方文化哲学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两者也对彼此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西文化相互融通,从而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激进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现象学,与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道家、先秦诸子、佛家思想等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态,这种思想融合也为人类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融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间交流融合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

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

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东方管理哲学基于民本的哲学前提,而西方管理哲学基于人本的哲学前提;东方管理哲学具有非系统性,而西方管理哲学具有系统性;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篇一摘要: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东方管理哲学基于民本的哲学前提,而西方管理哲学基于人本的哲学前提;东方管理哲学具有非系统性,而西方管理哲学具有系统性;东方管理哲学偏向思辨性,而西方管理哲学偏向实证性;东方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而西方管理是一种微观管理;东方管理哲学体现出一种情感管理,而西方管理哲学着重于制度管理。

关键词:东西方;管理哲学;差异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42-02管理哲学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即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在现实的管理领域中,西方管理哲学由于其专业化、系统性、制度规范性等原因,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然而,具体哲学总是适用于具体的环境。

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区域的管理也应该区别而论。

区分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尤为重要。

管理哲学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反作用。

东西方管理哲学都具有实学性,即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

但是,由于东西方环境的区别、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别、理论基础的差别等,其管理哲学也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差别。

一、分别基于民本和人本的哲学前提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从《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无不是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与民同乐,即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于“以民为本”。

在东方社会中,“家庭”是重要的社会组织细胞,因而东方“以民为本”的管理中渗透着群体本位的思想。

哲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

哲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

哲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的差异摘要本文旨在比较西方和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探究两种哲学传统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分析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思辨的特点,以及东方哲学注重体验和实践的特点,揭示两种哲学思想在认知方式、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旨在为跨文化交流和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背景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强调理性和思辨,注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认知的研究。

东方哲学则涵盖了多个国家和文化,如中国、印度、日本等,强调体验和实践,注重对人生、道德和宇宙的研究。

尽管两种哲学思想在方法和对象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优劣和互补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哲学研究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两种哲学思想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哲学的优劣和互补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其次,分析两种哲学思想的特点,有助于深入探讨人类认知、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等问题,推动哲学研究的发展。

最后,探究两种哲学思想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具体研究以下问题:1.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有何不同?2.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有何差异?3.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互动关系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何影响?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究。

首先,收集和阅读有关西方和东方哲学的经典文献和研究论文,了解两种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对象。

其次,对历史上的西方和东方哲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对西方和东方哲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2)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篇二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

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首先应当明晰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期末论文本学期选修了“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这门课,对中西方哲学思想有了些粗浅的认识,开拓了知识面。

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的观点如下。

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哲学比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和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以及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共时性的比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学派别、同一哲学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历时性的比较。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对自己时代声音的回应和对自己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终极性思考和回答。

中西方哲学思想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各具特点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所以在共时性角度而言,中西方哲学思想具有比较的可能。

而任何哲学也都是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也具备了比较的可能性。

中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像其他所有哲学发展一样,出现价值取向、价值理想跟现实实践结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哲学比较——认同与反思、对话与融通、解构与建构的最初的动力机制。

这也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必要性所在。

如果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西方哲学比较,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哲学思想资料的比较研究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则是在“和平与发展”和“改革与开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

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以西方现代哲学或后现代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解构,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哲学思想资料所建构起来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发生为契机,以当代中国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不仅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比较的性质和意义,而且更承担着对话与融通、反思与建构的双重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生活意义和智慧的学科,展示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以东西方哲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念。

一、哲学的定义和目的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哲学被视为一种学术体系,具有思辨性和揭示性的特点。

东方哲学更注重实践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作用,目的在于寻找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相对而言,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二、人的自我和世界观东方哲学强调个体的融入和谐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宇宙的和谐关系。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共通性。

而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三、思维方式和方法东方哲学更趋向于启发式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看到问题的多重面向和多种解决途径。

中国哲学注重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注重道德和伦理的道路。

而西方哲学更多以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为基础,强调科学方法和实验的验证。

四、价值观与伦理东方哲学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观念的培养和遵守,以及对他人和社区的尊重。

这反映在中国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思想中。

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之间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五、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东方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更趋向于循环和整体性,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回归过程。

西方哲学则更多地关注线性的时间观念和有限性,追求线性进步和个体历史的发展。

六、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东方哲学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

西方哲学流派则涵盖了古希腊哲学、现象学、实用主义等,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等。

总结起来,东西方哲学思想在定义、目的、人的自我和世界观、思维方式和方法、价值观和伦理,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这些差异也是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产物。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思想的来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今天西方文化以他的强势话语地位左右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在人类享受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的灭种,人类社会新疾病的冒出,经济危机的频发等。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寻其根源,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思维方式便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人类在自身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通过一定得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西传统思维又因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性。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均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文明的主宰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思维对于未来的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想要寻找世界文化更为理想的出路,就必须在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的背景下重新估量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智慧的,对世界文明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式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则更注重单元个体式思维,注重分析古代圣贤不用“整体”而用“一体”,该词首见惠施,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说,“生死存亡,是为一体”;《易经》中也会讲“观其会通”,提出有机整体论;在我看来,这种整体性思维在中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黄帝内经》把人体和天地联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传统中医不分科,讲究“望闻问切”,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往往是“头痛医脚”,正是这种系统论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哲学论文集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WTT提供的仅供参考哦!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

中国的自然哲学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在老子的道家学说中,“道”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老子的“道学”将人们从多元宇宙观发展为一元宇宙观,力图从自然自身解释自然的多变现象,这与泰勒斯是一致的。

在老子那里是“道”带来了一个整体的一,即宇宙这个统一的大系统。

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视角,从老子开始就与西方的泰勒斯不同,米利都学派追求的本原是构成万物的分立体;而东方的“道”却是形成整体一的基础,它是抽象的。

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抽象特性,它将引导东方人论“虚”,并乐于思辨玄想,因而缺少微观实证分析的本性。

中国的中医理论体系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由于泰勒斯的本原是构成万物的分立体,因此,它引导的是西方学者对具体事物的结构和形成规律的寻求。

东方的中国人接受的是道家学说,它的抽象性和神秘性以及它的整体视角和运动本性,它引导的是东方学者用思辨和玄想及经验观察去对整体性质和物质的运动做出把握。

二、中西方哲学智慧的差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智慧发展的坚实基础。

东方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孔孟之道”一统天下,长达五千年之久,这种“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世代相传,沿袭至今,至使东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然而,这却成就了东方的文化发展。

西方的智慧是理性的,有两千年的哲学、自然科学发展史,创造了完整的哲学、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有逻辑严谨的数学。

西方人把他们的智慧用于对哲学、科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利用他们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军事,进行殖民扩张。

西方的科学体系推动了全世界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西方庞大的、具有系统性和体系化的欧氏理论与中国的认识论和多神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方智慧以直觉思维为主体,西方智慧以逻辑思维为主体;东方与西方智慧的巨大差异,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结果。

三、中西方哲学的相通之处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就世界构成“本体”而言,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就认识论而言,是反映论与先验论之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辩证法。

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和宗教哲学。

几千年来,唯物主义作为非官方的民间哲学,长期受到压抑,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就方法而言,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

中西方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哲学倾向的贯彻,是为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中华传统思维早就了我们发现知识经验,西方思维造就了他们发现就形成了知识。

中西方的哲学如果互相借鉴的话,那么西方也就不会有异教徒惨死这样的惨案发生,都尝试着去包容别人就不会觉得别人的信仰是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自由,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权力。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西方的公理化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发现形成知识,再经过一代代人的完善,那么我们今天就不用去学习别人的知识,说不定现在世界上的大部分的高科技知识都是我们国家的,因为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是近三百年才开始落后的,在这之前,我们的水平都处在世界的前列,只是这短短的三百年就造成这样巨大的差别,不得不让我们反省一下。

以上的这些有些是个人的想法,也有来自对他人的借鉴,尽管这门课的上课时间很短,但我已经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感受到西方哲学的魅力并且让我对西方哲学增加了兴趣,希望以后可以更多地接触到西方哲学。

参考文献:《浅析东西方哲学的分殊点及其影响》沈佳强《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张志伟哲学论文:建筑美学形式及美感法则研究摘要:无论在中国或是国外,建筑美学都是没有国界之分的。

在建筑美学形式中,美感法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设计的美学含义,然后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建筑美学形式中体现的美感法则,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筑美学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作用1建筑设计的美学含义歌德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凝固了的音乐。

”建筑是工程艺术的主要属性,其美学形式能够决定其艺术表现力的大小以及品质的优劣。

建筑属于视觉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之一,因此必须和建筑美的定义及建筑美感法则紧密联系起来。

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与艺术美学的一项关键性分支,重点探究的是建筑领域当中有关美的问题。

建筑美学具有两重属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

在建筑语汇中,其主要表述的含义都树立在建筑空间系统当中。

所以,建筑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体现在建筑技术的美学价值和功能方面,也是其余艺术形式没有具备的特点。

建筑美学价值也和其余艺术有着一定的共性,拥有多元化人文特色,这也就是建筑的艺术性原则以及美观适用的原则。

2建筑美学形式中体现的美感法则2.1稳定与平衡法则稳定和平衡属于人在视觉上产生的直观体验,其主要表现于建筑立面构图方面。

建筑的立面构图通常都有一个重点,如果这一重点位于构图的中间位置,并且两边是相互对称的,那么就可以称之为静态对称平衡。

但如果该重点不在中间位置,而总体看上去依然可以让人产生稳定的感觉,那么这种就称为静态非对称平衡。

和静态平衡对应的概念即是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利用了变化性的线条、韵律等,给观者带来起伏波动之感。

2.2比例与尺度法则比例和尺度在建筑美学形式中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若能构造出优秀的比例,会使观者看到的画面比较真实而贴切,不易产生扭曲变形之感。

例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完美地展示了比例、尺度以及透视之间的联系。

神庙从平面看上去是一个长方形,立面则由八根多里克柱子与三角形组成。

其柱子由柱脚至柱顶都是逐渐收缩的,充分考虑到了比例的问题。

此外,巴黎圣母院也十分讲究比例和尺度。

其以水平三段式和垂直三段式,把立面划分出来。

同时左右两边的高塔又和中间较矮的构造产生尺度对比。

在入口处还设置有透视门,正中间设计了玫瑰花窗和人物雕像带,其比例不一,使整体构图看上去有变化之感。

2.3节奏和韵律法则在建筑形式中,单一或是多个元素反复出现,就称为节奏和韵律。

这一法则在中国与外国的各种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我国古代所建的塔,依据其形式上的差异可划分成5大类别:喇嘛塔、单层塔、楼阁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

在这5大类别中,都有着节奏和韵律的表现。

如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就属于密檐式塔,其密檐出挑全部采用了叠涩的形式,外廓又进行了缓和的收分,整体呈现出微微凹陷的形态,将建筑的节奏及韵律表现得非常到位。

2.4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多体现在建筑群体组合当中,而在我国的古代园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皇家园林中著名的圆明园、颐和园等,都在整体上呈现除了尺度较为宽广的布局和层次感,显示出富有美感的空间排列。

私家园林则大多分布于江南地区,比如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等。

特别是苏州留园,属于小尺度布局的代表建筑,整个园林弯弯曲曲,入口也是一个十分窄小的通道。

后来漫步前行,眼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而北京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又有所不同,其中轴线经过金水桥伸进天安门内,之后又再度敞开,过了端门到午门之后形成狭道,之后再经过“前三殿”与“后三殿”,不断重复,就如同一首变奏曲,最后到达御花园。

因此,关于建筑美感法则中的空间布局排列法则,能够起到变化的作用,使建筑内涵更为丰富。

2.5单一几何形态法则单一几何形态法则是利用了相对简洁的线条组合,为观者呈现出清晰明了的审美画面。

比如,在建筑美学形式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单一几何形态包括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运用这类几何平面图形进行建筑物外观的整体构建,可以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画面。

一般较为经典的建筑范例,几乎都采用了这种单一或是多个简洁的几何图形。

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就是一座整体为长方形的庙宇。

其中包括了纵深的前走廊,可以将其视为由方形平面和圆形构成的组合体。

而整个庙宇又属于单一空间和汇集式建筑构图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罗马穹顶建设技术的典型例子。

按照罗马当时的风俗,建筑物的穹顶是天体的象征,而在其中间设计一个圆形的洞,就象征着建筑和自然、世俗的和谐统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美学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能力日渐提升。

建筑形式美的法则经历了十分悠久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如今人们要进行建筑美学形式的研究,就要踏着前人的脚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及拓展,跟随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建筑形式美的法则,使建筑领域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1]林荣妍.形式美的法则及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72-75.[2]戴大彬,任洪国,刘文庆.浅析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21(08):43-44.[3]宋平.结合建筑形式浅析建筑形式美法则[j].美与时代:城市版,20XX(07):13-14.[4]季伟绮.建筑设计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应用[j].建设科技,20XX(13):68-69.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