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_第三讲
成熟阶段 1. 特点:凝聚力强,亲密程度高,充满信心,关系稳定 2. 核心任务:协助组员解决问题 3. 社会工作者角色:资源信息提供者、使能者、支持者
结束阶段 1. 特点:离别情绪、关系结构弱化 2. 核心任务:处理情绪、保持经验 3. 社会工作者角色:引导者、领导者
全国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第三讲
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概念: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经由社会工作者 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 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方面,促 进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 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考点1)
小组工作的模式(考点4)
社会目标模式 理论基础 1. 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关 注的是社会与个人、群 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 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 行动。 2. 系统论。该理论重视人 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 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 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 在一起的,幵丐彼此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
实施原则
1. 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 会责任 2. 发展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 3. 培养社区领袖,提升推动 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 4. 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 目标的一致性
小组工作的特点(考点2) 1. 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戒相似性 2. 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 3. 注重团体的动力
小组工作的功能(考点3) 1. 2. 3. 4. 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 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 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 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1. 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如 行为修正理论、学习理 论等 2. 社会学的社会化和再社 会化理论
社会工作专题讲座第三讲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008年第 3 期上 43
s 社会工作 oci al work
专
题
讲
座
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3) 人具有 实 现 其 潜 能 的 天 生的驱动力和义务;( 4) 人具有选择的能 力, 并且由 于 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 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力;( 5) 每 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 需要;( 6) 为了其潜能的实现, 人有要求合适的手 段 的 权利;( 7) 每 一个人需要在其提供的权 力 和 社 会 保 证 的 机 会 方 面 和 谐 发 展 , 以 满 足 他 在 身 体 上 、心 理 上 、经 济 上 、美 学 上 和 精 神 上 的 基 本 需 要 ;( 8) 人 的 社 会 活 动 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重 要的;( 9) 社 会 有 义 务 促 进 个 人 的 自 我 实 现 ;( 10) 社 会 通 过 其 个 性 成 员 的 贡 献 有权利变富。
二 、西 方 社 会 工 作 的 价 值 体 系
( 一)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信仰、 科 学 、民 主 、自 由 、平 等 、博 爱 等 是 西 方 文 化 核 心 的 价 值 观 念 。因 此 , 新 教 伦 理 、人 道 主 义 和 社 会 福 利 观 念 成 为 西 方社会工作价值的深厚基础。 1.新 教 伦 理 新 教 伦 理 的 核 心 概 念 是 在 上 帝 面 前 人 人 平 等 。信 徒 可以不必经过牧师和教会组织来建立与上帝的关系, 他 们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直接接受上帝的指示。 韦伯论证了这种新教伦理是和资本主义精神一脉 相通的。根据基斯—鲁卡斯的研究, 新教伦理包含以下 基本 假 设 :( 1) 人 要 为 他 们 自 己 的 成 功 或 失 败 负 责 ; ( 2) 人性基本上是罪恶的, 但是它可以通过一种意志行 动来克服;( 3) 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 艰 苦 工 作 实 现 物 质 繁 荣;( 4) 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使物 质 繁 荣 成 为 可 能 的法律和秩序;( 5) 不成功或越轨的人 不 应 受 到 帮 助 , 虽然应该做出有限度的努力, 以便恢复或激发这些失意 者为了他们自己 更加努力工作;( 6) 对 变 迁 的 主 要 激 励 是在经济或物质方面发现奖赏和处罚。 2.人 道 主 义 人 道 主 义 起 源 于 欧 洲 15 世 纪 的 文 艺 复 兴 运 动 , 它 的 最 初 形 式 是“ 人 文 主 义 ”。其 实 质 就 是 反 对 神 学 , 提 倡 人学; 反对神权, 提倡人道。 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20个基础理论,附Word版
社会工作20个基础理论,附Word版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同。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摘自《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
以下我们主要介绍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或直接影响的一些理论、学说。
这些理论、学说即构成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早期社会学家一般都不太关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及斯宾塞等从实证的观点及社会有机论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关联性、互赖性及整合性,以此暗示社会的持续特质与稳定形态。
而以解决社会不稳定为对象的社会福利,被视为是短暂而过渡的矫正行动。
社会问题解决之后,社会福利亦当随之消失。
斯宾塞就曾严厉批评社会改革的方案。
在他看来,慈善性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作用不外在于阻碍社会进化的规律。
后来的社会学家如迪尔凯姆及韦伯等,对社会问题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对解决问题的改革行动持怀疑态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行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开创了通过政府干预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先例。
继之,欧洲各国陆续制定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政策。
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把发表于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the Beveridge Report)提出的理想付诸实施,开创了现代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的新纪元,亦开启了社会福利理论研究化阶段。
不过,在1970年之前的欧美福利理论研究,研究者只是试图从欧美社会福利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分析模式,其所抱持的观点,除了秉承古典社会学家对社会福利研究漠不关心的态度,其记述社会福利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必需性,正如牛津大学的弋德索普(John H.Goldthorpe)在1962年所批评的,完全是一种“为解释而解释”的观点。
只说明了社会福利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事实,即“社会福利存在的状况”,而未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社会工作理论梳理ppt课件.ppt
②社会工作的任务: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 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 定工作计划。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网络中 的资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 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得他们掌握建立 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41
一○.“增权”(enpowerment)或“ 倡导”理论
21
2. 主要观点: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在功能上互相依 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系统;协调或 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 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个人的生存 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22
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 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 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有学者区分了社会工作 系统所包含的四种子系统:a改变媒介系统, 工作者和机构;b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 及社区等服务对象;c 目标系统,那些为实现 助人目标所必须影响的人;d 行动系统,整个 助人过程进行的互动系统,包括了前面三个子 系统的互动过程。
8
激进变革理论
激进人文主义社
马克思主义社
主 观
会工作 (觉悟的提高者)
会工作 (革命者)
客 观
性
性
理
理
论 互动主义社会工作
传统社会工作
论
(意义的探求者)
(调停者)
秩序性理论
图4-2 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型
9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流派
10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1. 这是一种建立在弗洛伊德(Freud) 及其追随者学说基础上的社会工作理 论。主要包括人格发展理论和心理治 疗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 位,现在已不再是主流。
3第三讲-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
2. 机构价值观
3. 香港社会福利署:
A. 我 們 的 理 想 共同建設一個互相關懷的社會﹐使人人能自立自主﹑自尊自 信﹑和諧共處﹑幸福快樂
B. 我 們 的 使 命 為 顧 客:提 供 優 質 的 社 會 福 利 服 務 ﹐ 以 助 他 們 面 對 人 生 各 種 挑
戰。 向 社 群:提 倡 社 會 及 家 庭 責 任 感 。 助 員 工:發 展 潛 能 ﹐ 透 過 嘉 許 成 就 ﹑ 授 權 委 責 及 增 強 培 訓 ﹐ 建 立
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 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比如它的目标 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 技巧和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 作者的行为和态度。
总之,价值是贯彻社会工作实践始终的东 西。
3
一、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一)价值的界定
价值有经济学和哲学涵义。 在社会工作中,价值概念属于哲学范畴。
➢ 利他精神:社会工作是利他行为,不以赚钱为目的,以 他人(案主)合理的需要被满足为工作的出发点
➢ 敬业精神:社会工作者应该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认真工作,对服务对象负责
➢ 能力建设:关怀案主现实困境的改善,但更重视案主的 能力建设
➢ 优势取向:对案主的困境的理解主要的不是个人归因、 病理解释,而是由其多元的社会生活层面去挖掘,主张 欣赏人的能力
33
什么是目的性价值? 是指“生存的目标”(end-state of existence),
偏重于人对于生命意义及生活目标的信念, 也就是关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
的生活”之类的想法。
目的性价值又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个人价值(personal values):生存的目标单从
《社会工作理论》课件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中心 的专业。
社会工作概述
定义
社会工作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处理和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一种人类服务职业。
基本原则
尊重人权、保护客户的自由和自主权利、维护客户的最佳利益。
目标和任务
促进社会公正、增强社会资本、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
社区社会工作
以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资源老院、救助站、监狱 等,通过机构组织和资源整合来解决个体和群体问 题。
家庭社会工作
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全面、系统的家庭服
个体社会工作
以个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个体在心理、社会、
社会工作伦理
• 尊重人权和尊严 • 保持客户机密性 • 维护邦交
社会工作价值观
• 社会公正 • 全球意识 • 人类尊严
结论
社会工作的未来展望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将在智慧 化、多元化方面不断创新发展。
社会工作的挑战和任务
提高专业化、制定有效政策、推动法律法规建 设,是社会工作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1
冲突理论
2
强调社会结构是由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
组成的,关注有争议的资源和权力分配
问题。
3
维度理论
4
结合多种理论维度,如准则、动态、系 统等,形成了社工理论的完整体系。
功能主义理论
着眼于社会如何维持自身的稳定,人类 社会是有机整体。
交互主义理论
个体通过互动交流来创造社会结构和文 化,着重探索个体世界和文化意义。
社会工作的实践技术
1 评估技术
综合收集客户的信息和情况,制定个性化服 务计划。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得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就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得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得目标不就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得改善,而就是强调社会问题得解决与整个社会得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得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得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得建立就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就是形成小组关系得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得改变与交互影响,也就是小组动力得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得动机与需求、对自我得了解以及个体得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她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得本能与欲望所具有得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得全部活动,本能与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就是人能认识自己与认识环境得心理部份,在人得注意集中点上得心理过程都就是意识得,可就是意识只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得一种浮面水平,它得主要功能就是从人得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得,兽性得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得一个边缘部份。
它得特点就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得冲动,欲望与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得作用,其目得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与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得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得理想就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得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与被排除得本能,借助伪装得形式,遇到迂回得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得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得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体系_社会工作学概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 翰· 华生。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绝大多数都 是来自后天的学习。不仅正常的行为可以 学习,非正常行为也可以后天学习。整个 学习过程有驱动力、线索、反应和强化等 过程。驱动力是指任何能够激起有机体产 生行动的刺激,如饥饿、寻求赞同等。线 索是指决定有机体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反 应的刺激,如他人的行为方式。强化是指 能够使反应不断重复的力量。
7、“理论归类”阶段 (仍在流行)
在这个阶段上,多元理论并存被 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 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 而是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论进行 整理、归类的方式来使理论空间有序 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 论分类模式。
三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流派
1.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 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 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 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 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 论。
按照系统理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有: (1)帮助人们使用和改善他们自身对 问题的解决能力。如学习与家人相处的技巧。 (2)在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 如帮助一个残疾人进入社区生活中心。 (3)改进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 如帮助一个因性别歧视而丧失工作机会的人 获得合法权益。
(4)改进资源系统内部人们之间 的互动。如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单位 成员之间的互动。 (5)帮助发展和改进社会政策。 如通过努力促使国家对就业过程中的 歧视问题立法。 (6)给予实际的帮助。 (7)作为社会控制的行动者。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基础 理论与知识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至少具有以 下几种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 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 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 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外借理论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涂尔干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道德福利的学说,
这些学说同他阐述的“社会团结”、“失范”等 概念联系在一起。
他指出,当社会事实特别是道德规范继续独 立于个人存在时,它们只有在转变成个人的内在 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行为。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 说、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学说、社会建构 论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
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一是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 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
二是理论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 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外借理论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2.斯宾塞和道德福利 斯宾塞的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受到了批
评,其中主要一点是他忽视了社会作为一个道德群 体的重要性,因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 主张的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通过竞争实现个 人自由是将生物学原理进行错误模拟的结果。因此, 在社会政策领域,斯宾塞的影响已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外借理论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涂尔干指出,在工业社会中,关心年轻人的教育
问题和保护公众的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对社会 救助进行管理和发展交通通信事业等成为核心领域。 工业化过程使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合作及利他主义被创造出来。
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第三讲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架构
工作手法
社会工作研究 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行政 社区工作 小组工作
个案中作
贫穷 失业 疾病 婚姻家庭 吸毒 酗酒 犯罪 劳工 儿童 青少年 妇女 老年 院舍 学校 医院 企业
社会问题
工作对象
2.社会工作方法的多元视角
根据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程度 直接社会工作 Direct Social Work 间接社会工作 Indirect Social Work 根据服务对象的范围大小 微观社会工作 Micro Social Work 宏观社会工作 Macro Social Work 根据工作目的 实务社会工作 理论性社会工作
拿工资的雷锋
他们以职业化的姿态将专业的技巧和手法融入“助人” 之中,使“助人”成为一个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工作 岗位”,这个讲求敬业、责任、专业、创新、协作、 规范,超越传统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行当”,就是 “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定义、定位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二、社会工作的理论架构 三、社会工作的类型架构
社会工作方法的多元视角根据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程度直接社会工作directsocialwork间接社会工作indirectsocialwork根据服务对象的范围大小微观社会工作microsocialwork宏观社会工作macrosocialwork根据工作目的实务社会工作理论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关系图实务性社会工作理论性社会工作微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直接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间接社会工作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和需要应该把握当时当地herenow采用合适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SOCIAL WORK 一个旨在舒缓和解决需要不足及贫穷问题的多元术语。 特克莱和斯基莫的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前提: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社会工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简称社工。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社会工作的概念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简单的说,社会工作就是帮助人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专业活动。
2、社会工作的特点强调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不是指在帮助他人同时帮助了自己,而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他人改善环境、提升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强调专业性。
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专业课程、理论、方法和价值体系。
强调实践性。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扎根基层、服务一线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教育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职业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职业,需要建立相应职业制度体系。
3、社会工作功能补救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人与环境调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预防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认识人与环境调适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预防问题的出现。
发展功能: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实现服务对象自我提升发展。
4、社会工作范围我国社会工作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公益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扶贫开发、就业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司法矫正、人民调解、人口计生、信访调处、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为老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工作领域,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和高度分散的特点。
5、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简称社工。
6、社会工作人才人才是我国特有概念。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广泛指具备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创造性地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服务、教育、研究等活动的人员。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学科,拥有丰富多样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干预社会现象,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内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其问题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家庭、社区等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又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而不是仅仅关注其问题和缺陷。
它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能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这些优势,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建构而成的。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话语和叙事,帮助他们重新建构对自身问题的理解,从而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个案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等阶段。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联系,了解其需求和问题。
预估阶段则是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计划阶段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和策略。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实例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弗洛伊德主义、高宏观理论与社会运行机马克思主义、结制进行综合性构功能主义的说明中观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标签理论、儿童1)解释性理论方面进行专门发展理论等。
中解释。
对社会工作实危机介入理论、2)介入模式理践本身的性质、任务中心理论论目的、过程等进等。
行一般说明。
社会工作的具自由联想法、批低实践理论体技巧、操作方判式提问法等法。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 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
“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
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讲主要内容: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 构 • 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流派 •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列宁: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 伟大的实践!
• (一)理论的概念与功能 • 1、何谓理论? •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 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 2、理论的功能: • (1)描述 • (2)解释 • (3)预测 • (4)提示方法
4、“获得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工的职业 知识空间被迅速地充实起来。 5、“盘点”阶段 由于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到60年代末, 一些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清点、 整理和评估。
6、“理论统一”阶段 7、“理论归类”阶段 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 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 “统一”的理论框架, 而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使理论 空间有序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 模式。
2、认知学派源自阿德勒 •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 境的观察和解释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 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在认知理论看 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 认知。
• (二)主要观点
• 1、认知、情绪和行为二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 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 2、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 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 3、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 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 4、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 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 果。 • 4、强凋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 2、精神(心理)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 个人儿童时期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早期更关注早期性心理与性生活经验的 影响,后期更为广泛关注儿童的早期生活 经历,尤其是特殊的生活经历) • 3、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治疗情景的建立; 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
•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 现为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引入到临床社会 工作中。 • 治疗情境的建立 • 治疗关系的建立。 • 治疗性对话。 • 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
2、发展 心理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理论。在此基 础上,不断发展,如新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 理论等,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但心理分析理论 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基本上保留着。这 些观点包括:心理决定论,无意识理论,人格结 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及自我防卫机制和过程 等。 3、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60年代成为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 儿童引导运用;精神分析洪流
• 界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与他(或她)的其 他行为一样是学习来的,所以也是可以 经过学习改变的。 • (2)服务对象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 在实践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 •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 立正确的认知。 •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 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 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四)实务化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该理论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 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以保证受助人能够顺利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 经验,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 给受助者造成新的伤害。 • 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感受助人的想法 与感受,要给予支持、接纳与理解。 • • • •
六、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由来 • 1971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认为 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系 统都是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 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 来看待人与社会。 • 在系统论看来,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 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存在着多元互 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蒂姆斯(W.Timms)的社会工作理论 结构模型 • 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 (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
• 第一层次: • 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 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 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 精神分析理论 • 认知行为理论 • 社会支持理论 • 人本主义理论 • 后现代理论
• (二)主要观点 • 1、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 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 • 2、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 我。 • 3、人的心理发展阶段阶段。口腔期、肛门 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 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 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 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 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它是 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大卫 · 豪( David Howe ):这一过程可分为 七个阶段: 1、“调查”阶段 2、“精神分析学”阶段
“本世纪 20 至 30 年代社会工作可以说经历了 一个‘精神病学的洪水期’”(大卫 豪)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学派”并立的 阶段 20世纪30至50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社会工作教授奥托 兰克(Otto Rank, 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倡导下,后经塔夫脱 ( Tesse Taft )和罗宾逊( Virginia Robinson )总其大成,形成了“功能学 派”。
四、精神(心理)分析取向的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创立 •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 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 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 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 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 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 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 第二层次: •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 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 工作的目标
(二)大卫· 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式 •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区别:A.内容不同:
“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改变人与社会”
懂得设计与所面对问题相适应的解决方法及程序(社 工的目标) 懂得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及程序来解决面对的不同问 题(力不从心的社工) 懂得如何解决多种类别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社会工作 助理人员) 懂得如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及程序(辅助人员)
工作经验
归 纳
工作指引、提示
操 作
演译
实际工作验证
归 纳
理论
• 案例:小方平时说话流畅,但一到正式 场合,面对众人说话时就紧张,结结巴 巴。社会工作者小李通过与小方的交谈 了解到,小方认为在正式场合说话必须 完美无缺,否则会被人嘲笑。小李决定 先让小方接受这样的观点:说话时难免 犯些小错误,不必过分在意。
• 案例:王某最近非常害怕汽车,不敢独 自过马路,担心汽车突然失控撞过来。 社会工作者先与王某一起把他害怕的事 情按害怕程度进行排序,然后从最轻度 的开始做起,如果他仍然感到害怕,就 做放松练习,王某对汽车的害怕程度逐 渐减轻。
2、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相互加 强的。
• (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1. 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 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 2. 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 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的工作 目标。 •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 技巧及模式。
五、认知行为理论
•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
1、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莆洛夫的经典条件反 射学说
•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 和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 只能观察和影响人的外显行为。除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些 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 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 为,改变旧的行为。这成为行为治疗的理 论基础。
•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 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 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 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 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 务。
•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1、人的行为受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影响, 改善行为的关键是改善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 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 系的失衡 •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 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 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
• 描述 (1)指出关系的种类: 共变、因果、互动等 (2)描绘关系的方向: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二)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1 、社会工作实物的多变性、具体性、并不排 斥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 用或用处不大的传统存在两个错误: ( 1 )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
性、特殊性、变异性。 ( 2 )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 的理解,实际上“理论概括”有高低程度不同。
B.功能不同: 抽象的背景式假设--具体的行为指南 C.地位不同:前提地位--结论地位 D.与社会工作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2)联系:A.相互依存; B.逻辑上相互蕴含
(三) 皮拉利思( Pilalis)的社会工作理论结 构模型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A 解释性理论 B 介入性理论 实践理论