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花》教学反思
2019-05-14
篇一:养花教学反思
沭水刘晓芳
《养花》是老舍写的关于自己的养花实践和切身体会的一篇,全文没有一个华丽辞藻,也找不到所谓的妙语佳句,但读来亲切质朴,于朴素中显现真情。
完全的口语化是老舍语言的风格,这种口语化是那种觉察不到的经过高度艺术凝练的口语。
然而,文字的通俗易懂和口语化并不一定能调起学生的兴趣。
寻找文本、作者和学生感情的链接点,引导学生从这些亲切自然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养花的乐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我也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本节课我先引导学生整体上感知文本,直奔乐趣,找出了文章的总起句和总括句,然后和学生一起研读了第四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悟情,然后让学生仿照第四段的学习方法按组分段学习交流,2、3、5、6段。
最后再总结归纳这样的顺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并获得人生感悟。
学生与文本对话既要读懂语言文字写什么,又要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
于是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领悟与表达就很重要。
在汇报交流中,学生感受和领悟养花的“劳动之乐”是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品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评、悟的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字,从而领悟作者养花中的劳动之乐。
而体会养花的“成果分享之乐”则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朋友受老舍先生之邀,秉烛夜游,欣赏昙花是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想象说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动用已有经验与文本对话,阐述阅读感受的过程。
至于对养花中伤心事的体会,主要采用思辩的方式,促动学生深入思考:伤心事也能称得上乐趣吗?这样的思辩,既是与作者的交流与碰撞,更是学生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在课的最后推荐阅读老舍的《劳动最有滋味》和《劳动的开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是按照原定预想顺利上下来了,但细细反思,有很多遗憾。
首先,这篇文章散文的体裁结构、口语化的语言形式、平淡中显真情的叙述风格很难吊起学生的胃口,因此学生的热情并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深入研读教材,努力寻找文本、作者和学生感情的链接点,还要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多做文章。
其次,在课上,虽然极力落实“生本”的理念,但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品读研读时,大多学生提出想读4和3自然段,应该及时调整教案,这节课
只学3、4自然段,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读充分,悟透彻。
可是,我却不顾学情,仍按照原定教案,拽着学生按组分段阅读。
致使读后面的段落没有由于时间不够,学生没有充分悟读。
再次,在上课中,有力求整体的意识,致使课堂容量大而不深,如果这节课,在检查预习后,只研读第四段,最后与教材第一单元连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悟启发。
其余段落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讲完《养花》这节课,我深切感受到:教学如养花,诚如老舍所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就是真理,钻研一篇教材,打磨一篇教案,激起一番思考,提升一重认识??如此循环,这也是劳动,作为教师也要在这种劳动中体会教学的苦与乐。
篇二:《养花》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寻着新的教学模式,并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独具一格。
在《养花》教学时,我在第二课时采用了别开生面的教学形式,即聘请三位同学做老舍的代理人,而后请下面的同学就课文内容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向“老舍”发问。
但是独领风骚的外在形式,并没有使内在的内容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展露。
相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显得有点零乱无章,而我声情并茂的解析和总结也没起到力挽狂澜的成效。
新课改滋润着我的课堂教学,并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由于我过于注重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使《养花》这篇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文章并没有得到合理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思来想去,这篇文章朴实无华、于平淡中蕴涵着深刻的意味和道理,在教学中,更应侧重于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应相机抓住文中一些重点句子适时引导、点拨,反复朗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让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铭刻于学生的心中。
繁文缛节,新颖的外壳并不是新课改的精髓所趋,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在于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别出心裁的教学思维来为教学内容服务。
毕竟,内容主宰着一切外在形式。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堂首先要读好书,做好“保底工程”。
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
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练读课文,与书本的语言文字进行对话。
课堂上学生在练读时,我着意在一些读课文有困难的学生身边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而那些本身有着较好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多次读课文的过程中读懂了文章、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地深入,而第二课时的教学实际也证明花在第一课上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值得的。
二、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多提出质疑发现,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我就负责准确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
而在过去,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存在着老师眼里盯的只是教案,脑中想的只是下一个教学环节,对孩子的发言并没有认真倾听、仔细地思考,因而产生了对学生发言进行盲目地鼓励,不加辨析地进行肯定的现象。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着意留心了这一问题,对学生的朗读、发言进行了适当的鼓励,对学生有时不准确的发言进行了及时地纠正,对一些分散性的发言进行了梳理,起到了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上的导向性作用。
如,在开课之初,我和学生交流时,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你爱养花吗?为什么?”有的孩子回答喜欢养花是因为花开得香,我说“原来你看到了养花的成果,感到快乐”;又有的孩子回答自己喜欢养夜来香,我顺势问他为什么叫“夜来香”,当学生回答因为这种花是夜里才开花的,我表扬他“你从养花里还增长了不少知识,真了不起!”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却将孩子们自己从养花中得到了的乐趣与老舍先生的感受相靠拢,让孩子与作者产生共鸣,既激发了学生往下读课文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梳理了思绪、理清思路,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不过,要想使在课堂上的评价语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决非一日之功,它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底蕴。
因此,要想使学生获得求知路上的“别有洞天”,只有对自己的课堂语言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才行。
三、钻研教材,一条无限延伸的教学之路。
通过这一课,我还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对于课文的钻研仍然很肤浅,往往总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没有深入地去思考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意,因此在驾驭教材的时候,仍不能达到“读透纸背”的功力。
可以说,我由这一节课所想到还有许多,绝不仅仅只是以上简单的几点,不过,我想,反思最重要的还是落实到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去。
希望我在这节课中所学习到的,所悟到的能帮助我将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养花》教学反思
《养花》是小学课本的传统篇目之一,作为名家名篇,研究这课的老师自然不少。
大多数教学设计总是以?感受养花之乐?作为中心话题,以?找乐趣――谈乐趣――读乐趣?为教学思路,这种教学的不足是:首先,忽视了对老舍先生的爱花之情的感悟。
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爱花情深,才有了养花之事和养花之乐,脱离了爱花之情来谈养花之乐,恰似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就乐趣谈乐趣,学生的思考呈开放性,但流于琐碎、零散,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性。
第三,如何理解?忧和泪也是一种乐趣?成为难点。
在反复阅读中,我渐渐感受到作者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养花之乐,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花之情,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相应成趣!另外,老舍先生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丰富的情感――?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一种乐趣呀!同时,在字里行间,还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等等。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学习思路:体会爱花之情――理解养花之趣――体验育花之理。
?爱花之情?是?养花之趣?的前提和基础;?育花之理?是?爱花之情?和?养花之趣?的提高与发展。
㈠捕捉时机
如在理解?在我的小院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一句时,一位学生谈到?从‘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可以感受到老舍的院子里到处都是花花草草,他家的花草很多,可以感受到他很爱花。
?教师及时点拨?你能抓重点词,感受到老舍家花很多,非常好。
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老舍爱猫,家里却没有它们的运动场,你又感受到什么了??由此,学生感悟到?我从‘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这个地方看出老舍爱花。
我们学过老舍的《猫》,这篇文章表达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可是这些猫在夏天只能上房去玩,这说明老舍爱花胜于爱猫,非常喜欢养花。
老舍爱花胜于爱猫。
?教师再次点评:?你联系了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来谈,对比思考,深切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爱花之情,很好。
你能读好吗??
㈡顺学而导
在教学?结合课文谈对‘这多么有意思呀!’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这一教学环节时,当学生感悟到劳动有意思时,我用反诘法进行导学,如:?抢救花草,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么累,怎么能说有意思呢?我不同意。
教师的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深入的对话交流,学生不再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劳动就是乐趣,而是清晰地认识到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使所养的花草免受风雨之灾,并开花结果,这才是养花的乐趣。
这一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的过程。
教师的顺学而导,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正确到正确,由模糊到清晰。
篇四:养花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寻着让阅读教学最大功效的服务于学生的写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力求使课堂教学别具特色。
在《养花》一人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形式:
1、抓住中心问题,统领全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先让他们谈谈自己养花的感受,从而引入课文。
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展开教学。
让学生仔细读文,找出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有意思”又指的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的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中找到答案:第一次是因为作者摸着了养花的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让作者觉得有意思。
第二次是因为养花可以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胜于吃药,所以作者觉得有意思。
这也正是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所在。
2、找方法,突破难点。
文章中有一处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就是课文的第6自然段,写花死了,作者很伤心。
既然伤心,怎么还能说是养花的乐趣呢?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以往读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理解到“人生百味”,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养花就要经历这些,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作者的乐观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是真正读懂了课文。
3、在课堂上,我也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本文就是通过写养花中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因此,我一边讲授内容,一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使学生们对生活都能充满信心。
4、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养花的情趣,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
首先,我问他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由此学生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爱好。
我又问他们,你为什么喜欢你所做的事情?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感受?由此,学生谈出各自喜欢做的事的原因。
他们通过自己身上的事的认识和感悟,再走进文章,老舍先生为什么喜欢养花?他从中获得了哪些乐趣?
通过这种对比和迁移的教学手法,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来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真正地参与思考。
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能把自己的生活乐趣同
老舍先生的养花生活进行对比,把自己的故事也写成文章,并从小时当中感悟到了一个人生的道理。
一是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了从小事中总结经验及人生道理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