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2019年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六)
2019年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六)1. 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参考答案:D2.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 )为基础的。
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参考答案:C3.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这是(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参考答案:C4.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 )。
A.自尊=自信/抱负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抱负/成功D.自尊=成功/自信参考答案:B5.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的象征是爱国意识的( )阶段。
A.抽象国家观念B.国家形象C国家组织体系D.具体国家观念参考答案:B6.把“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称为( )。
A.自我教化B.个体内化C社会内化D社会教化参考答案:D7.波普把“个体对自己外表的观点和看法”称为( )。
A.社会方面的自尊8.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C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D.整体自尊参考答案:C9.以下选项中,( )是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实验研究。
A.勒温关于从众问题的研究B.霍夫兰关于服从问题的实验C勒温关于群体动力问题的研究D.拉特纳关于劝导与态度改变的研究参考答案:C10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 )。
A.19世纪末B.20世纪末C.19世纪初D.20世纪初参考答案:D11.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B.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C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参考答案:C12.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阶段是( )。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⑵调查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题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 )上的问题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A.中国学者孙本文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 )提出的A.强效力论B.适度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 )中得到较好的解释A.匿名理论B.还原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紧急规范理论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A.勒温B.伯德C.斯德克迪尔D.若拉列夫19.俄国学者( )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A.列宁B.巴甫洛夫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25.身势语主要有()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A.孙本文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E.G钒露ㄌ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A.理论脱离现实B.实验室的局限C.不科学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E.社会期望过高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31.归因32.团体内聚力33.民族社会化34.刻板印象35.角色冲突36.拟态环境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7.简述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A.中国学者孙本文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A.强效力论B.适度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中得到较好的解释A.匿名理论B.还原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紧急规范理论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A.勒温B.伯德C.斯德克迪尔D.若拉列夫19.俄国学者()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A.列宁B.巴甫洛夫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25.身势语主要有()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A.孙本文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E.G钒露?ㄌ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的影响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A.理论脱离现实B.实验室的局限C.不科学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E.社会期望过高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31.归因32.团体内聚力33.民族社会化34.刻板印象35.角色冲突36.拟态环境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7.简述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书目(2007)
社会心理学主要书目:A:教材1.《社会心理学》,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2.《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罗森堡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社会心理学》(第十版),[美] S.Taylor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社会心理学》(第十版),R.A.巴伦、D.伯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社会心理学》(第八版),[美]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0.《社会心理学》(第五版),(美)Elliot Aronson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B:理论与历史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萨哈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周晓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舍伦伯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屠文淑著人民出版社20027.《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马向真, 韩启放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8.《理论社会心理学》,石俊杰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9.《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缺货)C:专著1.《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库利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2.《心灵、自我与社会》,G.米德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P.布劳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4.《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日常接触》,戈夫曼著,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6.《孤独的人群》,理斯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7.《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赖希著,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8.《嫉妒论》,赫·舍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9.《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格尔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斯托策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1.《集体的社会心理学》,彼德罗夫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2.《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菲斯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谣言》,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新的综合》,威尔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攻击与人性》,洛伦兹著,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16.《人格与心理潜影》,德莫斯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7.《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8.《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19.《中国人的心理》,彭迈克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20.《中国民族性》(一)(二),沙莲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1.《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2.《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菲斯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3.《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4.《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5.《中国民族性(一)》,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6.《中国民族性(二)》,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7.《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8.《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翟學偉,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29.《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0.《现代应用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31.《当代社会的病态心理:分析与对策》,邵道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32.《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日)古畑和孝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33.《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澳)福加斯(Forgas, Joseph P.)著湖南出版社199234.《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Robinson [等] 主編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35.《中国社会的困惑》,邵道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6.《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杨国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中国人的心理》,迈克·彭,新华出版社199038.《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勒庞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9.《权力主义人格》,(美) 西奥多·W. 阿道诺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中国人的性格》,(美)A.H.史密斯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精选ppt
1
前言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 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 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
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
精选ppt
29
四、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
❖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上有相互重叠 的地方,特别在社会人格和社会认知方面。文化 人类学在这方面强调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强调文 化对人格的塑造。 ❖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明显 的不同,前者主要采用通过实验检验假说的方 法,而后者则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应用社会心理学
❖ 环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 研究噪音、污染、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影响, 居住环境的设计和安排应如何适应人的心理需要;
❖ 健康社会心理学要研究某些身体疾患和各种心理 疾患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心理 学治疗人的心身疾患;
精选ppt
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
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
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
助。
精选ppt
2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社会心理学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精选ppt
13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笔记-时荣华版
社会心理学笔记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关系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开展及其变化规律一门学科。
1、三种取向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场论、精神分析学理论(2)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符号交互作用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3)比拟文化社会心理学文化决定论、文化相对论2、研究对象与内容:(1)对象:处于社会背景下个体或群体(2)内容:1、个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2、社会交往心理与社会行为包括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社会行为3、群体心理包括群体竞争与合作、群体内聚力5、研究方法:〔1〕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公开参与、隐蔽参与〕〔2〕实验法实验室/自然/模拟实验〔3〕调查法访谈、问卷〔4〕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档案材料内容进展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报道、政策或团体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第二节研究心理学历史与理论一、哲学思辨阶段二、社会经历阶段1、德国拉扎勒斯与施泰因塔尔提出民族心理学——民众精神2、法国塔尔德、迪尔凯姆、黎朋提出民众心理学——模仿理论3、英国麦独孤提出社会行为本能理论——个体行为动力理论社会心理学有三大直接理论来源,即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与英国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初形态。
〔一〕德国民族心理学注重是民族风俗习惯,企图通过研究民族精神所产生语言、风俗、宗教、神话、艺术、法律等社会现象来研究人们社会心理活动,提醒民族精神生活规律。
〔二〕法国群众心理学以群众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与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共同行为进展研究。
他们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心理现象是由于暗示与模仿结果。
他们企图用暗示与模仿来解释人们一切社会行为与心理特征。
〔暗示与模仿学派〕〔三〕英国本能心理学沿着达尔文进化论路线,麦独孤探讨了个体行为动力问题。
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一、社会化的定义(掌握)(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1、弗洛姆的定义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2、赖兹曼的定义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3、安德烈耶娃的定义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4、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1、一般的定义: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沈德灿的定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时蓉华的定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4、陈元晖的定义: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三)本书的定义1、上述观点的共性: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B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B )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D )A、需要B、气质C、动机E、兴趣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是( ABCDE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一般能力是指(A BCD E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括( A BCD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 DE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BCD )A、荣格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E )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括( ABC )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CE )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一、名称解释。
社会心理学试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答案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 )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 )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 )A.中国学者孙*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A.强效力论B.适度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 )中得到较好的解释A.匿名理论B.还原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紧急规范理论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A.勒温B.伯德C.斯德克迪尔D.若拉列夫19.俄国学者( )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A.列宁B.巴甫洛夫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 )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 )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 )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25.身势语主要有( )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 )A.孙*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E.G钒露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 )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 )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 )A.理论脱离现实B.实验室的局限C.不科学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E.社会期望过高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31.归因32.团体内聚力33.民族社会化34.刻板印象35.角色冲突 36.拟态环境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7.简述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大学生必读书目及北大清华学生必读书目
大学生必读书目及北大清华学生必读书目来源:张瀚的日志出国来也有段时间了,最近想好好静下来读读书,做为一个快要大学的人了,想让自己更有内涵更有文化,虽然自己也想了很多,以前也看了很多类别的书,也听了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各种知识,但是都不成体系,不完整。
所以特意去找了一下大学生推荐必读书目,自认为,可以当做一个参考。
特此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博通类(100种)一、经典1.《共产党宣言》2.《国家与革命》3.《毛泽东著作选读》4.《邓小平文选》5.《鲁迅选集》二、哲学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如果觉得"爽",不妨再看看作者的学术自传《三松堂自序》2.《西方哲学史》罗素:作为大哲学家,作者1950年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匪夷所思吗?看完这部《西方哲学史》,就清楚了。
3.《理想的冲突》宾克莱:可与《西方哲学史》媲美的一部续集,罗素写到20世纪初,宾克莱接着写到20世纪末。
4.《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5.《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三、名著1.《希罗多德历史》:西方的"《史记》",内容广博,趣味盎然。
2.《唐吉珂德》塞万提斯,杨绛译:西班牙人说,第一次读了会笑,第二次读了会哭,第三次读了会思。
3.《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4.《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西方新闻界的一出活剧。
5.《一千零一夜》:一部魅力永存的世界名著,阿拉伯人民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四、国史1.《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十年磨一剑,所以出手不凡,有的观点虽然值得商榷,但确实发人深思。
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近代史大家的传世之作。
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独特而有趣的历史著作,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知名。
可以参观其自传、同样独特而有趣《黄河青山》。
4.《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作者是《纽约时报》名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七旬高龄走了一趟长征路,写了这部百读不厌的"故事"。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偏见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偏见和歧视摘要:偏见和歧视。
偏见表示针对某特定群体或某类成员持有某种否定性的消极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又总是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歧视则是指由偏见的认识和态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见的目标或受害者的那些否定者的消极的行为表现。
歧视源自偏见。
有歧视的行为,必有偏见的认识和态度。
偏见和歧视所针对的某些特定群体或成员常常与宗教、种族、政治或文化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偏见、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人性的弱点、利益偏见作为一种态度,它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成分。
个体对某些特定群体或成员的偏颇的看法和预期,就是偏见这一态度的认知成分。
偏见者在持有偏见的看法和预期作出认知反应的同时就有强烈的情绪性情感伴随产生,在将要与偏见的对象接触时,不管是直接的或间接的,都有高度的消极情感的体验,这正是偏见这一态度的情感成分的体现。
偏见的行为成分,是偏见者对偏见对象以消极的方式去行动的倾向性。
当这样的倾向在外显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时,也就是发生了歧视。
人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动物,又是一种固执的,不容易改变原有观念的高等动物。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开始被父母、老师、同龄群体、社会、历史文化造,成年后我们虽然接受了很多客观的信息,但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早以固定,偏见也就在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固定看法中诞生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额认识受到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影响,这就使得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了某种倾向性。
在这种倾向性的基础上,经过错误的逻辑推理形成了对事实的歪曲认知,从而产生了对认知对象的偏离客观的、否定性的态度。
生活中偏见现象无处不在。
如生活中对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由于主流社会中是异性之间产生爱情并发生性行为,因而“同性恋”这一非主流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被大部分人认为是变态的行为而遭到歧视。
而在同性恋群体中艾滋病患者的比例相对较大,使得很大部分人认为艾滋病是对同性恋者得一种惩罚。
《社会心理学》第1章 PPT课件
——2/3的实验者完全服从指令。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一、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3、助人?还是助己?
农民遭歹徒抢劫,过路公交乘客捡钱不救人
正阳县一位从事粮食收购生意的农民,从银行取款骑摩托 车返回途中遭遇歹徒撞车抢劫。歹徒得手后,随手撒了一 把小面额纸币,受伤躺在路边的这位农民向路过的公交车 招手求救,没想到,公交车停下后,众人下车“捡”完路 上的钱后又都迅速上了车。公交车疾驶而去,将受伤的他 丢在了路边……
出版社,1997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心灵聚会——管窥社会心理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汪伟 E-mail: xiaoxieww@
双重格言
这边更正确
还是这边的……
人多手杂反而碍事 VS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文胜于武
VS
事实胜于雄辩
朽木不可雕 VS
活到老,学到老
血浓于水
VS
亲兄弟明算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VS 三思而后行
有备无患
VS
船到桥头自然直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事实上,我们经常为自己犯的一些小错误而自责 不已,当回头看时,我们明白了该如何行事。然 后心里想着“我早就知道是这样了,但当初就是 一念之差啊。”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思维
• 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 我们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A )。
A、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D、列明的《群众心理学》。
2.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 D )。
A、政治社会化;B、角色扮演;C、社会自我;D、社会化。
3.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 A )。
A、社会角色;B、角色期待;C、角色扮演;D、角色实践。
4.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 A )。
A、自我;B、自尊;C、角色;D、社会化。
5.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决定的自我认同,称为( C )。
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身份;D、自尊。
6.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 B )。
A、印象形成;B、社会知觉;C、印象整饰;D、光环效应。
7.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 C )。
A、社会动机;B、社会态度;C、归因;D、社会行为。
8.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是( A )。
A、成就动机;B、赞许动机;C、亲合动机;D、交往动机。
9.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是( B )A、社会行为;B、利他行为;C、社会态度;D、社会情绪。
10.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特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并具有评价性,称为( C )。
A、态度转变;B、人际交往;C、社会态度;D、人际吸引。
11.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 A )。
A、人际吸引;B、人际交往;C、人际关系;D、人际互动。
12.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称为( C )。
A、人际交往;B、人际关系;C、人际沟通;D、人际吸引。
13.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是( D )。
A、社会态度;B、社会情绪;C、社会行为;D、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泛性论 本能论 人格结构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代表:荣格、阿德勒、霍妮、弗罗姆、埃里克森 等
新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 遵循的原则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意识 前意识
超我 自我
道德原则 现实原则
潜意识
本我
快乐原则
动机理论
关注个体本身的需要和动机,认为需要能 够影响认知、行为、态度。环境唤起某种 需要,然后人们以某些行为来满足或降低 需要。
社会文化理论
研究社会背景和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 行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 个阶段? 2、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符号 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 论的要点各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研究中的倾向性及伦理问题
一、研究中的倾向性
研究者的倾向性 被研究者的倾向性
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主要的伦理问题
实验性欺骗 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被试的痛苦问题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社会学 社会心理 学 提供关于社会而非个体的一般性规律。 研究使人们易受社会影响左右的共同的心理 过程。
人格心理 学
研究使个体与众不同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各 项人格特征。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研究个体与他人、群体 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人、 群体对人格的作用 强调人的共同性,重视 不同社会情境对人格的 影响 重视个体日常生活中具 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 的研究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题目随机,下载后利用查找功能完成学习任务形考任务1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象是()a.个体心理b.社会心理c.社会行为d.社会个人行为的影响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各种理论d.具体技术和手段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理论研究d.群体研究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梁启超b.高觉敷c.严复d.潘菽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a.产生危机b.学科繁荣c.学科分化d.整合趋势6.个人图式指我们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
(×)7.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方的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8.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因素两个方面。
(√)9.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一个人多种物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物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10.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三种规范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形考任务21.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a.热情程度b.表情c.声调d.场合2.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a.中国学者孙本文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3.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a.适度效力论b.强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4.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a.斯德克迪尔b.伯德c.若拉列夫d.勒温5.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a.荣格b.霍妮c.阿德勒d.弗洛伊德6.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形成的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
(√)7.影响说服的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两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得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得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得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得区别: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得行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得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得动机与自我概念等就是如何发生作用得。
6、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就是围绕着团体生活得正常活动进行得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得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得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得思辨与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得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 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 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 社会交际60年代: 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 重点涉及归因研究80年代: 日益重视认知、应用得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得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得定义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得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得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得特点(1)个人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得遗传素质为基础得(2)人得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得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得(4)社会化就是通过人得三、社会化得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得影响(二)学校得影响(三)家庭父母得影响四、社会化得类别(自己瞧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得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得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得期待效果。
(了解)六:社会化得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瞧几遍)(二)皮亚杰得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她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得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得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得道德发展理论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
处于这一水平得儿童,对于就是非得判断取决于行为得结果,或权威成人得建议。
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得定向阶段:她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
工具性得相对主义得定向阶段:判断就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
(2)世俗水平。
判断就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得期望。
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得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她得评价,而不就是考虑行为本身得正确与否。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得定向阶段:认为判断就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
(3)后世俗水平。
发展出一套独立得、超越社团得道德标准。
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得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就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
普遍得道德原则得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得平等,人性得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得道德原则来判断就是非。
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得定义就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得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她人得关系。
二、自我意识得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得统一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得三个阶段:生理得自我、社会得自我、心理得自我(好好瞧瞧具体得内容)P81四、埃里克逊得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就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就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得核心问题就是自我意识得确定与自我角色得形成,主要就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得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得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五、对人关系中得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得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得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得参照七、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得判断,就是自我意识得重要组成部分。
八、自我评价得特点:主观性,内容得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得个体在一定得社会生活中占有得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得行为方式。
二、性别角色得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得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得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得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得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得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得两性观四、性别认同得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得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得两性差异(1)男子得支配欲(2)女性得忍耐心与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得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得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
3、人际交往中得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得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得得内部动力。
(二)含义:1、动机就是一种内部刺激,就是个人行为得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得意义。
(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得关系:1、动机由机体得需要激发2、需要得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得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得刺激诱发出来得2、初级得原发动机与高级得习得得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得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得动机——意向三、马斯洛得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得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得、安全得、社交得、自尊得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得需要。
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 个人对她人得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得过程。
特征有:认知得选择性、认知反应得显著性、认知行为得自我控制。
2、进行社会认知时得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2)认知对象本身得特点(3)认知者得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得情绪二、社会认知得范围1、对她人情绪、情感得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她人性格得认知①对她人性格得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得接触、交往与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得基础上对她人性格进行推测与评价③性格判断中得“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得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得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得特点2、当时得情境3、认知者本身得特点(1)认知者得经验(2)认知者得性格(3)认知者得需要四、七社会认知得归因理论1、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她人或自己得得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得过程,也就就是把她人得行为或自己得行为得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
2、归因得参照点(1)根据她人行为得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她人得其她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她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就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得、比较持久得内在结构,它就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得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
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得对象;情感因素就是对态度对象得感受体验;意向因素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得反应倾向。
二、社会态度转变得方法(1)实事求就是得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与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得因素1、宣传者得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得个人因素:自尊心得强度、权威主义倾向得强度、想象力得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得需要。
3、对态度变化得心理上得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得宣传如果单纯得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得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
主观原因:(1)心理上得抵抗就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得权力被剥夺就是,自身激发出得一种动机状态,目得就是想确保行动得自由(2)就是由于好奇心得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得效果。
四、费斯廷格得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得,有些相互关联。
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得特征1、偏见就是以有限得或不正确得信息来源为基础得2、偏见得认知成分就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得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得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得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得社会刺激引起得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她人得行为相类似。
它不就是通过社会或团体得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得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得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
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得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得现象。
2、特点:(1)突然迅速得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得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就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范得作用。
(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