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案例引起的思考
借桃喻李 妙哉——对一则教学案例的思考
连 云 港 市解 放路 小 学
、
吴媛媛
,
怀 和 他 的大 黑 骡 子 》 《 半截蜡 烛 》 推荐 学 生 读
课外 阅读 的书 名 记 录 下 来
, 、
,书中 的好 词 Fra bibliotek 句摘。
中外革 命 战争 时 期 的英 雄 故 事
。
长 ; 学 了《 征 》
, ,
抄 下 读 后 的 感想 收 获 写 下 来
,
并指 导 他 们根
,
毛 飞 推荐学 生 渎《 泽 东 的诗 词 》学 了 《 向月 球 》 ;
据 不 同类 型 的课 外 读 物 分别 记载 这 样 学 生 的
推荐 学 生 看 有关我 国 载人 航 天 飞 机 飞 向太 空 的
三 《 录 像 ;学 了 《 顾 茅 庐 》 林 冲棒 打洪 教 头 》 三 借 《
,
社 会 意 义 个 人 未 来 的前途 远 大 的 志 向 等抽 象
。
辇
’
目答 对 老 师就 奖 给谁
,
朵
J
’
师 :你 说 对 了 李 伟 在 得 到 小 红 花 以 后 不 : 内部 心 理 需 要 对 他 们 来说 还 是 很 陌 生 的 的
,
,
他
。
学
小红 花
。
骄 傲 不 自满 仍 认 真 虚 心 听 别 人 的发 言
,
“
本 好 词 好 句摘 抄 本 名 言 警 句摘 抄 本 对 联 摘 抄 本 科 技 信 息 资料本 剪贴 报 读 后 感 仿写 续
,
新课 标 对 小 学 生 的 阅 读 数 量 质 量 以 及
、
”
索寓 言故 事 》 了 解 不 同 国 家 的传 统 文 化 另 外
教育的生命力:爱与智慧——一则德育案例引发的思考
教育的生命力:爱与智慧———一则德育案例引发的思考文/李晓萍摘要: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育的方法、形式往往决定了德育的效果。
本文通过借鉴一则成功的中职教育案例,学习运用“点燃个体—唤醒集体—鼓舞全体”的方式,实现德育由刚性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动力激发的内在需求,从而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改变小学德育过程中假大空、重说教、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更多地从育人的实效性、长效性出发,选择更具艺术性的施教方式。
关键词:教育爱智慧德育论坛偶尔看到一本书,书名是《爱与智慧———中职学生教育密码》。
作者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余国良。
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个令人振奋的《红衣女孩》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有位身着红色衣服的女生,在学校的小店旁默默地捡拾地上的瓜皮果壳。
这事被正在寝室楼检查卫生的余老师瞧个正着。
余老师看见了“与众不同”的女孩,女孩也看见了余老师,可余老师却当作根本没看见,还绕着道一走了之。
第二天,校园广播里就传出了一则“寻人启事”———“红衣女孩,你是谁?余老师在找你!”广播里反复播出,“其播出密度绝不亚于《中国好声音》中插播的加多宝广告”。
开始大家都在找那个红衣女孩,后来却发现,几天不间断播出的寻人启事让校园里的红衣女孩渐渐多起来了。
于是,校园广播里又立刻传出另一则“寻人启事”———“红衣女孩,你是单胞胎、双胞胎、三胞胎,还是多胞胎……”随着广播的频繁播出,此时的“红衣女孩”已不再是某个人,而是校园里那一片片的红衣、蓝衣,已成为校园里为清洁美丽而“弯腰行动”的精神了。
再看最令余老师得意的结果:经过这样夸赞,校园里出现了无数“红衣女孩”,整个校园的环境变得整洁很多,学生身上的正气得到了升华。
静下心来细想,我们在暗叫“妙”的同时,要着重分析这件事为什么会“红”,为什么会收到说教不能比拟的效果。
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对偶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也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积淀和教育智慧,而无论是发现事件点的敏感度,还是针对事件点采取的行为,都蕴含着教育者对教育深深的爱,也蕴藏着师者博观约取的教育智慧。
一则案例带给我的思考
在 课 堂教 学 中 ,常 常 看 到 这样 的现 象 :上 课 一 开 始 ,学 生 似 乎
都 会 了 ,说 得 头 头 是 道 。记 得 在 教 学 “ 的周 长 ”时 .我 曾问 圆
建构 主义 理 论 也 明 确 指 出 ,学 生 的数 学 学 习不 是 知 识 的 简 单接 受过 程 ,而 是 学 习 主体 基 于 自身 原 有 生 活 经 验 与 知 识 基础 的 主
教 材教 法
吉林 教育 江 苏 省 海 安 县城 东镇 南 屏 小 学 刘 文 兰
近 日 ,一位 同事 在 下 课 后 说 道 : “ 天 上 的 圆 面 积 计算 公 果 。 怎 么看 待 学 生 ,对 学 生 采 取 什 么 态 度 ( 生 观 ) 今 学 ,一 直 是 式 ,学 生 全 都知 道 ,都 不 用 教 了 ,练 习 了一 堂 课 ,两 套 练 习 册 教 育 理 论 和实 践 的 重要 问 题 。 “ 切 为 了 每 一 个 学 生 的发 展 ” 一 都做得差 不多了。 ”人 家不 约 而 同 地 点 了 点 头 .各 自也 发 表 了 是 新 课 程 的最 高宗 旨和 核 心 理 念 ,学 生 是 发 展 的 、独 特 的 、 具 .
失 去 新 鲜 感 。怕 学 生 课 前 进 行 了 预 习 ,到 了课 堂 上 不 认 真 听
讲 ,怕 一 些 错误 的理 论 先 人 为 主 。但 我 们 不 能 因 为 “ 噎 着就 怕 不 吃饭 ” 吧 !况 且 “ 知 ”并 不 意 味着 “ 觉 ” 先 先 。 于 是 .短 暂 的停 顿后 ,我 就 问 : “ 们 是 怎 么 获 得 这 个 方 你 法的? ”有 的学 生 说 是 书 上 预 习 时 记 住 的 .还 有 的说 是 在 数 学
浅析一则案例引发的法律思考
作 为受益人的英雄 ,需要 支付必要 的费用?或作 为受益人 和需 要 给予 必 要 的 补偿 受 害人 的侵 权 ? 二 、见 义 勇 为 与 无 因管 理 的 简 单对 比 见 义勇为立法是指没 有法律或 合同约定 的义务 ,为避 免失 去别人 的利益 ,主动 管理或为他 人提供 服务。见义勇为 立法成 分是 :( 1 )管理者管理或提供服务 的交易人没有法 律或合 同义 务 ;( 2 )经理的主观 自愿管理他人 的利益或提供 服务 ;( 3 )客 观 的 管 理或 服 务 行 为 管 理 。 对 比和见 义 勇 为 立 法 ,英 雄 是 不 难 发 现 :见 义 勇 为 立 法 包 括 良好 的行为 ,在见 义勇 为立 法要件线 性能好 ,属 于见 义勇 为 立法的法案 ,但英雄 的行 为与不作 为之间 曾行 为相 同,只是准 备 之 间 曾在 一 些 特 殊 情 况 下 ,特 殊 的 “ 勇” ,这是 迫 切 和 非 常 危 险 的 ,都 属 于交 叉 。 三 、影 响见 义 勇为 无 因 管 理 人主 张 损 害 赔偿 的 因素 ( 一 ) 见 义 勇 为 者 的利 益 保 护 未 纳入 到 无 因管 理 制度 中来 热情的人站在 了其他人 的生命 和财产安全 , 自己的利益 得 不到有效保护。这 已经成 为一个社 会普遍关 心 的问题 ,如果 不 在法律规范和定 义的 问题 ,将 严重影 响中 国传统美 德 的社会 风 气 和有 益 的 ,也 不 利 于 社 会 的 和 谐 与 稳 定 。 因 此 ,立 法 应 扩 大 见 义 勇 为 立 法 制 度 的外 延 ,至 少 应 包 括 英 雄 见 义 勇 为 立 法 的 特 殊形式 。所 以有其法律基 础相对 完整 的保 护 ,而不是 只根据第 1 0 9条的规定在 《 民法通则 》 。 ( 二 ) 见 义 勇 为者 作 为 受损 管理 者 的 利 益得 不到 充 分 的保 护 温 暖的倾 向于在危险时刻和犯罪 人的大部分 身体造成损伤 的发生 ,损 害的英雄 往往大 于其工作人 员 的保 护下 ,结 合侵权 人逃逸及在我 国的相 关法律制 度 的不完 善 ,由于受益 人拒绝 支 付或他们的工资远不足以弥补管理者的损失。 在经理的补偿 电流法 的规定过 于宽泛 ,缺乏 可操作 性。第 2 3条 中规定 的侵权 责任 法》 为 防止 和制止 其他 民事权 利 的侵 害,使 自己的损害 的,被侵 权人 的责 任。逃 避侵权 人或不 能承 担责任 ,专利权人请求补偿的 ,受益人应 当给予适 当补偿 。 ” 司
由跳楼事件引起的思考作文
由跳楼事件引起的思考作文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人因为生活压力选择了跳楼。
我本来打算刷刷剧放松一下,结果被这事搞得心情很沉重。
于是,我决定放下所有的“沉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聊聊这个话题。
好吧,我得说清楚,我不是来讲那些悲伤的事情的,我只是想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反思一下这种现象。
毕竟,生活中很多问题,解决起来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
记得上次跟我一个朋友阿杰聊天时,他突然说:“哎,你说,跳楼这事儿真的没必要啊,人活得这么累,还不如开个小吃摊,挣点小钱,生活总会好起来的。
”我当时就笑了,阿杰那小吃摊的梦想真是他最大的安慰剂。
他自信满满地说,“看,连我都觉得开小吃摊比跳楼要有趣多了!”虽然他的话有点玩笑成分,但也确实让人思考。
其实,阿杰说的也有道理。
现在的社会压力这么大,大家都像是被压在一块巨石下,喘不过气来。
我有个朋友小美,最近特别累,每天都觉得自己像是在打怪升级,工作、家庭、朋友,样样都要顾及。
她说:“你知道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吗?就是每天早上能睡到自然醒,不用被闹钟吵醒!”听完她的话,我差点笑出了声。
然后我们聊到解决压力的方法。
我提议她去旅行,她却说:“那有啥用,旅行只是换个地方被折磨。
”我这才意识到,旅行并不是万能药。
有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真正的放松方式,而不是临时的假期逃避。
接着我和小美聊到了心理咨询这个话题。
她说:“你觉得心理咨询有用吗?我听说那些心理医生都是很会说话的人,但他们到底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我想了想,回答道:“心理咨询就像是跟朋友聊聊天,只不过这个朋友特别专业,懂得多一点,可能帮你理清楚头绪,让你看清楚自己其实没那么糟糕。
”我突然想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那种搞笑的自我提升书,里面总会写一些“如何解决焦虑”的小窍门,像是“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或者“每天写十件自己感恩的事”。
这种方法虽然听上去很傻,但是有时候笑一笑、记住一点小幸福,真的能让人心情好一点。
当然,这些说说笑笑的背后,真正的解决方法还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
《警示教育的案例反思》个人观感
《警示教育的案例反思》个人观感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警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使人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结合个人观感,对《警示教育的案例反思》进行分析和探讨。
案例分析本文档将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案例:1. 案例一:学术造假案例描述:某知名高校教授因涉嫌学术造假被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分析:学术造假不仅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案例提醒我们要坚守学术道德,追求真理,为年轻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2. 案例二:校园欺凌案例描述:一所中学发生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涉及多名学生。
分析: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也对施暴者未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此案例提示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团队精神,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3. 案例三:教育不公平案例描述:某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分析:教育不公平将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此案例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力度。
个人观感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深感警示教育的重要性。
它让我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行为,还要关注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现象。
以下是我对警示教育的几点个人观感:1. 增强自我认知:通过警示教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后果,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
2. 培养良好的价值观:警示教育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3. 激发社会责任感:从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有责任关注这些问题,并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 提升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生成孕育精彩——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2. 语教通 04 文学讯 1/ 0{ 0 3 ④
让生 成孕育 精彩 呢 ? 以上 案 例 , 发 憾 , 了 一 份 灿 烂 。 引 少 了我 的 三 点 感 悟 :
一
实 ,课 文 的 重 点 不 仅 仅 在 于 感 受 丑 小 鸭 遭 遇 的不 幸 ,不 仅 仅 为 了激 起
二 、 定 价值 。 效 把 握生成 铆 有
、
平等 对话 。 掘 灵 动生成 开
感 的 孩 子 ” 这 样 的价 值 观 怎 么 可 以 。
让生成孕育精
由一则案例 引发的思 考
@ 张 雪 华
培 养 出 良好 的 个 性 和 健 全 的 人 格 呢 ? 其 实 ,教 师 完 全 可 以把 握 好 生 成 , 意地 指 出这种 想法 过 于偏 激 , 善
引 导 学 生 运 用 更 好 的 办 法 消 除 心 头 的 气 愤 。教 师 要 善 于 针 对 学 生 出 现 的 偏 差 和 错 误 ,及 时 引 导 学 生 在 发
公 更 “ 特 体 验 ” “ r 取 向 ” 先 学 生 的怜 悯 、 愤 , 应 感 悟 丑 小 鸭 独 与 f值 i 孰
我 们 的学 生 是 具 有 主 观 能 动 性 孰 后 ? 无 疑 问 , 果 正 确 的fr 导 的 坚 强 , 美 好 生 活 的 向 往 。所 以 , 对 毫 如 i值
【 反思 】生成 ” ‘ ‘ 是新 课程 倡导 的 是 可 供 师 生 平 等 对 话 加 以价 值 导 引 成 。 例 中 , 师 的 预 设 话 题 本 身 想 案 教
一
一则案例引起的思考——谈民事诉讼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和证据的证明力
同样 , 根据 《 最高人 民法 院关于 民事诉讼 证 据的若干 规定》 第
采 用胁 迫、 殴打 的方 式 向赵某 索要 儿子赵 某某 的抚 养 费, 案件 正 7 6条规 定 : 当事人对 自己的主 张 , 只 有本 人 陈述而 不能提 出其 他 在 调查 中 。 相 关证 据 的, 其主 张不 予支 持 。 但对 方 当事 人认 可的 除外 。 徐 某
制 占轧金
◆ 法律 经纬
一
2 0 1 3 ・2 ( 中)
则案例 引起 的思考
王春梅 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花
—
—
谈 民事诉讼证 据材料 的证 明能力和证据 的证 明力
摘
要
无论是 在 民事诉 讼 理论 中还是 实务 中, 均承认证 据 材料 与证据 有 区别。然 而 , 实践 中却常 常加 以混 淆甚至 不加 区
写 的无 中生有 的欠 款 , 从欠 条 的措 辞表达 、 时间 上也可 以看 出与 条 , 但 欠条 内容不 能体现 欠款 的事实依 据 , 换 句话说 , 欠条 的 内容 原 告徐 某的 陈述事 实不 相 符, 有逻 辑矛 盾 , 欠条 内容 没有 明确 是 “ 今 2 0 0 5 . 1 月至 今欠徐 某人 民币壹 万元 整赵 某 2 0 0 5 . 4月 1 3日” 因购房 而欠款 。 后 经笔 迹鉴 定证 实第 一张 欠条确 为 原告所 伪造 ; 与 其主 张 的事 实 “ 2 0 0 2年 3月为 交买 房借款 ” 没有 关联性 , 该 欠
分地使用, 以致于在诉讼前期, 适格的与不适格的证据材料统统被搬至法庭上, 从而引起我国民事诉讼上一系列的其他 问 题。 事 实上 , 区分 两者的 实质 与 目的是对证 据 能力 与证 明力 的分析 与认 定 , 并以此做 出相 应 的规则 , 规 范应用 于诉 讼 实务。
让习作放飞心灵——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都 湿 透 了真 s u n 啊 ! h0 g
“ 了 有 些 标 点 不 恰 当 , 得 不 除 写
强《 》 就 魄 懿 堍
停 留在 读 准 确 的 程 度 上 。 显然 , 这一环 节的设计 中 , 在 学 生 在 理 解 能 力 和 朗读 水 平 两 个 方 面 都 没 有 得 到 应 有 的 提 高 。这 样 缺 失 过程 的教 学 现象 有一 定 的普 遍性 。 比如 , 文 的 重 点 问 题 没 有 经过 充分 全
Pd a ̄ S C Ol e hi m hO ac ng Res r h T ea c
小学 教学研9 匕
【 案例 】
办 公 室 里 静 悄 悄 , 们 几 个 三 我 年 级 的语 文 老 师 都 在 批 阅 学 生 的 第
一
专题 研 究
错 呀 ! 我笑 眯 眯地 看 着 刘 老 师 。 ”
师 : 不 仅 看 到 了 句 子 中 蕴 含 你 的 景 物 , 发 挥 了想 象 , 我 们 描 绘 还 为 了一 幅 和 谐 的 乡村 美 景 图, 了不 起 。 ( 着又有几位 学生进 行 了表达。 接 ) 师 : 学们 , 这 样 , 文 中的 同 像 把
理 解 能 力 和 朗 读 水 平 都 得 到 了 切 实 培 养 和 提 高 , 文 学 习 的 乐 趣 尽 显 语
于 是 , 放 下 书 包 , 着 篮 球 从 地 表 达 出 来 , 错 !, 着 刘 老 师 把 我 拿 不 , 看
楼 上 跑 下来 与小伙 伴 一起 打球 , 我 这 篇 文 章 划 入 了“ ” 行 列 , 也 良 的 我 深 深 地 松 了 一 口气 。
关于反面典型案例剖析与思考
关于反面典型案例剖析与思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反面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反映出了一些社会、经济或者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剖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并且从中汲取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本文将对一些典型的反面案例进行剖析,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建议。
让我们看一个关于公司管理的反面案例。
某公司由于管理层的失误,在一段时间内频繁换领导、管理混乱,导致了公司的运营效率急剧下降,员工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压。
这个案例反映出了公司管理层对于组织管理的重视不足,导致了整个企业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公司管理层的选拔和培训进行规范,强调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与管理水平。
我们可以看一个涉及到金融方面的典型反面案例。
某投资公司由于不良的投资决策,导致了巨额资金的亏损,不仅影响了公司自身的发展,还牵连了一大批投资者的利益。
这个案例展现了在金融领域中,盲目跟风、缺乏风险意识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在金融从业者中普及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
另一个反面案例涉及到人际关系领域。
某团队中,由于成员之间的利益争夺、内讧、办公室政治等问题,导致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急剧下降,无法有效地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这个案例揭示了在团队协作中,缺乏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打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通过对这些反面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根源往往并非是单一的原因所导致,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全面地思考,深入地剖析,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通过对这些反面案例的思考与总结,可以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从一则案件看绝对不能犯和相对不能犯
从一则案件看绝对不能犯和相对不能犯近日,一起涉及舆论风波的案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该案件中,一名年轻人因为在开车时使用手机而发生了交通事故,不幸撞倒了一名路人,致使对方受伤。
这件案件中展现了绝对不能犯和相对不能犯两种不同的违法行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绝对不能犯是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做出某种行为。
比如说在驾驶机动车时,绝对不能酒后驾车、使用手机、超速行驶等等。
这些行为无论发生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允许的,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而且也会极大地危害到人身安全。
在上述案件中,年轻人使用手机导致了交通事故,伤害了了其他路人,严重违反了安全驾车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这种行为不仅违法,更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得到彻底地谴责和惩罚。
相对不能犯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不能做出某一种行为。
比如说在医疗行业中,医生和护士不能泄露患者隐私;在教育行业,教师不能以打骂孩子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等等。
这些行为虽然不是绝对不能犯的,但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也是不允许的。
在上述案件中,年轻人虽然没有酒后驾车或者超速行驶,但是由于他在驾车时使用手机导致了交通事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了相对不能犯的行为。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它们。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安全驾驶的重要性,从行为上切实养成安全驾车的习惯。
其次,在特定领域中,也应该制定相对不能犯的规定,让人们养成一种文明的行为模式。
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这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重大的交通事故或者其他严重的违法行为,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让这些行为者真正意识到了其行为的严重性。
总之,我们应该在思考这个案例时,深入了解绝对不能犯和相对不能犯之间的区别,并且我们需要团结起来,推广文明行为和文化,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除了上文提到的安全驾车和行为模式的问题,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的问题。
在这个案件中,年轻人的行为除了违反交通法规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公德和道德伦理。
典型案例通报心得体会一千字
典型案例通报心得体会一千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的案例,有些令人感动,有些令人警醒,而有些则让我们得到启示。
今天,我想分享一篇典型案例通报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是关于小学生酒驾的,这件事故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对于很多人来说,小学生与酒驾这两个词语从未有过任何联系,但这件事情却发生了,让人们不禁感到震惊。
在案例通报中,我看到了小学生饮酒驾车的事实。
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小学生会喝酒,更不用说酒后开车了。
我很难想象,这么年幼的孩子就已经变得如此无知和不负责任。
我想,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可能是上学路途中无人监管。
无论原因如何,这种事情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我们还应该向周围的人传递积极的思想,让他们远离不良风气和错误的行为。
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从这个案例中我也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扩大化。
如果当时有人及时阻止那名小学生酒后开车,也许这起事故就不会发生了,这件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警惕,防止出现意外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及时解决矛盾,避免将小的问题变成大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我还发现自己思维能力的欠缺。
我意识到,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我的思维往往是狭隘的,很难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想,这是我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将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最后,我想说,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重自己的行为,注意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矛盾的发生,持久地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
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一则真实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
先单独 向英语老师了解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然后又 和郑同学进行了单独交谈 ,也许是因为我当时讲话的态
马 利翁效应的影 响而本末倒置 ,从而 引发了和 郑同学
的 冲 突 ,而 我 也 断 章 取 义 地 认 为 郑 同学 和 英 语 老 师 吵 架 就 是 对 老 师 的 不 尊 重 ,还 让 他 给 英 语 老 师 道 歉 ,也 难 怪 他 会 产 生 抵 触 情 绪 , 因 为 错 的根 本 不 是 他 啊 。凯 洛 夫 指 出 : “ 师 对 学 生 的 态 度 如 果 不 公 正 ,则 会 破 教 坏 师 生 之 间 的 正 常 关 系 ,破 坏 师 生 之 间 的 团 结 ,妨 碍 教 育工 作 的进 行 。 ”这 种 不 平 等 的 态 度 会 导 致 学 生 对 惩 罚 不 以 为 然 ,批 评 也 就 收 不 到 应 有 的效 果 ,还 会 生 产
从一则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并谈 谈笔者在心理健 康教育方 面
识和体会 。
案 例 :李 某 ,女 ,1 5岁 , 山 东 省
、 l l 市 中学 2 0 0 9级 学 生 ,2 0 1 1 年 ! 初 还正常上学 ,成绩 良好 。但是从 1 年 4月 中旬开始就经常请假缺课 ,
终将导致 她对任何人都 以冷 漠的眼光看 待 ,更加孤立 自己 ,直 至不 可救药。 2 .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 1 )加强 与该 生 家庭 的联 系 ,使 她摆脱心 理困境 。我认识 到造 成她心理 不堪重负 的原因 主要在 于家庭 。因此 , 我加强 与其家庭联系 ,让其 父母认识 到 家庭教育 的重要性和责任 感 ,承担起教 育孩子 的重任 ,不要 只顾着 下地干活而 教育孩子 简单粗暴 。我一 次一 次地用课
既胆小怕 事又固执任性 。该生 学习非常 受到心理上 的困扰 。 由于几次考试失利 , 意义 的活 动 ,创设 一个宽松有益 的心理
环境 ,引导这 孩子唤起对美好生 活的向 往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 她失去原 有的心理平衡 ,长此下去 ,她 的认识越 片面 ,心里 的焦 虑就越强 ,最
,
则为 了使这孩子 案 的 学会 自强 ,也教育其他 学 努力 ,成 绩也一直名列前 茅 ,发誓要考 生 ,我组织 了各种活动 。比如 ,学习张 , 心 二 列 例 思 钢 上重点 中学 ,父母对她 的期望值也相 当 海迪事迹 、 “ 十六岁决不轻 言放 弃”主 高 。但 由于她几次4 , N验成绩 都不是很 题 班会 以及 她最 擅 长 的英 语 知识 竞 赛 理 中 考 突 出,心情很 不好 。强烈 的好 胜心理驱 等 。后来她 主动找到我并郑重地告诉 我 引 ,面对现实 ,做一个 勇 使她觉得 自己在 同学 面前 抬不起头来 。 健她要从现在做起 通过 家访 ,我明 白了她不 上学 的原 因是 于克服 困难 的坚强 的人 ……通过 有教育 康 发
当今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透视——由一则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
些 中 学 生 面 临挫 折 时 . 于 能 力 不 够 会 产 生 于 一 种 不 由 利 于 身心 发 展 的 挫 败 感 , 来 紧 张 状 态 和 失 望 、 抑 、 丧 、 带 压 沮 忧 郁 、 闷 等 情 绪 反 应 。 主 客 观 矛 盾 是 导 致 青 少 年 挫 折 心 理 苦
当 今 中 学 生 常 见 心 理 问 题 透 视 由一 则 典 型 案例 引来自 的 思考 随 慧 颖
( 东 省武 城 县 实 验 中学 , 山 山东 武 城 2 30 ) 5 3 0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和 教 育 教 学 观 念 的 不 断 更 新 ,教 育 界 对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越 来 越 重 视 。 作 为 一 名 多 年 担 任 班 主 任 的 中 学 教 师 , 对 维 护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一 直 比较 重 视 , 我 作 了一 些 探 索 和 有 益 尝 试 , 积 累 了 部 分 经 验 。 最 近 , 在 有 也 我 关 报 刊上 看 到 这 样 一 则 报 导 :某 县 初 中二 年 级 男 生 李 某 和 女 生 杨 某 学 习 成 绩 较 差 , 之 性 格 内 向 , 师 长 和 同 学 之 间 加 与 缺 乏 交 流 。 后 来 两 人 发 生 早 恋 , 到 家 长 反 对 后 , 而 离 家 遭 愤 出 走 。 们 在 花 光 钱 后 被 偷 盗 团 伙 利 用 , 过 半 个 月 的折 磨 他 经 后 , 公 安 机 关 的帮 助 下 才 回 到 了 家 中 。 这 则 案 例 的 发 生 , 在 尽 管 有 其 偶 然 性 和 特 殊 性 .但 它 所 反 映 的 问 题 却 是 带 有 普 遍 意 义 的 , 早 恋 、 家 出 走 等 都 是 倍 受 社 会 关 注 , 很 令 如 离 也 学校和 家长担心 的热点 问题 。 这则 典型案 例 中, 映出 了 从 反 当 今 中学 生 中普 遍 存 在 的 一 些 心 理 问 题 , 孤 独 心 理 、 折 如 挫 心 理 、 反 心 理 等 。 下 面 , 就 以 上 心 理 问题 的 成 因 与 对 策 逆 我 进行分析 。 ‘ 孤 独 心理 的成 因及 对 策
八大思维的经典案例
一、创新思维1、在一个专门收集世界名画的美术馆,每幅画都投了一份巨额保险。
可是美术馆新购进一副非常有名的画家的代表作,却没给这幅画投保险。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解答:那是一幅壁画2、有六个小朋友要平均吃五块蛋糕,但不能切碎,而且任何一块蛋糕切成三块以上,你知道怎么分切这5块蛋糕吗?解答:先把三块蛋糕各切成平均的两半,然后分给6个小朋友。
然后把另外两块蛋糕分别切成三等份,再分给6个小朋友,这样每个人就得到了一个半块和1/3块。
二、发散思维1、尽可能想象“△”和什么东西相似或相近?解答:和“△”相似或相近的东西有:馒头、涵洞、峭石、山峰、堡垒、城门、隧道口、喷水池、橱窗、问讯窗口、尼龙秧棚、坟墓、萌芽、彩虹、乌篷船、抛物红、仙鹤戏水、镜片、电视机屏幕、枪洞、子弹头、树荫、海上日出、跳水、弯腰、插秧、拱桥、盾牌、活页木铁夹、天边浮云、英文字母“D”等等。
回答得越多,发散思维的流畅程度越高。
2、古时候,有兄弟三人。
大哥、二哥好吃懒做,三弟勤劳聪明。
三人长大后都成了家。
有一天,三兄弟在一起喝酒,大哥、二哥提议:“从现在起,我们三人说话,互相不准怀疑,否则罚米一斗。
”酒后,大哥说:“你们总说我好吃懒做,现在家里那只母鸡一报晓,我就起床了……”三弟直摇头说:“哪有母鸡报晓之理?”大哥嘿嘿一笑说:“好!你不信我的话,罚米一斗。
”二哥接下去说:“我没有大哥这么勤快,因此家里穷得老鼠撵得猫吱吱叫……”三弟又连连摇头,二哥得意地说:“你不信,也罚米一斗。
”后来……三、收敛思维1、高尔基童年在食品店干杂活,曾碰到过一位刁钻的顾客,“订九块蛋糕,但要装在四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里至少要装三块蛋糕”。
解答:高尔基的办法是:先将九个蛋糕分装在三个盒子里,每盒三块;然后再把这三个盒子一起装在一个大盒子里,用包装袋扎好。
2、你的面前摆着四种物品:一本平装书;一瓶百事可乐;一根纯金项链;一台彩色电视机。
请从上述四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然后,再找出两两物品之间的共同之处。
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教 学 实践
2 2 第 0年 1 1 o g
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 —
由一则案例 引发的思考
高连玉
(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朱丈子总校 060 ) 6 50
时 ,我采 取 散养 的形 式 , 以激 发 学生 兴趣 为主 ,从 不 提 出干 巴 巴 【 例】 案 办 公室 里静 悄 悄的 ,我 们几 个三 年级 的语 文 老师 都在 批 阅学 的要 求框 住学 生的 思维 。 比如 ,引 导学生 写童 话 ,我进行 了这 样 的设计 : 生 的第 一篇作 文 。 “ 昨天 晚上 ,我 和 小蟋 蟀到 月 宫里玩 了!”我 神 秘兮 兮地 对 “ 老 师 ,你 可 怎 么 王 批 ? ”刘 老 师 一脸 苦 笑 地 把 一 本作 文 本 递 到 我 手 里 。我 读 了起 孩子 们说 。教 室里 一下子 炸开 了锅 。
一
、
尊重 学生 的课 堂主体地 位 ,建立 民 主和谐 的师生 关系
心理 学 调查 表 明,积 极 的师 生关系 可促 进 教育 教学 活动 的 开 展 。学 生在 学 习中需 要满 足 交往 、沟通 、探索 的欲 望 ,教师 应 该 尊 重学 生在 教学 中的主体 地位 ,积极 为学 生提 供交 往 、沟通 和探 索 的机会 。在初 中化 学教 学 中 ,可 以多给 学生 动手 实验 的机 会 ,
来 。原 文如 下 :
打 球记
“ 师 ,你骗人 吧 ?” 老
“ 师 ,你做 梦 了 !” 老 下午我放 学回来 ,看到 有几 个 小伙 伴在 打球 。 我 笑 而 不 答 。 胃 口吊足 了 !好 , 大屏 幕 出示谜 底 :夜 晚 的 于是 ,我 放 下 书包 ,拿 着篮球 从楼 上跑 下 来与 小伙 伴一 起 打 球 .我 高兴地 不得 了 ,与 小伙 伴们 商量 一人 投 一个 看看 谁进 的球 花 园里 .小蟋 蟀依偎 在 祖母 的 怀里静 静地 听故事 ,蟋 蟀爸 爸在 优 多,我 一共 投 了1个 进 了6 , 小伙伴 投 了2 个进 了1个 ,我 热 雅的弹琴 ,蟋蟀妈妈呢?噢 ,借 着月光在欣赏今天刚买的裙子 6 4, - O O 的 满头 大汗 .衣服都 湿透 了真su n " h  ̄gl g! 呢 。 忽然 ,一 个 亮 闪闪的 小 家伙 落 在 了玫瑰 花 瓣上 ,原 来是 小精 “ 了有 些标 点不 恰 当 ,写得 不错 呀 !”我笑 眯眯 地看 着刘 灵 叮叮 咚 来 了 !小蟋蟀 一股 脑 儿从奶 奶 的怀 里爬起 来 ,和 叮叮 咚 除 老师 。 攀 着树枝 荡起 了秋 千 。一 荡 ,到 了水星 上 ,再 一荡 ,来到 了月 宫 “ 么 短 ,还 行 ? ”刘 老 师 一脸 惊 讶 , “ 少 应 该 写 一 页 里 … … 这 至 呀 !” “ ,原 来是 老 师写 的童话 呀 !” 噢 “ 章 长 了就 好 吗 ?再 说 , 这 是 一 个 刚 上 三 年 级 的 孩 子 文 “ ,老 师在 童话 里 实现 了 自己的 梦 想 !你 们 有什 么 梦想 , 对 呀 !”看着 刘老 师似 乎有 些松 动 的脸 ,我 乘胜 追击 “ 看 ,题 目 让 我们 也 去 实现 它。 当然 , 出发 前 先 问 自己三 个 问题 :最 想到什 你 是 ‘ 记 ’ ,不俗 ;打 球这 件事 交代 得清 楚 、 明 白; 我 高 兴 么地方去,最想变成什 么,最想做什 么事。把 三个问题的答案连 打球 地 不得 了 ’ ‘ 头 大汗 ,衣 服都湿 透 了 ’这些 语言 多形 象 !”我 起 来 ,是什 么 。” 满 越 说越兴 奋 ,仿佛看 到 了那个 满头大 汗在 打球 的小 男孩 。 “ 大森林 里 ,一颗 紫 色的 露珠 乘着风 环游世 界 …… ” 在 在 我 的 力荐 下 ,刘 老 师 写 下 了 这样 的评 语 : “ 把 自 己的 能 “ 野人 岛上有 一 个红 头发 的,精 灵 ,她 到矮人 国去玩 …… ” J 、 “ 奇 妙 吧 ,这 就 是 写 童话 。 怎 么样 ,快 写 写 自 己的 梦 想 很 感 受如 实地 表达 出来 ,真不错 !”看着 刘 老师 把这 篇文 章划 入 了 吧 ,想怎 么写就 怎 么写。 ” “良”的行列 ,我 也松 了一 口气 。 【 思】 反 下 子 ,孩子 们想 象 的大 门被 打开 了 ,兴趣 盎然 地 开始 了 自 习 作 的 目的 到底 是 什 么 ?除 了 培养 学 生 的书 面 表 达 能 力 以 己 的童 话 之旅 。至 于童 话 的幻 想性 、夸 张性 ,学生 能悟 到 多少 是 外 ,更 深层 次 的应该 是什 么 呢 ?周一 贯先 生说 : “ 作文 是 生命 的 多少 ,我不加 强调 。 独 白和 心灵 的对 话 ” “ 是人 们表情 达 意 、书面 交 际 的工具 ,是 一 没 有 刻 意 的 要 求 ,学 生 乐 写就 足 矣 ,哪 怕 写 的 是流 水帐 。 种 十分 重要 的生 命状 态和 生 活行 为 ,它与 人 的心灵 、情 感有 着 最 在 这样 的氛 围下 ,学生 捆 绑的 手被 放开 了 ,习作 就像 呼 吸一 样 自 真 实 、朴素 的联 系 ” 。由此 可见 , 写作更 是为 了表 达 自我和 与 人 然 ,他 们 当然 越来 越愿 意 写 了。至 于写 作技 巧之 类 ,我觉 得那 是 交 流 。既如 此 ,我 手写 我心 ,有 话则 长 、无话 则短 ,表 达清 楚 即 以后 的事 ,是 在 当孩子 有 了大 量 的写作 尝试 之 后 ,才有 可 能提及 可 ,何 来字 数论 英雄 ?可是 ,现 实是 很 多老师 已经 忘记 了作 文 的 的 ,早 了 ,难 免拔 苗助 长 ,吓倒 了孩 子 。 初 衷 ,习惯 于拿 着 “ 意要 新颖 ,选材 要 积极 , 中心 要突 出 ”等 立 二 、蹲 下身 子 ,赏识 童心 些 “ 好作 文 ”的框 框 去卡 小学 生 的作文 。更 有甚 者觉 得 作文 最 很 多老 师 不 愿 批 阅 学 生 的作 文 ,觉 得 那 是 一 件 令人 头疼 的 少 要写 “ 百字 。结 果 ,学生 越写 越干 ,牙 膏越 挤越 少 , 以致 事 。的确 ,学 生 的作文 大 多是 反映 他们 的世 界 ,无 非是 小伙 伴 闹 三 最 后 ,每 到作文 课 ,学 生哀 声叹 气 、愁眉 苦脸 ,毫无 表达 畅快 之 别扭 ,过生 目送 礼物 ,养小 狗 、小兔 …… 如果 我们用 成人 冷 静 的 感 。究 其原 因 ,都 是那 些 “ 用心 良苦 ” 的要求 惹 的祸 。那 些要 求 目光和理 性的思考去 读学生 的文章 ,难 免觉得幼稚 、寡淡 无味 ,很 就 像孙 悟空 头上 的 紧箍 咒 ,看上 去金 光 闪闪 ,实 则束 缚 了孩 子 的 难 找到可 以共鸣 的地 方 。但 是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 生说 : “ 我们加 心 灵 。难道 孩子 的习作 不必 引导 吗 ?非 也 。著名 作家 林清 玄在 谈 入儿童 生活中 ,便 发现小孩 子有力量 。”因此 ,教师要蹲 下身子 , 及 孩子 的教 育 时说 了这 样几 句话 : “ 小孩子 我 是采 取一个 比较 用 儿童 的眼光去欣赏 学生 的作文 ,分享 他们 的喜怒 哀乐 ,走 进他们 对 自由跟 放 任 的态 度 ,我 觉 得就 好 象 种 树 一样 。树 刚开 始 长 的 时 的 内心世 界。也许这 样,我 们就 会读到 意蕴生动 的语言 ,就会发觉 候 ,你 就说 要剪 成 一个 样子 ,开 始剪 ,剪 好 了 以后你 会发 现这 个 在 成人看 来微不足道 的小事 ,在 孩子 的世 界里却举足 轻重 。 树 长 不 大 。 树要 什 么 时 候 才 能剪 ,一 定 要 长 大 的 时候 才 可 以修 蹲 下 身子 , 当我们 读 到 “ 早晨 ,露 珠妹 妹从 梦 中醒 来 了,她 剪 。 ”我觉 得这 些 话 同样适 用于起 步 阶 段的 作文 教学 。那 么在 小 眨眨 眼睛 ,伸 伸 小腰 ,从 绿色 的 小滑梯 上 溜 了下来 …… ”会 由衷 学 生 习作 的起步 阶 段教 师应 该怎 样做 呢 ?下面 笔 者结 合 自己 的教 地 觉 得 :孩子 ,天 生 的诗 人 ;蹲下 身子 ,当我们 读 到 “ 小乌 龟笨 学 实践谈 几 点看法 。 笨 ,胆 子 似乎 很 小 。水 一 有动 静 ,它就 沉 到缸底 ,头缩进 壳 里 , 降低 起 点 ,激 发兴趣 小 小 的尾 巴紧 紧 地 贴 在 壳 的后 面 ,一 动 也 不动 。等 水 里 恢 复平 在 孩子 的世 界 里 ,星星 眨着 眼睛 ,萤 火 虫提着 小 灯笼 ,一 切 静 ,它才 慢慢 地把 小脑 袋 探 出来 ,用 圆溜溜 的 眼睛 看着 四周 ,似 都 那 么富 有诗 意 。引导 他们 无拘 无束 地 写下对 世 界万 物 的感受 , 乎在观 察 敌情 ,又 过 了一 会儿 ,见 还没 动 静 ,便 又 去玩 耍 了 ”会 本 来 是一件 多么美 的事 情 ,可是 我们 非 要他 注意 怎样 选材 , 怎样 忍不住 叹 服孩子 观察 的细 致 ,更感动 于孩 子的那 份执 着与 认真 。 立 意 ,怎样 开 头 ,怎样 结尾 … …这 么多 的要 求 ,一股 脑地 涌来 , 三 、利用讲 评 ,放开 表扬 本 来 就很 幼稚 的心 灵 ,不懵 了才 怪 呢 ?所 以,在 学 生刚开 始 习作 对 于 习作 刚起 步 的孩 子 ,我觉 得讲 评 的 目的不 仅是 形式 上 的
官司案例体会
官司案例体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官司案例,有些案例可能与我们无关,但有些案例却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思和体会。
在我看来,官司案例不仅仅是一场法律的较量,更是一次人性的考验,一次社会道德的反思。
首先,官司案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在一个案件中,法官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来做出判决,而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让我对法律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保障。
其次,官司案例也让我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一些案件中,当事人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错误而走上了法律的道路,而这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而关键是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并且改正错误。
最后,官司案例也让我对社会道德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一些案件中,背后往往隐藏着利益的纠纷、道德的沦丧,甚至是人性的丑陋。
这让我意识到,法律的制度虽然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做一个守法守规的公民。
总的来说,官司案例不仅仅是一场法律的较量,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道德的反思和体会。
在面对官司案例时,我们不仅应该关注案件本身,更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让自己成长,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做一个守法守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则案例引发的法律思考
浅析一则案例引发的法律思考摘要:在当代中国,见义勇为的事迹屡见不鲜,英雄事迹让社会公众敬仰崇拜的同时,一些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却经常无法得到相关保障,导致悲剧发生。
就民事法律关系而言,见义勇为属无因管理行为。
现行无因管理制度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救济缺乏法律基础。
本文将从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法律权益入手,指出无因管理制度对见义勇为人的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见义勇为无因管理;损害赔偿一、案例2011年10月28日,刘某骑车途中遇见数名手持匕首的歹徒挟持两名女青年,当时黄某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与歹徒进行了英勇的搏斗,不幸身受重伤,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令人感到极度愤恨额是,刘某用宝贵生命救下的两名女青年及他们的其父母对此却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声称:“刘某的死与他们无关,况且国家已经给其家属发了见义勇为奖金,还找我们干什么?”面对被救女青年及其父母,忍无可忍的黄某父母愤然将两名获救的女青年告上法庭。
很明显,这两个年轻妇女和她们的父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法律规范和责任已经引发了争议,作为受益人的英雄,需要支付必要的费用?或作为受益人和需要给予必要的补偿受害人的侵权?二、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简单对比见义勇为立法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同约定的义务,为避免失去别人的利益,主动管理或为他人提供服务。
见义勇为立法成分是:(1)管理者管理或提供服务的交易人没有法律或合同义务;(2)经理的主观自愿管理他人的利益或提供服务;(3)客观的管理或服务行为管理。
对比和见义勇为立法,英雄是不难发现:见义勇为立法包括良好的行为,在见义勇为立法要件线性能好,属于见义勇为立法的法案,但英雄的行为与不作为之间曾行为相同,只是准备之间曾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特殊的“勇”,这是迫切和非常危险的,都属于交叉。
三、影响见义勇为无因管理人主张损害赔偿的因素(一)见义勇为者的利益保护未纳入到无因管理制度中来热情的人站在了其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则案例引起的思考
摘要无论是在民事诉讼理论中还是实务中,均承认证据材料与证据有区别。
然而,实践中却常常加以混淆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以致于在诉讼前期,适格的与不适格的证据材料统统被搬至法庭上,从而引起我国民事诉讼上一系列的其他问题。
事实上,区分两者的实质与目的是对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分析与认定,并以此做出相应的规则,规范应用于诉讼实务。
本文就是由一则欠款案例引发的对该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证据证据材料证明能力证明力
作者简介:王春梅,山东协和学院中级经济师,本科学士,法学专业;刘花,山东协和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080-02
案情:徐某与赵某原系夫妻关系。
2007年4月4日徐某将赵某诉至法院,徐某诉称“在2001年春天,被告以给我办理学车手续为由向我借款4000元,结果未办成。
2002年3月份,被告又以需交购房款为由向我借款10000元。
后经我多次催要,被告才勉强书写了两张欠条。
”庭审中徐某提交了两张欠条,一张为“今欠徐某4000元整赵某2004.8.8”,另一张为“今2005.1月至今欠徐某人民币壹万元整赵某2005.4月13日还款日期为半年内。
赵某”。
对此两份欠条,赵某答辩:2004年8月8日金额为4000元的欠条不是本人所写,是原告伪造的;对于2005年4月13日金额为10000
元的欠条是本人所写,但该欠条是在原告胁迫下所写的无中生有的欠款,从欠条的措辞表达、时间上也可以看出与原告徐某的陈述事实不相符,有逻辑矛盾,欠条内容没有明确是因购房而欠款。
后经笔迹鉴定证实第一张欠条确为原告所伪造;由于赵某没能提交2005年4月13日受胁迫事实的直接证据,庭审时仅提交了相关的证据:当地派出所证明一份,证实2005年3月2日赵某到派出所报过案,自2004年11月份起徐某多次带人采用胁迫、殴打的方式向赵某索要儿子赵某某的抚养费,案件正在调查中。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赵某归还原告徐某10000元。
理由是“认为原告提交的欠条是真实的,能证明其目的,对其证明效力依法予以确认;……欠条系被告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属有效性行为……。
”笔者对此不予赞同,认为本案应当裁定驳回原告徐某的诉讼请求,同时就此案例引起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诸多思考,尤其是对民事诉讼中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与证据证明力作如下探讨与分析。
一、现行法律依据
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据此,表明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才受法律保护。
赵某虽然认可欠条形式,但就欠条内容及其来源均不予认可;赵某提交的胁迫证据虽不是直接证据,但却对本案欠条来源的合法性具有一定证明力,有待派出所查实,未查实之前,不能认定赵某没有提供受胁迫的证据,
从而想当然认定该欠条来源的合法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
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规定,原告虽提交欠条,但欠条内容不能体现欠款的事实依据,换句话说,欠条的内容“今2005.1月至今欠徐某人民币壹万元整赵某2005.4月13日”与其主张的事实“2002年3月为交买房借款”没有关联性,该欠条作为证据不足以证明徐某的事实主张,由此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同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
但对方当事人认可的除外。
徐某主张赵某为购房借款10000元,但所提供的欠条内容却不能证实其主张的事实,徐某在未提供其他证据予以佐证的情况下,显然其主张不能予以支持。
二、追溯法学理论
我国采用的法律要件分类说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为“谁主张,谁举证”。
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承担偿还欠款的义务,应当充分举证证明双方之间形成合法债权债务关系的事实证据。
其中有没有证据以及证据能不能足以证明案件事实是关键要素。
没有证据肯定不能
证明案件事实,但是有了证据,还要看证据有没有充分的证明能力。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即证据的适格性,二是证据的证明力。
而正确的分析与认定这两个问题,已是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应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
(一)证据材料与证据
尽管在民事诉讼理论中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证据材料及证据进行了定义和区别,然而,实践中证据材料与证据却还是经常被混淆且被不加区分地使用,以致于在证据这一概念下包含了证据与证据材料两种情形。
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对这两者进行定义,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证据材料是证据的来源和初始表现形式,证据材料只有在符合证据认定的条件下,才能作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然而,提供的证据材料能否被法院作为证据采纳,取决于它的自然效力和法律效力,具体而言,就是对证明能力与证明力的认定与统一。
严格区分证据与证据材料不仅是诉讼实体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诉讼程序上的意义:一是排除非证据及非法证据,提高诉讼效率;二是保证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平正义性。
而区分二者的实质就是对证据材料证明能力与证据证明力的认定。
(二)证明能力与证明力
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或称证据适格性,在其自然属性及法律属性均有要求,即证据材料内容与客观事实存在必然联系;证据材料本身的产生或者存在是客观的、合法的,具有可采性。
具备了证据的适格性,证据材料才能升格为证据,但证据能否
有效证明案件事实,就涉及到证据证明力,即:提供的证据材料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和强弱程度。
具体而言,证明力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但不涉及有无的问题。
若无证明力,说明其与案件待证事实无关,而无关的材料就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与证据的证明力有明显的区别:其一,证据能力是法律对于某一案件事实材料能否作为证据的资格认定,只有具备证据能力的事实材料才具有作为定案依据的可能性,而证明力是证明案情的价值,只有具备了证据价值,才能显现证明的现实性。
其二,对于证据能力,法律常常依据一定的证据规则加以判断,并且限制较多。
而对于证明力,允许法官自由裁证,法律限制较少。
其三,从诉讼程序上讲,对证据能力加以限制,有利于保证证据本身的质量,能否真实地反映案件事实,并以此保证证据的证明力。
因此,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是对立统一的,证明能力是证据证明力的前提,证据具备证明能力,才能成为适格的证据,进而产生证明力。
从程序上讲,应先解决证据的证明能力,在裁量证据的证明力。
我国对证据材料证据能力的认定主要有三点: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但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实务操作中,大多不加区分地将证据或证据材料推至于审理前,只有庭审中经过质证和法庭的审核、认定,才将符合证据条件的证据材料作为证据加以使用。
如此一来,产生了下列问题:
首先,当事人在进行质证时,对质证的焦点和范围没有限制,
重点问题不突出,造成大量的证据材料均需要庭审质证。
加之法院在调查时范围过宽、期限过长,诉讼效率低下,不利于节约诉讼成本、实现诉讼经济。
其次,除了证据本身的证明力,为达到胜诉目的,导致不当取证程序,产生无关联、不适格材料,甚至伪证,从而损害当事人一方的合法权益。
再次,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没有自觉接受证据规则制约的意识性,从而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这些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证据法,只是简单的制定了一些证据规则。
正因为法律条文规定较少,内容也过于粗糙,因此在民事诉讼中经常模糊了真实性和合法性,常常将真实性代替合法性,刻意寻求所谓的“客观真实”,而不是“法律真实”。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作出规定,但事实上仍然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对证据材料认证的程序缺乏必要的制约,其结果必然是造成法官任意裁决的权力过大。
概言之,证明能力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观英美法和大陆法关于证据材料的规则,英美法主要是以证据的可采性加以规定的,有可采性的证据材料,方有合理的证明力。
英美法规定的比较详尽、严谨。
而大陆法中关于证据材料的规则主要有直接规则、关联性规则、合法性规则、任意性规则、传闻规则。
证据问题是全部诉讼活动的中心问题。
证据材料存在于诉讼前
阶段,只要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就能证明案件事实。
但是,这些证据材料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经过法律的检验转为诉讼证据才具有法律意义。
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能力的核心,但证据材料又必须同时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才能进入到诉讼程序中,成为真正的证据。
特别是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愈来愈倾向于当事人主义,这样非法取证行为便更容易助长,所以我国有必要借鉴英美法中关于证据能力的规则,完善我国过于笼统、粗糙的证据规则,这将能够正确引导当事人举证、双方互相质证与法官认证,对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及正确适用法律、提高诉讼效率,实现我国的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肖建国.证据能力的比较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
[3]刘善春,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