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部分: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在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

(2)在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3)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

(4)在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需进行解释)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三、社会化与自我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分为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社会化的类别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4、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四、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2、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继续社会化:成人期个体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过程4、再社会化:有意改变原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5、社会角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6、角色丛:众多角色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种情况成为角色丛7、角色紧张:在角色丛中,每个角色都要求扮演着去按照自身的行为规范履行行为,从而出现的顾此失彼的现象8、角色冲突: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9、图式:关于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10、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在物理上的接近程度11、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三要素是认知、情感、行为倾向12、人际沟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3、假相倚沟通:沟通着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按照自己的遗愿而不顾及对方反应的沟通14、非对称性沟通:一方只按照自己预定的计划,而另一方则根据别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言行15、反应性相倚沟通: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16、彼此相倚沟通: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对方的反映来调节自己的言行的沟通行为17、社会促进: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的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18、社会抑制: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其活动的完成,抑制其活动效率的现象19、感染:个体对某心理状态无意识、不自觉、非强制地屈从20、暗示: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刺激和信息迅速无批判的接受,并据此做出反应21、时尚: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

前者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文脉和思路;后者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2、两种研究倾向: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3、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的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4、1908年前后,在社会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都出现了心理学分析,这使心理学与社会学在实践上走到了一起,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原始形态出自对群体生活的深层解剖。

5、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照明强度增加,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但当照明强度减弱时,工人的生产效率不但为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照明条件变差但生产效率提高了是因为工人们知道自己参加市实验而塔高了生产积极性,这就是霍桑效应)。

6、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多方面的表现,人的心理犹豫认得存在状态现实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因生存状态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群体类型,因地域文化、信仰与习俗、语言与象征的不同,使民族群体具有裙带性和纽带特性。

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群体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

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出层级性,有不同的层面。

他与民族心理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的横断面上,民族心理更多表现在纵向方面,带有社会记忆性质。

二者是分不开的。

社会心理更能显露出人的群体性、社会性的心理本源。

但是。

群体的单位是个体,个体心理及表达能力的成熟时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容忽视。

7、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三因素: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团体动力学等。

在复习社会心理学时,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你系统地回顾和理解这门学科的关键内容。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人们是如何认知和解释社会现象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认知概念:1. 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指人们在处理和理解信息时,会借助于已有的认知框架来解释和判断。

这些框架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价他人行为的。

它分为内因和外因归因,内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外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其中,一些常见的偏差包括确认偏差、归纳偏差和可得性偏差等。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力。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影响是如何塑造个体行为和态度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影响概念: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规范包括规范活动、规范学习和规范模因等。

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

社会压力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健康和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人们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经常发生在群体之间,可以产生嫉妒、自卑和自尊等情绪。

三、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理学复习资料考试形式:名词解释6‘*4 简答12’*3 论述20‘*2第三章⼈际关系社会⼼理学中的⼈际关系指的是:⼈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关系。

(⼀)⼈际测量法:包括两个⽅⾯:其⼀是对⼀个群体的⼈际关系结构的量度,其⼆是对个体的⼈际关系状况的衡量。

1.社会测量法:基本⽅法是向群体成员提出问题,请他们对其他成员进⾏选择。

肯定的选择代表⼼理上的接纳,否定的选择代表⼼理上的排斥。

具体程序是:第⼀步,确定测量⽬的;第⼆步,确定测量变量;第三步,确定选择⽅法;第四步,编制测量问卷;第五步,实施测量;第六步,测量结果的统计处理。

2.⼈际关系状况的⾃我诊断:包括⼈际交往类型测验、⼈际关系能⼒测验、不良交往⾏为的⾃我测量。

(⼆)社会测量法(三)爱情三⾓理论1.爱情三⾓理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形的三个顶点,三⾓型⾯积越⼤,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

若三⾓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则表⽰三要素中的其中⼀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2.亲密是指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激情指双⽅关系令⼈产⽣兴奋的部分,有强烈欲与对⽅结合的意愿,促使双⽅产⽣浪漫和外在吸引⼒的动机,也就是与性有关的动机驱⼒;承诺指的是愿意与对⽅相守的意愿及决定,短期来说是决定去爱⼀个⼈,长期是指对两⼈之间亲密关系所做的持久性承诺。

3.亲密是爱情的情感部分,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承诺是爱情的认知成分。

⼈类爱情中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爱情形式。

(四)利他⾏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为。

1.亲社会⾏为:是指⼀种有利于他⼈的助⼈⾏为,这种⾏为不⼀定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还可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风险。

(例如帮助他⼈、⾃觉保护环境等)2.利他⾏为特征:⽬的是有利于他⼈,⽽不是为了⾃⼰的私利;是⾃觉⾃愿的⾏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做出的;利他⾏为不求任何回报,是⼀种真正的⽆私奉献;利他⾏为具有⾃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付出⼀定的代价,但是个⼈并不会计较。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整理版.do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整理版.do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认为: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四大支柱。

2、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

个人通过群体(已形成的社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人的心理、个性与依赖于群体的社会性。

3、卢梭著:《社会契约论》;达尔文著:《人类的由来》;[美]摩尔根著:《古代社会》。

4、1824年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

5、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坦塔尔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

7、1900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民族心理学》。

8、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

9、1898年,法国学者塔尔德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

10、1895年法国学者勒邦著有《群众心理学》,1913年著有《革命心理学》。

11、1908年的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名词解释、简答题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关。

而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动因和社会效应,分析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态度、认知、吸引)及行为(侵犯、助人、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规律,控制和促进社会发展。

2、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 人的社会化1.个体的社会化有( B )素质的基础。

A.性别 B、生物遗传 C、个性 D、能力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C)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陷入混乱.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A)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横向划分-------社会化的内容(1)习得基本生活常识(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4)政治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D)A、语言学习B、罪犯改造C、成人教育D、岗前培训未来角色的非正式学习称为预期社会化,这是社会化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部分。

5.个体对(A)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况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B)A、主我B、客我C、超我D、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大纲内容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1.2 自尊1.3 行为归因1.4 自我知觉2 社会影响2.1 从众2.2 说服2.3 群体影响3 社会关系3.1 偏见3.2 攻击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3.4 冲突二、知识框架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简答论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人的社会动机③社会认识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系;讨论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①人际关系→认知;功能;改善②人际沟通→类型;功能;程序;效果③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群体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②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③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④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科学..①环境社会心理学②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③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交换论3.认知理论答:1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认为部门与整体之间存在心理关系;人们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即可以通过心理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与个体两个方面..人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心理动力场来发挥作用的..2认知相符理论①认知相符平衡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②认知失调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定认知和信息;当人脑中出现两种相反认知或信息时则会不愉快;而激发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③认知一致性理论:探讨与预测人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④认知——情感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符合;它们是相互影响的..4.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伦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建立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2三维理论:a.人与人之间“包容”的需要;即希望从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b.人与人之间“控制”的需要;即在“权利”的基础上希望对他人作出某种良好的调节作用c.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需要;即在“友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系某种良好关系..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人道原则:①被试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的②不能让被试者去做风险大的事③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6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三大直接来源答: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本能7.社会化的特征答: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有独特的个性3具有普遍的共性4具有能动性5贯穿人生全程8.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答: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8.社会化的途径答:1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①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a.教授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行为规范c.培养社会角色d.树立面向未来的社会目标②社会教化的类别:a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劳教所B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家庭;习俗2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①替代性强化模仿学习②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联系③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④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⑤自我强化:指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获得精神满足9.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社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家庭;①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②家庭影响的研究:a.父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三种: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b.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子爱吵架;人缘不好;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上进心;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厉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孩子不体谅别人;麻木不仁;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显着差异▲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程度高的家庭孩子很少有嫉妒心;不爱吵架;行为不放纵;合作性强;诚实;情绪稳定;讲道理..③父母的文化素养;相关④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着相关⑤父母的冲突;显着相关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同学▲校规校纪▲责任义务4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广播▲图书;杂志;报纸等10.自我意识的成分答:1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3自我控制:对行为;思想的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11.自我意志的发生与发展答:1人——我知觉分化:①3个月分化性微笑②7——8个月关心镜中形象③10个月主动看镜中自己并与之玩耍④2岁确定镜中的形象是自己2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6——8个月对直接身体有了连续感觉②1岁半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知道是谁③2岁左右会使用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在叫自己④3岁时会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自我意识的建立1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答:1产生社会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知觉2社会印象形成: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知在头脑中保留下来3进行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知一对他人的知觉1内容:a.对他人情感;情绪的判断b.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方法:时间考验;利益考验;危难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2过程如何对他人产生社会知觉a.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中国:两性关系西方:诚信b.注重显着性信息中国人:以貌取人负向效果: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13.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1个体对自己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自己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如果个体没有受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行为;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14.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答1累加法则:指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2平均法则: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算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高的权重..15.认知启发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6.印象管理的方法答: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以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2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2.讨好卡耐基6条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方法:1真诚关注2记住对方的名字3做一个好的倾听者4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5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6微笑琼斯:1恭维抬举2意见;判断上行为上尊重别人3自我表现4给予好处3.恰当的自我表露17.社会认知偏差+巴纳姆效应答: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作用..★个体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a.人们之间的陌生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b.新异的刺激给人的印象c.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和他人影响较小d.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再注意以后信息2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3信念因素: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难以改变;人们还会寻找更多信息和理由来支持这种印象4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5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固定而概括的想法;是类别化的产物6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对他人作出积极性评价;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7证实偏差:a.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即存在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他们使人过分相信即时判断的准确性 b.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他行为的期望8后视效应事后诸葛亮效应:人们自傲回忆自己曾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9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认为自己的信念判断很普遍10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特性18.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说答:1“对应推论”即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基本要素①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非共同性理解为独特性..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效应越少;相应推断可靠性上升..②社会赞许性:行为的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③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容易..19.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答1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必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2三条原则:①区别性:针对刺激物;行动者对同类其他刺激也会作出这样反应吗②一贯性:针对情境;行动者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出的反应相同吗③一致性:针对人;其他人也会和行动者一样对同一刺激作出同样反应吗19.常见的归因偏差答:1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a.我们社会规范的要求b.在社会环境中;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突出2行为者与观察者效应:a.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b.观察者作出内在归因3自我防御性偏差:归因容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一方面;成功了就做内在归因;失败了就做外在归因..另一方面;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有可能采取自我贬低来逃避责任..4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本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作拟人化归因20.社会态度的特征答: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内在性21.劝说情境模式答个人与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引起内心冲突;不平衡压力→为了减少差异;压力→接受外来影响;改变态度或者否定;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内部情境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传达者1专长性态度学习2可靠性3喜爱性信奉信息学习预先注射感情转移沟通人格相持机制信息贬损1差异性反驳信息曲解2恐惧唤起掩盖措施情境1强化作用2预先警告3分心2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答1本能论●洛伦兹认为动物侵犯行为有两种;掠食行为目的是果腹;争斗行为●洛伦兹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洛伦兹还用本能论解释人类侵犯行为;从而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2社会学习论●贝克威兹认为人类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学习在人的攻击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就人类而言;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这种学习出现的第一种作用机制是强化●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式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3挫折——侵犯论●米勒: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其他后果●博克威茨:小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愤怒引发了侵犯..●武器效应:武器增加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答:1宣泄2报复与惩罚3提供非攻击性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6避免去个性化7社交技能训练8习得性抑制9置换和寻找替罪羊10创造良好环境11培养成熟的个性2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答:一利他者个人因素1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的助人行为;以及当助人时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前去协助的倾向性较低..但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于他人情绪空间之中关怀他人方面;女性更强..2年龄:6——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有所增加;年龄越大利他行为不一定越多3人格特征:具有较高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高;高自我效能感;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更关心人;也易表现利他行为4助人者的心境:好心情总带来好行为二受助者因素1性别:女性被助多余男性2相似性:人们更愿意帮助和他们相似的人;容易和相似的人产生共情3外部特征:有魅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正派;质朴;漂亮;帅气 4责任推断:老人;孩子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a.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的情况b.在帮助陌生人行为方面;城市越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利他行为越多2时间压力:没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多;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少3社会环境:东方——赞扬利他;西方——个人主义四社会文化因素1群体规范2价值取向3社会风气五亲社会行为的教育1规范2责任明确3移情能力的培养4助人技能的培养5价值取向的教育24.社会交换论答:1G.霍曼斯强调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2提出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3分配上的公平原则;也称公平理论..交换理论一项富有成效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25.人际吸引的原则答:接近性1在陌生人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效应: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的现象2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越容易成为知己3邻近性因素并不是持之以恒地发生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相似性1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2在相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其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越大3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4名片效应:指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互补性:当双方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熟悉性: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能偶减少戒心;满足安全需要能力: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选择外貌: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貌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作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个人的性格特质: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热情”被证明是影响形成的核心品质25爱情三角理论答:1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代表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策2亲密是爱情的基本要素;亲密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亲近;彼此相互关联激情是爱情关系中强烈的情绪体验;包含浪漫;身体的吸引和性驱力承诺是爱情关系中对保持彼此关系的一个决定;是对对方作出爱的承诺3 亲密喜欢:不是爱情;友谊一样;双方只有喜欢的情感;不存在激情和责任亲密+激情亲密+承诺同伴的爱浪漫的爱情:只在乎曾经拥有情:有亲密和责任;但没激情;不在乎天长地久传统中国的婚姻模式激情激情+承诺承诺空洞的爱情迷恋:一见钟情的爱情形式; 愚昧的爱情:有激情和责任没有爱与情;只迷恋于美貌和性;迷恋者可以做却没有亲密感的培养有承诺出令人发昏的事;包括海誓山盟甜言蜜语26.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促进①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其活动效率提高;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②他人在场→唤起→促进优势反应a.促进简单行为 b.消除复杂行为③结伴效应:由于结伴活动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小朋友在家不好好吃饭;到幼儿园后争先恐后地抢饭吃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演唱会;上课2)社会抑制1.他人在场并不总会提高个人的绩效;也会出现相反效果;叫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2.如何解释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同时存在的现象A.优势反应强化说a优势反应:对于那些简单的事或个体已经熟练到不假思索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称为优势反应..b.过程: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1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2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eg.台球玩得好的人在有观众情况下;表现更好;而技术差的相反..c. 原因: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精神不集中;尤其是完成复杂的活动;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个体过大的压力;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被评价的焦虑降低;责任意识下降3社会惰化:当个体参加群体活动;其绩效不能单独被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一些..这种效应称为社会惰性化或社会携带..eg.“搭集体便车”现象27竞争心理优势答1道奇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两人一组;分别充当甲乙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美国的学者们研究环境保护心理有()种类型。

A.两B.三C.四D.五正确答案:A2、多选社会化的特点包括()。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B.个体的(江南博哥)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正确答案:A, C, D3、多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A.广义方法论B.狭义方法论C.专门方法论D.具体方法论E.抽象方法论正确答案:A, C, D4、单选道拉德的动机论认为()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原因。

A.挫折B.遗传基因C.侵犯榜样D.动物攻击性正确答案:A5、名词解释情感智商正确答案:了解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驾驭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6、多选设置指路地图遵循的原则为().A.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B.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C.主观构建的表征D.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正确答案:A, B7、单选由自主试选择和控制,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的变量是().A.自变量B.因变量C.额外变量D.控制变量正确答案:A8、单选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正确答案:C9、判断题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正确答案:对10、判断题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正确答案:错11、单选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数归因理论,努力属于()。

A.不稳定的外在原因B.稳定的外在原因C.不稳定的内在原因D.稳定的内在原因正确答案:C12、多选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A.教育学B.社会学C.文化人类学D.政治学E.心理学正确答案:B, C, E13、判断题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正确答案:对14、填空题环境心理学研究汉尔森(1978)提出环境知觉包括()、()、()和()的成分。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 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五、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 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 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Leabharlann 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 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 价 (二)群体极化的概念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的机制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一、社会心理发展1、社会化2、态度及其测量二、认知社会心理学1、社会知觉2、刻板印象与归因3、自我概念4、价值取向三、社会互动1、沟通2、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4、助人行为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1、从众、依从和服从2、劝导与态度改变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三、迅速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 •简答题4 X 3 =12 5 X 6 = 30•实例分析题 四.判断题1X 15 =15 14X 1 =14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P21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 响。

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社会行为的 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P2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 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 “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P27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 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 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 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 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P30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 源。

5•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P32① 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

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

P35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 角色例:青春期的儿童角色偏离(很好的支持) [ 成为“好孩子”(角色创造)7•简述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P37① 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行为是整个行为系统的产物②具有一定社会身份者的行为,一方面具有规定性,另一方面又有创造性。

五•单项选择题 六•应用分析题7 X 2 = 14 1 X 20 =20(过度的否定) 成为“坏孩子角色创造③社会环境对行为有定向作用,同时也重视个人可能的角色创造。

是“社会有限决定论”。

问题:你如何看待《中国好声音》中朴素的郑虹与视频爆料中口齿伶俐烟黛蕾丝装的郑虹?怎样评价对她两种截然不同形象的质疑。

—请用角色理论分析之答题:1.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容易发生角色冲突,面对角色冲突,个体为了满足需要,会进行角色创造。

在郑虹案例中,郑虹展示了2 个社会角色的创造。

2.角色理论同时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行为是整个行为系统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身份者的行为,一方面具有规定性,另一方面又有创造性。

公众对郑虹两种截然不同形象的质疑,源于郑虹创造的两个社会角色形象之间的差异太大,而不同的人与社会对于角色创造的容忍性是不同的。

倾向于保守的人和社会,对于角色的理解容易固定在典型行为模式之中,因而对于超出一般模式的角色创造的容忍性较小。

反之能能很快适应。

故而引发了质疑。

8.简述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P42①自我价值即个体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所获得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②自我价值定向指个体用以评价自身价值的价值标准和体系的择定。

③自我价值支持是指支持个体自我价值确立的内外心理资源。

—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④自我价值感指个体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⑤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9.简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P66①社会角色引导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根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

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②社会比较机制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③社会学习机制人的社会化不只取决于行为实践,观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④亚社会认同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

亚社会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并在其被要求、期望和奖惩的环境中被引导。

人们只有在完成对亚社会良好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0.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P122①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如,教师第一次讲课讲得十分成功,在学生们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积极的第一印象。

以后这位教师有些课讲得不够好,学生会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可能是老师没有时间好好准备。

相反,如果老师在第一次课讲得很糟糕,以后的课讲得很好,学生可能认为是碰巧而已,甚至会认为看起来讲得很好的课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虽然条理清楚,但没有深度;或虽然充满活力,但不够严谨等。

②近因效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的条件:A 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B 原有印象已淡漠。

)③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 指一个已形成的对某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一致的方法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

人们通常按照自己的观念(而不是科学依据),以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

例如,知道了某人是聪慧的,则把这个人想象成富有魅力、灵活、有活力、认真、可信赖;知道了某人行为轻率,则相信这个人好夸口、虚伪、常说谎、不受欢迎等。

④指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从而使最初的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得到了证实)。

例如,施奈德的打电话实验。

11.心理服务中,作为社工的你发现案主行为中有自证预言的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帮助案主消除这种效应带来的社会知觉偏差?P127①知觉者的“期望补偿” 。

例如,知觉者认为某人是敌视的,不希望自己也敌视对方,反而对其格外的好,这可以使知觉者的敌视等不快的行为降到最小限度。

②被知觉者的尝试“消除” 。

例如,大富翁的慈善义举,能使人们改变“为富不仁” 的印象。

12.举例说明自己在印象管理过程中的三种情境同一性结构中有哪些成分?P130 课本题目情境同一性指每个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于该情境的同一性。

*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

* 人的印象管理,就是创造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

* 如何与情境同一?a.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

例如激进的女大学生,主张女性独立,在竞选校学生会女生部长时会极力主张男女平等,宣称女性照样能做好男性所做的事;但是她与周围男大学生交往时,又表现得顺从、温柔。

b.根据交往目标的不同。

例如格根、泰勒的海军军校学员的自我介绍研究。

13.举例说明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具有的定向作用。

P123 课本题目①第一印象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②越是新近出现的特质,对形成最后的印象越重要。

14.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

P154①在通常情况下,行为的内外原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则是稳定的。

②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成败的原因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尔发生的。

要综合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

③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而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归因为不稳定的内在因素。

④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而且和他人的成败也一致,这是任务的难度往往成为归因的所在。

⑤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和自己以往的成败相一致,但是和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就成为归因所在。

⑥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人被称为内控者;控制点位于个人之外,是外部控制的被称为外控者。

内控者倾向于有高成就动机,而外控者倾向于有低成就动机。

L内因与外因行为的原因结构M稳定性-可控性15.简述常见的三种归因偏差。

P157①基本归因偏差:即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常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

②活动者-观察者偏差:即观察者倾向于把成功做外部归因而把失败做内部归因;行动者则倾向于把成功做内部归因而把失败做外部归因。

③自我服务偏差:即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己(内因),失败归因于外(外因)的倾向。

问题:下列行为属于哪一种归因偏差?如何减少这种偏差?a.看着公交车上不让坐的年轻人,我们常会谴责他公德不行。

基本归因偏差。

减少:想象自己是行为者。

你将意识到有许多的外部因素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起作用。

b.某天,你在公交车上没有让坐被同学看见,回来后他指责你言行不一。

你辩解:我刚从医院回来。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减少:自问“我这样做是否有自己意识不到的特质和动机?”“如果是我会有什么其他原因?c.某同伴因为成功的完成了某事而被奖励,我们通常会想:这有什么,如果我做,我也会做得那么好,甚至还会做得更好。

(潜台词:我不过是没机会罢了。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减少:只要意识到就可减少它的影响。

同时提醒自己别人也会“见好就收” “见坏就推” <为什么弱势群体中的单个个体比较“顺从”、抗争性不强?他们害怕如果他们将负性结果归因于具体的外因,将被别人消极的看待。

简述埃里克森关于自我概念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P170 人格特质①0-1岁信任一不信任“希望感”②1-3岁自主一怀疑和羞愧“意志感”③3-6岁主动感一内疚“目标感”④6-12 岁勤奋一自卑“能力感”⑤12-18 岁同一性一同一性混乱“忠诚感”⑥18-30 亲密一孤独“爱”的感觉⑦30-65 产出一停滞“关心”的感觉⑧65以上自我完整一绝望“智慧”的感觉个体人-18岁以前:*更多的情绪化。

被动。

“索要”**个体人。

自我中心***混沌——分离——独立的过程社会人-18岁以后:*更多的理性。

主动。

“责任” **社会人。

注重内外的整合***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在这个关系中蓬勃的成长17. 影响人们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P178自我效能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① 成功经验 ②个人的控制感a. 控制点理论b. 习得无助c. 自我决定选择行动d. 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彳付出努力与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个体效能感来源(班杜拉)a. 行为成就;b. 替代性经验;c. 言语劝说;d. 情绪唤醒问题:如果我们的自尊出了问题怎么办? ① 自我觉察和区分各种“自我” ② 自我觉察自己信息收集的“图示”③ 自我“整合”外源和内源信息,而获客观自我 ④ 自我提高⑤自我效能(控制点;习得无助;自我决定)18. 简述爱情三角理论,并分析其在爱情问题上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